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诗词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古诗词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 .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平舌音“孙、寺”、翘舌音“愁”、后鼻音“暝”,以及 “更”等多音字的读音。

2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 .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榆”等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孙、泊、愁、眠、寺、畔”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形近字歌示例:

孙:乱子万世尊,儿林家训遵。拉孜求进学,踏实又谦逊。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孙”的“子”横画变提,“小”字两点呼应。 “泊”左边三点水最后一笔是提。

“愁”的“心”的卧钩平而托上,三点相呼应。 “寺”上面是“土”不是“士”,第二横最长。 “榆”左窄右宽,“俞”撇捺伸展覆盖下部。 “畔”左部偏上,右部“半”第二横长而托上。 易错提示:

“寺”上部是“土”,不是“士”,第二横最长。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白:泊(停泊)一伯(伯伯)一怕(害怕>—拍(拍打) 秋:愁(忧愁)一揪(揪住)一啾(明啾) 寺:待(等待)一持(保持)一侍(侍奉) 半:畔(河畔)一伴(伙伴)一拌(搅拌)

(4)多音字。 [geng:打更少不更事 更I

geng:更加更好

xmg:行动鱼贯而行 行

(hang:银行字里行间 (5)重点词语释义。 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乡心:思乡之心。

聒:声音嘈杂,词中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山居秋暝》这首诗从整体上看写了什么?

明确:诗歌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 .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明确:秋天的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 .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妻归来;荷叶摇摆,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3 .尾联与前三联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三联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优美的风景画,也勾勒了一幅纯朴、和谐,幸福的生活画面,引人向往,它也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理想的寄托。因而诗人尾联化用典故,并反用其义,“王孙”是对“王孙”的呼唤,更是作者的自比。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山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我们疏通了本课的生字词,并且学习了《山居秋暝》这首诗。这首诗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pll:空旷 ) 、 雨:清新

山居之景〈月:明净 》清新宁静

山居秋暝《 松:清幽 >对山村生活的追求

I泉:欢快、清澈J

山居[浣女:纯真活泼]纯朴、之

人i渔夫:勒劳、朴实i和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听写词语:王孙停泊忧愁寒山寺榆树河畔

2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山居秋暝》,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剩下的两首——《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结合全诗的内容探究《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枫桥在哪里?“泊”的是哪只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一个“夜”字点明了什么?

明确: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西郊,“泊”的是客船,因为作者在客船上。这个“夜”字点明了时间。

2 .阅读《长相思》后思考:诗人的“身”在哪里?他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诗人的“身”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小河大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诗人的“身”在征途上,而他的“心”在故乡。从“故园无此声”可以看出来。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 .学习《枫桥夜泊》。 (1)品读:霜满天。

明确:霜不可能布满天空,这个“霜”字应当理解为“严寒”。“霜满天”是天气极冷的夸张说法。

(2)面对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诗人带着浓浓的愁绪。从“愁”这个字可以看出来。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明确:当时正逢安史之乱,不少文人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包括张继。故诗人兼

具羁旅之愁、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未归宿的忧虑。

2 .学习《长相思》。

(1)“山一程,水一程”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山一程,水一程”叠用,说明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很大。

(2)怎样理解:故园无此声?

明确:“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连绵不绝的风雪嘈杂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寒苦寒之地,怎能与温暖、宁静的故乡相比?况且又是暴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以往的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感受到思乡的情怀。该句直接表达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诗词,都蕴含着共同的情感一思乡之情,这也是古今文人的共同情感。让我们再一起来朗读这两首诗词,再次回味这浓浓的乡思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所

枫桥夜泊

闻:乌啼、夜半钟声

凄苦哀怨

f叙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山水重重,行军艰难上阕( I写景:夜深千帐灯

[写景: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聒耳下阕( 〔叙事: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羁旅怀乡

写”的概念。

◎要让学生对文章中所有景物都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方面进行辨析。

◎在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础上,还要给学生讲解清楚动静结合的手法。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2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字词句

◎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3个词语。

◎品味、积累课内外遇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阅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

◎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书面表达

◎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

变化”,为完成本次习作,您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不需要准备,教学进行到单元习作时直接练习就好。

◎需要提前准备,在单元学习初就要安排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习作时,要引领学生回顾以往的阅读经验和习作经验,例如,可引导学生联系三年级“观察”单元细致观察的方法,以及四年级“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等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本次习作。

◎习作可以安排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之后进行。

1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对于“初步”一词,您觉得要把握到什么程度?

◎学生大体知道景物描写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能整体感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即可。

◎给学生解释清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21古诗词三首

语文要素 阅读: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3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文主题

初步了解山水诗、行旅诗的文化内涵,初步感受诗词背后丰富的文化张力。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课前准备

1 .相关课件。

2 .布置学生提前网上查找诗人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 .搜集作者信息,了解写作背景。

2 .通过注释感知诗词大意,完成本课预习卡。

: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 .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导入新课

1 .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 .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二、学习《山居秋暝》

1. 了解题目的意思,简介作者。 (1)教师导入并板书题目:山居秋暝。

(2)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瞑”并尝试理解:“暝”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怎样理解? 教师相机点拨:“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随文指导写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

(1)提问: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预设:结合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

(2)同桌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

②“晚来秋”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秋天傍晚天气的凉爽。

③“山居、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山居”即山中居所,“竹喧”即“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

④“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浣女洗衣归来,渔船顺流而下。“浣”的意思是“洗衣服”,“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

预设:空旷的山中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

(4)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相机板书: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 4 .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学生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①让学生齐读前两联并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预设:空旷的山间刚下过一场秋雨,万物一新,林木茂密,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林里…… 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

预设: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

引导体会“清泉石上流”的画面。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

③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联,说说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青翠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那是渔夫在捕鱼……

点拨:“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是动态描写,展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2)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教师补充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辆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的资料。

②引导学生思考: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诗人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相机板书:向往) 三、学生自主学习《枫桥夜泊》

5 .理解题意,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泊”。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3)全班交流作者信息。

提示:张继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对本诗的理解也不必特别基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本环节可以简要带过。

6 .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划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随文指导书写“愁、寺”:“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 教师点拨:

①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

②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③对愁眠: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愁对江枫渔火”,从而疏通诗句的大意,即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预设:漫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四、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 .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出示生字卡片“泊”)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 .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

4 .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5.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出示生字卡片“寺”)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预设:

(1)眼看:清冷的月亮渐渐落下,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泊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

追问:眼前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觉?

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2)耳听:归巢的乌鸦“呱呱”地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来。 追问:这样的声音让人感觉如何? 有些凄凉、孤寂。

(3)身感:霜满天的寒意,难以入睡时的思绪万千。

6 .进一步追问: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板书:愁) 7

.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

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

五、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用轻快的语气背诵《山居秋暝》,用低沉的语气背诵《枫桥夜泊》。

六、布置作业 默写《枫桥夜泊》。

:

课时目标

第二课时

1 .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榆、畔”。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

3 .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 .让学生复习背诵《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

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写法: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首诗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

3 .教师引入本节内容,板书题目:长相思。 二、初读《长相思》,读音字音,读通句子

1 .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随文指导学习生字。

(1)榆(yii):偏旁是木字旁,说明“榆”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课文中的“榆关”,指的是山海关;畔侬n):可以组词“河畔、湖畔”。可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聒”由“耳”与“舌”组成,是“声音嘈杂”的意思;“更”是多音字,在文中读一声,指夜里的计时单位。

(2)随文指导“榆、畔”的书写。

“榆”:“木”的末笔“捺”应改成“点”;“俞”第一笔“撇”行笔到“木”的“短横”下,“月”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畔”:左缩右展,左低右高,“田”的末笔应与“半”的第二笔“横”基本对齐。

三、借助注释,了解词意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本首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2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疑难问题。

(1)山一程,水一程:翻过一座座山,踵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 (2)风一更,雪一更:又是刮风,又是下雪。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

预设: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后,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这样的狂风暴雪的。

四、品读《长相思》,感悟诗情 (一)学习上阕,体会行军的艰难。

1 .(出示词的上阕)师: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指名说)

2 .“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什么?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 3 .思考: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 预设: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4 .小结: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5 .指名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习下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 .自由读下阕,师:想一想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 .体会下阕的意思。(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里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3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的词中,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4 .小结:同学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乡的词人。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乡,在家人身上。

5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出征前,他的故乡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学生交流预设: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乡,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人在征程,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6 .师: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一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 .把这首词背给家人听,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 2 .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i1i

=^h=自然美—明月、松、清泉、石向往田园八生活美一竹喧、浣女、莲动、渔

舟远离尘俗

枫桥夜泊所见月落霜江枫渔火借景抒情所闻一一乌啼夜半钟声孤寂忧愁 长相甲写景一千帐灯风雪交加身在征途心叙事一跋山涉水梦醒思乡思念家乡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三首古诗,分为两个课时来学习,首先从作者入手,了解写作的背景,从而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层层递进,逐词逐句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解本诗的目的。同学们始终激情洋溢,学习兴趣浓厚,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画面、置身于景,做到心领神会,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能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拓展到爱国情感,领悟作者舍小家、保大家的伟大胸襟,使课堂教学的情感境界达到高潮。

1

《山居秋暝》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理解诗句中“暝”“歇”“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 .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简介王维)

2 .作者介绍: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解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 3 4

.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诵读全诗。

朗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教师可补充注解:

(1)喧:喧哗。(2)女:洗衣物的女子。(3)春芳:春天的花草。(4)歇:尽。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倩影, 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我在这样的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教师或学生多读几遍译诗)

四、赏析诗意,体会意境

1.首联“空山新雨后”点明“山居”;“天气晚来秋”点出“秋暝二诗的首联点明题意。这样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所描写的是初秋时节空山雨后的晚景。“空山”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又适逢“新雨”过后,青山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苍翠;秋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怡人。这两句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

2 .颔联和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明月、松林是静止的,泉水是流动的,淙淙的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宁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而“喧”与“动”,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生活气息。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纯朴生活,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的“明月”“松林”“清泉”这些词,写的是静;颈联的“喧”“动”“归”“下”这些词,写的是动。两联这样安排使颔联描绘的静的境界,不是死一般的寂静,而是跳动着的生命,使整个山林显得生机盎然。这跳动的生命,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幽静了。以动衬静,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诗人“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国。”意思是说: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的美好,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随意”是“任凭”的意思。“王孙”则暗指诗人自己。《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洁净纯朴,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这虽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一种反抗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布置作业:L背诵这首诗;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长相思》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生字词的意思;

5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6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7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8 .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 9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0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作者介绍。

二、读准字音,把握词意 1 .自由读,读准字音。

榆(yd)畔(pan)更(gδng)聒(gu∂)

2 .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 .朗读时注意节奏: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揄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 .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5 .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6 .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三、精读感悟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阕。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

(榆关,即山海关)

简单介绍山海关:山海关,又称揄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邻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一一山海关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师: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简介背景)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 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师:是啊,夜深了,奔走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师:谁来读一读下阕?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师: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全班一起读。

四、拓展延伸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