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汉语“VP者”结构的空语类研究

古代汉语“VP者”结构的空语类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古代汉语“VP者”结构的空语类研究

“VP者”结构是古代汉语里经常出现的语法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空语类理论对其进行成分提取分析,从而判定它所表示的转指与自指的不同特点。

标签:“VP者”结构 空语类 转指 自指

一、引言

“者”字是古代汉语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左传》一书出现522次,占全书总字数的0.28%[1],《史记》出现4327次,占总字数的0.75%[2]。学者们对“者”字的词性及其用法做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者”字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语义指向做了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用空语类理论对“者”字结构中的“VP者”结构进行句法成分提取分析,进而总结出其表示转指与自指的一般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此结构的语义指向。

空语类(Catalogy empty)是转换生成语法发展到管约理论提出的新概念。对于“实语类”而言,空语类就是指在语句中的某些句法成分位置上没有出现的一些词和词组,严格地讲就是指句子结构中没有出现的名词性成分所作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根据汉语抽象动词的结构形式[3]:SP1(无宾结构)NP1V1;SP2(单宾结构)NP1V2NP2;SP3(双宾结构)NP1V3NP2NP3,汉语的动词必须有与之相搭配的一至三个名词或代词,即NP位置,如果这些结构规定的位置上没有出现名词或代词,就表现为空语类。按照这一理论,在古代汉语的“VP者”结构中,因为“者”字只是一个“接读代词”[4],它虽有指代作用但不能在句子中地充当成分,因此“VP者”结构中存在了空语类,根据位置的不同有空主语与空宾语,成分提取与否以及提取成分的不同便形成了“VP者”结构表示自指与转指的区别。

二、表示自指的“VP者”结构

朱德熙先生认为,名词性成分前的“者”字一定表示自指[5],如:有颜回者好学(论语·雍也)。而“VP者”结构也可以表示自指,而且认为主语不缺位的“VP者”结构一定是表示自指的。我们根据空语类理论分析认为,没有提取任何成分的“VP者”结构表示自指。例如:

(1)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东之脊也。(战国策·魏策四)

(2)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

(3)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孟子·尽心下)

(4)民不足而有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闻也。(贾谊《论积贮疏》)

(5)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战国策·齐策)

(6)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庄子·列寇)

以上六例“VP者”结构中,VP主语和宾语没有提取,不存在任何空位,因此“VP者”结构便表示自指。前四例自指某件事或某种情形,后两例“VP者”结构自指前面的这个人。

三、表示转指的“VP者”结构

汉语抽象动词结构如果出现空位,按空语类成分提取法,空主语则该结构转指施事主语,空宾语时转指受事宾语。古汉语“VP者”结构表转指的情况比较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一)转指施事主语的“VP者”结构

如果“VP者”结构只提取了主语,出现主语空位,该结构一般情况下转指施事主语。例如: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8)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韩非子·内储说上)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1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11)善视有势者,既无势者视之如奴。(史记·酷吏列传)

(12)好士者强,不好施者弱。(荀子·议兵)

(1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上例句中的“VP者”结构都存在主语空位,这些结构都转指施事主语。前五例转指执行该动作(知、救、假、食,视)的人,例(12)转指好士的诸侯,例(13)转指跨州连郡的割据政权。

(二)转指受事的“VP者”结构

朱德熙先生认为,古汉语句子里的主语可以是受事,所以“VP者”结构除表示施事外,还转指受事,后有学者根据这一论断总结出了《史记》中“VP者”结构表示受事的语法特点[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用空语类理论分析认为,主语和宾语都空位的“VP者”结构一般转指受事。例如:

(14)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韩非子·说难三)

(15)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左传·哀公八年)

(16)太史公曰:管蔡作乱,无足载者(管蔡·世家)

(17)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成作丽山。(史记·秦始皇本纪)

(18)连坐者不可胜数。(史记·李斯列传)

(19)诸侯更强,时灾异记,无可录者。(史记·天官书)

例(14)至(18)中的“VP者”结构分别转指接受该动作或行为的人,即受事。例(18)、(19)句中的“VP者”结构则转指记载的事情,也是受事。同时,如果“VP者”结构中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被动,即其后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那么该结构也转指受事。如:

(20)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1)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同上)

(22)君子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孟子·离娄上)

此外,据有学者考证[7],《史记》中还有“VP者”结构提取介词宾语而转指该宾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23)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史记·范蔡泽列传)

(24)都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公召告知之。(史记·南越列传)

(25)群臣可用者皆前系,今无足与举事者。(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以上几个例句中的介词“以”“与”的宾语缺位,“VP者”结构则转指该宾语。

总之,一般情况下,古代汉语中的“VP者”结构可自指,也可表示转指,根据语法空位的不同,既可转指施事,也可转指受事。当然,有个别不符合上述规律的现象,则要根据上下文义对它们的转指意义做出正确的界定。

参考文献:

[1][6][7]李贵生.“者”字研究综述[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2]李 波.史记字频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陆俭明,沈 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吕叔湘.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朱德熙.自指与转指[J].方言,1983,(1).

(王金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