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联及对联文化

对联及对联文化

来源:华佗小知识


对联及对联文化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通称对子,也叫联语、联句。是一种流传于口头、书本,或者题写在壁柱上的对偶语句。其一字一音,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题刻在壁柱上的对联,谓之楹联。由于对联通常以壁柱作为表达场所,所以,楹联也常用来泛称整个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如:中华对袁世凯。

第二,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同。

词性相对,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结构相应,就是两联的语法结构相同。

节奏相同,就是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权变的情况:

(一)在大的结构上一致,而细微处允许有些差异;如上面的例子,芦苇对竹笋,都是名词对名词,但芦苇是联合式名词,竹笋则为偏正式名词,有细微的差别,是允许的。

(二)句中自对而上下不对。广西柳州柳侯祠联: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三)借对。所谓借对,就是用某个词语的甲意义(包括某种词性和结构)的同时,又借它的乙意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分为借上、借下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称为借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借上联的词语以适应下联的称为借上。如湖南桃花源的题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髫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此外,还有正对(上下联意思补充)、反对(上下意思相反,互相映衬)、串对(流水对)、半对半不对等情况。可参照近体诗对仗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这种权变,多源于表意的需要;此外,也可以使句式显得更加灵活。

第三,平仄相对,音调和谐。原则:出句中平仄交替,对句中平仄对立。

特别是句脚的字,必须平仄相对。

第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或正或反,但须有关联意。

又有“六要素”之说,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三、对联产生的原因

对联是我国的特产。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思维方式。第二,语言因素。

四、对联的起源、发展

1、对联的起源

关于对联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1)先秦说。

先秦时期,已有很多对偶比较整齐的句子。如:

上古歌谣中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

《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

《易·乾卦·文言》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等,《系辞》中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等;

《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

《论语》中的“乘肥马,衣轻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而不改,周行则不殆”等。

虽然刘麟生先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道

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但这些大多是不劳经营,率尔而对,不是有意去作“对联”。

至于《封神演义》中写的姜子牙登台拜将一段,所谓“子牙至岐山,将近将台边,有一座牌坊上有一副对联:三千社稷归周主,一派华夷属武王。”当为小说家言,不足信。

(2)汉魏说。

据传说,东晋王羲之某年年关自书一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因人们酷爱其书法,不久为人揭去。复书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又被揭去。后书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清晨补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虽是标准的对联形式,但系传说,并无实据,当出自后人的附会。

(3)梁代说。

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说:“考宋(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

(3)五代说。

五代说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其依据是我们迄今所见史载最早的一副对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关于这副对联,有四种说法:

A、孟喆说。

宋李颀撰《古今诗话》、黄休复撰《茅亭客话》载:后蜀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书“元亨利贞”四字。则该时之桃符,惟录经典吉祥语,固未事铺采摛文也。然才藻横溢者,每苦难抒怀抱。昶子善书札,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

B、辛寅逊说。

宋孔平仲《谈苑》载: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按,指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C、孟昶说。

孟昶说又有两个版本:据宋秦再思《洛中记异录》载,孟昶所作联语为“天垂馀庆,圣祚长春”;据《宋史·蜀世家》、《宋史·五行志》及宋张唐英所撰《蜀梼杌》载,则孟昶所作联语为“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4)唐代说。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唐人酒令中有“【令】鉏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答】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的例子。

宋尤袤《全唐诗话》、吴炯《吴总志》载,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 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又《全唐诗话》卷四“温庭筠”条载:宣宗出句“金步摇”,温庭筠以“玉条脱”对;又药名“白头翁”,温以“苍耳子”对。皆此类。

2、对联的发展

对联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唐代——滥觞期

代替桃符,是对联社会化的开始。

宋元——推广期

宋代的对联,开始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如游览联: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僧契盈陪同钱俶游碧波寺时,于亭柱上书一联曰: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如书斋联。南宋绍熙五年,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寿联、挽联也产生于宋代。但文献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宋代的对联,除散见在诗文集、笔记、诗话外,还见于周守忠的《姝联》,钱德苍的《玉堂巧对》,以及近人曲滢生

所辑《宋代楹联辑要》等著中。。

元代对联流传更少,较好的如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另外,对联也开始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宋代的话本小说,常在“却似”、“正是”之类的词语下插一副对联,如《碾玉观音》中的“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至诚张志管》中的“闹钟始觉山藏寺,傍岸方知水隔村”等;这些对联都是结合小说内容而做的结语,后来渐渐移至篇尾,如关汉卿杂剧《救风尘》末尾:“安秀才花柳花成花烛,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元明之际的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很多也采用了对联的形式,只是对对仗、平仄等要求没有对联那么严格。

明清——鼎盛期

明清之鼎盛,主要得益于皇帝的大力提倡和创作实践。

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微行出观。

另据明周晖《金陵琐事》载,朱元璋还时常自书一些对联赠送给臣下,如赠徐达者: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赠翰林学士陶安者: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院文章第一家。

这一时期的楹联大家,有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首先,越写越宽。

第二,越写越长。如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180字,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

第三,越写越巧。

第四,出现了大量的汇集和联话。

如康熙御定的《分类字锦》六十四卷,分借对、数目、干支、卦名、彩色等门类;

杜公瞻《编珠》、高士奇《续编珠》,分岁时、人伦、文学、花木、鸟兽、虫鱼等门类;

李谦堂《联经》,集儒家经语或据经语自撰成联;

王有光《吴下谚联》、李光庭《乡言解颐》,采集江浙地区谚语成联。

梁章钜《楹联丛话》等。

所谓“联话”,就是“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对所录对联的背景、内容、技巧等作一些说明和议论。

至今——延展期

五、对联的种类

1、春联

每年除夕前后,为庆祝新春的到来而作的对联,叫春联。

春联的内容广泛,有纪实者。如传说中宋代名相吕蒙正,少时家贫,除夕自题一联曰:

二三四五,

六七。

有寄情山水者,如元代杨瑞: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有赞政声者。如明代南京城守门宦官高刚: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有安贫乐道、祈愿苍生者,如清代宁波名医范文甫: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2、喜联

为贺婚嫁、乔迁以及其他喜庆之事而作的对联,叫喜联。

3、寿联

为祝贺生日而作的对联,叫寿联。

宋孙奕《示儿编》载:“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之风始此。”

梁章钜曾评曰:

或为“将满一轮”,若是十三日也使得,不若“犹欠一分”便直是十四日也。予谓“犹欠一分”,非祝寿底语,终未若魏仲先寿莱公诗云“何时生上相,明日是中元”,形容得七月十四,坦然明白矣。周益公生于丙午七月十五日,尝寿以联曰:“年与潞公同丙午,日临莱国占中元。”……已道尽了生年日月,只欠说出一个生时,便是一本好建生矣。按此二事,亦后来寿联切日之滥觞也。

清代寿联渐多。或结合寿者的年龄。如:

乾隆年间,岳麓书院主讲王文清祝贺湖湘一位百岁老人: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独逢。

或讲究寿者的事迹、品行。如:

术精业亦精,名士名医随各唤;

人寿己也寿,仙桃仙李逐年栽。

某渔翁自寿联:

水上漂流数十年,就凭这一张网、几颗钓,福也福,寿也寿;

人间风雨千百次,无奈我青箬笠、绿蓑衣,去便去,来便来。

寿联也常被用于批评时政。如讽刺西太后的寿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4、挽联

为悼念死者而作的对联,叫挽联。

挽联来源于古挽词,后者包括挽诗、吊文、挽歌等,多是韵文的形式,自春秋时已出现。

李廌祭苏轼:

皇天后土,实表平生忠义之心;

名山大川,复收自古英灵之气。

5、胜迹联

为装饰名胜古迹而题写的对联,叫胜迹联,也称装饰联。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后蜀兵部尚书王瑶题写的孟昶花园中的“百花潭”联:

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宋代开始,胜迹联便多见记载,其内容因其所题对象的不同,多见风景之美,记历史之事,赞高士之德,明自然之理,表气氛之肃,劝俗世之善等等。

6、格言联

由可作为准则的警语组成的对联,叫格言联。多富含教育意义。

明代开始,格言联渐多。

7、轶事联

轶事,是指未经史载的事迹。凡是含有此类事迹的对联,叫轶事联。自宋始已很多。最著名的如传说为郑板桥所作: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8、一般联

除以上所举外,为平常各种需要所作的联,可称为一般联。

另外,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又可分为通用联和专用联;根据篇幅的长短,可另分出长联一类,等。

六、对联的艺术技巧

对联的艺术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用字的技巧,遣词的技巧,以及组句的技巧。下面分述之。

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照顾到古代繁体字、竖排、等情况。

1、用字的技巧。

用字的技巧,主要指通过使对联的用字,在形与声上表现出某种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属于用字技巧的,有析字、同旁、同韵、绕口、飞白等。

(1)析字

析字,包括拼、拆两种。拼,就是合零为整。如屡试不第的穷秀才的故事:

此木为柴山山出,

白水为泉日日昌。

又如: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拆,就是化整为零。如:

踏破磊桥三板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拼与拆又可以在一联中同时使用。如晚清禁烟衙门征集的对联中有: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为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一般情况下,表示“零”和“整”的部分,总是一起出现的。但有时候也可以只出现零而不出现整。如:清嘉庆年间人们讽刺督学吴省钦偏执且收受贿赂的对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命休想望功名。

更有层层递进的情况。如: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出山林。

寸土为寺,寺言为诗;双木为林,林下为禁。

(2)同旁

将偏旁相同的字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联,谓之同旁。同旁有三种用法:

一是竖同。即偏旁相同的字在同一联内。如:

琴瑟琵琶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二是横同。即偏旁相同的字分列上下联相同的位置。如:

烟锁河边柳,

炮镇海城楼。

三是全同。即上下两联都用偏旁相同的字。如

宦官寄宿穷家,寒窗寂寞;

冢宰安宁富宅,宇宙宽宏。

(3)同韵。

上联的字都属甲韵,下联的字都属乙韵,或者两联的字基本属于某韵,谓之同韵。

如传说为明人徐晞对郡守的对联:

屋北鹿独宿,(入声,一屋)

溪西鸡齐啼。(上平声,齐韵)

(4)绕口。

把音近的字放在同一联中交错反复,如同读绕口令。谓之绕口。

如父子二人同于戊子年考中进士,有人戏作上联曰: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下联据说为纪昀所对: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5)飞白

明知其错而故意模仿,称之为飞白。白者,别也,就是读错或写错的意思。清末的一次科举考试,出了《昧昧我思之》的题目,用的是《尚书·泰誓》里的一句,意思是想念深切的样子。有位考生误抄成了:

妹妹我思之

并据此为文,离题万里。主考看后,哑然失笑,提笔批就:

哥哥你错矣

飞白成联,常常于戏谑中达到嘲讽的目的。清初一蒙馆先生常读错字,一次把《礼记·曲礼》之“临财毋苟得”中的“毋”读成了“母”,馆外路过的二人各自念出一联:

《曲礼》一篇无母狗,

《春秋》三传有公羊。

又如四川怪才刘师亮,曾将当时的两句口号“万岁”和“天下太平”改成一副对联:

万税,

天下太贫。

2、遣词的技巧

遣词技巧很多,举其使用比率较高的几种,如双关、衬托、夸张、借代、对反、假称、隐切、用典等。

(1)双关

一个词语同时指两种不同的事物,言在此而意在彼,谓之双关。双关在对联中有三种表达方式:

一是谐音。如:

栗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又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二是借形。如清道光年间的一个剃头谱的对联:

虽然毫末生意,

却是顶上功夫。

又如王夫之入清后所作联: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三是寓意。如: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2)衬托

用一物来突出另一物的特点,叫衬托。如镇江金山寺联: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江西吉安文天祥祠联:

功在睢阳,昔尚咬牙思啖贼;

荫在蠡水,今犹挽手欲回澜。

(3)夸张

通过张皇铺饰夸大事物特征,增强表达效果。如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4)借代

不直接说某事物,而借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谓之借代。如:

无丝竹之乱耳,

乐琴书以消忧。

又如:

小子暗藏春色,

大人明察秋毫。

(5)对反

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趣味。如:

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

高矮子牵长短棍赶黑黄牛。

(6)假称

故意把要表达的意思让有关对象用自己的口吻叙述出来,叫假称。如:

入吾门千差万错,

要我诊九死一生。

某庙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7)隐切

不将要说的事物言明,而只用相关的话去暗指,就是隐切。一为分咏。如:

灯下量衣催五夜(尺),

房中酿蜜正三春(蜂)。

一为合咏。如: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8)用典

所谓用典,分事典和语典两类。大多数对联不可避免地要用典。故此略。

主要参考书目

清车万青著《声律启蒙》。

清李渔著《笠翁对韵》。

梁章钜《楹联丛话》,中华书局1987年版;

朱彦民《楹联知识与赏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谷向阳、刘太品《对联入门》,中华书局2007年版;

赵奎生《对联修辞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苍舒《对联修辞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陈君慧《中华对联》(全四册),线装书局2008年版;

傅小松《中国传世名联三百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傅小松《中国楹联发展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傅小松《古今短联趣话》,岳麓书社2004年版;

崔钟雷《对联》,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唐棣华《中国名胜楹联评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友平编著《对联小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