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一)
号位注意事项:
座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封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密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号不场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考 第Ⅰ卷
订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其日记中写道:(该纸出土时)麻质、白色,四周装 号证不完整;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存麻筋。同时出土者还有黄龙元年(前49考准年)之木简。这一记述
只 A.挑战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论断 B.因未得学界公证而有失真之处 C.可作为造纸术始于西汉的证据 卷 D.说明纸作为书写材料已经出现
名姓【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黄文弼这一记载表明,虽然当时的纸尚比较粗糙, 此 但可以说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造纸术,故C项正确;造纸术的出现与改进不是一 个概念,A项错误;不得学界公证的未必就有失真之处,B项错误;黄文弼这一记 载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纸,但是否是书写材料,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D项错误。 级【答案】C
班
2.中国社会进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活字印刷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这表明
A.对生产力有较大推动 B.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 C.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 D.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活在印刷术是在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文化兴盛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而上述都体现了社会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科技对生产力推动的信息,也没有印刷术产生的技术基础,排除A、B两项;印刷术产生后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排除D项。 【答案】C
3.《九章算术》有5章分别记载了田亩、粮食、交易、仓窖、土方、赋税等应用
问题的计算方法。材料反映出该书
A.拥有较为先进的数学理念 B.仍然具有重农抑商的缺憾 C.已经形成完整的计算体系 D.主要用来服务于农业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数学的发展。由材料信息可知,《九章算术》9章中有5章都与农业生产有关,由此可知该书主要用来服务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没有比较,无法推知《九章算术》的数学理念是否先进,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重农”但没有体现“抑商”,排除B项;计算体系是否完整,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排除C项。 【答案】 D
4.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A.通过力量助推科技研发 B.发展科技服务农业生产 C.科研机构设置日益完备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的浑天仪是受皇命研制,苏颂通过国家权力调集了各方面力量,最终研制成功了铸铜水运仪象台,故A项正确;新的浑天仪是否
1
为农业服务,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B项错误;苏颂调集了所有力量研制成新浑天仪,不能说明当时科研机构设置日益完备,C项错误;铸铜水运仪象台由很多不同的人才联合研制成功的,D项错误。 【答案】A
5.古代中国采用阴历纪年,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为运行周期,设置大小月,每19年还设置7个闰月。古代农历可以避免的现象是
A.每逢三五月儿圆 B.六月霜花红似火 C.胡天八月即飞雪 D.抱着火炉吃西瓜
【解析】古代中国的农历经过精确计算,设置闰月,有效防止了六月下霜,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历法设置了大小月,每逢农历的十五月圆,设置闰月,胡天(亦即西北地区)八月有可能下雪,这些现象均不能避免,A、C两项错误;抱着火炉吃西瓜是某一地方的气候所致,不能避免,D项错误。 【答案】B
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花草之流,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保存这些章节)”。材料反映出该书
A.对农业重要性认识不足 B.生产理论缺乏实践检验 C.未形成系统的农林意识 D.对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大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齐民要术·序》认为有关花草的章节不足以保存,这说明该书未形成系统的农林意识,故C项正确;花草与农业的关系不大,而《齐民要术》也恰恰就是为农业服务的,A项错误;《齐民要术》把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结合,对生产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B、D两项错误。 【答案】C
7.在《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贯穿于学术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发生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由此可以推知 A.具有辩证施治的理念 B.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D.借鉴了道教风水学说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黄帝内经》在叙述病理和临床诊断中,以“阴”和“阳”作为对立统一的两面进行阐释,而“阴”和“阳”具有辩证统一性,故A项符合题意;“阴”和“阳”作为矛盾的两方面具有象征意义,因而不能说明《黄帝内经》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排除B项;阴阳学说与儒家思想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答案】A
8.中国古代的《墨经》中用实际的方法讨论了衡器一类的杠杆平衡,比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更早注意到距离与平衡的关系,但《墨经》缺乏定量的、明确的研究,因此得不出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其他朝代也大多如此。这体现出古代中国 A.科技有轻理论倾向 B.科技缺乏中外交流 C.对实用科技不重视 D.实用科技落后于西方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墨经》有杠杆平衡的记载,但仅有实践而没有理论支撑,才得不出“杠杆原理”,因而可知古代中国科技有轻理论倾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缺乏中外交流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古代中国对实用科技是否重视的信息,C项错误;古代中国的使用科技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于西方,D项错误。 【答案】A
9.南宋郑樵在论及《诗经》中指出:“风者,出于风土,大概小夫贱隶夫人女子之言,其意虽远,其言浅近重复,故谓之风。雅者,出于朝廷士大夫,其言纯厚典则,其体抑扬顿挫非复小夫贱隶夫人女子所能道,故曰雅。颂者,其辞严,其声有节以示有所尊,故曰颂。”材料可用来说明 A《颂》成为后来祭祀文章中的典范 B《诗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C《雅》在《诗经》中地位逐渐上升 D《风》在当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认为《风》属于小夫贱隶夫人女子之言,因而对《诗经》中的《风》有所轻视,故D项正确;《颂》虽“辞严”,但其是否成
2
为后世的祭祀文章的典范,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诗经》浪漫主义的信息,B项错误;《雅》的地位是否上升,材料信息没有显示,C项错误。
【答案】D
10.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借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吹嘘之口,描绘帝王在其苑囿田猎,极尽铺张之能事。由此可知汉赋的特点之一是 A.气势恢宏 B.内容丰富 C.对仗工整 D.辞藻华丽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在《子虚赋》中,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吹嘘显现了汉赋有恢弘的气势,故A项正确。 【答案】A
11.一生在吴地走动的李白,雄豪浪漫,他的金陵怀古诗却呈现出力疲神软的迹象,多叹惋,也多伤感,没有了盛唐时期一飞冲天的豪气,也可以用“气骨顿衰”来形容。由材料可知李白的怀古诗反映出
A.诗人风格的变化无常 B.对唐朝由盛而衰的预言 C.诗人诗风流派的变化 D.唐朝社会的历史变迁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但其诗却没有盛唐气概,原因是时值唐朝由盛而衰,这说明社会的变迁对诗人创作有很大影响,故D项正确;浪漫主义风格可以反映在不同的时期,只是其内容会有所不同,A项错误;材料不是预言而是反映唐朝变化,B项错误;李白诗风流派并没有变化,C项错误。 【答案】D
12.苏轼以诗为词,在其笔下,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山水田园、身世、友情均有涉及,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由此可以推知苏轼
A.其词具有浓郁的豪放风格 B.其词对当时音律有所突破 C.为宋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D.为宋词提供了商业化市场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苏轼的诗歌创作涉及广泛,这开拓了词的空间,也就为宋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故C项正确;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既可以是豪放派也可以是婉约派,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音律的信息,B项错误;苏轼词作并非针对商业而作,D项错误。 【答案】C
13.有学者说:“宋代诗文的情感强度不及唐代,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促成了‘以俗为雅’审美观念的形成,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表现。”材料可用来说明
A.宋文学受唐代影响较大 B.文学是社会现实的缩影 C.宋代文人深受理学影响 D.平实文学更为读者喜爱 【解析】由材料“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表现”这一信息可知,文学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故B项正确;材料论及了宋代与唐代情感强度的对比,没有论述它受唐代影响如何,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宋代文人与理学关系的信息,因而不能推知宋代文人深受理学影响,C项错误;材料没由反映哪种文学更受读者喜爱,D项错误。 【答案】B
14.元曲突破“发乎情、止乎礼”等传统观念,毫无掩饰地表现爱情,突破“治国平天下”等传统观念,表现看破功名利禄、陶醉隐逸生活的人生理想。元曲具有这种思想特征的社会原因是
A.当权者轻视科举歧视汉人 B.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C.中原农耕文化的蓬勃发展 D.道教已成为官方哲学思想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国平天下都需要积极入仕才能实现,但元朝轻视科举、歧视汉人,使很多汉人心灰意冷,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显示,儒家思想在当时受到冲击,B项错误;中原农耕文化遭到了破坏,C项错误;道教在元代并未成为官方哲学思想,D项错误。 【答案】A
3
15.有人评价小说《禅真逸史》一书中的插图说:图像似作儿态,然史中炎凉好丑辞绘之,辞所不到,图绘之。其间仿景必真,传神必肖,可称写照妙手。这段话道出了小说插图的首要作用是
A.努力营造诗画合一的境界 B.形象补充文字表述的缺陷 C.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D.使小说中奇闻异事图示化 【解析】由材料“辞所不到,图绘之”、“其间仿景必真,传神必肖”等信息可知小说插图的首先在于形象补充文字表述的缺陷,故B项正确;“诗画合一”、“满足审美需要”、“奇闻异事图示化”在材料中均无信息显示,A、B、D三项错误。 【答案】B
16.在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的开篇中,纣王去女娲宫上香,目睹女娲美貌,赋诗一首进行“赞美”:“凤楼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装。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妖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伴君王。”这一情节
A.不符合商周时期文学认知 B.说明商末统治已危机四伏 C.揭示了统治者的淫逸无知 D.成为明清小说的开篇范式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商朝末年时,律诗尚未出现,因而这一情节不符合商周时期的文学认知,故A项正确;纣王“赞赏”女娲美貌不代表当时商朝统治已危机四伏,B项错误;一首“赞美”诗不能说明统治者的无知和淫逸,C项错误;纣王对女娲的“赞美”并非是小说的开篇之作,因而也不能推知这个情节成为明清小说的开篇典范,D项错误。 【答案】A
17.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楷书诞生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逐渐稳定下来了。材料表明汉字演化的规律之一是
A.由繁至简 B.循序渐进 C.外圆内方 D.多元存在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了汉字演变的过程,等到楷书出现后,汉字的字形字体逐渐稳定,因而可知汉字演化的规律之一是循序渐进,故B项正确;材料显示汉字笔画数的固定,不必然能说明汉子就是由繁至简演化的,A项错误;笔画、形体的固定不能说明汉字就是外圆内方、多元存在的,C、D两项错误。 【答案】B
18.《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在浙江绍兴遇到一位卖六角竹扇的老妇人,并在每把竹扇上面各题了五个字,惹得老妇人很不高兴,王羲之便告诉老人“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果然老妇人顺利得买。材料表明
A.竹扇成为文人雅士的装饰品 B.六角竹扇在晋代时比较流行 C.书法是晋代主要的艺术成就 D.王羲之的书法受到当时青睐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老妇人按照王羲之吩咐,顺立的卖掉了扇子这说明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很受社会推崇,故D项正确;老妇人把竹扇卖给了何种身份的人,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A项错误;仅从这一位老妇人的买卖不能得出它在当时比较流行,B项错误;王羲之书法受到社会推崇,不能表明书法就是晋代主要的艺术成就,排除C项。 【答案】D
19.图中书法作品的特点是
A.钩连不断、纵情流畅 B.审美实用、雅俗共赏 C.形体严整、笔画详备 D.古朴端庄、碑刻佳品
4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的书法流派是楷书,楷书的特点是形体严整、笔画详备,故C项正确;钩连不断、纵情流畅指的是草书,A项错误;审美实用、雅俗共赏指的是行书,B项错误;古朴端庄、碑刻佳品指的是魏碑,D项错误。 【答案】C
20.1972-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T形帛画,以及用具、五谷、衣物等陪葬物这些物品的发掘反映了西汉初期
A.人们对灵魂不灭的信仰 B.帛画取代纸质画成为主流 C.分封制的存在且等级森严 D.中原文化与楚文化高度融合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墓中有帛画、用具、五谷衣物等陪葬物表明,当时生者希望死者能继续享用这些物品,由此可以看出汉初人们对灵魂不灭的信仰,故A项符正确;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帛画是否已成为当时主流,B项错误;这些汉墓出图的帛画没有展现等级信息,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A
21.据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记载:“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该故事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注重写意传神 B.擅长点石成金 C.追求娱乐教化 D.渴望俗世认可
【解析】材料信息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画龙点睛的故事,这一“点睛”使整幅画显得更为神奇,因而该故事说明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传神,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显示的是对绘画意境的重视,但是否“擅长”点石成金,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B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娱乐教化、世俗认可的信息,C、D两项错误。 【答案】A
22.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山水画本质特征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更不可或缺,这说明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传神,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描述诗画关系的信息,也没有笔意奔放、返璞归真等信息的反映,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B
23.在原始社会,古老的中国居民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为获取食物,人们在采集或出猎之前,进行跳舞、欢歌的祈祷以求成功。材料反映出 A.戏曲须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 B.戏曲植根于民众的生产生活 C.生活对戏曲提出了更高要求 D.生活改变了戏曲的社会功能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戏曲,这说明戏曲根植于民众的生产生活,故B项符合题意;戏曲是生活的反映,但往往会高于生活,仅从材料信息也不能推知戏曲必须反映社会生活,排除A项;材料没有生活对戏曲要求的信息,C项错在无中生有;戏曲的社会功能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排除D项。
【答案】B
24.光绪二十二年曾传旨:以后勿论那一班昆腔戏,有净本才许上单。第二年又传旨:以后遇有外学戏,俱要本子。这些旨意
A.使京剧成为剧本固定的剧种 B.助推了京剧欣赏的层次色彩 C.推动了京剧表演艺术规范化 D.提高了京剧艺人的社会地位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朝廷对戏曲表演提出了要求即俱要本子,这些本子使戏剧表演在表演时不能随意,而要按照既定“本子”表演,因而可知这些旨意推动了京剧表演艺术规范化,故C项符合题意;要本子不必然表明京剧的剧本已被固定,排除A项;要本子或不要本子可能会导致演员的重视程度不同,但这并不
5
排斥京剧会有基层的听众,排除B项;要本子强调的是规范,不意味着京剧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答案】C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不曾间断,这就使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走向自己的巅峰。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模式,他对科技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面和零星不系统的。这一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总结。这导致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理学等得到较快发展。古代科技大多为官办,相当多的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官吏。纵观史事,天象记录、历法编制都是连续不断的,和它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水利工程的兴建等方面都是出面组织人力物力完成的。
——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材料二 古代中国数学到明末走向黑暗时代。中国传统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讲究实用性和技巧性,缺乏抽象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封建时代在明清时代出现了严重的停滞和腐朽,数学发展缺乏社会动力和思维刺激。在传统的数学文化中,数学是儒家培养人的道德与技能的基本知识和“六艺”之一,其作用在于“通神明、顺性命、经世务、类万物”,所以往往与术数交织在一起,数学家地位较低,研究者受到束缚甚至遭到禁锢。
——摘编自尹洪武等《中国清朝数学落后于世界主流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中国数学在明清时期“走向黑暗时代”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4分) 【解析】
第一小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征。特征类答案的语言需要具有概括性,忌讳照搬材料原文。由材料“使我国古代科技……走向自己的巅峰”这一信息可知其特征之一是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由材料“只能是经验性的总结”这一信息可知其特征之二是强调实用性,大多是经验的总结。由材料“导致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
科”这一信息可知其特征之三是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由材料“古代科技大多为官办……出面组织人力物力完成的”这一信息可知其特征之四是科技成就大多是在官府主导下取得的。
第二小题考查古代中国数学在明清时期“走向黑暗时代”的原因。这里既要看到数学自身的原因,又要看到数学以外的因素,也就是运用主客观思路来解答这一问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数学自身的因素有:数学研究本身具有缺乏理论和严密逻辑的局限性;数学与术数交织在一起,研究方向出现偏差。数学以外的因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主要包括:封建时代出现严重的停滞与腐朽;明清时代对科学研究的轻视。
第三小题考查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这一问主要应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的思路解答这一问题。 【答案】
(1)特征: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强调实用性,大多是经验的总结;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科技成就大多是在官府主导下取得的。(8分)
(2)原因:封建时代出现严重的停滞与腐朽;数学研究本身具有缺乏理论和严密逻辑的局限性;数学与术数交织在一起,研究方向出现偏差;明清时代把科学研究视为奇技淫巧。(6分,答出三点即可)
因素:高度集权的行政;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及重农抑商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家个人创造性的强弱。(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
6
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俗乐。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摘编自《关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报告》
材料二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境内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扫除了各民族交流的地域障碍。中原地区形成了以大都及周围地区流行的汉语为主题的新文学语言体系。蒙古族入主中原,一度废除了科举制,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因内心空虚,用更加灵活文学形式抒发他们苦闷的心情。这些都促使元曲在短时间内走向繁荣。
—— 整理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词的特点和元曲兴起的社会条件。(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6分) 【解析】
第一小题第一小问考查宋词的特点。这一问主要结合材料一的信息。由材料“宋词的荣耀……双重品格”这一信息可知其特点之一是具有市井文化和士林文化的双重品格。由材料“词的音乐属性”这一信息可知其特点之二是能够入乐,具有音乐属性。由材料“打破了古近体诗……抒情达意”这一信息可知其特点之三是形式比诗灵活,更宜于抒发感情。第二小问考查元曲兴起的社会条件。由材料“元朝的建立……地域障碍”这一信息可知元曲兴起的条件之一是元朝实现大一统,各民族交流更加有利。由材料“中原地区……新文学语言体系”这一信息可知元曲兴起的条件之二是新的文学语言体系的形成为元曲准备了语言条件。由材料“科举废行……抒发他们苦闷的心情”这一信息可知元曲兴起的条件之三是下层知识分子的推动与创新。
第二小题考查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回答关系类设问应注意关系具有相互性,不要只回答一方对另一方的作用而忽视对方的反作用。记住这个原则,至少不会漏掉答案要点。 【答案】
(1)宋词特点:具有市井文化和士林文化的双重品格;能够入乐,具有音乐属性;形式比诗灵活,更宜于抒发感情。(6分)元曲条件:元朝实现大一统,各民族交流更加有利;新的文学语言体系的形成为元曲准备了语言条件;下层知识分子的推动与创新。(6分)
(2)关系:经济的发展、各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的文化等社会环境会对某一文学形式的兴起和衰落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一定时期的文学都是该时期社会环境的反映;文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推动社会环境的变化。(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京剧所用皮黄腔,生角中的老生歌唱时用大嗓,以有响亮膛音者为佳;小生歌唱时则用大嗓与小嗓相结合的唱法,以声音和运腔刚柔相济者为上。另外旦角中的青衣、花旦、闰门旦歌唱时用小嗓,以声音和运腔娇柔转者为佳;老旦歌唱时则需用大嗓,以声音和运腔苍劲醇厚者为上。其余净、丑等角色,在歌唱上亦有与众不同的用嗓和歌唱方法。
——摘编自史仲文《清代艺术史》
材料二 京剧不像芭蕾舞只跳不说,也不像话剧只说不唱,更不像西洋歌剧只歌不舞。我们的京剧平仄分明,朗朗上口,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格律,或七言,或十言,讲合辙押韵,讲文理对仗,更要讲中州韵的规范与湖广音的四声。它是在数百年的形成过程中吸取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等各种形式经过长期组合,把歌、舞、诗、画熔为一炉并逐渐达到和谐统一的结果。
——整理自《京剧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京剧的基本行当。(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京剧与歌剧、舞剧和话剧的不同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代京剧繁荣的原因。(6分)
【解析】
第一小题考查京剧的基本行当。这一题较为容易,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京剧的基本行当有生、旦、净、丑。
7
第二小题考查京剧与歌剧、舞剧和话剧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把歌唱、舞蹈、美术、文学、雕塑、武打技艺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歌剧、舞剧、话剧仅侧重于某一方面。
第三小题考查清代京剧繁荣的原因。这一问虽然较为简单,但运用了原因类设问的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就是京剧自身和京剧之外的思路,也就是主客观思路。京剧自身的因素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京剧注重演唱方法与技巧;吸取了前代及各种地方戏曲的精华。京剧以外的因素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它使用量政治、经济、文化思路,具体包括:清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经济因素)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的社会思潮兴起。(政治和文化因素)
【答案】
(1)基本行当:生、旦、净、丑。(4分)
不同:把歌唱、舞蹈、美术、文学、雕塑、武打技艺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歌剧、舞剧、话剧仅侧重于某一方面。(6分)
(3)原因:清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的社会思潮兴起;京剧注重演唱方法与技巧;吸取了前代及各种地方戏曲的精华。(6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