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4时计时法制作暑假有意义的10件事
1、练一手好字
孩子写字东歪西倒,字迹难看,不仅给人不好的印象,也会影响他的学习。
练字,是每个孩子必须养成的习惯。“字无百日功”,必须从小开始练习,一直坚持下去。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字帖,教会孩子如何根据字帖练字,并且不断纠正其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不能只在透明纸上描红,要先揣测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在脑海中模拟一遍运笔过程,然后再下笔。
练字也是要动脑思考的,不断总结经验,孩子会越写越好。 2、读几本好书
新课标对中小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应少于100万字,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应少于260万字。
暑假有足够时间让孩子阅读,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
在家里营造适合阅读的安静氛围,陪伴孩子阅读,解答孩子问题,为
孩子做好榜样与引导。
一个暑假长达40多天,至少让孩子读5本好书,让孩子在书的世界中尽情徜徉。
3、培养一种特长
有特长的孩子,比别人多了一种傍身的本领,也比别人多了一份感情寄托。
现在的孩子要全面发展,才能在社会中保持竞争力。趁着暑假让孩子培养一项特长,对他的未来帮助很大。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强迫他学习不喜欢的东西。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不断鼓励孩子,为他树立信心,坚定梦想。 4、当一回志愿者
孩子小时候经常做志愿者,做义工,长大后更加乐于助人,热爱生活,而不是变得自私小气。
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只有多出去走走,才能真正认识这个社会。 自小被宠爱的孩子,只有让他多帮助他人,他才能感受到助人与奉献的美好。
鼓励孩子多参加社区里的义工活动,或者报名参加志愿者,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
暑假是应该用来休息的,但更应该用来做有意义的事情。 5、每天写日记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天都是不同的,最好把每一天发生的事情、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
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写到作文上,将来还能拿出来回忆,让孩子感受自己的成长历程。
日记的内容是随意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不加拘束,才不会形成压力。
坚持写日记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只要坚持下来了,孩子一定受益匪浅。 6、和同学聚聚
暑假过半的时候,让孩子找个时间,和同学聚一聚。
太长时间没见面,同学之间容易变得陌生,找个理由一起出去玩,可以拉近彼此距离,加深感情。
和同龄人在一起,孩子会玩得更加开心,也更加容易交心。
友情对于孩子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朋友多的孩子,人缘更好,自信心更足,社交能力更强。
7、去博物馆转转
孩子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而简单的问题、普通的图书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放假后,带着孩子去博物馆走一走,了解各种历史知识,去画展、书展走一走,感受深厚的人文气息。
知识不是只能从书本中得到的,也应该从身边世界得到,不想出远门,那就去各种展览馆逛一逛吧。
当孩子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安静的博物馆,整个人沉静下来,更能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
8、学习做家务
有一句话说得好:有远见的家长,都舍得用孩子。
小时候父母宠着孩子,不让他动手做半点家务,长大后孩子什么都不会,还指望年迈的父母。
学做家务对于孩子来说是有利无害的,他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能力都会更强。
而且,常做家务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比同龄人更有担当。
暑假里,让孩子学习“早当家”,做家务就能够很好地锻炼孩子。 9、每天运动半小时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应该坚持每天锻炼,保持最好的身体状态。 孩子自己是不爱运动的,这就需要父母的陪伴与鼓励,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
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一个多月后,孩子身体明显变好,感冒发烧也少了。
多出去跑跑步,打打球,爬爬山,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拉近亲子关系。
10、预习新课
暑假结束后,孩子即将进入更高的年级,迎接难度和强度更大的学习。 先复习学过的内容,再预习新学期的内容,提前梳理知识脉络,掌握基础知识……
提前预习新课,能让孩子尽快收心,开学后表现得更好。
暑假既应该好好放松,也应该好好学习。家长和孩子都要利用好这一个多月,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