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来源:华佗小知识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1、蛋白质(protein):由许多氨基酸(amino acids)通过肽键(peptide bond)相连形成

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2、肽键(peptide bond):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

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3、氨基酸残基(residue):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为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被称为

氨基酸残基。

4、多肽链(polypeptide chain):是指许多氨基酸之间以肽键连接而成的一种结构。

5、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6、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多肽链主链原子的局部空

间排布状态,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即该段肽链主链的相对空间位置。

7、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

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8、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

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9、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

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trans)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所谓的肽单元(peptide unit) 。

10、模体(mitif):在蛋白质分子中,若干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

接近,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区域。

11、结构域(domain) :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

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

12、协同效应(cooperativity) :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

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13、变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

14、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

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15、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

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1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多核苷酸链以

右手螺旋方式绕同一中心轴构成的双螺旋结构。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一条链的走向是5'3',另一条链是3'5'。螺旋直径为2nm,形成大沟及小沟相间。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对(互补配对形式:A=T; G≡C)。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螺旋一圈螺距3.4nm,一圈10对碱基。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17、超螺旋结构(superhelix 或supercoil):DNA双螺旋链再盘绕。

18、DNA的解链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

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其大小与G+C含量成正比。

19、DNA复性(renaturation):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

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

20、DNA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

增高的现象。

21、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或称活性部位(active site),指必需基团

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22、诱导契合假说(induced-fit hypothesis):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

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

23、酶的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

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24、Km值: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底物浓度。是酶的

特征性常数之一,与酶的性质、底物种类及反应条件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25、Vmax: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26、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

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27、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外的

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底物与抑制剂无竞争关系。但酶底物复合物不能释放出产物。

28、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抑制剂仅与酶底物复合物ES

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使中间产物ES的量下降。

29、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

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30、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

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

31、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

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

32、酶原(zymoge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

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

33、糖酵解(glycolysis):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称之

为糖酵解。

34、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

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35、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指乙酰

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36、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

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37、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 ):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38、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39、乳酸循环(lactose cycle):肌肉中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经过血

液运至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萄糖,葡萄糖放至血液又被肌肉摄取。40、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其特点为

体内某些器官组织中有大量糖原堆积。引起糖原累积症的原因是患者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

41、辅脂酶(colipase):辅脂酶(colipase)是胰脂酶的辅酶。在胰腺泡中以酶原

形式合成,随胰液分泌入十二指肠后,被胰蛋白酶从其N端切下一个五肽而被激活。辅脂酶本身不具脂肪酶的活性,但它具有与脂肪及胰脂酶结合的结构域。它与胰脂酶结合是通过氢键进行的;它与脂肪通过疏水键进行结合。

42、混合微团(mixed micelles):由脂肪与类脂的消化产物,包括甘油一酯、

脂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以及中(6~10C)、短(2~4C)链脂酸构成的甘油三酯与胆汁酸盐形成的。

43、脂肪的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

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44、酮体(acetone bodies):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三者总称为酮体。

45、柠檬酸-丙酮酸循环(citrate pyruvate cycle):就是线粒体内的乙酰CoA与

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然后经内膜上的三羧酸载体运至胞液中,在柠檬酸裂解酶催化下,需消耗ATP将柠檬酸裂解回草酰乙酸和乙酰CoA ,后者就可用于脂肪酸合成,而草酰乙酸经还原后再氧化脱羧成丙酮酸,丙酮酸经内膜载体运回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重新生成草酰乙酸,这样就可又一次参与转运乙酰CoA的循环。

46、脂肪酸的β-氧化(fatty acid β-oxidation):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

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47、脂肪酸合成酶系统(fatty acid synthase system ):脂肪酸合酶系统包括酰

基载体蛋白(ACP)和6种酶,它们分别是:乙酰转酰酶;丙二酸单酰转酰酶;β-酮脂酰ACP合成酶;β-酮脂酰ACP还原酶;β-羟;脂酰ACP脱水酶;烯脂酰ACP还原酶。

48、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

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H2O的过程.

49、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代谢物

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

50、泛醌(辅酶Q, CoQ, Q):泛醌(辅酶Q, CoQ, Q)是一种脂溶性醌类化

合物,由多个异戊二烯连接形成较长的疏水侧链(人CoQ10),氧化还原反应时可生成中间产物半醌型泛醌。

51、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

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52、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

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53、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

子(H+)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产生膜内外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能量。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

54、ATP合酶:由亲水部分F1(α3β3γδε亚基)和疏水部分F0

(a1b2c9~12亚基)组成。F1催化生成ATP,F0形成质子通道。

55、解偶联剂(uncoupler):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其基本作用机制

是使呼吸链传递电子过程中泵出的H+不经ATP合酶的质子通道回流,破坏内膜两侧的质子电化学梯度,使ATP生成受限,如二硝基苯酚、解偶联蛋白等。

56、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如:寡

霉素可阻止质子从F0质子通道回流,抑制ATP生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