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能力高分通关题型题库附解析答案
单选题(共45题)
1、中国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其中豫剧、庐剧分别属于的省份是( )。 A.江苏、河南 B.河南、安徽 C.湖南、安徽 D.湖北、四川 【答案】 B
2、和弦在纵向写作时,各个声部之间的音程距离关系称之为( )。 A.密集排列法 B.和弦排列法 C.开放排列法 D.整合排列法 【答案】 B
3、“同学们,刚才听了大家的演唱,我发现同学们有一个地方发音不太标准。接下来同学们看着我手打的节拍,跟着我一起巩固下。好,预备,开始……”以上对话属于音乐教学过程中的( )。 A.初听歌曲 B.新课导入 C.学唱歌曲 D.分段欣赏
【答案】 C
4、下列人物中,在音乐、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均有造诣的是( )。 A.李叔同 B.赵元任 C.沈心工 D.聂耳 【答案】 A
5、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达到平衡是在( )。 A.6岁 B.9岁 C.12岁 D.15岁 【答案】 B
6、唐代李颀在《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中说:“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诗中谈到的乐器是( )。 A.唢呐 B.竹笛 C.管子 D.箫 【答案】 C
7、欧洲音乐流派中,开创并大量使用变化音记号进行“十二音列体系”创作的音乐家是( )。 A.贝尔格 B.韦伯恩 C.勋伯格 D.柴科夫斯基 【答案】 C
8、依据八音分类法,成语“滥竿充数”中的“竽”与 下列哪件器属于同一类? A.箫 B.笛 C.笙 D.篪 【答案】 C
9、下面谱例中的速度标记是( )(常孝) A.柔板 B.快板 C.小快板 D.急板 【答案】 B
10、在音乐学习的入门阶段,提倡运用富有节奏的语言、歌词和打击乐器通过教学的是() A.达尔克罗兹
B.奥尔夫 C.柯达伊 D.铃木镇一 【答案】 B
11、20 世纪 30 年代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繁盛时期,下列哪首歌曲是当时的电影插曲?
A.《天涯歌女》(贺绿汀) B.《红豆词》(刘雪庵) C.《山在虚无缥缈间》(黄自) D.《叫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 【答案】 A
12、被誉为“意大利第一部富于战斗性的歌剧”的是( )。 A.《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 B.《威廉·退尔》 C.《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D.《唐克雷迪》 【答案】 D
13、( )是产生于山野劳动的抒情民歌。一般节奏自由,曲调悠长、高亢、嘹亮,内容多以劳动、爱情、生活为主。 A.号子 B.山歌 C.小调
D.民谣 【答案】 B
14、《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 1年版)》创造部分内容具体包括( ) A.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 B.即兴编创、创作实践、综合性艺术表演 C.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 D.探索音响与音乐、创作实践、综合性 【答案】 A
15、在《桑塔·露琪亚》一课中,教师在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学生歌曲中有几个声部在歌唱。这个问题的提出应该出现在( )环节比较合适。 A.导入 B.总结归纳 C.初步感知 D.拓展延伸 【答案】 C
16、“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激烈的矛盾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等典型的贝多芬风格在此一览无余,充分表现出作曲家成熟时期的思想情感。评论家们将这首乐曲比作‘火山的爆发“花岗石河床中的熔岩’”,以上描述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A.《热情》 B.《月光》 C.《悲怆》
D.《暴风雨》 【答案】 A
17、下列传统乐种属于丝竹乐的是( )。 A.福建南音 B.十番锣鼓 C.苏南吹打 D.冀中管乐 【答案】 A
18、我国对十二律产生的方法最早的记载是()中的“三分损益法”。 A.《管子.地员篇》 B.《乐记》 C.《梦溪笔谈》 D.《中原音韵》 【答案】 A
19、构成交响乐团的基本乐器组是( ) A.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 B.弦乐组、管乐组、弹拨组、打击乐组 C.弦乐组、木管组、弹拨组、打击乐组 D.弦乐组、铜管组、弹拨组、打击乐组 【答案】 A
20、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 )两个偏音,构成燕乐调式音阶。 A.清角和变宫 B.变宫和闰 C.清角和闰 D.变徵和变宫 【答案】 C
21、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 C
22、“老师让学生根据三个画面一威武的雄狮 、奔腾的骏马、快乐的小鸟,用口风琴即兴吹奏自编的旋律”,这一教学活动强调的是( )。 A.创造 B.演唱 C.讲解知识 D.练习识谱 【答案】 A
23、霉菌易萌发的相对湿度是 查看材料
A.60%以上 B.65%以上 C.70%以上 D.75%以上 E.80%以上 【答案】 D
24、把“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作为教师的一则“金科玉律”,是哪个教育家的言论?( ) A.夸美纽斯 B.蒙台梭利 C.杜威 D.奥尔夫 【答案】 A
25、下列作品不属于19世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创作的是( )。 A.《弄臣》
B.《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C.《费加罗的婚礼》 D.《茶花女》 【答案】 C
26、“刘老师要求学生既可以用各种鼓槌,也可以用手指或指尖在鼓的不同部位敲打,并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各种方法奏出鼓的各种声音。”上述教学行为主要体现的是( )
A.理论性 B.探索性 C.规范性 D.科学性 【答案】 B
27、根据不同民族、地域,以及演唱风格特点等,可以把声乐分为许多不同的唱法,通常我们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 )。 A.原生态唱法 B.呼麦唱法 C.即兴演唱 D.童声合唱 【答案】 A
28、( )是各声部隔开一段时间进入,前后呼应、相互模仿的复调音乐创作手法。 A.赋格 B.对位 C.卡农 D.创意曲 【答案】 C
29、下列欧洲国家与其民间音乐体裁对应正确的是( )。 A.波兰一波尔卡
B.意大利一玛祖卡 C.捷克一塔兰泰拉 D.奥地利一约德尔山歌 【答案】 D
30、根据新课程要求的变化,在实践中,音乐教学评价没有采用( )。 A.静态终结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B.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C.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D.评价对象的研究与交流 【答案】 A
31、下列( )不属于传统音乐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属性。 A.量化分解性 B.片面单一性 C.动态终结性 D.提前预见性 【答案】 C
32、()是一种带有共鸣器的木琴。它发音宽厚,余音较长,琴板下面都有用各种果壳、空心干葫芦或罐头盒、长方形木盒等做的共鸣体,演奏时声音由琴板传到共鸣体上,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共鸣效果。 A.马林巴 B.竖琴 C.姆比拉
D.音条琴 【答案】 C
33、李斯特的音乐创作集中在( )两方面。 A.艺术歌曲和钢琴音乐 B.清唱剧和钢琴音乐 C.钢琴和小提琴音乐 D.交响乐和钢琴音乐 【答案】 D
34、用“跺脚”“拍腿”“拍手”“捻指”进行训练属于( ) A.铃木镇一的“小提琴”教学 B.柯达伊的“歌唱”教学 C.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 D.奥尔夫的“声势”教学 【答案】 D
35、陈老师在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没有采用数算方式,而是将音符时值的时间关系与音响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不同音符时值的关系,上述教学行为体现的哲学观是( )。 A.唯理主义 B.折中主义 C.理性主义 D.实用主义 【答案】 D
36、课堂上,老师让学生默唱歌曲,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哪种能力( ) A.内心听觉 B.即兴创作 C.情感表达 D.体态律动 【答案】 A
37、下列各调中,哪个不属于调号为三个升号A宫的同宫系统调?() A.B商 B.F羽 C.#C角 D.E徵 【答案】 B
38、探戈舞的节奏特点是( ) A.三连音 B.附点 C.后十六 D.切分音 【答案】 D
39、下列不属于三大安魂曲的是( )。 A.《d小调安魂曲》(莫扎特)
B.《安魂曲》(威尔第) C.《安魂曲》(佛瑞) D.《安魂曲》(亨德尔) 【答案】 D
40、下列乐曲中,属于交响诗体裁的是( )。 A.《春之祭》 B.《茶花女》 C.《前奏曲》 D.《命运》 【答案】 C
41、“高山流水”的典故与我国古代哪位琴家有关?( ) A.师文 B.秦青 C.伯牙 D.韩娥 【答案】 C
42、我国对十二律产生的方法最早的记载是()中的“三分损益法”。 A.《管子.地员篇》 B.《乐记》 C.《梦溪笔谈》 D.《中原音韵》
【答案】 A
43、下列作品属于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歌剧的是( ) A.《伊凡·苏萨宁》 B.《向彼得堡告别》 C.《不要诱惑》 D.《卡玛林斯卡娅》 【答案】 A
44、塔布拉鼓是( )的代表乐器。 A.印度 B.印度尼西亚 C.越南 D.菲律宾 【答案】 A
45、下列选项中,适合高中器乐模块教学活动的是( ) A.举办学生独奏、重奏、小合奏等班级演奏会 B.举办班级学生乐曲创编 C.举办班级学生歌舞表演 D.组织学生采集民间音乐 【答案】 A
大题(共10题)
一、案例:某学校在高二“音乐与舞蹈”选修模块开设了韵律操。每节课前,老师都会从网上下载根据《江南Style》《向前冲》《小苹果》等流行歌曲编配的广场舞录像;上课时,老师一边播放录像,一边要求学生对照录像上的动作学习。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省心,学生开心。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大汗淋漓,意犹未尽。有一天,老师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跳《青春手册》!”同学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齐声叫好!安静下来后,有一位学过芭蕾的女同学举手对老师说:“老师,每天就这么跳好像没什么意思啊,到现在我也没搞懂什么是韵律操……”问题:(1)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2)如果你是音乐老师,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1)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本堂课出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与舞蹈”,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音乐与舞蹈”是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一个模块。这位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也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开心,并且下课时候同学们还感觉意犹未尽。但是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符合课程标准理念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要求。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播放录像,让学生跟着去学,但是并没有讲清楚知识,导致学生只是得到了开心的感受而并没有创造意识。第二,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音乐课程的评价应该遵循导向性原则;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评价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2)首先,要根据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引导,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知识,增强创造意识。其次,从音乐本体出发,讲解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最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有效地评价。
二、依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的教学过程,提炼出教学目标并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
民族舞韵吐芬芳,和谐映华夏? 【授课年级】 高中二年级? 【教学内容】
民族舞剧《小刀会》之花香鼓舞?
【教学目标】 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验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要态,感悟身韵的核心价值和审美特征;感悟以中国古典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内涵。? 【教学过程】
1.交流与分享?(1)伴随滚动播放的《花香鼓舞》视频,学生进入课堂。?(2)引出课题——民族舞韵吐芬芳,和谐映华夏。?(.3)学生作业展示——舞剧《小刀会》,小组学习与交流。?2.欣赏与体验——《弓舞》?(1)创作背景。 【答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验与学习中国古典舞——《弓舞》的基本要态,体会小刀会将士们不屈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向往与热爱。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与《小刀会》小组相互配合,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中国古典舞所表达的圆形的艺术、形神兼备的艺术、刚柔并济的艺术。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弓舞》的基本动作,了解舞剧中身韵的变化。(2)课例点评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里,此课例基本符合讲课过程所要进行的四个基本步骤:首先,采用滚动播放的《花香鼓舞》视频来进行情境导人,符合学生接受的心理特点;其次,在“课堂欣赏”的过程中,如果采用对视频进行反复与细节播放,教师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对其中的动作做出适当的展示,效果会更好一些;再次,“拓展与探究”如果能从“身韵”开始,整个课堂结构与时间安排也将会更加合理;最后,列举了能体现出中国民族精神中和谐、形神兼备、刚柔并济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态,拓展了学科知识,符合新课程要求。
三、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下面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 【课题名称】
昆曲《牡丹亭·游园》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牡丹亭·游园》之
【皂罗袍】 片段
【主要目标】
体验昆曲《牡丹亭·游园》中的 【皂罗袍】
片段的唱词、唱腔、身段及意境,总结昆曲的主要特点和审美特征;了解昆曲的发展状况,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其他目标略)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片段】
(一)回顾——寻梦春秋六百年(前略)3.介绍《牡丹亭》的剧情。4.板书课题——《牡丹亭·游园》之 【皂罗袍】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包括:(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四、案例:一位学生写给音乐老师的信:“老师,请您看看我一个十分平常的我,平常的相貌,平常的成绩,可是我真的很喜欢上音乐课。每当您走进音乐教室,站在音乐学得好的同学身旁,热情地问这问那时,我只能怯怯地望着您的背影,美慕地看着这些同学;课堂上发言时,被您叫起来的总是他们,而我心里很紧张,不敢举手,只能默地想着已经准备了好久的答案。老师,也请您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存在吧,我真的很喜欢音乐!”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上面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7分),并简述你的观点(8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音乐课的授课过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这个标准进行分析。
五、某男,45岁。办公室秘书,经常加班熬夜,饮食无常。房事不举半年,平时心悸,失眠多梦,食少便溏,神疲乏力。中医诊断为阳痿。治疗宜选用的方剂是
【答案】治疗心脾两虚的阳痿,方剂宜选归脾汤。六味地黄汤补肾阴;八珍汤、大补元煎补气血;逍遥散疏肝解郁。
六、案例:楚老师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中发现,来自本市一部分地区的学生音乐素质较好,看得出接受过较专业的音乐训练;而另一部分地区的学生则不甚理想,有些学生甚至连简谱都不认识,于是她决定将音乐课改为小组学习的形式,每个小组由音乐素养较好的合音乐素养一-般的同学混合组成。同时为鼓励组员间的互相帮助,楚老师将期中、期末考核形式定为小组表演的形式为主,小组表演的总分数对本组组员的个人成绩有直接影响,以促进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合作。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楚老师教学中的优点(7分),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首先楚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第一,楚老师在教学时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小组合作方式给予解决。这符合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的理念。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首先确保高质量地开好开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一一“音乐鉴赏”,还应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力求使每个学生获得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教师对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提供进一步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在集体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二,楚老师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第三,楚老师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都以表演小组方式进行是生动活泼、富于实效和具有音乐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这类方式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通过此类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综上所述,楚老师的教学符合课程标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七、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展开阶段的优点和问题进行评析(7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分)[音乐名称]《大海和辛巴德的船》(选自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答案】
八、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课程名称】 《海的百态》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海的百态》 【主要目标】
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作品对“海”的表现。(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欣赏(1)观赏油画《九级浪》和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2)师问:大海里的风景是怎样的生答:有时安静,有时狂暴……(3)师:各种状态下的大海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 【答案】这个课例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有一些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案例。上述案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1)从教案来看,本课展开部分内容较为完整。(2)教学内容在欣赏、编创上都有涉及:内容比较丰富,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抓住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3)在编创环节采用多种编创形式,全班分组练习等,学生实践的形式丰富,这些都体现新课程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基本理念.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与此同时。课例中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在展开环节过于简单,聆听不够深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充分地聆听乐曲可以有效地把握乐曲,为探究做准备。课例中每一个乐曲只聆听了一次,不够充分。(2)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作品对“海”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德彪西的《大海》和肖邦练习曲0p.25N0.12——《大海》进行聆听,并没有对比分析不同音乐作品对描写的不同。(3)编创环节过于复杂,编创的选择过多,教学过程有些头重脚轻。(4)展开阶段过于单一化,使得课堂气氛死板。(5)没有体现师生评价。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评价,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综上所述,该课例要建议教师丰富、充实欣赏环节。深入讲解知识点,完善评价体系,可以将自评、互评以及他评充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安排教学,针对以上所存在的不足,具体给出的建议为:首先,调整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在
课程的展开环节,教师依然可以通过欣赏油画,提问学生大海的风景是怎样的接着,聆听这首作品所传达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带着这种情绪与情感来进行更好地展开教学。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其次,调整教学活动的详略,应该先来聆听肖邦练习曲0p.25N012,分析乐曲的曲调特点和所表达的作品音乐形象,再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详细分析德彪西的《大海》,并总结不同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大海的不同特点。
九、案例:在一次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某授课教授一再强调音乐教学不能以教材为中心。一部分教师表示赞同,一部分教师坚决反对。其中一位反问教授:“不教教材,教什么?我从来不上教材以外的内容。”另一位接过话题:“我上课就从来不用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我就教什
么。......(1)分析上面案例中的两种观点存在的问题。(8分)(2)如果你是音乐老师,针对存在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7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音乐课的授课过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分析此题时要从案例中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上述课程基本理念入手。
一十、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题名称】 《中国古典舞》 【教学对象】
选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学跳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主要目标】
1.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基本舞蹈动作,加深对中华典雅风格的感受和体验。(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老师示范与讲解:表演自创的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片段;示范和讲解男女古典舞手形和手位,学生模仿;
【答案】这个课例在展开阶段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上述课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闪光点:①从整体上来看,此课例中的教学行为层层深入,并且在次序安排上是由浅入深、较为合理的。②老师示范与讲解这部分,从老师表演自创片段、示范讲解,到学生模仿来看,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③学生练习与表演这部分,从学生练习到老师带领学生随音乐表演,体现了强调音乐实践的教学观念。④从以上课例展示来看,总体的教学框架很清晰,是展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闪光点。(2)与此同时,课例中的展开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缺少初步感知环节。在展开阶段一开始,应该先听一下这首作品,并且询问学生听完之后的感受,简单讲解古典舞的特点,让学生对古典舞有初步的感受和认识。②在老师示范与讲解部分不够细致。“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应该是老师示范相应的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去学习,并且以多种形式来进行实践;再次老师应该把动作进行分解,让学生去学习;最后进行连贯练习,学生模仿。③没有体现师生评价。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展开阶段中并没有体现师生评价,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