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练习一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练习一

来源:华佗小知识
 古诗词赏析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妙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断人行②,边秋③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⑤。 寄书长不达⑥,况乃未休兵⑦。

【注释】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③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④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⑤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⑥长:一直,老是。达:到。⑦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当时诗人客居泰州,此诗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

B.诗歌首联,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展现战乱年代悲凉

的气氛。

C.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

D.诗的颈联,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悲愤谴责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 3.诗歌鉴赏。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诗句“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均为唐人律诗,句式整齐,韵律谐调,富有格律之美。 B.【甲】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气愤、茫然的情绪。

C.【乙】颔联即景生情,惆怅伤感,“秋草”“人去”“寒林”“日斜”,渲染出故宅的萧条冷落。

D.两首诗歌都没有直接抒写诗人的遭遇,但都通过他事或他人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

(2)李白空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深感行路之难;刘长卿两遭迁谪,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心生强烈感慨。请分析两首诗的情感异同点?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问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甲]诗首联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心酸愤懑的心情。[乙]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古人_________和自己_________进行了对比,表达诗人当时的心境。

(2)[甲][乙]两首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参:

1:(1)“欲”是“想要”的意思,“恐”是“害怕”的意思,含蓄写出作者既向

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表达了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示例一:“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现了词人因不能和亲人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形。(从炼字角度) 示例二:选景典型生动,皎洁的月光、朱红色的楼阁、雕花的窗户,展现了月下思亲的情景,既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又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从写景角度)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意: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欲”写出了我希望回到以前的官位上继续当官的心情。“恐”写出了作者心中又惧怕身居高位的心理。整句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作者选取暗夜中的典型代表景物:皎洁的月光、朱红色的楼阁、雕花的窗户,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转”表明了月亮的移动,暗示时间的变化;“低”表面写月的位置,实则也是暗示时间,说明月已西落,两个词都表现夜已很深;“无眠”意思是难以入眠,以此表现词人当时的心情。 2:(1)D

(2)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抒发了深沉的悲愤谴责之情”有误,应为思念之情。故选:D。

(2)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3:(1)示例: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你的足迹,人迹不再,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

(2)表达了作者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之情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萧条孤寂,一幅日暮秋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和自身境遇的感叹。 4:(1)A

(2)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遭遇仕途不顺(“志向受挫”)的痛苦经历之后所写,一开始都表现出悲伤(“愁闷”)的情感,而甲诗在结尾处转向乐观(“昂扬”)的情绪。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有误,《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不是唐人律诗。BCD.正确。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比较理解。甲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通过想象表现出自己勇于挑战命运,不屈服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乙诗是一首怀古诗,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遭遇仕途不顺(“志向受挫”)的痛苦经历之后所写,一开始都表现出悲伤(“愁闷”)的情感,而 甲诗在结尾处转向乐观(“昂扬”)的情绪。 5:(1)凄凉地;弃置身;悲秋;颂秋

(2)[甲]“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诗人坚定地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乙]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甲]诗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其中“凄凉地”“弃置身”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心酸愤懑的心情。[乙]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将古人“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了对比,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比较。[甲][乙]两首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甲]“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思是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这句诗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乙]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根据“我言秋日胜春朝”以及“排云上”“到碧霄”,体会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