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文化知识(四)

古代文化知识(四)

来源:华佗小知识
 古代文化知识(四)

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对,指廷试、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B.福建路,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唐代时称作“道”,北宋时废“道”为“路”。

C.太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D.太常寺,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是我国古代部门之一,主管国家司法、行政,长官为刑部尚书。 B.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 C.先帝,尊称已故的君主,也指远古的帝王。

D.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是古代皇帝的代称。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要求学生“通五经贯六艺”,“六艺”即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右迁”“迁谪”。

C.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D.“封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极其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中国帝王便有资格到泰山答谢。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一说。

C.国子监,中国古代的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在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去”指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C.“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女性称“福”。

D.八股文的题目出自《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五经》的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海”在古代典籍中一般用来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B.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朱雀;南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白虎。

C.“五经”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是秦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B.“校”是夏代学校的名称,是当时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C.“司业”是古代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D.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8.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9.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

B.“夺情”指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10.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年老无子女的人。古代一般把孤与鳏寡独并称,鳏指年老无夫的人,寡指年老无妻的人,

独指年幼丧父的人。

B.和亲,最初是指西汉为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后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C.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本义指走上阼阶主位,后引申为登基。

1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蕃是我国唐代时西方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信奉佛教,为唐代西方主要外患。 B.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的通称。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官均是宰相。 C.卯、辰,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个昼夜,以夜半零点到两点为子时,六点到八点为卯时,而八点到十点为辰时。

D.案牍,公事文书。案:指书桌或办公桌。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陋室铭》中有“无案牍之劳形”句。

1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是指臣子上奏给帝王的文书,同“表”的作用一样,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

C.“髡”是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D.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B.入阁,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他们以殿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是指尊崇帝、后或其先皇及宗庙等的敬称。意在,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

1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亦称秋闱,明清两代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B.正德为年号。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侍卫亲军和仪仗队。明成祖为加强统治,特令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明代中叶后期,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D.从弟,即堂弟。唐以前,往往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唐宋以后,则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1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内容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

C.六官,指周代分掌国政的六种职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总称。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1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皆属此类。

B.“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C.“辛卯”,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林,皇帝卫军的名称,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专门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 B.陛下,原指站在帝王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化为对帝王的尊称。

C.公,爵位的一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朔日”又被称为“晦日”。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是古时官署名称,职责是掌管营造工程、征收赋税、审定法律等事务。 B.服除指守丧期满。守丧制度是儒家“孝道”的重要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尽哀”。 C.大计是古时考核官吏的制度,三年举行一次,如“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D.铨叙是旧时考核官吏的制度,指有关部门按资历和政绩核定的等级和升贬。

古代文化常识(四)

1.A(参加殿试的应为会试录取的“贡士”,而非“举人”。举人是对乡试录取者的称谓。举人经会试录取后称作“贡士”,贡士方能参加殿试。)

2.D(“也是古代皇帝的代称”错,应该是“国家的代称”。)

3.A(“六艺”有两种说法。一是选项中“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书写文字的识字教育;一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的《书》是指《尚书》。选项中提到的“五经”是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4.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5.D(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

6.B(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7. A(“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8.D(“解职”的意思是辞职。) 9. A(“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10.A(孤指幼年丧父,鳏指成年无妻或丧妻,寡指妇人丧夫,独指老而无子。)

11.C(“以夜半零点到两点为子时……辰时”错,应该是以夜半二十三点到一点为子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

12.A(“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错误,“奏”是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13.C(释褐又称“解褐”,意谓脱去粗布衣服而换上官服,而非“脱去丧服”。常用来指人摆脱布衣身份开始做官。)

14. A(乡试,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15.D(乞骸骨没有“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之意。) 16.A(《送东阳马生序》不是书序。)

17.C (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对“有司”的注解为: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

18.B(B项姻亲“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属于血亲。)

19.D(四个选项主要考查了古代的称谓、人物称谓、爵位制度和历法的相关知识。D项,“‘朔日’又被称为‘晦日’”错误,“朔日”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晦日”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0.(“征收赋税”是户部的职责,“审定法律”是刑部的职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