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的现实生活和无私的呼告追求相映生辉,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统一。It文本研究orwen ben yan jiu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个部分环环相扣,契合得当,具
有严整的行文格局。(二)内容上的鲜明对比作者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物进行对比,给人深刻 印象。例如,“群童”的“公然抱茅”与老杜“唇焦口
一、写作特色燥” “归来倚杖”的对比,一小一老,一稚一衰,把同
(一)行文上的严整格局不同学者在提到本诗时都或多或少会提及行文格 局。王鑫则认为本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⑴第1到第5
是战乱受害者的不同心态写得栩栩如生;“破茅屋”
与“广厦千万间”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也是人民在水 深火热中的期盼与呼声;“吾庐独破”与“大庇天下寒 士”的急切心情和伟大志向的对比,体现了作者的崇 高境界。⑷
闵和顺在诗中发现了另外一组相对的形象:娇儿
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茅屋破败的情况;“南村……昏 黑”为第二部分,承接第一部分,通过对群童抱茅而走
的描写,侧面突出诗人当时的处境之艰难;“布衾…… 由彻”为第三部分,诗人由眼前之苦联想到安史之乱
和慈父。在极恶劣天气中仍能安然入睡的娇儿,“自经 丧乱少睡眠”的父亲,面对同样的恶劣天气,经历一样 的社会环境,却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此外,还有另外
以来自己所遭受到的各种苦楚,是一种概括性描述; 余下部分为第四部分,诗人推己及人,百感交集之余
祈求上苍。张浩逊认为本诗以赋体为主,前半部分叙事,后
一组不易被察觉的对比:一个是清醒地面对这件突发 事件的老人,另一个是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作者。诗中
半部分在叙事的基础上十分自然地转为抒怀,两者一 气贯通。:2]的老人清醒而孤独,毕竟可以为黑暗现实大声疾呼, 但生活中的作者却是一个失败者,他从长安逃难到巴
孙新认为这首即景抒情诗通过层层深入的自然铺 叙,激发了人的情感,把诗人自己的苦难与战乱时代
蜀,与他曾经的追求相去甚远。:5]二、细节探疑紧密相连,为下一步抒情奠定了坚实基础。选取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描写,将现实生活的写实
(一)“安得”杜甫喜欢用“安得”句式来宣泄心中的情愫。比
与后半部分浪漫主义的呼喊相结合。⑶
如,“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 “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光禄坂行》),全诗句句蝉联而下,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
2019.6 文秋学通讯•初中|37|vl奇题!► 本版编辑/佩兰・“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都 真实反映了杜甫对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的向往。正如 萧涤非先生所言,“’安得’,是欲得不能得的一种假
想的说法,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①。陈荣丽则认 为,这些诗句是对人生、命运及现实世界的追问,“安 得”是杜甫一生都未能解出的谜。诗人是无助的,然而
逐渐老迈的年龄使诗人也不再期望能够得到解答,这 种问询是他的一种哀叹,是他此时孤独又崇高的心灵 的显示。⑹鲁克兵认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安得” 开头的这几句,是杜甫诗歌中作为“誓言”的独特表达
形式,是杜甫受到佛教与儒家思想影响所显示出来的 结果。这种誓言是一种单独誓言,其目标是明确的, 即“天下寒士”居于广厦之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其维
持誓言的前提是清晰的,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 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作者一种精神上的悲 情。⑺(二) “寒士”王安石在《杜甫画赞》中以杜甫的口吻写到“宁令 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认为“寒士”
就是“四海赤子” O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到,“寒”是穷的意思,因此“寒士”就是指穷读书人。阮 世辉认为这个词是泛指一切挨饿受冻的人。“士”在古
代,上可以指百官,下可以指庶民,所以和“人”的用 法差别不大,在原诗中,为了音韵的和谐,选用“士”
而非“人”。⑻吴瑛认为,在杜诗中指百姓的词多为“黎 元”“黎庶” “苍生”“万民”等,与士相连用的词有“战 士” “猛士”“壮士”“志士”以及单用的“士者”等,
都是指某一类人,无一泛指百姓,因此诗中的“寒士” 应为读书人的含义。⑼(三) “盗贼”霍松林先生在赏析时,认为“盗贼”是为了表现诗
人因为“老无力”而受欺辱的愤懑心情,决不是真的要 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甚至告到官府里去办罪。“盗贼” “公然”等刻意为之的重词,胡适称它们
为“诙谐的趣话”,写年迈衰弱的老人受到小孩“欺负”。 正是这种刻意为之的夸张,更能够凸显诗人的凄苦处 境。儿童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戏耍行为会给老人带去
怎样的冲击,诗人却是打心底里焦急痛苦,他既惜茅
草,又无法太责难孩童,只能自己心痛而又无可奈何。萧涤非先生在《杜甫诗选注》中提到:“按《泛溪》
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翻倒荷姜乱,指挥径 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此诗作于前一年,
所泛溪即洗花溪。据此可知,溪之南北岸原有一批顽
38 语文秋学通讯•初中2019.6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他们敢于欺负
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以致破口大骂。过 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至少
是很片面的。”②总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杜甫草堂时期
的代表作之一,对于杜甫以及那个时代都有着重要意
义,值得研究和品读。《杜诗详注》赞其“大有民胞物 与意”,《义门读》称之为“元气淋漓,自抒胸臆, 非由外袭也”,《碧溪诗话》则认为其“宁苦身以利人” 的境界启发并高于白居易新乐府“推身利以利人”的
境界。注释:①②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79: 82.参考文献:[1 ]王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之 献疑——也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评价问题[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 29 ( 10 ) : 46-51.[2]张浩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非讽谕之作—— 与左景仁先生商榷[J].杜甫研究学刊,2006(03 ):
69-71.[3 ] [4]孙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探析[J].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Z1 ) : 12-14.[5] 闵和顺.城中十万户 此地三两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探[J].云梦学刊,2012, 33(03 ):
-68.[6] 陈荣丽.无可奈何的呼号——重读《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J ].语文天地,2016(35): 40-41.[7] 鲁克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杜甫的誓言 [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 25(05): 33-37.[8] 阮世辉.也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寒 士” [ J ].文史哲,1984(03 ) : 74-75.[9 ]吴瑛.走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的误区
[J ].六安师专学报,2000(03 ) : 35-36.” ©典型案例erdian xing an li一、各版本教材的编排特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教材, 各教材对该文本教学价值的定位不尽相同。现以人教 版(旧版)教材、苏教版教材、统编版教材为例进行分析说明。教材
版本人教版([鞍)苏教版统编版单元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
位置第六单元第四单元第六单元26.<小石潭记》 27•《岳阳楼记》13. 《曹刿论战》21. 《〈庄子〉二则》
28(《北冥有鱼》《庄.《醉翁亭记》 14. 《邹忌讽齐王纳
29谏》•《满井游记》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30.《诗五首》15. < <孟子〉二章》 之上》)单元(《饮酒》(其五) (《鱼我所欲也》 22. 《〈礼记〉二
编排《行路难》(其
《生于忧患,死于则》(《虽有嘉肴》一)《茅屋为
安乐》)《大道之行也》)秋风所破歌》16. 《愚公移山》23. 《马说》《白雪歌送武 17. 《出师表》24. 《唐诗二首》(《茅
判官归京》《己
18. 《茅屋为秋风所 屋为秋风所破歌》亥杂诗》)破歌》《卖炭翁》)憧憬美好的社会
本单元所选
学会读书生活,反思现实的
课文,以写景 (十)----知人论生存状态,是人类 记游的古代散 世读经典思考和探究的永恒
文为主。有的
不同的作者, 主题。本单元所选
表达旷达胸襟, 有不同的人生际 课文,都是传统的 有的流露自得
遇、不同的精神追 名家名篇。其中有 之乐,有的抒 求、不同的文字风 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发闲适之情。 格。每一部经典的 有对学习生活、理 所记景色不同, 诞生,都有特定的 想社会的渴望,有
写作心境不同,
写作背景,又寄寓 “不平则鸣”的呐喊,
却都是感事抒
着作者某种思想感 有对民生疾苦的同 单元 怀、借景言情 情,都会打上时代 情。这些诗文有情
导语的名篇。的烙印。只有从课 趣,有理趣,表现
学习本单
本注释、报刊网络 了古人的哲思和情 元,要借助提
和相关的文献中, 怀。示、注释和工 获得写作背景方面
学习本单元,要
具书读懂课文,
的信息资料,了解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
体会游记散文 作者写作的情感起 上,培养文言语感;
借景抒情的特
点,才能真正走近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 点;要晶味古 作者,走近作品塑 词语和句式,欣赏 诗文名句的思 造的人物,走进经 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想感情,结合 典的世界。知人论 还要学习古人论事 亲身体验加深 世,应当是解读经 说理的技巧,体会 理解。典的一条有效路 他们的人生感悟,
径。从中得到思想启迪
和情感陶冶。•本版编辑/佩兰<1命题本课学习的 五首诗,有陶渊
明饮酒东篱的
杜甫和白居易都 悠然遐思,有李
是唐代现实主义诗 白困居长安的 歌的代表诗人。结
慷慨悲吟,有
合注释初步读懂这 两首诗歌,感受诗
预习 杜甫身处茅屋
提示的济世情怀,有
中所描述的社会现 岑参送别友人 实,体会诗人的情
的边塞放歌,有
怀O龚自珍辞官还
朗读这两首诗, 乡的浩荡离愁,
体会古诗在句式和
无不情真意切, 用韵等方面的特点。耐人寻味。一、 联系作者写 作时的生活处境,
你认为杜甫在这首 思考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怀与 一、 《茅屋为秋
哪位古人在哪篇文 风所破歌》共有四 章中抒发的情怀基 节,试概括每节的
《茅屋为秋 本一致?你还能说 内容,并说说其中
风所破歌》和 出那篇文章中表达 蕴含着诗人怎样的
《白雪歌送武 作者情怀的名句 思想感情。判官归京》都 吗?二、 两首诗中都
是“歌行体”
二、 比较下列句 有不少精彩的描写,
课后诗,形式自由,
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如《茅屋为秋风所
习题语言流利,格 说出二者之间的区 破歌》中对恶劣天
调奔放。请从 别。(句子略。)气和生活环境的描 句式、叙事、 三、 背诵课文。
写。试结合具体诗
抒情等方面说 诗的最后一段,就 句做简要分析。 说这两首诗的 是人们常说的“古 积累拓展:异同。仁人之心”。背诵 一、 背诵全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
二、 任选一首
的这种情感。诗,发挥想象,增
四、 用现代汉语 加一些小细节,改 把课文改写成记叙 写成一则小故事。文。题目另拟,不 少于600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对初中阶段大多数古诗而言,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揭示主题更为深刻,初中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人教版、苏教版和统编
版教材都结合了学情,将这首诗歌放在初中后半阶段学习。从单元编排来看,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以文体组 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收录在文言诗文单元。人教
版教材将组元形式细化到写景记游的古代文化散文,
单元导语基本都在指导写景记游散文的阅读方法,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勾连不深。相比而言,苏教版和 统编版教材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关注度更高,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编入以阅读方法指导为核心目 标的第四单元,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学 习这首诗歌。统编版教材既强调情感目标又重视知识 目标,首先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编排在以“憧憬美 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为主题的第六2019.6 文秋学通讯•初中|39|◄I鲁题!► 本版编辑/佩兰・单元,提出该首诗的情感目标是体会古人的哲思和情
怀,同时提出该单元的知识目标是“在反复诵读的基 础上……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这首诗歌教学点的定位也有所
不同。人教版教材在预习提示中提醒学生关注诗歌所反 映的杜甫的济世情怀,在课后习题中也把“歌行体”
的特点纳入拓展延伸的范围。可见人教版教材主要将 其定位成普通的阅读教学文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
解诗歌主题、把握诗歌形式即可。苏教版教材的单元 导语突出了 “知人论事”的读书方法,课后习题涉及诗 歌主题、文言基础知识和写作练笔等内容。苏教版教
材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再是只需要解读主题、 了解形式的一般文本,而是积累文言知识、探索读书
方法的载体。对比人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定位该诗 教学点的视野更为开阔。统编版教材的单元导语、预
习提示、课后习题涉及的教学点较多,可以概括为以 下几点:1•积累文言词语;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在句
式和用韵等方面的特点,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语感;3.读 懂诗歌,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 情怀,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统编版教材一方面回归诗歌本位,强调诵读在古 诗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也关注到这首诗歌
主题和形式上的教学价值,最后的“思想启迪和情感 陶冶”则指向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相比而
言,统编版教材对这首诗歌教学点的定位更加全面, 也更加贴合课程标准。二、教学课例分析以下收集了 12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课例, 现综合这些材料,对这些课例的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教
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表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典型课例教学流程梳理出处执教老师教学流程1. 导入:与李白对比,“诗圣”的由来,
介绍杜甫诗歌特点,安史之乱历史背景与
杜甫生平经历。方法:朗诵。2. 文言积累:“为....所”句式。3. 歌行体,朗读中赏析。《〈茅屋
赏析内容:“号” “卷” “飞” “洒” “挂胃”“飘
《教研天为秋风所
转”;“老无力” “忍能”“公然”''呼不得”畋 教
息”。地》2008 破歌〉(09)学设计》 4. 内容鉴赏:分层拟小标题;“归来倚杖
(王晓惠)自叹息”,称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丧乱”与“长夜”暗示安史之乱的社会
背景和漫长的战乱生活;梳理诗人心情变
化的词 社甫忧国忧民的情怀。5•文化拓展:陕西民歌;郭沫若成都杜甫
草堂题词;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对联。5. 作业:背诵全诗并完成课后练习一。40语文秋学'll讯•初中2019.61.导入:回顾安史之乱历史事件,调动学
生对杜甫的已有经验印象。2•朗读指导:“为……所”句式;歌行体;
《〈茅屋 生字词;找准韵脚,读出韵律;注意断句,
《语文教学 为秋风所 读出节奏;分层拟标题。通讯》2005破歌〉教 3. 赏析解读:背景补充。总结:现实主丈
(7-8)学实录》 写作手法。(吴文博)4. 文化拓展:写作手法与杜甫的“现实主义”
诗风。5. 作业:联系现实生活•加以研究,写成研
究报告或者研究感想。1■.导入:介绍长短不一的句式与歌行体;
简介背景和诗人经历。2•朗读:从“歌行体”的朗读开始,读出
停顿和重音,重点读好抒情语调句子“归
《〈茅屋 来倚仗自咬息” “长夜沾湿何由彻!” “吾
《教育科学为秋风所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文采地译读全丈 论坛》2010 破歌〉课 (有详细的朗读方法指导)。(09)堂实录》3. 赏析:选择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分层 (徐杰)概括拟标题,重点鉴赏;综合活动:用自
己的话代诗人抒情,与诗人对话;总结: 从“小我”到“诗圣” o4. 总结:诗人的悲悯情怀。5. 作业:无。1.导入: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和诗人经历。
方法:诵读。2•初步朗读:“转” “丧”的读音辨析;歌行体断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
《〈茅屋 力”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大庇
《语文教学 为秋风所 /天下寒士 /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 与研究》 破歌〉五 /见此屋”。2004 (29 )步导读》 3. 根据诗人情感选择不同语速朗读,分组 (潘长虹)朗读(有详细的朗读方法指导和情感点拨)。4. 解读:深■度解读文意,概括小标题,拟
制作者情感曲线图,带情朗读。5•拓展:设置情境,观看动画片,配诗朗诵。
6.作业:无。1. 导入:调动学生对杜甫的已有经验印象,
激趣导入认识杜甫,如“杜甫很忙”的网
络用语(有详细的朗读方法指导和情感点 拨)。2. 朗读:读对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S《〈茅屋 “盗贼——战乱——安史之乱;理解:为秋风所 “老” “力” “盗贼” “竹去” “不得” “叹
破歌〉课 息”都是仄声调,是为了表达激越不平的
堂教学实 情感;分析;“盗贼” “布衾多年冷似铁,
录》(刘 娇儿恶卧踏里裂” “八月秋高风怒号” “安 飞耀)得广厦千万间”。3. 对比解读:白居易与杜甫对比 朗读最
后一句,通过平仄分布引导学生读出语句中
的抑扬顿挫,进而体会诗人的不平心境。4. 总结拓展:杜甫的悲悯情怀——用木心
的问题收尾。5•作业:无。1. 导入:对联导入,得出关键词——诗史、 《〈茅屋
野老、草堂。《语文教学为秋风所
2. 整体感知;品读文本;链接课外材
通讯》2014 破歌〉教
料,探究问题:倾听八月秋风——
(7-8)学实录》 “号”“卷”“洒”“怒”;聆听作者心声——
(岳国忠)叹息;品读诗人诗襟坏——诗圣。3. 拓展:对话社甫,表达自我。4. 作业:无。《〈茅屋
1. 导入: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中学语 为秋风所
2. 简单介绍“歌行体”文学常识;根据韵
脚变化给课文分层:拟小标题。文》2015破歌〉教
(10)学设计》 3. 从杜甫处境到忧国忧民的情怀。(竹小玲)4•拓展:杜甫生平,《登岳阳楼》°5.作业:无。《有一
种美叫悲 1. 导入:一句话导入,怀念杜甫。《语文知
壮——2. 字词积累:字词。<茅屋为 识》20153. 介绍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杜甫生平。(11)秋风所破 4•分析诗歌:逐层体会诗人心情——深:入 歌〉教学 理解诗人——总结主题。设计》(汪 5•作业:你认为“寒士”是什么?洋)1.导入:教师自创有关成都的诗歌——成
印象O《第十届 2•积累文学常识:歌行体。“语文报杯”
全国优秀中
《〈茅屋
3. 梳理层次,整体感知。青年教师课 为秋风所
方法:自由朗读,理结构,赏语言。重点动词和形容词:“飞” “渡” “洒” “堂教学大赛 破歌〉》
挂
胃”“飘转” “沉” “实录•初中 教学实
欺” “冷” “铁” “裂” o
X录》(田
分析:“丧乱” “安得” O组二十一
讨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学生齐背 世纪出版社 玲)最后一段。(深情呼唤)集团)4. 拓展:联系古今爱国诗人爱国名句,呼
吁家国情怀。5. 作业:无《〈茅屋 1. 导入:背景。为秋风所 2. 文言积累:“为……所”句式;歌行体;
a破歌〉课 扫除字词障碍,字正腔圆读诗。堂实录》 3. 赏人,,涪意,写文。(杨霄云)4•拓展:联系白居易的诗,理解儒家“达人”
情怀。微写作:《杜甫,我想对你说》。5.诵诗。(有详细的朗读方法指导和情感点
拨)&作业:无。《析〈茅 屋为秋风
所破歌〉 品杜甫之
妥史之乱”的战乱情境。方法:
《中小学教 悲欢离
1. 导入:“自读分享会,以学生发言为主。学研》2015合——(11)<茅屋为
2. 预习重点字词,背诵默写喜欢的诗句。秋风所破
3•赏析重点句子,学生分享所得。歌〉展示
4.作业:将分享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课课堂实 录》(郭 涛王平)《让诵读
的声音回
1.导入:无。荡在语文 2•诵读中赏析重,虽字词。动词:“飞” “渡”《语文教育 课堂——“洒”''挂富” “飘转” “沉”'蚊息”等。研究》2012<茅屋为
3. 在诵读中感悟。用自由朗读、个别朗读、
(54)秋风所破
齐声朗读等方式反复诵读。既有整段朗读,
歌〉教学
也有个别句子的着重朗读。(带着表情,换
课例》(倪
位移情。未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维浪)4. 作业:无。以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12个教学课例,教
学侧重点大致可分为两类:1.细读文本,品悟情怀类。王晓慧从文章词句中鉴赏出家国情怀;汪洋从“寒士”入手感受主题和情感
•本版编辑/佩兰 ◄I毎题!►的悲壮美;杨霄云从“赏人”“悟意”两个方面得出“达 人”情怀;吴文博、岳国忠、田玲的课例则是由文入情
类,从深度解读文本引发学生共情,从而引到主旨。2.以读代解,品读并行类。将品读文章内容、解读 杜甫与朗诵相结合,以达到读中赏人、悟情、深化主旨 的效果。比如,刘飞燿、徐杰、郭涛三人的朗读,都进
行了有层次的深入指导,并且结合了重点句子的赏析; 潘长虹、倪维浪则在对重点字词进行简单点拨之后进
行了不同形式的朗读,试图将情感和宏大的主题在朗 读中自然呈现。这12则教例,也有以下不足值得思考:1. 忽视“歌行体”的文体特征。以上12个课例大 部分将教学重点放在赏析语言文字上,从而得出杜甫 之情与杜甫之心。这实际是文言文教学的“文字”“文
学”与“文化”方面的教学方法,脱离了诗歌本身的形
式特点。2. 朗诵指导不足。根据统编教材编排的用意,为 了感受和领悟作者质朴深沉的情感与作者博大的胸
襟,进而呈现文章开阔的意境,须通过突出“歌行体” 的诗歌形式,将朗诵与品读深入结合。以上课例中,执 教教师都重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但大部分没 有结合“歌行体”的特点加以朗读指导。相比之下,田
玲、潘长虹、徐杰三人的课例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突 出,都抓住“歌行体”的特点,并在朗读中形成了深厚
的情感积淀。表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典型课例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占比扫除生字词、多音字和通假字障碍,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和句式41.6%初步了解“歌行体”相关的知识,体会该诗在句式和用 韵方面的特点41.6%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83.3%品味诗歌语言,揣摩词语和句子的作用和妙处,在此基 础上理解诗人生活处境,感悟品味诗人情感。58.3%结合背景资料*了解蛋时的社会现实,了解诗人的人生经
历,理解诗人形象,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83.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提高丈化品位和审美能力2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 的教学目标多集中在诵读诗歌、揣摩语言体味情感、
联系背景体悟情怀等三个方面。诗歌最主要的功能是 表达情感,学习诗歌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感悟诗人的 独特情感。这说明以上课例的教学目标选择符合文本
体式。表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典型课例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适用教学内容百分比(%)1.朗读法歌行体特征、内容大意、体会情感100%2.讲授法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情感内涵、
歌行体100%2019.6|语文秋学肚讯•初中41v眉题!►3.比较法4.讨论探究法本版编辑/佩兰•歌行体特征、语言风格、写作方法41.7%这首诗特点明显,句子以七言为主,间有二言和九言, 句式灵活;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写内容或表
晶味语言、体悟情感品味语言、体悟情感83.3%83.3%8%5.提问引导法6.图表法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歌 行体诗歌的节奏韵律,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感受到“歌 行体”诗歌的魅力,为以后学习歌行体诗歌引路。情感变化、意象归纳7.习题练习或
微写作法课后习题、对话杜甫、仿写创作41.7%教学方法应依据文本形式而选择。杜甫借助“歌 行体”这样一种具有较强感染力的诗歌体裁来抒发自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 年》《望岳》《春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茅
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 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并不难,但体会诗歌最后一
忽视诵读这一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 段中的呐喊和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则是难点,学生甚
的教学建议是“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教授诗歌时,结合朗诵,可
至会怀疑这是诗人虚情假意的做作之举。他们对“诗 圣”杜甫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会背诵几个概念化的词
品味诗歌的魅力,以达到读中赏人、悟情、深化主旨的 效果。以上课例中的大部分老师都很重视朗读,并进
语,如“沉郁顿挫”“现实主义”等,而没有真正去理 解杜甫无私忘我的生命写作。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
行了或多或少的朗读指导,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学建钗】歌》时调动学生以前学过的杜甫诗歌的知识,补充相 关的名句,让学生对杜甫其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 一篇杜甫的长诗,并且是“歌行体”的诗歌,学生对这
代背景及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对“诗圣”这一称号的
一体裁较为陌生,要介入“文体知识”,辅助学生认识。 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彳教学重构QTjiao xue chong gou——《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屏显。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1. 能够字正腔圆、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2. 了解“歌行体”诗词的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进 行理解和赏析。明确:聖一圣聖,甲骨文圣(竽)像长着大耳(炉)的人3),表
3. 通过辅助材料、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杜甫的形 象,深入认识“诗圣”之担当。示耳聪大慧者。中国远古祖先认识到,善听是内心宁静 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环境中辨音识相者,是大
【预习要求】1.阅读杜甫生平资料,并将自己对杜甫的认识写 下来,哪怕只言片语。觉悟的成道者。何谓圣人?材料1:《说文解字注》释“聖”:“聖从耳者,谓其
2.根据课本注释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标记 好读音,自读两遍。【教学流程】耳顺。”《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以知情。”
圣人可以听到不同的吏音,并且用自己的口与笔将这 些声音中包含的情感表现出来。材料2:《抱朴子・内篇》:“世人以人所尤长,众
—、导入 42 |语文秋学通讯•初中丨201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