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材2010年第4期 建筑设计与装饰 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陈秀珍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终端用于收束的北山方亭,这些仍然能感受到中国宫苑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 自由,造型追求新奇,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 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问。巴洛克建筑在中国 的传播与变异过程,并与中国传统建筑合流,生成了所 谓“中华巴洛克”。在中国传统建筑向近代转型时,巴洛 克调和了若干冲突。 1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 巴洛克建筑17世纪初传入中国,2O世纪30年代 以后逐步蜕变消失。巴洛克建筑传入中国,是从明末耶 稣会士来华传教开始的。从建筑风格内部演变脉络看, 是文艺复兴盛期米开朗琪罗风格的流变。外部环境,则 是天主教会推波助澜使然。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 (Michae1eRuggieri,1543 ̄1607)首次被奉派到中国, 在广东传教。此后,不断有天主教耶稣会士随西方商船 来华。其中较有影响的如利玛窦、龙华民、金尼阁、艾儒 略等。明末清初,中国已有l3个省设立了天主教堂。较 有影响的如澳门大三巴教堂(1602)、上海嘉定天主教堂 (1621)、武昌蛇山天主教堂(1638)、北京宣武门天主教 堂(1650)和府右街蚕池口天主教堂(1692)。但今除大三 巴教堂尚有残迹外,悉毁。从大三巴教堂残壁看,属早期 巴洛克风格。 清初至清中叶,天主教传播受到清廷,不及晚 明广泛。乾隆帝受西洋画的启发,命意大利传教士朗世 宁(G.Castiglione,1688 ̄l766)、法国传教士王致诚 (J.D.Attitet,1702~1768)、蒋有仁(P.M.Benoist, 17l5~1774)设计监造了长春园西洋楼。 长春园西洋楼吸收了巴洛克为主的西方园林布局 和建筑风格。同时,又遵照中国皇帝的旨意和宫廷礼仪 典章,且施工用中国工匠、材料和工艺。这样,欧洲的巴 洛克揉进了中国建筑的秩序,细部处理和工艺特征中国 化了。如“谐奇趣——水法台—~黄花阵”景区,运用了 巴洛克庭院的布局,将建筑、园林、水景、雕塑交织融汇, 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被赋予动态感。但另一方面,它全部 建筑被冠以等级化的中式大屋顶、主体建筑“谐奇趣”被 置于汉白玉高台上、以围墙分割成若干个院落,在序列 的秩序和趣味。“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景区的 建筑最接近于巴洛克原貌,布局也酷似巴洛克式广场。 但仔细品评,不仅发现融汇到巴洛克形态中的重檐屋 项、宝顶、鼎炉、卷云纹饰,发现中国的汉白玉雕刻、五色 琉璃瓦增添了巴洛克的珠光宝气,同时也发现不同于巴 洛克的一种秩序。它有一个中心,即“观水法”台上的宝 座。景区所有建筑被围绕它展开:从背后用作庇护的半 圆形石屏风,到前景大水法、喷水塔,以及作为远景的远 瀛观。这~中心使巴洛克流动的空间凝固化了。长春园 西洋楼并非孤例。几乎同时,扬州一些私家宅园也受到 巴洛克的影响。 清中叶以长春园为代表的西洋楼,是中国首次主动 引入西方巴洛克建筑,它与中国传统建筑繁缛的细部纹 饰合流,本国材料和施工工艺又使国人易摹仿。在以后 一个多世纪中,很多呈“中华巴洛克”风格的所谓洋式建 筑,都可以从长春园西洋楼中找到原型。 追逐洋风,中华巴洛克盛行。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 开了通商口岸,西方建筑随之大量涌入中国。建筑类型 也不再限于教堂,拓宽至U领事馆、洋行、银行、工部局、俱 乐部、商场、医院和学校等。这批建筑中,有些是呈巴洛 克风格的。如上海董家渡天主教堂(1853)、汇丰银行 (1880)、青岛总督府医院(1903)等。但同时传入的还有 罗曼式、拜占廷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折 衷主义式、殖民地式等,甚至和欧洲几乎同步出现新艺 术风格。由于巴洛克是当时国人易接受的一种文化。因 此,在同期中国业主兴建的所谓“洋式”建筑中,巴洛克 及变体占了主流。重要实例如,清陆军部衙署(1908 ̄ 1910)、北京农事试验场的大门和畅观楼(1906)、北京瑞 蚨祥绸布庄(1900)等。从建筑类型看,它涵盖了包括办 公、商业、医院、学校、园林建筑等主要类型。从传播面 看,甚至播及扩散到村镇。 约略1910年前后,上海、广州、哈尔滨、武汉等大城 市,相继出现了折衷巴洛克。这类建筑的基本特征是:第 一,外观上属于综合多种风格的折衷主义,但不同程度 地揉入了巴洛克语汇,故可称之为折衷巴洛克;第二,以 大型商业建筑、银行居多,采用了现代材料结构:第三, 一153— 建筑设计与装饰 设计者从缺乏足够文化修养的营造商和工匠,转到训练 有素的建筑师。 广东建材2010年第4期 3中华巴洛克的特征 巴洛克繁缛的雕饰,与包括民居在内的中国传统建 纵观中国折衷巴洛克的发展,有一个大趋势,即非 筑丰富的细部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使得中国工匠 理性巴洛克成份逐渐减少,古典主义理性成份上升。将 能驾轻就熟地在巴洛克中揉入传统建筑细部纹饰,常见 1908年的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与1922年哈尔滨吉黑 的有字匾、雀替、望柱、卷草、三福云、垂莲、云纹、万字 邮务管理局大楼,或1925年上海新新公司比较,后者巴 纹、寿字纹等。典型实例如北京农事试验场大门,于巴洛 洛克手法被在局部,整体呈古典主义清晰、简洁、整 克式门坊中揉入碎密的传统建筑云纹、游龙等,流传甚 的品格。折衷巴洛克嬗变,预示了中国巴洛克风格的 一终结。 2巴洛克在中国建筑近代转型中的作用 巴洛克传入中国,正值中国建筑从传统向近代过 渡,巴洛克参与了这一转型全过程。相比之下,与巴洛克 同期传入的罗马式和哥特式,除偶见于教堂,对中国建 筑几乎没发生影响。为什么中国建筑近代转型时,选择、 接纳了巴洛克? 从外部环境看,巴洛克建筑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当 然得益于耶稣会传教士顽强的文化渗透。乾隆帝对长春 园西洋楼的钦定,客观上起了先入为主的示范作用。 决定性因素,还是出自巴洛克固有属性。首先,巴洛 克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分崩离析,天主教神权面临生死 攸关挑战之时,使这一风格潜涵了动荡时代焦燥不安情 绪。而这种情绪正合当时国内主流文化意识。两次鸦片 战争失败,引发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崩溃。失落之中, 国人急切地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填补支撑。于是我们看 到,洋务运动及其追随者,把巴洛克建筑语汇,作为一种 改良的标志。第二,中国建筑传统与近代的冲突,很大程 度在结构、材料和技术等方面,而巴洛克建筑恰恰在这 些方面有相当弹性。它可用中国工匠熟悉的砖木、砖石 结构,如长春园西洋楼、清陆军部衙署、谦祥益绸布庄。 也可运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上海华洋德风公司大 厦、先施公司大楼、永安公司大厦。这样,巴洛克便缓释 了中国建筑近代转型过程中这一矛盾:第三,巴洛克建 筑形态有很大的包容性。巴洛克在中国产生变体,并不 应引起太多费解。第四,巴洛克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存 在某些观念形态的暗合。巴洛克追求运动动势,中国传 统建筑很早就会运用反曲屋檐、屋角起翘等方法,使形 象轻巧灵活。巴洛克一改西方古典主义以数学为基础的 构图法,求助于直觉、感官、想象,而中国传统建筑历来 重视感官效果,重视由实入虚、即实即虚的意象。巴洛克 喜欢曲线正合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趣味,且中国工匠有处 理飞檐翘角、卷杀、升起等一整套曲线化的经验。巴洛克 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饰以浓重的装饰。即便是西方雕刻 手法使巴洛克出现的凸凹起伏立面,也很容易被国人误 读成梁架形象的变异。 ——154—— 广。北京瑞蚨祥绸布庄是本世纪初中国新式店铺的代 表,它于巴洛克门面中渗入了中式匾额、壶门、松鹤图和 莲花、牡丹花饰。将传统漏窗嵌入巴洛克立面的作法, 显示出相当的创造性。 丰富的传统材料与工艺,是中华巴洛克另一特征。 琉璃瓦和汉白玉石雕,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精粹,它 们用于中国巴洛克建筑,可以追溯到长春园西洋楼。琉 璃和汉白玉雕饰,增添了巴洛克豪华气质。如武汉大学 体育馆,不仅屋顶用绿色琉璃瓦。在巴洛克式山墙,也局 部饰以琉璃瓦披檐,成为巴洛克式立面构图重要手段。 北京瑞蚨祥绸布庄,鲜鱼口浴池等建筑繁缛的立面,则 镶嵌以汉白玉石雕。灰泥装饰及砖雕,在一些中小型巴 洛克建筑中极普遍。 以扁方柱将立面处理成凸凹起伏状,是意大利巴洛 克建筑经典作法。但这一语汇被中华巴洛克误读成仿木 结构形象,并和中国传统建筑门坊融和,成为中国巴洛 克最普遍的立面形态之一。典型实例如北京农事试验场 大门(1906)、云南陆军讲武堂(1909)、南京太平南路石 坊(1913)、上海尚贤坊(1924)和四川I大邑刘氏庄园 (1938)等。 在主要立面上端建镂空的塔楼,在中国巴洛克式商 业建筑中很普遍。这种镂空塔楼源于意大利巴洛克教堂 立面的钟塔,原多成对出现。而在中国商业娱乐建筑中 大都取单塔形式。这是因为,立塔除了标新立异突出门 面,以便招揽生意,主要还是作镇风水。这样,西方钟塔 的语义,被改译成中国的风水塔。 中国传统建筑本身一般不具表意功能,这和善于用 形态和雕刻传达一定意义的西方古典建筑很不相同,利 用字匾、楹联等通过题辞赠诗表意,是中国传统建筑特 征。这一特点,也被中国巴洛克建筑吸收。 总之,巴洛克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人变化的 精神状态,其形态又与传统建筑存在某些暗合而易接 受。特别是,中国工匠能得心应手地将某些巴洛克语汇, 转换成传统建筑话语,这也许正是为什么中华巴洛克表 现出相当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