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业化进程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经济特别是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快了工业化进程,1992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1993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贵州由此进入半工业化社会;2021年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二、三、一”格局,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及建材为主的重型工业体系和以烟、酒、食品、制药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2021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5750元,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26.3:38.0:35.7转变为2021年的17.3:43.3:39.4,从人均收入、产值结构等方面综合分析,贵州现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中后期。
近五年,是贵州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贵州工业效益最好的时期,贵州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协调性逐步增强,不仅巩固扩大了“十五”取得的成果,也为“十一五”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为85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6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21年的31.9%上升到37.8%,当年工业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2%,在三次产业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
这五年,贵州工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是电力、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强劲增长,成为我省第一支柱产业,2021年,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216.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1.2%;
年底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817万千瓦,发电量827.9亿千瓦时、增长28.6%:原煤产量1.18亿吨、增长9.2%。二是铝、磷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逐步成长新兴支,柱产业,2021年,有色、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实现增加值127.4亿元,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8.4%。三是以茅台酒、“黄果树”、“贵烟”等名优品牌为代表的“两烟一酒”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2021年,烟草行业实现增加值78.9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1.4%,卷烟产量211.7万箱,实现利润总额13.31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14.2万千升、增长20.4%。主营业务收入66亿元、增长36.5%,利润总额25.3亿元、增长30.1%。四是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和装备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加工行业实现增加值334.58亿元和15.74亿元,分别增长7.7%和18.4%: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1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6%。
——技术进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实施了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优秀产学研合作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煤化工、磷化工、铝工业、烟酒、医药、食品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2021年,安排技术创新重点项目70项、总投资5.4亿元;建成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7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13亿元、增长17.8%。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工业经济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企业资本结构通过调整进一步优化,逐步向实现形式多样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得到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大中型企业总产值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7%,比2021年提高6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速度和效益显著提高。近五年来,中小
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3.3亿元、增长19.1%:规模以上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12.0亿元、增长24.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2%,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省仅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就达100多万人,提供了全省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30个。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达60户,担保注册费本金10亿元。可为中小企业提供30—50亿元额度的担保。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资源节约的地方性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有所降低,环保产业得到发展。形成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骨干企业。
——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加快。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实施了关闭破产,逐步退出市场:煤炭、冶金、纺织、建材等行业淘汰关停了一批土法炼焦、土法炼锌、小煤窑、小水泥、低水平纺锭等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