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完整word版)西华师范大学美学试卷

(完整word版)西华师范大学美学试卷

来源:华佗小知识
-

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 ) 鲍姆嘉登 维柯 亚里士多德 孟子

2、美学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指( ) A、审美意识的形成 B、审美观念的形成 C、美感的出现 D、联想的形成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在于( ) A、坚持了美的客观属性

B、坚持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

C、科学地把握住了美来自于人的主观心意这个特点 D、符合了人们的审美实际经验

4、最早从数关系出发探讨美的本质的是( ) A、普列汉诺夫 B、毕达哥拉斯学派 C、别林斯基 D、狄德罗

5、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 ) A、王国维 B、 C、蔡元培 D、贺拉斯

6、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B、孔子 C、席勒 D、但丁

7、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 ) A、《论语》 B、《尚书·尧典》 C、《左传》 D、《礼记·乐记》

8、正式提出“崇高”范畴并系统探讨的是( ) A、爱迪生《论想象的快乐》

B、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 C、康德《判断力批判》 D、朗吉弩斯《论崇高》

9、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 )

-页脚--

-

A、化丑为美 B、以丑衬美 C、再现生活丑

D、丑在充分表现自己中否定自己

10、下面审美联想中属于相似联想的是( ) A、“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 B、“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C、“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11、从古至今,美学家对美感的看法有很多分歧,但他们都肯定( ) A、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理智 B、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感官 C、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行为 D、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情感 12、艺术的核心功能是( ) A、载道功能 B、实用功能 C、伦理功能 D、审美功能

13、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镜”是指( ) A、前者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后者体现“天人对立”的意境 B、前者说明的是完全自然而然的意境,后者说明的是艺术家创造的意境 C、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D、前者指自然美中的意境,后者指艺术美中的意境

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这说明( ) A、穷人没有审美能力

B、穷人没有与美景建立自由的审美关系 C、自然美景与人无关

D、自然的美来自于人的主观臆想

15、“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康德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五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

-页脚--

-

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有( )

A、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B、美的规律的理论

C、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D、美的自然属性理论

E、美的社会属性理论

2、美学作为学科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专门的美学著作的出现

B、庞大的研究队伍的出现

C、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出现

D、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

E、产生了较多的追随者和信奉者

3、美感与动物性感觉的差异表现在( )

A、美感不只是生理现象,更是社会现象

B、美感超越了生理层面,主要是精神性心理活动

C、美感完全不需要生理感觉

D、美感使感觉具有了精神意义

E、美感具有积累性和连续性

4、喜剧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 A、幽默 B、讽刺

-页脚--

) - C、相声 D、小品 E、戏剧

5、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划分为四个层次,它们包括:( ) A、符号 B、语音 C、语义 D、图式 E、客体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2、审美范畴:

3、符号说:

4、优美:

5、艺术敏感:

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对每小题列出的观点或内容先做出正确、错误或片面的判断,再扼要说明理由。

1、“美是生活”。

2、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页脚--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要说明崇高的本质及意义?

2、简要分析美感的深层心理特征。

3、简要说明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举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

2、结合具体审美现象论述美的形成和创造所依赖的基本层次。

附: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A 2、A 3、B 4、B 5、C 6、C 7、B 8、D 9、D 10、B 11、B

12、D 13、C 14、B 15、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列出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ABC 2、AC 3、ABDE 4、AB 5、BC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是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著名命题。(0﹒5分)黑格尔继承和发展了美是理念的说法,强调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就是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2分)黑格尔的观点突破了把美看做永恒理念的观点,但仍然把世界和美首尾倒置了。(0﹒5分)

2、审美范畴:指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2分)主要有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丑等。(1分)

-页脚--

-

3、符号说:这是20世纪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关于艺术本质的著名论断。(0﹒5分)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能表现与人的生命本质相关联的普遍情感。(2分)这种说法将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但具有把艺术的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的倾向。(0﹒5分)

4、优美:优美是基本的审美范畴之一,它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其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2分)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精致、圆润、清新、舒缓、宁静等品格。(1分)

5、艺术敏感:主要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2分)它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和起点,是艺术家生产意象的必备条件。(1分)

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对每小题列出的观点或内容先做出正确、错误或片面的判断,再扼要说明理由。

1、片面(或错误)。(1分)首先,人生活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在生活中,因此,对人来说,生活就是美,这符合生活的常识;(2分)其次,“美是生活”的论断违背了生活的辩证法。因为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我们无法说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质,凡是生活都是美的,只能说美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美离不开生活。(2分)因此,美与生活是不同的,美是构成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生活与美不能等同。(1分)

2、错误。(1分)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等于生活悲剧,但这并不排除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成为审美对象,给人带来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感的可能性。(1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往往含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人们往往也可以对它们采取伦理或审美等不同角度的把握,对那些体现了悲剧本质的生活现象,人们是可以采取审美态度的。(1分)只要现实生活中的对象本身的感性生命虽遭受摧残与毁灭而在精神上具有不朽的意义,展示了正义精神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体现出悲壮激越的情调,便同样可以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2分)完全反对生活中悲剧可以成为审美对象的说法,把悲剧的本质停留在了悲剧性的现象,没有深入体验现象之下的冲突本身是否具有悲剧性。(1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其形式和内容超过了主体的感受力和想象力,面对它,主体的本质力量受到遏制,但主体以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教养和理想与对象搏斗,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舒展,从而感到自己的提高和胜利。因此,崇高既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3分)

崇高是美的一种基本形态,尽管它和优美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但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美的实际现象看,优美和崇高的事物都激发我们愉悦的情感;从审美需要看,人们对优美和崇高都需要;从艺术角度看,艺术家的创作和欣赏者的接受,崇高和优美都大存在,都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要求。(3分)

历来的美学家都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在崇高感中的作用。对崇高的欣赏,有助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卓越与高超,有助于挽救时代的颓风。(2分)

-页脚--

-

2、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既是情感的,也是理性的;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人是矛盾的集合体,美感欣赏受这些矛盾的影响,呈现出一系列矛盾统一的内在心理特征,具体包括(3分):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1分)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1分)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1分)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1分)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1分)

3、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培养人。(1分)具体说来,美育使人精神上获得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1分)美育可以承担理性与感性的桥梁,通过它,人能够超越各种对心灵的压抑,使感性获得张扬,同时获得理性和精神的自由,实现人性的完善。(2分)因此,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美的热爱,感受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激发生活的崇高目标。(1分)具体说,美育着重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水平和审美创造力。(3分)

评分标准:要点齐全,且能够给要点一定解释的给全分,否则酌情适当扣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这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1分)

意象的孕育是艺术活动的开端。意象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1分)(1)主客体之间的感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1分)(2)艺术家的“虚静”状态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必备条件。(1分)(3)艺术家创作冲动的出现,使主题和客体逐渐进入审美状态,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成形。(1分)主客体的交融,进入审美自由状态,才能使意象得到最好的孕育。(1分)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使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产生。这里的生产包括意象由孕育到分娩,从无到有,也包括使意象完成工艺制作,这都与艺术品的产生相关。(2分)首先,从无到有就是艺术家运用意象思维将意象酝酿推向完整的作品;其次,从无到有指意象的内容获得符号形式;再次,从无到有指意象在生产中找到饿最佳的形式、质料表达;最后,艺术意象的创造也是一种生产,需要一定的工艺性制作,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劳动和技巧。(3分)

艺术意象的生产使艺术品获得了物态化的存在,为人类审美经验的交流和传播奠定了基础。(1分)

评分标准:要点齐全,且能够给要点一定解释和分析的给全分,否则酌情适当扣分。

2、美的形成和创造是多层次积累所形成的一个开放系统。(1分)这些层面主要表现为:(1)自然物质层。(2分)(2)知觉表象层。(2分)(3)社会历史层。(2分)(4)心理意识层。(2分)其中,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心理意识层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3分)

评分标准:要点齐全,且每个要点能够有解释、分析,又联系了实际的给全分,否则酌情适当扣分。

-页脚--

-

《美学》试卷&2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

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

A、亚里士多德《诗学》

B、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

C、黑格尔《美学》

D、康德《判断力批判》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

A、唯物反映论

B、唯物史观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3、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 )

A、伦理学的分支

B、文学的分支

C、哲学的分支

D、人类学的分支

4、美的问题性质在于( )

A、美是不可定义

-页脚--

) -

B、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

C、透过美的现象探讨美的本质

D、美就是美的东西

5、中国最早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的是( ) A、孔子

B、

C、李大钊

D、王国维

6、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必须是( )

A、人工制品

B、自然物品

C、物质产品

D、意识产品

7、“细雨鱼儿飞,微风燕子斜”描绘的是( )

A、优美景象

B、崇高景象

C、悲剧景象

D、喜剧景象

8、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 A、康德

B、朗吉弩斯《论崇高》

C、黑格尔

-页脚--

)- D、博克

9、“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个论断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黑格尔

C、恩格斯 D、鲁迅

10、从古到今,美学家对美感问题有许多分歧看法,但都肯定( )

A、美感就是生理快感

B、美感是无欲念的感觉

C、美感离不开感觉器官

D、美感是先天共通感

11、马克思确立美育基本任务的角度是( )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培养自由的人

C、培养了的人

D、培养艺术的人

12、可以说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诗句的美学观点是(

A、距离说

B、快乐说

C、完满说

D、移情说

13、中国古典美学独特的审美范畴是( )

-页脚--

)- A、意象 B、优美 C、悲剧 D、意境

1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提出“美在数的和谐”这个著名命题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错觉

C、毕达哥拉斯

D、苏格拉底

15、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 )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五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 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李泽厚认为,美的特点主要有( )

A、典型性

B、观念性

C、客观社会性

D、主客观统一性

E、具体形象性

-页脚--

) -

2、美育的特点表现在( )

A、以感性方式感化人

B、寓教于乐

C、以情动人

D、通过愉悦激励个人的创造性

E、通过陶冶性情或泄导身心的方式培育人

3、崇高属于西方引进的审美范畴,中国古代与此范畴相关的概念有( A、大 B、阳刚 C、壮美 D、阴柔 E、风骨

4、下列属于审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的有( )

A、古诗《孔雀东南飞》

B、油画《伊凡杀子》

C、电影《魂断蓝桥》

D、小说《钦差大臣》

E、雕塑《断臂的维纳斯》 5、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 )

A、艺术敏感

B、艺术想像力

C、艺术技巧

-页脚--

)-

D、艺术灵感

E、艺术意境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 分) 1、“有意味的形式”说

2、距离说

3、“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4、模仿说 5、艺术丑

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 分)

对每小题列出的观点或内容先做出正确、错误或片面

的判断,再扼要说明理由。

1、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作为美学范畴的“丑”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2、简要分析艺术中审美功能的作用及意义。

3、简要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联系实例分析审美活动中的通感现象。

2、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艺术美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的特点。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B 2、D 3、C 4、C 5、D 6、A 7、A 8、A 9、C 10、C 11、A

12、D 13、D 14、C 15、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列出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页脚--

-

1、CE 2、ABCDE 3、A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有意味的形式”说:这是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关于艺术本质的著名论断。(0﹒5分)贝尔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欣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2分)这种说法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但具有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0﹒5分)

2、距离说:这种学说主要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和伽达默尔的时间距离说(0﹒5分),认为要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就产生了美。距离说强调美离不开真却不是真,强调不能把人对现实的实用关系直接等同于审美关系,看到了欣赏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些审美现象,有其合理性的一面。(2分)但是,距离说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从美本身的形成和性质上来探究美,而只是从人对美所采取的一定距离的态度来探讨美,这就很容易把美看成是人对现实的某种态度。可见,距离说只抓住了审美的某些表面现象,而没有把握住美的本质。(0﹒5分)

3、“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关于喜剧的著名论断。(0﹒5分)它说明喜剧性的笑是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否定。作为审美范畴的笑,不同于生理上的愉悦,应当具有一定社会性意义的心理内容,能够对对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当人把异化的本质力量当成自己的本质力量,把非人的东西当成人的东西加以夸张和炫耀,就将引起人们的嘲笑和讽刺。真正的喜剧性就来自这种嘲笑和讽刺中。(2分)自然事物也只有让人联想和比附社会生活环境的时候,与人类社会发生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喜剧性的笑。(0﹒5分)

4、模仿说:这是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直发展到19世纪的现实主义,雄霸西方千年的关于艺术本质的著名理论。(1分)这种理论在具体发展中尽管有差异,但都认为艺术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对世界的模仿,把握住了艺术产生的根源。(1分)但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艺术的审美本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不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1分)

5、艺术丑:艺术丑作为艺术美的对立面,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1分)艺术丑指的是艺术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或失败。当然,艺术丑也可以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如园林艺术中的“丑石”。(2分)

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对每小题列出的观点或内容先做出正确、错误或片面的判断,再扼要说明理由。

1、正确。(1分)人在社会实践中总是要与客观世界发生一定的关系,在各种关系中,主要有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人与客观世界的精神关系又包含了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等。对于一个客观对象,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态度对待,从而形成不同精神关系,从审美角度出发去面对对象,就与之建立审美关系。(3分)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同其他关系一样普遍存在,因此,美学的研究必须面对这种关系,并以之为出发点。(2分)

2、错误。(1分)丑,虽然自古就有,但在很长历史中它是作为“美”的对立面或陪衬而存在,作为美学范畴的丑,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产物,(1分)其主要原因在于:(1)近代自然科学的发达,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从而使人认识到自己本质的丑的一面,还丑以真实的面貌。(1分)(2)19世纪和20世纪这个英雄辈出的世纪也是人们开始怀疑英雄,怀疑美和崇高

-页脚--

-

的世纪,从而形成了对丑的崇拜。(1分)(3)20世纪后,工业化带来了各种畸形和矛盾。社会物质的高度发达与人类精神的个人化、孤独化,为丑提供了现实土壤。(1分)当然,丑在近代以来成为的美学范畴,并不意味着今天的美学应该宣扬丑,认为今天是丑的时代,而是说这样的时代氛围使长期处于依附地位的丑在美学中取得了它应有的地位。(1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实践紧密联系。(2分)

(2)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问题紧密结合。(2分)

(3)辩证、唯物地解决了美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2分)

(4)巨大的历史感。(2分)

2、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意象和意境的欣赏来实现的。艺术的功能是多元化的,而非单一的。它包括审美、娱乐、认识、道德、教育、宗教、政治、文化、甚至商业等跟中功能。(1分)

(1) 在艺术的多元化功能中,审美是最核心的功能:

首先,审美是艺术首要的功能。艺术功能通过意象和意境来实现,而意象和意境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因此,艺术首先实现的是其审美功能。(3分)

其次,艺术的多元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3分)

总之,艺术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各种功能之间彼此联系,又有主次之分。忽视审美的核心地位和首要性与忽视审美中的其他功能对艺术而言都是有害的。(1分)

3、(1)物质实在层。(2分)

(2)形式符号层。(2分)

(3)意象世界层。(2分)

(4)意境超验层。(2分)

评分标准:要点齐全,且能够给要点一定解释的给全分,否则酌情适当扣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通感,是指审美活动中,人的一种感官引起其它感官的变化,指各种感官之间的相互协作、影响和沟通。(2分)

首先,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不是从某种单独的感官出发,而是从主体的整体感官

-页脚--

-

出发。(3分)

其次,审美主体某种感官对对象的感受依赖于其它感官的帮助和补充。(2分)

再次,审美活动中的联想或想像往往将某种感官的感受过渡或扩大到其它感官。(2分)

最后,各种感官的交互作用可以产生特殊的审美感受。(3分)

评分标准:要点齐全,能够给要点一定解释和分析,且有实例分析的给全分,否则酌情适当扣分。

2、艺术美是实现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方式。艺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自由创造,它标志了一个时代精神文明的最高水平,能有意识地引导人们的审美意识,能给人以最充分完美的审美享受,最能陶冶人的情操和性格。与其它审美教育方式相比,艺术作为审美教育方式具有以下特点:(2分)

(1) 艺术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能反映生活的意味。(2分)

(2)艺术不仅反映生活的意味,而且反映生活的真实。(2分)

(3)艺术是人们情感的表露,是一个时代的“心声”。(3分)

(4)艺术是人们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3分)

评分标准:要点齐全,要点能够有解释、分析,又联系了实际和作品的给全分,否则酌情适当扣分 《美学》试卷&参(三)

----------------------------------------------------------------------------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每小题列出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横线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界定艺术的学说是______________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是理念”的是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 B.黑格尔

-页脚--

-

C.普罗提诺 D.康德

3、以下观点属于朱光潜的是______________

A.“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B.“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C.“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D.“美是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4、在现实世界中,令人感到愉快的东西,一是符合主观目的,二是符合______________

A.审美意识

B.审美观念

C.审美心理

D客观规律.

5、西方美学史上,亨利·马歇尔和格兰特·艾伦倡导______________

A心理距离说 B.快乐说 C.和谐说 D.理念说

6、原始艺术中的蛇身人面像、千手佛及狮身人面像说明了_____________

A人还没有明确地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

B.人已经明确地肯定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C.人的本质力量开始获得了自主性

-页脚--

-

D.人的本质力量进入到神的形象中

7、古希腊人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是______________ A游戏说 B.表现说 C.模仿说

D.集体无意识说

8、接受美的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那就是自然、社会和_____________ A智育 B.德育 C.艺术 D.体育

9、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指______________

A戏剧艺术的一种类型

B.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悲哀的事件

C.悲痛的情感

D.一种美的特殊表现形态

10、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A五行说

B.唯物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主义

11、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有过激烈的争论,其中有一派主张美是主张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

-页脚--

- A朱光潜 B.吕荧 C.蔡仪 D.李泽厚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把滑稽和丑的概念联系起来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__ A康德 B.黑格尔

C.亚里士多德 D.休谟

13、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______________

A意象世界层

B.意境超验层

C.形式符号层

D.物质实在层

14、从根本上说,鲍姆加登把美学看作为一种______________ A价值观 B.本体论 C.认识论 D.审美观

15、美育不需要对别人进行说教,而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获得______________ A升华 B.陶冶 C.训练 D.改造

-页脚--

-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每小题列出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横线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学作为一门的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 A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 B.有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

C.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D.有较大范围的影响 E有较多的追随者和信奉者

2、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美论的观点的是______________ A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劳动创造了美

C.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D美是生活

E.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喜剧性的笑是______________ A单纯生理上的愉快 B.有强烈的憎恶之情

C.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 D.具有社会性内容的生理现象 E有共鸣的

4、下列诗句包含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的有______________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E.“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所谓“虚静”,就是______________ A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的状态

B.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

C.运用知性逻辑,进行推理、判断

D.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世界相遇,撞出火花

E“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美学》试卷&参(三)

--------------------------------------------------------------------------------

发表日期:2007年4月4日 【编辑录入:zjx】

-页脚--

-

附参考即评分细则:

一、1、C;2、A;3、C;4、D;5、B;6、A;7、C;8、C;9、D;10、B;11、B;12、C;13、A;14、C;15、B

二、1、AC;2、BCE;3、CE;4、CDE;5、AB

三、名词解释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1分)而突然产生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感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2分)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命题。(1分)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2分)

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1分)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1分)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1分)

美育: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1分)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2分)

崇高:崇高与优美相对,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憾,(1分)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1分)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憾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1分)

四、判断分析题

1、(1)“美感是性本能的说法”这种说法有对也有错。(2分)

(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选择具有一定的关系。(2分)

(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于动物性本能。(2分)

2、(1)“寓教于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由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分)

(2)这种观点表明文艺既具有娱乐作用,又能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2分)

(3)美育是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2分)

五、简答题:评分标准:要点齐全,且能够给要点一定解释的给全分,否则酌情适当扣分。

-页脚--

-

1、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分)

(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愿,乐而忘返的。(2分)

(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1分)

(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2分)

(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泻导身心。(1分)

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与丑都可成为美的艺术品表现的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美的。(3分)

(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分)

(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2分)

3、(1)虽然两者都有主客、物我、情景浑然一体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2分)

(2)意境是意象的深化,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只有当“意”突破了“象”的束缚,向哲理性、终极性升华时才逼近了意境。从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在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存在,而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4分)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2分)

六、论述题:评分标准:要点齐全,要点能够有解释、分析,又联系了实际和作品的给全分,否则酌情适当扣分。

1、要点:(1)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广泛地辐射到物质技术领域,物质产品除保持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了越来越大。(4分)

(2)当代工艺品的范围日益扩大,工艺愈加精细,建筑艺术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许多物质产品兼具艺术品的功能。(4分)

(3)艺术向非艺术领域的渗入,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有了艺术的品格,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更具有情趣。(4分)

2、(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即描述了这一过程。(3分) (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成。(3分)

(3)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起创作的冲动。(3分)

(4)意象的生成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符号。(3分)

《美学》试卷&参(四)

-页脚--

-

--------------------------------------------------------------------------------

发表日期:2007年4月4日 【编辑录入:zjx】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每小题列出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横线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______________ A.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 B.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C.肯定了美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 D.强调了美的客观实在性

2、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的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的《新科学》 C.鲍姆加登的《美学》 D.黑格尔的《美学》

3、“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A.重视科学实验 B.注重实证 C.哲学思辨 D.心理分析

4、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______________ A.艺术的起源 B.艺术的功能 C.艺术的本质 D艺术的内容

5、“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___ A王国维 B.蔡元培 C.李大钊 D.李泽厚

6、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______________ A感官 B.审美能力 C.想象 D.灵性

7、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______________ A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B.由“审美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C.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D.由“自由王国”进入“审美王国” 8、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______________ A突然荣耀说

-页脚--

-

B.预期失望说 C.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9、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特征是_____________ A美丑互补 B.化丑为美 C.以丑衬美 D.美丑相间

10、亚里士多德的“净化”或“陶冶”主要是指悲剧的______________ A感化作用 B.娱乐作用 C.认识作用 D.教育作用

11、狄德罗曾说,卢浮宫的美,不论有人或无人,都同样存在,这句话说的是______________ A美感的主观性 B.美的客观性 C.美感的社会性 D美的社会性

12、“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一说法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___ A马克思 B.恩格斯 C. D.鲁迅

1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推雪”描绘的是______________ A优美景象 B.崇高景象 C.悲剧景象 D.喜剧景象

14、最早提出“意境”一词的是______________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王昌龄

15、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___________ A意向 B.意境 C.物质实在层 D.意象世界

附:参即评分细则:

一、单项选择题:1、B;2、C;3、C;4、B;5、B;6、B;7、C;8、A;9、C;10、A;11、B;12、D;13、B;14、D;15、D

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DE;3、ABD;4、CE;5、ABC 三、名词解释

-页脚--

-

集体无意识说: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从艺术起源角度一来界定艺术的学说。(1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留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1分)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1分)

荒诞:荒诞一词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中一个戏剧流派的命名而广为流行,但严格意义上的荒诞却是一个现代意义的哲学和美学范畴,(1分)它是西方现代社会信仰丧失、传统价值观念解体和理性精神受到普遍怀疑的产物,其主体是人生的无意义和虚无的遭遇。(1分)荒诞的实质:本质与现象的、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非理性和异化。(1分)

美在形式说:是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1分)认为美仅在事物的形式特征,即事物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忽视了事物内容的审美价值。如毕达哥拉斯学派。(2分)

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人们超越了对对象物质本身的追根究底,(1)超越了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于是从对象上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快。(2分)

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1分),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2分) 四、判断分析题

1、(1)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说法如果作为纯粹的爱情表达,有其合理性,但作为审美判断则有显著的缺陷。(2分)。

(2)审美趣味虽然具有个体性,但个人的审美趣味必须符合对象的审美价值,不能把在主观意愿支配下的相对的美绝对化。(3分)

(3)审美趣味不仅具有个体性的特征,还应具有社会性的特征。(3分)

2、(1)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1分)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的艺术的唯一来源。(2分)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2分)这种说法由于把“意味”及“审美形式”与现实社会实践的一切联系割断,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因而既有其合理性,也有不足之处。(1分)

五、简答题:评分标准:要点齐全,且能够给要点一定解释的给全分,否则酌情适当扣分。 1、(1)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的制约。(2分)

(2)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2分) (3)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2分) (4)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1分) (5)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1分) 2、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

(1)他律性。艺术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而存在,受他者制约的。(1分)首先,艺术品是为接受、欣赏者而存在的。(1分)其次,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1分)同时,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因此,艺术品具有他律性。(1分)

(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是以形式符号的形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2分) (3)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欣赏者开放,一头向艺术家开放。

3、(1)黑格尔的崇高观是从他的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3分)

(2)认为崇高是表现在作为“艺术前的艺术”的古代象征型艺术中的。(2分)

(3)崇高在于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引起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从而在有限的形式中显示了无限的力量,于是引起崇高感。(3分)

-页脚--

-

六、论述题:评分标准:要点齐全,要点能够有解释、分析,又联系了实际和作品的给全分,否则酌情适当扣分。 答案要点:

1、(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以意象世界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6分) (2)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6分)

2、要点:(1)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动态流程中。这个流程就是艺术的存在方式,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缺一不可,展现了艺术的真谛。(4分) (2)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4分)

(3)艺术不只存在于艺术家的意象创造中,而且也必定存在于艺术意象的物态化表达——艺术品中,存在于接受者的欣赏活动中。(4分)

-页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