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会治理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信息化》 2016年第8期
文/刘 宁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通信技术,如何科学净化网络环境、提高无线社会治理能力?对于管理机构而言,应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高度,深化对网络环境治理目标、主题、原则、手段的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网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我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并改变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是把双刃剑,为人们带来快捷、便利同时,也会产生相应负面效应。在传播领域,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都在改变媒体格局和生态,互联网已成为斗争的主战场。总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
政治安全。网络时代,人们的行为、思想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习总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互联网已成为无国界的数字化空间,网络社会安全作为国家政治安全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可能危及国家主权安全、威胁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政治秩序稳定、威胁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削弱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基础。
社会安全。近年来,网络突发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威胁社会稳定,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行为,对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交通、医疗、通信行业形成了诸多威胁。网络谣言、网络恐怖活动、邪教言论、公民隐私问题,逐渐成为管理部门日益重视的社会问题。
经济安全。货币犯罪、网络间谍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主观方面,人们的网络自我保护、防范意识还比较淡薄,认识上、行动上准备不够充分;客观方面,存在规划设计不完备、网络设备安全漏洞多、保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我国网络经济安全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太空之后的“第五空间”,网络成为国家发展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各种新型网络犯罪形式层出不穷,如果应对不足,很有可能对带来不利影响。此外,一些西方国家以网络为手段对我国展开意识形态渗透,散布恐怖主义言论,对我国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面对上述问题,浙江省无线电管理局对网络社会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会治理目标。网络社会的特点,决定其治理方式与传统社会秩序维护存在本质区别。应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主权,严控网络犯罪行为,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稳定,根据网络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新特征,调整网络社会治理的阶段性目标。
构建网络社会治理主体。网络社会治理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只由机构主导,还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其他治理参与者作用,通过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普通公民在无线环境治理中的作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建立网络社会治理新规则。有别于传统社会治理原则和手段,网络社会治理应根据其独特性,重新寻找治理新规则,制定各方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制度,形成网络社会新秩序。
探索网络社会治理手段。首先,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研究与网络社会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构建法制体系,加强网络执法力度。其次,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网络信息监控部门紧跟网络技术更新发展速度,推行网络社会实名制管理。另外,要充分利用社会手段。相关部门应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进行法律、法规和道德教育,让网络道德教育深入人心。此外,发挥网民、其他公民及社会组织监督作用,对网络违法行为及时予以举报制止。
“互联网+”背景下,无线电管理工作者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这是部门维护好网络社会秩序所必需的特质。
首先,无线电管理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互联网是各种信息和思想的全新集散地,存在形形色色的信息内容和价值理念。作为行业管理人员,应自觉抵制虚假、有害信息及错误观点,与低俗、、暴力等网络信息划清界限,保持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其次,要与时俱进,站在网络发展前沿。面对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应用、新理念,无线电管理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其前沿技术特点、发展趋势、瓶颈问题,才能立足本职工作,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维护良好的网络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