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典初中古文大全必背

经典初中古文大全必背

来源:华佗小知识
【 导语】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蕴含着华夏⽂明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的智慧,所以,接触和学习古⽂就是接受中华博⼤精深⽂化的熏陶,可以提升⼈的视野、情怀、境界和修为!下⾯是分享的经典初中古⽂⼤全必背。欢迎阅读参考!

【篇⼀】经典初中古⽂⼤全必背  出师表/前出师表  诸葛亮〔两汉〕

  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不懈于内,忠志之⼠忘⾝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之⽓,不宜妄⾃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必能裨补阙漏,有所⼴益。

  将军向宠,性⾏淑均,晓畅军事,试⽤于昔⽇,先帝称之⽈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远⼩⼈,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远贤⾂,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待也。

  ⾂本布⾐,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卑鄙,猥⾃枉屈,三顾⾂于草庐之中,咨⾂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有⼀年矣。

  先帝知⾂谨慎,故临崩寄⾂以⼤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渡泸,深⼊不⽑。今南⽅已定,兵甲已⾜,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于斟酌损益,进尽忠⾔,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兴德之⾔,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深追先帝遗诏。⾂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  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隅的被动局⾯;下半部分,回顾⾃⼰的⼀⽣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理,起笔峥嵘。表⽂第⼀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开笔即⾔“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先死,深诫后⼈继承⽗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忠⾄爱之情统领了全⽂.继⽽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势,逐⿅中原,尚不知⿅死谁⼿;复直⾔“益州疲敝”,⾃⾝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有危在旦⼣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不懈予内,忠志之⼠忘⾝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之⽓”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将是否⼴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度来说,使⼈闻之谅⼼,思之动⼼。如果表⽂只是⼀般地申述⼴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触动的。

  表⽂的第⼆部分,由叙⾃⼰⽣平⽽⾄⾔伐魏的意义,进⽽表明⾃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也写得慷慨深沉,动⼈⼼魄。由⼈到⼰,⽂势跌宕。表⽂从第⼀部分的进谏,到第⼆部分,忽以“⾂本布⾐”起笔,另⼊蹊径,别开⽣⾯。叙写⾃⼰⼆⼗⼀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是三顾茅庐使之出⼭效命,⼀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分⼀跃⽽为极位重⾂,由躬耕隐⼠⼀举⽽成三军主帅。这⼀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追溯⼆⼗⼀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第⼆,以⾃⾝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之业的榜样,进⼀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善任。第五,表明⾃⼰⼆⼗⼀年如⼀⽇,竭忠尽智,今后仍⼀如既往,忠⼼不改,余⼒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

伐,⼩⼈进谗⽽不予信任,坏了⼤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步打动后主的⼼,乐于接受前⾯的进⾔,⼜是临别时的表⽩,实有深哀曲意。⽂章由进⾔转⽽为⾃叙⽣平,宕开了笔墨,使⽂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誓,推上⾼ 潮。表⽂继叙⼆⼗⼀年遭际之后,续述⽩帝托孤后的⼼情、⼯作,进⽽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前⾯的论世、进⾔,抒情,到此结⽳,出师表⽂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渡泸,深⼊不⽑。今南⽅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光。《出师表》⾄此才径⾔出师,切⼊本题。前⾯的进⾔,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具有出师条件,⾄此两线归⼀,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熟蒂落,孕⾜⽽娩。

  由于此⽂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志完成先帝未竟的⼤业,因⽽⽂中兼叙了⾃⼰的⾝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许国的经过。⼜由于诸葛亮对刘⽒⽗⼦⽆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深。

  此⽂的语⾔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先后⼗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业。全⽂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不引⽤古⽼的典故,每句话不失⾂⼦的⾝份,也切合长辈的⼝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睹后主听⽤嬖昵⼩⼈,或难于进⾔,或⾔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形式是和⽂章的思想内容统⼀的。此⽂多以四字句⾏⽂,还有⼀些整齐⼯稳的排⽐对偶句式,如“侍卫之⾂不懈于内,忠志之⼠忘⾝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篇⼆】经典初中古⽂⼤全必背  桃花源记  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缘溪⾏,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初极狭,才通⼈。复⾏数⼗步,豁然开朗。⼟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阡陌交通,鸡⽝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此⼈⼀⼀为具⾔所闻,皆叹惋。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停数⽇,辞去。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间隔⼀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选⾃《陶渊明集》。此⽂借武陵渔⼈⾏踪这⼀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由平等⽣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活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描,⽂体省净,语出⾃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是由于采⽤写实⼿法,虚景实写,给⼈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真有其事。全⽂以武陵渔⼈⾏踪为线索,像⼩说⼀样描述了溪⾏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动揭⽰出武陵渔⼈⼀连串的⼼理活动。“忘”字写其⼀⼼捕鱼,⽆意于计路程远近,⼜暗⽰所⾏已远。其专注于⼀⽽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不记⼭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彩绚丽,景⾊优美,仿佛有阵阵清⾹从笔端溢出,造语⼯丽⽽⼜如信⼿拈来。

  第⼆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源,便得⼀⼭”,点明已⾄幽迥之地;“⼭有⼩⼝,仿佛若有光”,暗⽰定⾮寻常去处。渔⼈的搜寻⽬光、急切⼼情也映带出来。通过⼩⼝狭道,写到“豁然开朗”,⼜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地、屋舍、良⽥、美池、桑⽵、阡陌、鸡鸣⽝吠诸景⼀⼀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然后由远⽽近,由景及⼈,

描述桃源⼈物的往来种作、⾐着装束和怡然⾃乐的⽣活,勾勒出了⼀幅理想的⽥园⽣活图景。最后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的情景,由“⼤惊”⽽“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活⽓息。

  第三段先写渔⼈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不⾜为外⼈道也”的叮嘱。太守遣⼈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不愿“外⼈”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寻访⽆着也不再问津了,⽽陶渊明⾃⼰却从来没有停⽌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蹑轻风,⾼举寻吾契”的⼼愿。他以桃花源⼈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了虚景实写的⼿法,使⼈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个真实的存在,显⽰出⾼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处似⽆⾮⽆,似有⾮有,使⼈费尽猜想也⽆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给世⼈的是“似在⼈间⾮在⼈间,不是⼈间胜似⼈间,只可于⽆意中得之⽽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层神秘的⾯纱,“借问游⽅⼠,焉测尘嚣外”,世⼈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复闭,渔⼈的得⽽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说到今”。可是,他⼜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点消息,说“⼀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即使像刘⼦骥那样的⼈间⾼尚之⼠,也得不到⼀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境。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和财宝,桃花源⾥既没有长⽣也没有财宝,只有⼀⽚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踪这⼀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虚写、实写相结合⼿法,也是其⼀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令⼈神往。⽂章有详有略,中⼼突出。

【篇三】经典初中古⽂⼤全必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三⾥之城,七⾥之郭,环⽽攻之⽽不胜。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粟⾮不多也,委⽽去之,是地利不如⼈和也。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析

  我们通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的⽀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孤⽴⽆援的境地。在这⾥,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息的理解,然⽽是和它最初的含义⼀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的⼀个论断。《孟⼦·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这⾥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帮助他的⼈就多;对失道的⼈,帮助他的⼈就少。帮助的⼈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要么不战,⼀战必胜。

  孟⼦在这⾥说的“得道”和“失道”的⼈,都不是指普通的个⼈,⽽是指⼀国之君。⼀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在孟⼦看来,“民⼼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民的⽀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仁政来“王天下”,⽽不是单靠武⼒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使⼈⼼悦诚服,⾃动来归附;⽽以⼒服⼈,不能服⼈之⼼。在孟⼦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即如何⾏仁政呢?孟⼦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活。孟⼦认为,这是⾏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点,然后民⼼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量都阻⽌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多助之⾄,天下顺之”。

【篇四】经典初中古⽂⼤全必背  孙权劝学  司马光撰〔宋代〕

  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惊⽈:“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蒙⽈:“⼠别三⽇,即更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鉴赏

  本⽂选⾃《资治通鉴》,⽂题为后⼈所加。此⽂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们学习的重要性。此⽂简练⽣动,⾸重以对话表现⼈物,对话⾔简意丰,⽣动传神,极富表现⼒,毫⽆冗繁之处,更是运⽤了侧⾯烘托及对⽐的⼿法来塑造⼈物形象,突出了⼈物的风采。

  此⽂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且以更精练的⽂笔突出了⼈物的风采,是⼀篇成功的改写之作。⽽其主要艺术特⾊主要表现为以下⼏个⽅⾯。  对⽩传神,以“话”塑⼈

  ⽂章篇幅短⼩,通篇主要记录⼈物的⼏次对⽩,却传神⽣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下属,⿎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较坚定有⼒。当吕蒙找借⼝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的并⾮使他弃武从⽂,成为书⽣,⽽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已令⼈⾮常感慨之后他⼜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进⼀步开导,现⾝说法:“卿⾔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的亲⾝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不以威压的⽅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谈⼤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句话:“⼠别三⽇,即更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惊⼩怪的不以为然,更有⼀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信,令⼈油然⽽⽣⼀种敬羡之情。  侧⾯烘托,展⽰变化

  除正⾯记⾔外,此⽂对吕蒙这⼀形象还运⽤了侧⾯烘托及对⽐的⼿法。从侧⾯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分⽣动,这是全⽂的最精彩之处。由⽂中可知,鲁肃正是⼀个跳出庐⼭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昔⽐的事实。⽽话中的“吴下阿蒙”⼜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了⼀个纵向的对⽐,得出了“变”的结论,⽽吕蒙之“变”的核⼼正是“才略”的猛增。  ⾔简意赅,表现有⼒

  此⽂以对话为主,⼈物的语⾔简洁⽽传神,极富表现⼒,毫⽆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句加以概括,⾄于他读了哪些书,⼜如何⽤功的只字未提。后⽂中吕蒙⼆⼈的谈话,只⽤⼀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也⾮常简省⽽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相待”更是因其⾔简意丰⽽流传运⽤⾄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使鲁肃惊叹,吕蒙⼜紧承其叹发出“⼠别三⽇,即更刮⽬相待”的⾃信之语,上下⽂环环相扣,衔接⾃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