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敏又汇 200' ̄.06 (下旬刊) 由“传道、授业、解惑"说起 口 赵 龚 (安徽宿州朱仙庄矿中学安徽・宿州234111) 摘要一个真正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应该把激趣、启恩、导疑,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认真思考,i 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素质教育 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 自我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干百年来对教 师角色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的概括,他决定了教师以 “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礼记・学记》中说:“能为师然后能为 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反过来,能为长、君者就是理所当然的师 了,或者说,最大的师便是长,就是君。基于这样一种文化逻辑,学生 只有对教师唯唯诺诺,唯命侍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 动接受的“弱势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说得太少,而是太 多,不是听得太多,而是太少,教师出于对学生固有的不信任,语言 充斥着整个课堂,甚至充斥了师生交往的大部分空间。由此可见, “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教师的特征。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严重束 缚了学生的思维。 二、现代教师的特征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将学生知识和智慧的“池塘” 挖深挖宽,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种思想,笔者认为,现 代教师的特征应是“激趣,启思,导疑”。它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最大 差别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 “解”,都是教师在说、在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i而激趣、启思、 导疑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激发,学生欣然成趣;教师启发,学 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在1934年写的一篇短文《论教育》中就曾经说过: “要启发创造性的心理能力,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 心那样容易,但它是更有价值的。关键在于发展儿童对游戏与学习 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并且把儿童引向对于社会很重 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希望形成有效的活动能力和 社会认可的愿望之上的。如果教师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工作卓有成 效,那么它就会受到成长中一代的高度尊重,学校所规定的作业就 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我知道有些儿童就对上学学习比对假期 还要喜爱。” 从这一观点出发,教师就应该在学生的学习中承担恰当的角 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教师既不要采取高控策 略,也不要完全失去对学生学习的介入,而要承担支持性角色。让学 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的天职。:“一个差的教师奉送 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 在“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上。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在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作为“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不仅仅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学 生的多方面发展。教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 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智慧的思 维.激起学生创新的浪花呢?采用以“激趣”、“启思”、“导疑”等方 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趣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 步、科学的发展、高新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素质教育 课题也就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 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显然,靠着“一张嘴巴、一支粉 笔、一块黑板”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教学的需要. 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了。 在这种形式下,不妨在教学中采用激趣诱导的教学方法。在教 40 文章编号:1672—7894(2008)06—040—01 学中要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首先必须对激趣诱导式教学方法有明 确的了解和掌握。那么,什么是激趣诱导式教学方法?核心应是两个 字:一是“诱”,二是“导”。诱,是诱发、激发;导,是指导、引导。也就 是说,激趣诱导式教学方法应当激发和引导相结合,以“激发”为核 心,“引导”为辅助,激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 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做 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智力。 (二)启思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表现出盎然的兴趣之后,就进入了启思教学 阶段。这时候,多数学生都能进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这并不 能保证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可能会 截断学生的思维,他们能力的发展。 教师应该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 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 知识结构。教师讲授知识的高超艺术和水平,不在于如何准确、完整、 系统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而在于能否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 学生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 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智慧和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这一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勾画出 知识结构的模糊概貌。学生学习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 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的地位。不断地向学生提出系列性、可 接受的问题,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活跃和主动中,是“启思”的基 本特征。 (三)导疑 “导疑”是指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高创造性的组成成 分之一。明智的教师,从来不直接告诉学生所有的结果,他的课堂上 总是留有各种悬念,设下各种伏笔,吸引学生主动地朝着最后结果动 脑筋思考。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内涵, 把握知识的结构,发挥他们的潜力,积极、努力地进行自我探索。这样 的教学结构,也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时,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又可 以是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有意制造认知过程 中的障碍,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甚至故意误导。目的是陵学生在 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灵活而不 是生硬地获得知识。善于引导学生提问的教师,也是善于对学生的 提问做出恰当反应的教师,他们善用强化法,但并不以同样的!El气 和方式表扬和赞赏所有学生。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经常会公开地、 坦诚地向学生表示,老师并不是“正确知识”的化身,也不是“百科 全书”,韩愈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在这时候可 能是一项最重要的原则。 一个真正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应该把激趣、启思、 导疑,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 题,作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激趣、启思、导疑”并不能完全取代“传道、授 业、解惑”,而应该用后者补充前者。 参考文献: fl】礼记・学记. 【2】爱因斯坦.论教育(1934) f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 f4J论语・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