・1530・ 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9月第l9卷第9期 JETCM.s印.2010,V01.19 No. ・证治探讨・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机认识的思考 郭明阳 闫 翔 张 俊 郭玲林 中图分类号:R593.24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0)09—1530—02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病机复杂,更因激素等广泛应用、药物性因素的影响使治疗变得更加困 难。我们认为,区别该病治疗使用激素前后不同病机,把握SLE“本证”和“演变证”是深化病机认识的重要方 面;同时SLE轻重不同,病机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区分应用激素前后及SLE轻重的不同病机,对提高 SLE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紧紧抓住“本证”是揭示SLE病机的关键。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高滴度抗核抗体为免 肝肾阴虚是SLE“本证”,即未用激素等药前,原始的基 疫学特征的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 本状态。 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现代医学目前主要以激素或免疫 抑制剂为主要治疗手段。如何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 质量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研究表明,辨病与辨 证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临床疗效可能较单纯使用 西药或中药有所提高 1。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在 国内已成为较广泛的选择。但是,由于激素等药物的大 量应用,中医界对SLE病机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分 2 激素等药物干预下的病机变化 SLE以免疫性炎症为表现特征,目前临床治疗的 主要药物为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特别是激素,因其强大 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快速缓解病情,延缓疾病的 发展,成为SLE的基础治疗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 医认识SLE的基本病机有一定困难。近年来中西医结 合临床实践表明,大剂量使用激素时,机体会产生类似 歧,对已用激素治疗的SLE和未用激素治疗的SLE病 中医“阴虚”的病机变化,但随着激素的减量或停药,又 机认识混淆不清,给中医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就 会从“阴虚”向“阳虚”转化。活动期热毒炽盛,随着激素 SLE已用或未用激素治疗及不同程度患者的病机作一 的大剂量使用,机体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药物性阴虚”, 粗浅讨论,以期深化SLE病机认识。 加重了原本的阴虚证,使机体阴虚现象表现得尤为突 1 中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本证”认识 出,后期随着激素减量或停药又可出现“阳虚”证候。因 中医学无SLE的病名,但有与之相似的论述,近 年普遍认为 SLE病机包括内外两方面因素:内因根 此,我们在认识SLE病机,把握其基本证候时,要充分 考虑到激素对SLE病机变化的影响,区分使用激素治 于脏腑阴阳失调,以肾阴亏损为主.夕 因根于热毒和湿 疗前后及SLE不同阶段的病机差异,只有未用激素前 热,每于日晒或紫外线照射而使病情加剧,导致热毒内 的病机状态,才能反映SLE的本质。激素等使用后产 侵营血、热陷心包、热甚动风,或劫灼营阴,动血耗血。 久之阴损及阳,终至阴阳两虚,阴阳离绝而亡。朱氏 1 探讨了SLE证候分布规律,认为临床常见证型按构成 生的新的证型,我们通称为“演变证”,如阳虚、水饮 等。基于此,根据SLE初期均有发热、红斑灼热鲜艳、 口舌生疮、关节肿痛、舌红苔薄或黄腻,脉弦数等症,故 比的高低依次为热毒炽盛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 热毒应为SLE活动期的基本病机,因此热毒炽盛才是 型、阴虚内热型、风湿热痹型和气阴两虚6型。其中,热 本证,病程中出现的阴虚逐渐加重,往往是使用激素的 毒炽盛、肝肾阴虚型、阴虚内热型和气阴两虚4型总共 结果,并非其本证。若不考虑到这点,很容易得出“肝肾 占64.21%,并且4型之间密切相关,总以“热毒”和 阴虚”也是病本的结论,与SLE发病的实际情况不符。 “阴虚”为最基本因素;遂认为本病以“热炽”、“阴伤”为 重视热毒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疗效。SLE 最重要病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肝肾阴虚3型总占 当从温病学温毒发斑论治,“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 78.5%;其它如病程中出现的阳虚、肝郁、水湿等病证 风热”等理论对指导该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 往往是在上述基本要素基础上演变而来。因此,我们认 为,热毒阴伤的病机变化反应了SLE本质,热毒炽盛、 3 SLE轻重程度不同的病机差异 虽然强调热毒在SLE发病中的作用,但是,SLE轻 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610083) (下转第1544页) 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9月第19卷第9期 JETCM.Sep.2010,Vol_l19,No.9 4 针灸同施或针药并用或三者齐下 李老又特别说明:“刺疔法,为我省已故针灸大师尚古愚先生 传。尚师云:‘头面部疔毒,忌刺局部,以免感染,造成脓毒败血 症。远端循经刺血,血出病退。’屡试屡验。” 6 梅花针叩刺,择时以治 古今有较大成就的医者,对针、灸、药多不偏废。李老治病也 总是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或针灸同施,或针药并用, 或三者齐下,目的只为提高疗效。针、灸、药同施案例如前面提及 的段桂莲缩阴症合并鸡爪风案、翟孝良面瘫误治坏病案、吴淑贞 肠痉挛案等。针药并用案最多,如上述针刺急救案都是结合药物 治疗的,另外如治张翠兰中风闭症(脑溢血)案、治温宝兴中风脱 症案、治张亚康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案、治长女李萍疹毒内陷 李老治其母食道癌险死还生案,用药同时“每日午时以梅花 针叩刺胸背疼痛部位,以及相应之华佗夹脊穴。重叩出血后,以 走马火罐拔吸瘀血,意图使血流畅通。经络表里相通,外部充血, 则内部病灶周围之瘀血、水肿自然减轻。3日后,疼痛大为缓解, 停用杜冷丁可入睡。散刺出血法,首先攻克晚期癌肿疼痛关…… 针药并施至第15日,试服牛奶1小杯,顺利服下,攻克了梗阻 关。”此后以中药调理,“终于带癌生存10多年”。 案、任兰汝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案等也是针药并用。灸药同用者 如上面“灸法灵活多变”所提到的案例。 李老这些成功案例促使我们反思:今天中医治疗,针、灸、药 多有偏废,治病疗效不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鉴于此,我们应 午时为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盛之时,人身背部为阳,华佗夹脊 穴紧临总督诸阳之督脉,督脉通于足太阳膀胱经,而间接通过背 该充分发挥针灸药三者或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的优势,努力提 高临床疗效。 俞穴与体腔内脏发生联系,此时以梅花针叩刺胸背疼痛部位,以 及相应华佗夹脊穴,重叩出血后,又以走马火罐拔吸瘀血,无疑 充分调动了人身阳气,使血流畅通,而获良效。在时辰治疗学方 5 刺血或刺血与普通针刺并用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是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器具刺破病 人身体上的一些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 法。李老用刺血疗法时多与普通针刺并用,目的也多为救急,如 面,李老这一案例提供了宝贵经验,给我们开启了新的思路。 统而观之,李可老中医的针灸学说涉及了诊脉(穴位)以“视 死别生”、针刺(灸)刺血急救、灵活应用灸具灸法、针灸药并重以 之前提到的部分医案。李老在治疗刘守财妻急性胆道蛔虫症并 发急性胰腺炎案例中指出:“针刺与放血,在止痛、止呕、退高热 方面起到了顿杀病势的效果,为辨证用药扫清了障碍”。刺血疗 法涉及医案还有郭玉梅急性子宫内膜炎案,女婴杨慧急性化脓 性中耳炎案、郭天成之子急性扁桃体脓肿案,田汝增之长孙疫毒 痢案,赵瑞华疫毒痢案,温志坚痢疾脱症案,王德卿之女唇疔走 黄案等。 李老总结治疗疫毒痢时指出:“针刺放血疗法,其解毒退热 及择时针灸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必将对我们提高临床疗效产生 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待我们进一步总结和继承。 参学技术出版社,2002:6. 考文献 【1】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山西:山西科 (收稿日期2010—04—26) 醒神之效,不可轻视”。在总结治疗王德卿之女“唇疔走黄”案时, (上接第1530页) 重程度不同,患者病机具有较大差异,也是临床特征之 一因此,中医在治疗SLE时,病机认识上要充分考 现代医学对SLE的治疗就是根据其轻重差异程度 虑激素等药物的影响,只有紧紧抓住热毒这一病理环 采取不同处理原则:轻症者可给予羟氯喹及非甾体类 节,同时根据SLE轻重程度,分别把握不同的病机特 。抗炎药等治疗;对于有发热、轻度肾损害及血液系统异 一点,进而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才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 常者,根据其具体病情予以小至中等剂量的激素治疗, 键所在。 旦病情改善则尽快减量;重症SLE合并脏器受累、重 参考文献 度血小板减少及血管炎等则需予大剂量激素治疗,必要 【1] 张兆云,苑瑞景.中医药防治红斑性狼疮信息分析与思考 时予冲击治疗,并及早加用免疫抑制剂 】。中医治疗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2):29—31. [2】 朱方石,金实,汪悦.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证型分类研究 SLE,也要根据其轻重不同辨证求因,进而审因论治。 [J】.新中医,2001,33(7):14—15. 轻症如仅有皮疹及关节肿痛等症状,热毒窜络可能是 [3] 朱毅,庄国康,许铣.中医药为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探 主要病机,治当清热解毒、活血通络;重症患者临床表 讨[J].中医杂志,1987,28(8):44—47. 现复杂,损害部位的不同,往往提示不同的中医证型, 【4】 郭明阳,阎翔.风湿病从“热”论治【J】.中国中医急症, 如神经精神型表现为头痛、发热、抽风和意识障碍者, 2008。17(1):63—64. 此为热毒炽盛,内闭心包,燔灼肝经之象。治疗予清热 【5】 栗占国,代琛贤.规范化治疗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长期 解毒的同时,当重用开窍醒神、凉肝息风之药;如果为 缓解的必由之路【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3(3):145— 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则可能为热毒内灼营血,耗血动 血,治疗直当凉血散血。可见,虽同为SLE,但因病情轻 重不同,中医病机存在巨大差异,治疗也因此而异。 148. (收稿日期201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