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古诗鉴赏》专题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古诗鉴赏》专题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古诗鉴赏常见的考查内容:

(一)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送别离别:依依不舍;孤独惆怅;怀才不遇;天涯奔劳的痛苦。

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

(二)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1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反复等。

4.表现手法:对比、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赏析类答题方式:

1.手法类: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2.炼字类: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意境

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意境类答题方式:描绘画面+整体情境(画面特点)

课内诗歌知识点梳理:

(一)望 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岱宗”指的是东岳泰山。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赏析颔联两句,并请简要分析“钟”与“割”字好在何处?

从近望的角度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钟”和“割”字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

3.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

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又饱含生活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全诗紧紧围绕“望岳”中的“望”字,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3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主要内容:首联:交代了诗人观景的处所。颔联:从动物(动态)的角度表现早春充满活力的特点。颈联:从植物(静态)的角度写初春花草萌生的蓬勃景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2.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3.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是早春的景象?

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水面初平云脚低:春天水面新涨,天上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本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5.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沉醉,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6.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使者,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起新巢。

4

7.名句赏析:

炼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描绘出早春时节鸟儿活动尚少的特点,给人春光乍见之感,与“早”和“新”二字相照应。写出了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争”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初春早莺争先恐后飞到向阳的枝头上欢歌的情景,写出早春时节暖树不多的特点;“啄”写燕子忙碌而兴奋衔泥筑巢的情态,展现了早春时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个字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炼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抓住了早春的特点,用词生动准确:“渐欲”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次第开放,渐渐将要使人眼花缭乱的情景,“才能”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刚刚萌发的情态。也预示着姹紫嫣红、草木茂盛的壮丽景色很快就会到来。

(或答案为:“渐欲”是“还未”的意思,“才能”是“刚”的意思。各种花朵还将开未开,含苞欲放,浅浅的嫩草,刚把马蹄埋没,但不久的将来就会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写出了春的发展变化,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

1.诗的一、二句,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正侧结合写出飞来峰山势雄伟,应天塔直耸云霄的特点。

2.“浮云”一词的寓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3.这首诗揭示的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四)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表达诗人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及为国而战的昂扬士气和爱国热情。

3.名句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黑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金鳞”写出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6

全诗描写战斗的惨烈情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斗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运用了“黑”“金”“燕脂” 紫”红等凝重色彩,烘托了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当堂训练:

(一)望岳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 的景色。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说说这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7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二)钱塘湖春行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8

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三)登飞来峰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9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四)雁门太守行

1.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2.请你说说尾联运用典故的作用?

3.全诗写得色彩斑斓,试举例分析。

课外诗歌练习:

(一)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10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罗布泊附近。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2.李贺的《燕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和本诗前两句作用有相同,但写景角度有所不同,试作简析。

(二)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塘马上 宋·贺铸

壮图③忽忽④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注释】①陂:池塘。 ②漪:带有凉气的水纹。 ③壮图:过去的抱负。 ④忽忽: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3.用自己的画描绘划线句。

11

4.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说明。

(三)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 宋·姜夔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①。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5.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6.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2

(四)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7.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五)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8.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9.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

13

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参:

当堂训练:

一、1.望 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2.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3.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D

二、1.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 2.“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4.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5.C

三、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四、1.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描绘了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气氛。2.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3.略

14

课外诗歌练习:

(一)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 “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 “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李贺的《燕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和本诗前两句作用有相同,但写景角度有所不同,试作简析。

通过境界壮阔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李诗既从视觉角度写,又从听觉角度写,本诗只是从视觉角度写。

(二)3.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4.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和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第二首侧重表达了作者对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因而向往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

(三)5.向往自然,追求宁静(或“闲适”“愉悦”“沉静”等)。(意思对即可。)

6.展现了静谧怡人的湖上夜景:一叶扁舟窗外过,轻快迅捷,微波轻漾,芦苇随之摇曳。

(四)7.【A】 “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事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

15

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具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五)8.不畏严寒,傲然(清丽脱俗,素雅高洁)

9.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的个性。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