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知识梳理(三)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诗歌常考题型及解题思路
一、画面描绘题 1.常见提问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X句诗呈现的景象。
(2)XX句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答题思路:
(1)找出描写的意象,找名词,找全。 (2)找出事物的修饰语,找形容词,找准。 (3)连词成句,描述景物。 (4)展开联想,丰富句子。
二、环境描写作用分析题 1.常见提问方式:
(1)结合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XX句描写XX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答题思路:
(1)分析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时,首先要简单描绘所写的画面。 (2)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诗歌写作的背景(天气、季节、战争等)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③烘托人物/诗人XX心情
(3)揣摩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示例:
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2分)
词中写岸边烟雨朦胧,花瓣伴着雨滴飘落水中,鹧鸪几声啼叫,(答题点1:描绘画面) 寥寥几笔就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答题点2:分析作用)
借景抒情,为下文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做铺垫。(答题点3:分析情感)
三、赏析题 1.常见提问方式:
(1)XX句中“X”字好在哪里?
(2)XX句中运用了叠词“XX”“XX”,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3)XX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答题思路:
(1)首先点明诗句运用的特殊手法(如果赏析的是某个字,且该字未运用特殊手法,则解释该字的意思);
(2)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例:如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则分析将XXX比作XXX); (3)分析该手法写出了事物/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4)揣摩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注】赏析的点多种多样,有字的意思丰富,有词性活用,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有语言特色等,如果题目未点明具体赏析哪一点,要多角度考虑。 【补充】
1. 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拟物、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通感、借
代、反复、用典 2. 诗歌中常用表现手法:
① 情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爱景衬乐情;以景结情) ② 静与动(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③ 虚与实(化虚为实、虚实结合) ④ 古与今(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⑤ 衬托 ⑥ 想象
⑦ 联想 ⑧ 象征 ⑨ 抑扬 ⑩ 白描 ⑪ 工笔
⑫ 多感官描写(视听嗅味触、远近、高低、俯仰等) ⑬ 赋比兴 ⑭ 回环复沓 ⑮ 重章叠句
3.诗歌常见语言特点: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绚丽飘逸、简洁明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缠绵婉转 示例:
游栖霞寺 唐 张汇
跻险入幽林,翠微含竹殿。泉声无休歇,山色时隐见。 潮来杂风雨,梅落成霜霰。一从方外游,顿觉尘心变。
2.“翠微含竹殿”一句中的“含”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采用拟人手法,(答题点1:点明手法)
赋予树木(山林)以灵性,使画面有动态美,似有凝聚、包容的力量,(答题点2:分析手法如何运用)
生动写出了栖霞寺被翠绿的山色所环绕的幽深美丽的景象,(答题点3:分析手法写出的事物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所见景色的爱怜不舍(喜爱、陶醉等亦可)。(答题点4:分析诗句表达的感情)
四、内容情感/主旨情感分析题 答题思路:
揣摩诗歌的主旨情感时,可以结合诗歌所属的题材类别(如送别诗、边塞战争诗、山水田园诗等),也可以结合诗人的经历背景,还可以结合诗句中的典故(若诗中有典故)进行作答。
第二部分:精讲精练
(一)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
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
C.诗人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汀沙云树”像在清水中洗浴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一个“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 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水的思念之情。
(2)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 1.D
2.在酷热的五月仲夏傍晚时分,想息茅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都映照在苍茫暮色里。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表达了作者对优美的稚川山水风光的热情赞颂,并巧妙抒写了他的思乡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然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
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
(二)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人:指诗人自己。②客:在外漂泊。③风尘:喻指社会。
1.诗人以一个“ ”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2分)
2.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答案】 1.悲 掩泪
2. 诗人写故乡衰草遍地,寒云笼罩、暮雪纷飞,渲染了送别时苍凉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对友人伴寒云而去以及在乱世之中后会无期的悲伤之情。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景致相融合,更增添感伤悲凉之情。 【解析】
1.此题是根据诗歌内容填空,考查阅读的细心程度和对诗歌的整体理解能力。
2.这是环境描写作用题,做这类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如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等,然后围绕这些去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三)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2分)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2分)
【答案】
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四) 渔家傲 咏梅 宋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②腻:光洁细腻。③绿蚁:代指酒。
1.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景象。(2分) 2.“此花不与群花比” 的“比”字有何妙处?(2分)
【答案】
1.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那么光洁细腻。(答出一句给1分,意对即可)
2. 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傲霜斗雪,不与群花争艳(孤芳自赏)的姿态;抒发了词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一点1分,意对即可。只答出修辞手法不得分。) 【解析】
1.这是画面描绘题。这里只要把雪,红梅,琼枝,腻等解释出来,组成连贯的语句即可。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描写的手法和修辞手法。避免直接翻译。(若是翻译,也必须要写出“琼枝”和“腻”的注释,需要重点关注注释,再用自己的话串连起来)
2.这是赏析题。“比”,攀比、比较,这是人才有的举动,所以作为拟人句赏析。注意:(1)梅花特质的点写“遗世”“卓尔不群”“俏也不争春”等均可;(2)情感部分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可,若结合诗句写“表现造物主对梅花的偏爱”等也可。
(五) 村 行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籟,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2.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答案】
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着哀伤。 2.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有着思乡情结。
3.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
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六)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答案】
1.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七)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②,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2分)
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2分)
【答案】
1.飒飒西风,强劲地吹拂在洞庭湖渺渺茫茫的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仿佛湖面上起了皱纹。
2. “压”,将清梦化无形为有形,与“满船”相应,言清梦之多之重。 【解析】
1.本题考查翻译理解和画面描述。需要注意意象完整,融入想象。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将诗人想要表达的画面尽可能生动的表达出来。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梦无形,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可以结合学过是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