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阿拉善左旗四小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

阿拉善左旗四小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

来源:华佗小知识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2。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平台

1。 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板书: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到课文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1. 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2. ①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②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

3。 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 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1。 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2. 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 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①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因此,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②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10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再次齐读诗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

①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

讨论: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时)的情景。 ②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空荡荡的)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诗人还没有离开)

思考:从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理解: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景。

③再次齐读全诗。通过朗读和理解,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④学生汇报交流成果.(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⑤试着背诵全诗. 四、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短短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所以,在以后学习语技巧。 五、布置作业

1。 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2。 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3. 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

教学反思

1. 学生通过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掌握修辞手法:对比,更全面地理解本单元课文在表达方面的技巧,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够适当运用;

2. 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一步感悟友情、友爱的真挚温馨。

有趣的汉字

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 编辑:xx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反思: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刘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尽(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四、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并理解.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我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并认真参与课外阅读。 学习重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并认真参与课外阅读。 知识链接:

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弄明的小说。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预习提示:

1、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

2、勾画出我认为重点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我的体会.

3、课文内容我知道: 。 4、我的质疑: 。 预习检测:

A、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 )( ) ( )( ) ( )( ) 绿 朝 倒

( )( ) ( )( ) ( )( ) B、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 ;要 ;要 ;要 .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组内说说苗苗和季羡林的谈话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你对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理解。3、小组学习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组内交流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4、组内解决预习中的质疑。 交流展示:

从苗苗和季老的对话中知道了他们对读书的见解,请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来闯关:

A、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水浒( )传 彭( )公案 绿( )林好汉 B、 你读过“闲书”吗?你从“闲书”中读懂了些什么?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推荐阅读《我的童年》(季羡林

)

1。古诗三首

1. 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 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用“童年”话题导入新课

1。读单元导读,在交流中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

◇单元主题——童年往事。

◇语文要素—-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自读.

3。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正音并引导识记的方法。

①四时田园杂兴 兴(指导根据意思判断读音。“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所以根据意思,“兴”在这里读第四声。)

②昼出耘田夜绩麻 昼(指导读翘舌音.) 耘 (指导识记——形声字,所以发右部的音。)

③童孙未解供耕织 供 (学习多音字“供”,出示两种读音以及不同组词.借助组词区分读音:供奉、供职、供认;提供、供给、供应。)

④也傍桑阴学种瓜 桑(指导读正确。) ⑤稚子弄冰 稚(指导读翘舌音.)

⑥彩丝穿取当银钲 钲 (指导识记——形声字,所以发右部的音。) ⑦敲成玉磬穿林响 磬 (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记住读音。) ⑧草满池塘水满陂 陂 (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记住读音。)

⑨山衔落日浸寒漪 漪(结合词语“涟漪\"理解“漪”的字义,注意不要读成.) 三、整体感知三首古诗的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三首古诗,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儿童的哪种活动? 2.整体感知三首古诗的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童孙学种瓜 《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村晚》 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短笛 四、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理解诗意.

1。简介《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及作者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田园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形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社会长卷,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其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代表作有《石湖居士诗集》等。 2。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诗意,补充讲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和“儿女”。(课件出示古诗、课文中的注释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相关图片和简要介绍)“儿女”指的是村庄中的成年男女.(联系“昼出耘田夜绩麻”中“昼出耘田”和“夜绩麻”了解古代男子耕种、女子纺织的一般现象。) 3.带着理解读这首诗。 4.小结方法。

理解诗意,可以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或者背景资料。 (二)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繁忙,有趣.

2。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课件出示古诗)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繁忙(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夏季乡村的繁忙景象。)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天真可爱、热爱劳动(抓住“未解”“学”

想象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和热爱劳动的品格。)

3.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夏季乡村的繁忙,读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三)熟读成诵。 五、书写指导 1.指导书写“昼”。

2。学生自己练习书写“耘、桑\"。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

2。能想象《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两首古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三首古诗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都是和儿童生活相关的。

2.学法回顾: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理解了诗意,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了儿童的天真可爱. 3.背诵第一首古诗。

二、研读第二、第三首古诗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二、第三首古诗。 (二)全班交流学习第二首古诗。

1.理解诗意.(课件出示古诗、旁边的注释、“钲\"“磬”的图片) 2.带着理解再读这首古诗。 3。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

(1)儿童是怎么“弄冰”的?哪几个动词写出了儿童“弄冰”的过程.

预设:清晨将冻了一夜的冰块从盆中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脱”“穿”“敲”这几个动词写出了儿童“弄冰”的过程。 (2)在“弄冰\"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稚子金盆脱晓冰,——欣喜 彩丝穿取当银钲。——小心 敲成玉磬穿林响,—-得意 忽作玻璃碎地声。——懊恼

4.相机指导朗读,读出稚子的心理变化。 (三)全班交流学习第三首古诗。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整首诗、课文插图和注释)

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景物: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画面:夕阳西下,池塘水草丰美,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倒映在水中,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牧童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手中的短笛。

3.“满\"“衔\"“浸”这几个字让你有种怎样的感觉?

4.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

借助“横”“信口\"等想象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的样子及笛声的变化,感受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5.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景色的美以及儿童的调皮天真、悠闲自在。 三、比较学习三首古诗

1.提出问题:三首古诗都学完了,除了内容都是与儿童生活有关这一共同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点呢?

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首古诗中,你发现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呢?

预设:纯真可爱.

(2)追问:诗人们是怎样写出这些儿童的纯真可爱的呢?

预设:抓住了儿童的典型活动: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信口吹。

4.小结:通过描写儿童的典型活动,诗人向我们展现出了纯真可爱的儿童的形象,诗人们对这

些儿童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5.分小组读,比赛读,在读中感受儿童的纯真可爱和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首古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将三首古诗联系起来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改写古诗 1.提出学习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展开想象,把古诗的内容改写成短文。 (1)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2.学生改写古诗。 3。全班交流改写的作品。

师生共同评价谁的想象更丰富、更具体、更生动。

五、指导背诵默写

1.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稚子弄冰》和《村晚》,并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设计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的确定】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字的演变.

(2)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综合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难点: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课时划分】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走近汉字

1.对于“汉字”同学们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她,都在跟她打交道.许多世界名人是这样评价汉字的. 2.课件出示:

(1)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2)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 (3)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

(4)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

过渡: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请同学们静静的欣赏(课件演绎汉字的演变过程)

师: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一直到现在的简化字,看一看最原始的甲骨文到现在与之相对应的简化字,当两个跨越几千年的汉字同时出现在眼前,你们心里有何感想。 相机板书:有趣 神奇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快速默读,你对汉字又会有新的了解。 3.学生默读

4.同学们,想去了解更多的汉字吗?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板书课题 有趣的汉字) 二、阅读材料,初感汉字

1。师:汉字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浏览“阅读材料”,看看汉字有趣在哪里? 2.提出阅读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的“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份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没,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3。学生个性阅读后同桌交流。(课文以字谜,谐音,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向我们讲述了汉字的神奇。)

三、合作学习,制定计划

1。师:同学们,汉字如此神奇,我们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很好地认识它呢?

2。自渎课文提示,明确学习方法:(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指定活动计划,活动结束展示成果。)

3.指导制定活动计划:

⑴ 活动计划有哪些内容?(活动计划包括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⑵ 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① 自渎活动建议.

② 汇报交流:(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折地开展活动。) ⑶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选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4。展示各组指定的活动计划。 5。评议,完善活动计划。

四、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汉字的神奇,有趣,课后同学们应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汉字的奇妙。 五、作业超市搜集,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

第二、三课时

一、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二、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一)字谜大擂台:

首先,我们从猜字谜开始。同学们,你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就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⑴ 提出活动要求。

⑵活动开始。①必答题(字谜)②抢答题。③附加题 ⑶ 统计成绩,宣布比赛结果。

⑷ 畅谈感受,体验乐趣。:① 说说搜集字谜过程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及感受.

⑸小结猜字谜的方法。(猜字谜有三种方法:组合法,形象法和意会法。)

师: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画,一个汉字就像一首诗,一个汉字反映一段历史,它让我们如此沉醉,如此着迷,它值得我们热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二)谐音大舞台:

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谐音大舞台,再次感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1.歇后语:

【出示阅读材料中的歇后语】自由读,发现其中的谐音。后指名读,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父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交流其它谐音歇后语

师:谐音歇后语真有趣!老师也带来了四组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前半句,点击出示后半句。】

(1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礼) (2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3和尚的房子————-—-—--庙(妙) (4老九的兄弟-----—----老实(十) 2.讨论谐音广告语

师:汉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广告词也借用了成语、俗语,取谐音换新义,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课件出示谐音广告语:点击出示正确的词语】 沐浴器——随心所浴( 欲 ) 咳嗽药——咳不容缓( 刻 ) 洗衣机—-爱不湿手( 释 )

蚊 香——默默无“蚊”的奉献( 闻 ) 麦当劳-—年年有鱼( 余 ) 服装广告—-衣衣不舍( 依 ) 饮料广告--有口皆杯( 碑 )

华素片广告—-快治人口( 脍 )( 炙 ) 黄河冰箱广告—-领鲜一步( 先 )

牙膏广告语——牙口无炎( 哑 )( 言 )

自行车广告——乐在骑中,“骑\"乐无穷( 其 ) 3.汉字历史知多少:(课件出示:) (1)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 )。

(2)汉字中()字最多。(形声字占82%。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占汉字总数的67%。) (3)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字是()(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的”字,平均25个字中就能遇到一个。)

(4)汉字中读音最多的是“那”字,(有:nā,ná,nà,né,něi,nu?,nèi,nuò汉字中同音字最多的是“yì”。《现代汉语词典》中读“yì\"的字有103个,《辞海》中达195个.教)

4.讲 “一字值万金\"的故事.(组内互说,在此基础上推选代表全班交流.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5.小小书法展:(事先把教室用学生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进行布置。) ⑴明确参观要求:

①言行文明,不要拥挤和大声喧哗。 ②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③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 ⑵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和动手的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第四课时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⑵ 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⑴书面汇报。 ⑵合作汇报。 ⑶制成演示文稿汇报. 报汇报.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作业安排】

1.喜欢办小报的同学,办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的小报. 2。喜欢读书的同学,找有关汉字的书读一读。 3。喜欢上网的同学,在以下网站继续探寻汉字的奥秘.

⑷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