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江苏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来源:华佗小知识
古诗阅读专题

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塞上曲 (明)敖英

无定河边水,寒声走白沙。 受降城上月,暮色隐悲笳。 玉帐旄头落,金微雁阵斜。 几时征战息,壮士尽还家。

【注】战事。

受降城:汉代接受匈奴投降所建。金微:山名,在北部。

旄头:星名,主兵。古人认为旄头特别亮的时候,将有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滔滔边水、阵阵寒声、滚滚白沙,描绘出一幅辽阔苍茫的边塞风光图,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B.颔联,凄凉的月色笼罩着受降城,凄清的号角在暮色中隐隐飘荡,视觉和听觉交互融合,加重了悲凉的氛围。

C.颈联,诗人由历史回到现实,旄头星落在戍边将军的玉帐之前,暗示又要兴兵打仗,表明了将士们杀敌报国的决心。

D.全诗意境开阔,诗人突破了时空的,将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格调高古,具有唐代边塞诗的神韵。

16.请分析这首诗尾联和王昌龄《出塞(其一)》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的不同。(6分)

15.C(“表明了将士们杀敌报国的决心”错)

16.情感:敖诗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戍边将士的同情。(2分) 王诗表达了对将领的不满,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洋溢着爱国激情。(2分)

抒情方式:敖诗直抒胸臆;王诗借典抒情。(2分) 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点明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眺望时的情绪状态。 B.联描写眺望的景色,阳映照下,漫山金黄,一派祥和景象。

C.颈联描写人事活动,牧人猎马满意而归,呈现出幸福安宁的生活画卷。 D.尾联发出感慨,借用伯夷、叔齐的典故,生发出归隐田园的兴叹

16.文学家施蛰存《唐诗百话》评价此诗:“如果把这首诗的二、三联删去,这首诗的思想并没有重要的缺少。”然而,二、三两联对表达情感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此谈谈你的理解。(6分)

15.B。“祥和”错误,应为萧索落暮。

16.颔联,从正面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手法、内容,各1分)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而这样的幸福安宁与诗人无关。(手法、内容,各1分)

两联景中含情,借景抒情,为尾联生发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借景抒情1分,为尾联作铺垫1分)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五、古诗词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9分)

感皇恩 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 ①本词为作者罢居瓢泉之时悼念理学家、友人朱熹而作。朱熹卒于庆元六年(1200)三月,词中有“梅雨”句,当作于初闻噩耗之时。 ②子云:西汉大儒扬雄,后文“玄经”指扬雄的哲学著作《太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五句写自己平时不废吟咏,这与熟读老庄之书所知“忘言始知道”的玄理明显矛盾,读老庄书却不得其解,非常可笑。

B.“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景中含理,借说天气暗示词人对老庄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

C.下片语淡情深,先写隐退山林的生活,其后“白发多时故人少”中的一“多”一“少”对比,表达了词人嗟己悼人的情感。

D.“子云何在”四句,把朱熹比作大儒扬雄,称道他“立言不朽”,他的思想将如江河流淌,万古不废。 16.朱熹是大儒,《庄子》是道家著作,但本词中辛弃疾却在读《庄子》时悼念朱熹,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15.A(3分。“非常可笑”错。词人表明自嘲,读老庄之书是有所寄托)

16.(1)作者罢居瓢泉,读庄以排解郁愤,但最终做不到“忘言知道”,表达自己不能忘却世俗,忘却友情;(2)此时又闻朱熹去世,于是作者用“白发多时故人少”嗟己悼友;(3)最后以扬雄比朱熹,高度评价了朱熹思想(“言”)的价值。(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南通启东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句交代了郊外踏青的事情,“恣行”一词写出了诗人游玩得尽兴。

B.诗的第二句由视觉人笔,写远处盎然的春景:春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C.“兴逐”“穿”“困临”“坐”四组词语描摹出诗人由兴奋到厌倦的感情变化。 D.诗的尾联诗人提醒自己,清明晴朗的天气虽宜尽情游乐,但不可乐而忘归。 16.请赏析诗的颈联。(6分) 15.C

16.诗的颈联联想(虚写)到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劝朋友莫要推辞,更不要辜负诚挚劝酒的心意;又使用比喻的修辞,说美好时光会像风吹花落一样逝去,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节选)

杜甫

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 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 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 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

【注】①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年)秋天,杜甫同郑公(即严武,封为郑国公,时任成都尹)在成都北池临眺作此诗。②异方:这里指成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一二句紧扣题目中的“临眺”二字,写所望之景——池边碧草及船上红旗。 B.三四句转述人事,写郑公于酒席上赏酒给渡口的小吏,赠衣于钓鱼的老翁。

c.五六句由成都菊花之艳丽想到故乡梧桐之繁盛,两相比照,情感自然流露。 D.诗歌寄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人所用意象,色彩明丽突出,倍增情感浓度。 16.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C

16.对北池美丽最色的喜爱之情;对严武的慷慨和仁爱的赞美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因滞留他乡,有家难回的伤感:盼望战事早日结束,使自己能够早日回归故里)。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C.“梧桐之繁盛”错误。“故里亦高桐”的意思是“我不禁想起故里业已落叶的梧桐”,“高桐”指晚秋落尽叶子显得舒朗挺拔的梧桐树。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分析能力。

此诗于唐代宗广德二年秋天杜甫同严武在北地临眺时所作,此诗中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第一句“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通过对偶句写出了北池当时的美景,“池边长着十分茂盛的碧绿野草,小船上—面面的小旗被晚霞映红”,表现了作者对北池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二句“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写严武于席前把杯酒赏给津渡小吏,又以衣裳赠与钓鱼的老翁,这是对严武亲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严武对治下百姓的慷慨和仁爱;第三、四句“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则是作者在诗中重点抒发的感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盼望早日能回到家乡的情感。此时此地成都的菊花正开得鲜艳,想必家乡洛阳的梧桐已是叶子落尽,以舒朗挺拔的形象立于秋风之中,在这秋风之中,诗人盼望战事早日

结束,使自己能够早日得以返回故里,作者在此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5~16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②,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②灞桥:位于长安灞河水道之上。曲江:唐代著名皇家园林,有曲江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南郑远望南山,心生感慨,又写秋风吹起,号角声声,营造了悲壮的氛围。 B.“悲歌击筑”暗用荆轲悲歌与高渐离击筑的典故,表达了词人送别时的慷慨悲情。 C.整首词的情感有变化,由“哀”到“兴悠哉”,“兴”字也暗合高兴亭的亭名。 D.“多情”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南山月最是多情,特地冲出暮云将月光洒向人间。 16.请赏析本词最后三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6分)

15.B(B项“表达了词人送别时的慷慨悲情”错误,此词题目表明是词人登高所作,为登临词,由原诗“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即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非“送别情感”。)

16.①“灞桥”“曲江”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借指长安乃至沦陷于金人手中的国土;“待人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沦陷区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理。③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 友 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诗首联以一“吐”一“对”,写出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于沉静中更见别意之深沉。

B.李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的景色,青白相间,色彩明丽,山横水绕,静中有动,与颔联的“孤蓬万里”形成对照。

C.陈诗颔联借别筵上琴瑟演奏时的音韵谐调来比拟朋友间的情谊深厚,以别路上的山川缭绕来表现离情的缠绵。

D.两诗第八句同写离愁别恨,陈诗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李诗以景结情,借班马哀鸣衬托离人的哀伤。

答案:C(从“思”可见,这里的琴瑟并非实写“别筵上的琴瑟”,而是用典。借琴瑟这类丝弦类乐器演奏...时的音韵协调来比拟朋友间的情谊深厚。典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

[友情提醒]暑期所用《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本诗之下注解中的引文有误,而配套教参赏析中的引文正确。

16.明代蒋一葵称赞《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五、六语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①意象典型。“明月”“长河”“晓天”,既点明时间,又照应题中“夜”字;②用词准确(精于炼字)。“隐”“没”二字,既使画面富有动感,又暗示告别时间之长;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通过月“隐”河“没”,表明时光流逝,催人离别,衬托友人间难分难舍的深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原参中的第①点,若学生描述了画面,赋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