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②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秋词〉(其一)》 )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⑥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2)默写李商隐《夜雨寄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①山岛竦峙 (2).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3). ③海日生残夜 (4). ④自古逢秋悲寂寥 (5). ⑤落花时节又逢君 (6). ⑥思而不学则殆 (7). (2)君问归期未有期 (8). 巴山夜雨涨秋池 (9). 何当共剪西窗烛, (10).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详解】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竦峙”“寂寥”“殆”“涨”“剪”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2.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人生,就是一场bá( )涉,蹒( )跚的脚步一直在走着,忙碌的生活一直在..
奔波着,有些人在微笑,也许是身不由己,言不由zhōng( ),有些人在流泪,也许是心存感动,不言不声,忙忙碌碌的生活历炼久了,才懂得什么是辛苦,风风雨雨的人生经历多了,才懂得什么是情重,人生于我们就是忙中有乐,苦中作乐,就算流再多的泪,也不喊累,就算受再多的苦,也能承受。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鲜活的是生命,只有活着才有继续,只有拼搏才有收获。
(1)给文中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bá( )涉 言不由zhōng( ) 蹒( )跚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忙碌: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含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4)短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 (1) 跋 (2). 衷 (3). pán (4). (2)繁忙 (5). (3)历炼 (6). 历练 (7). (4)比喻 (8). 拟人 【解析】
【详解】(1)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注意“跋”“衷”的书写。“蹒”的拼音。言不由衷:意思是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2)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分析。忙碌:碌,繁忙。意思是指忙着做事,不得空闲。(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历练:指经历世事,锻炼。(4)结合“人生,就是一场跋涉”,采用了比喻。“忙碌的生活一直在奔波着”采用了拟人。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那便是鲁迅的保姆“________”,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但
1 / 81
优质资料
她也有可爱的一面。她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我当时非常渴望的书——《____ ______》。 (2)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变。他桀骜不驯,爱憎分明。他敢于挑战天宫的权威,敢跟十万天兵天将对阵。这个艺术形象是我国古典名著《_____ ___》中的人物,鲁迅先生把这部书称之为“_______ __”。
【答案】 (1). (1)阿长 (2). 山海经 (3). (2)西游记 (4). 神魔小说 【解析】
【详解】(1)要求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时,牢记10篇的人物及事件。本题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和事件。长妈妈(或阿长)给鲁迅买《山海经》的事。(2)结合“本领高强,会七十二变。”得出:是孙悟空。故古典名著是《西游记》。然后根据对文学常识的把握写出“神魔小说”即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鲁迅先生把这部书为“神魔小说”。
4.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现在,你班准备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为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全民阅读,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出活动的开场白。
(3)在这次读书活动中,你一定搜集了不少名人读书的故事,请与同学们分享:请你写出一个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小故事。 如:孔子:韦编三绝
(4)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班上将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请你将设计的活动步骤补充完整。
步骤一:主持人致开场白并宣布活动开始。 步骤二:
步骤三:老师对本次活动作评价(总结发言) 步骤四:
【答案】(1)示例: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③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④热爱读书,其乐无穷 ⑤我读书,我充实
(2)示例:同学们,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籍在你寂寞时陪伴着你;在失败时给你鼓励;在伤心时给予你安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书籍,在古今中外的名著海洋中遨游吧!
(3)示例:孙敬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 (悬梁刺股) 车胤 孙康:囊萤映雪 匡衡:凿壁偷光 杨时:程门立雪
(4)示例:步骤二:各组推荐代表进行交流(或各专题活动小组展示他们小组的成果) 步骤四:主持人致结束语并宣布活动结束 【解析】
【详解】(1)需要把握标语的简洁易懂、琅琅上口、新颖独特以及主题突出的特征,言之有理即可。标语要求符合场所的特点和主题,语言要精炼生动,铿锵有力,有鼓动性。此题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中心明确,易于拟写。如:①读经典书,做文明人②雅言传承文明③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2)围绕“少年正是读书时”这个主题展开,语言运用恰当,衔接自然即可。(3)答案不唯一,符合“名人读书的故事”即可。如:陈毅吃墨水。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4)要求学生结合步骤一和步骤三,设计活动步骤即可。步骤二结合步骤一“主持人致开场白并宣布活动开始”,然后“交流”。步骤三老师评价,步骤四,主持人宣布结束。
2 / 82
优质资料
二、阅 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注: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带有白色软毛,成熟后会借助风力飘洒到各处繁殖。
(选文有改动)
5. 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6. 请简要概括文章③④⑤段李忠义所做的几件小事?
7. 第②段画线句“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8. 作者说李忠义在工友心中“就是一座山、一条河”。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9.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
【答案】5. 交代本文的中心人物,点明人物的身份,突出李忠义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 6. 坚持出黑板报 背着生病工友去医院并陪护 风中拉好银幕 7. 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
8.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忠义形象的高大,影响的深远,高度赞美了李忠义的善举和美德。
9. 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意思对即可) 【解析】
【5题详解】要求学生结合内容分析。“李忠义是一个工人”,“李忠义”交代本文的中心人
3 / 83
优质资料
物。“是一个工人”,点明人物的身份。突出李忠义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引出下文写出李忠义做出不平凡的事。 【6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③④⑤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概括主要内容格式:谁+做什么,因为都是李忠义做的事情,所以人名可以省略;第③段讲述的是出黑板报的故事;第④段讲述的是背着生病工友去医院并陪护的故事;第⑤段讲述的是拉好被风掀落的银幕的故事。 【7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高低不平的足印”分析出他的腿有残疾,然后结合“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回答即可。 【8题详解】
要求学生从句子赏析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如:说李忠义“就是一座山、一条河”,我们可以抓住山和河的特点去分析,山是高大的,河是蜿蜒流动的,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这里是说李忠义的形象像山一样高大,精神像水一样源远流长。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忠义形象的高大,影响的深远,高度赞美了李忠义的善举和美德。 【9题详解】
要求学生理解标题含义时,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表层含义,直接写出字面意思: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深层含义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即李忠义表现出了价值体现——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
踏雪归乡
张金凤
①一枝红梅挑开了腊月的门帘,北风中都是节日的气息,睡梦里全是故乡的年景。年是一缸陈酿,被节令的咒符封存,在人们的殷殷盼望里,直到腊月才缓慢开封。当朔风扫净天空的阴霾,雪花浆洗了岁月的风尘,腊月的酒就再也封不住,香气四散,人们踏着厚厚的雪毯回到故乡,畅快淋漓地取饮那坛岁月的醇香。年的香气就像一道岁月里的密码,折叠在二十四节气的夹缝中,尘封于十二月的窖缸底部,寒风凛冽的腊月,它被纷飞的大雪撩拨,封条瞬间风化。千里冰封也封不住的香气将基因里的密码激活,人们骚动不安,所有的指向都是一个方向:回家过年。
②回家的路也许很近,中间没有万水千山,但却横亘着沧桑岁月;回家的路或许很远,需要用一年的盼望捻成一张票根。车站、码头、渡口、机场到处是拥挤的人群,各种各样的启程和出发,充满了隆重的仪式感。积攒久远的豪迈情怀,伴随着漫天飞雪进入高亢的乐章。患得患失的心情,焦灼不安的面孔,都为一张回家的票。回家的人摩肩接踵,回家的路一票难求,腊月里最动人的一句话是:有票了!手握一张回家的票,那才是握住了最大的幸福。租车、拼车、自驾车,无票也要回家,他们浩浩荡荡向着迢迢乡关进发。大寒小寒又一年,腊月的风雪分外殷勤,来给年的盛宴加油助兴,回家过年的人,头顶雪花,身披尘埃,日夜兼程,朝圣一....般归来。
③回家,是腊月里最闪光的主题。家里有什么呢?没有金山银山,没有香车宝马,甚至连大街上的路灯都疲倦地昏黄着。破旧的屋子、衰老的爹娘,被寒冷覆盖,跟简陋相依;老家是两扇柴门,当初,他一甩门扬长而去,现在只想回去,给当年那一声吱呀的哀叹忏悔。
④火车、汽车、驴车都坐过了,最后需要用脚板去丈量那段崎岖的山路。在城市里走惯了柏油路的皮鞋被咬出满脚板的包,这仿佛是他欠故乡的一笔债,一回到这片土地上,那亏欠过土地劳作和汗水的脚就会疼。
⑤远远望见几缕炊烟,泪就盈满眼眶。家乡的烟火还在,并没有因为你的远走而消失,它们一直努力地延续着乡村的暖,保养着土地的根;村头几棵老树更显沧桑,它们是村庄的年轮,枝丫上还刻着游子的童年故事;几段土墙已近坍塌,就像残破的黄卷,此间文章读来已经恍如隔世。
⑥那么多从故乡出走的身影,他们或者淘到了金子,富贵成豪;他们或者折损了青春,收获了沧桑。每当他们夜晚独对星空时,浮华和名利都被过滤掉,他们的心灵惦记的是最初那两扇柴门,那是故乡的眼睛,铁锁锁不住它牵挂的眼睑。如今,他们回来了。越过两道房门才能到达他的里间屋,那是祖祖辈辈的规矩:年轻的后生要藏在最深的那间房间里。是不是从遥远的祖先那里就预言了孩子们远走高飞的线路,就那么深藏着?远在千里的你,梦里曾无数次推
4 / 84
优质资料
开家门,栖居在曾经厌倦的窄仄小炕上,一翻身才知道是硬板床或者席梦思。你在梦里哭出声来:闭着眼都能走准的家门,却那么远,那么远。
⑦家或许因为偏僻依旧贫穷,因为贫穷你才会出走,但是那根线永在,那是根,是安放灵魂的地方,回家过年是一年一次的灵魂皈依,一年一次的状态还原。一年的打拼,城市的喧嚣和忙碌,让心变得坚硬无比,许多想念冰封在心底,许多感念来不及梳理,许多债,一直在那拖欠着。如今,就让年把你带到故乡踏实的火炕上,重温原初的旧梦。一年的辛劳,需要一个甜美的香梦来养足精神;一年的疲惫,需要一碗故乡的米酒来再次壮起行囊;一年的隐忍和伪装,吞下的苦辣,咽下的酸咸,需要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攥一把家乡土,骨头就更硬气;吹一吹村口风,打拼就更有劲;喝几天村口的甜井水,所有外面沾染的浊气就荡涤干净。在祖坟上放一挂扬眉吐气的响鞭,闯外的儿孙回来了。不管在外面受过多少风寒,摔过多少跟头,回到故乡的土地上,爷们都是掷地有声。
⑧有些门还锁着,那些主人究竟此刻在哪里呢?当初,两扇门咣当一声落锁,墙头的狗尾草也咿呀,天上盘旋的燕子也嗟叹,一户空荡荡的门扉,追着打问号的乡路问:你要到何处去啊?
⑨你手扶门板沉思,门板也是游走的游子,却总也走不出门框指定的距离。门框是门板的摇篮,用上下两个门臼,拴住了门板那浪荡的心。门板 吱呀,吱呀,挠得门臼直响,门臼干涩的眼睛徒劳地看着一心往外飞的孩子。别嫌我箍得太紧,我不能撒手啊,一撒手你就不成才了。那些劝说和絮叨,连屋里的老婆婆都烦了:毛还没干呢,就想飞!磕头作揖不管用,一顿耳刮子就好了!说说罢了,刀子嘴豆腐心。炒菜的时候从筷子头上省下两滴菜油,顺着门柱头滴进去,反复摇两下门板。说,看看,还有没有本事耍脾气?被菜油喂过的门板果然就乖巧地顺从开合,再不喧闹。老婆婆手扶门框望向街门外,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子哪会远走他乡呢?那街门一直开着,当年出走的孩子,什么时候回来? ⑩那些街门从此白天不落锁,它们随时等待闯外的亲人归来。老人们上坡下园,钥匙在门垛下的小洞里,在矮墙头的瓦瓣下,在门边的篱笆上,在南瓜叶子里,在一串扁豆花间,就那么在阳光下闪着亮晶晶的光。归家的人,只要还爱着家乡,那把回家的钥匙就不会丢。
⑾一天天,一月月,那把锁思念钥匙和打开它的手,思念都结痂成黄澄澄的铁锈。那门槛寂寞地想念迈进迈出的脚步,思念得生出许多苔藓。故乡的老井、梧桐落叶、贴满花朵的窗,一院子的荒草和惆怅的蝴蝶,十二个月圆之夜的皎洁月光,都在老锁喑哑的喉咙里。
⑿胡同里的脚步声是老态龙钟的锁返老还童的丹药。离家那么久了,孩子,门上的红对联朝来暮去地衰老了,墙头上的杂草繁荣之后又枯萎下去,野地里的禾苗,长大后又回到粮仓,游走他乡的包裹,你知道吗?一阵欢笑,一阵春风,哗啦,家门打开,铁锁那锈黄的牙齿间,露出难得的笑容,乡下那两扇嘴唇哆嗦的门板,却什么也没说出口。那两扇门板很旧很老了,好像谁松动的牙齿,说不定啥时候就卸任了;又像谁渐渐失去力气抓不住什么的双手,要不了什么因由就撒手了。那门终究会破损倒塌,护不住一个荒芜庭院的旧闻和记忆。背着那扇家门行走的身影,踏雪归来,他已经明白,自己倾尽一生,都走不出家门的凝望。
(节选自202X年1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0. 文章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回家过年是灵魂皈依与状态还原?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11. 本文语言生动,说说第②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回家过年的人,头顶雪花,身披尘埃,日夜兼程,朝圣一般归来。 ....12.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子哪会远走他乡呢?
13. 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0. 回家过年可以让游子消除疲惫,养足精神;回家过年可以软化游子在外的苦辣酸咸;回家过年可以让游子再次充满在外打拼的斗志与干劲。
11. “顶”“披”是动作描写(或运用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游子归家时日夜兼程的状态,表现了回家过年的急切心情;朝圣写出了游子对回家过年的重视及归家时的隆重。 12. 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子就不会远走他乡了。
13. 文章既抒发了游子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眷恋与思念之情和回家后的感动与喜悦;也通过写家乡对游子的挂念与期盼,表达了故土难离、乡情永驻、亲情永伴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⑦段,联系加点句子的前后文来分析作答。结合“如今,就让年把你带到故乡踏
5 / 85
优质资料
实的火炕上,重温原初的旧梦。一年的辛劳,需要一个甜美的香梦来养足精神;一年的疲惫,需要一碗故乡的米酒来再次壮起行囊;一年的隐忍和伪装,吞下的苦辣,咽下的酸咸,需要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抓住关键语句“养足精神”“壮起行囊”“苦辣”“酸咸”“需要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等来概括作者说回家是“灵魂皈依”与“状态还原”的原因。 【11题详解】
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情感。本题句子中的加点词有三个,其中“顶”“按”两词是动作描写,即表现了回家过年的急切心情;“朝圣”一词语义庄重,写出了游子对回家过年的重视及归家时的隆重。 【12题详解】
要求学生首先理解句子含义。“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子哪会远走他乡呢?”然后分析句式。本句是反问句,问中有答。改为陈述句,注意“问号”改为“句号”。如: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子就不会远走他乡了。 【13题详解】
分析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关键点,结合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言来思考作答,要多注意文章的最后一段。本文的关键点是游子回乡,如:“背着那扇家门行走的身影,踏雪归来,他已经明白,自己倾尽一生,都走不出家门的凝望。”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情感和回家的感受。如:“一阵欢笑,一阵春风,哗啦,家门打开,铁锁那锈黄的牙齿间,露出难得的笑容,乡下那两扇嘴唇哆嗦的门板,却什么也没说出口。那两扇门板很旧很老了,好像谁松动的牙齿,说不定啥时候就卸任了;又像谁渐渐失去力气抓不住什么的双手,要不了什么因由就撒手了。”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家乡对游子的挂念与期盼等。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缀行甚远_____ (2)一狼仍从____ (3)投以骨______ ...(4)意将隧入_______ (5)一狼径去_____ ..15. 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16. 文中表现屠户警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狼很狡猾,但最终还是自取灭亡,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4. (1). 连接、紧跟 (2). 跟从 (3). 把 (4). 从通道 (5). 离开 15. (1)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2)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 16.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17. 狼的角度: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如何狡诈,终归是自取灭亡。 屠夫的角度: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6 / 86
优质资料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4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缀”,连接、紧跟;“隧”,名词作动词,从通道。 ..【15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径”径直;“犬”,像狗一样;“黠”,狡猾。 【16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结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分析,一狼已毙,另一只狼去哪里呢?这是屠户此时的心理,所以出现“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的情节。“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表现出了屠户的警觉性。 【17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写出了狼的贪婪、凶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写出了狼的狡诈阴险。然后写出启示即可。如:从狼的角度写出启示: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从屠户的角度写出启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三、作文
18.一路走来,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有无私的关爱,也有无情的打击,有欢笑,也有泪水。老师的谆谆教诲,妈妈的深情嘱托,朋友的真诚关怀,同学的热情鼓励……总是让人难以忘记,请以“ 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④字数不少于500。 【答案】参考例文
亲情伴我成长
亲情是水,我们是树,有了它,我们才能成长;亲情是墨,我们是笔,有了它,我们才能抒写生命。我们需要亲情,我们的成长也需要亲情。
都怪妈妈,如果不是她,我就不会这么急了。我一边手忙脚乱地穿衣服,一边埋怨。穿好衣服,急忙洗脸。刷牙,背上书包,急忙向学校跑去。现在是冬天,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刮得脸生疼。好在家离学校不远,一会儿就到了。
我气呼呼地坐在座位上,刚好上课了,老师走了进来说:“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多媒体教
7 / 87
优质资料
室看电视,是关于玉树灾区的。”老师刚一说完,我们就到多媒体教室坐了下来,电视开始放了:在得知地震所产生的泥石流快来时,丈夫用身子将门掩住,让他的妻子和未满月的孩子躲到安全的地方,过了一会儿,从山上奔腾下来的泥石流将丈夫卷走了,而丈夫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不是哀号,而是对妻子的叮咛:“你要好好地保重。”看到这里,老师说:“这就是亲情,亲情能战胜一切的障碍,包括死亡。”听了老师的话,我心想道:我才不信呢!什么亲情能战胜一切,这都是骗人。这是班主任走了进来,要我们交水费,我这时慌了神:糟了,没带。我只好想老师请假。
我向家跑去,不经意间看到单元楼有一扇窗户是亮的,在仔细一看,正是我家的。那扇窗户在整栋漆黑的大楼中显得很亮,很突兀,就像天上只有一颗星星在独自闪烁。我心想道:不会是家里进了贼吧!我加快脚步向家里跑去
跑到家,只听到厨房里传来阵阵水声,我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想把进我家偷东西的贼抓得现形。没想到却“抓”到了大清早和我吵架的妈妈,妈妈站在水池旁,用冷水认真地洗我最爱吃的菠菜,忽然有一绺头发从耳边“溜”了下来,妈妈用手将头发盘了盘,又继续洗菠菜,顿时我泪眼模糊起来,因为我看到了妈妈那双被浸得发红的手,那双教我写字的手,那双在夜里帮我盖了无数次被子的手。我心里忽然明白:亲情在我们的成长中无处不在,是它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的成长需要亲情,要好好珍惜它,珍惜它,回报它,让它能继续陪伴着我们,陪伴着我们成长。 【解析】
【详解】“ 伴我成长”首先补题,解决“伴”的主语,结合提示,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不管是哪一种主语必须唯一,这样中心才能集中。“伴”谁?当然是我,这是毋庸置疑的。写与“我”有关的故事。“伴”的意义何在?强调出“伴”的主语对“我”的成长变化的促进因素,强调一定的时间段某人某事对“我”产生的意义、影响、积极作用。
【点睛】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突破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8 / 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