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大家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7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 主 题:我们在公共场所 课 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基于课程理念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
(3)基于课程内容 熟悉校园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爱护公物,行为文明;能初步分辨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2.教材分析
《这些是大家的》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的第一课。其内容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认识学校里的公物,明确这些公物的作用,从而唤起对学校里的公物的保护意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发现公物被损坏时,能够用合适的办法解决。
3.学情分析
(1)基于课程性质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学生能够从中提高对爱护公物的认识,有意识地爱护公物。 (2)基于课程理念
公物在校园内和大街上随处可见,二年级的学生不缺乏使用公物的经历,并且时时刻刻都在享受着公物提供的种种方便,但对“为什么要爱护公物”和“如何爱护公物”缺少具体深入的思考,需要教师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小组合作解决。
(3)基于课程内容
学生知道作为小学生要做到爱护公物,但缺乏主动爱护的意识,在行为文明素养方面需要提升。
教学目标
1.感受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以爱护公物为荣,以破坏公物为耻。 2.懂得爱护公物的方法。 3. 有主动爱护公物的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与公物之间的故事、换位思考为公物代言,感受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通过为公物代言、判断插图中学生的行为,知道一些爱护公物的办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环节一 身边事例 导入板题 (3′) 环节二 联系生活 换位思考(15′) 活动一 1.出示图片,学生当福尔摩斯,谈发现。 2.师小结,导入,板题。 活动—:我和公物的故事 1.讲述自己和公物之间的故事。 2.播放《桌子和椅子的对话》。 3.生谈感受。 活动二:我为公物代言 1.把自己想象成校园中的公物,同桌交流感受。 2.全班分享,师相机板书,小结。 (完成目标一) 活动一 1.判断图片上的行为。 2.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拓展法制意识。 (完成目标二) 活动—:如何保护 1.出示学校受损公物现状。 2.生谈感受。 活动二:解决问题 1.出示生活中的爱护公物标语。 2.小组合作探究,制作标语。 3.在展板上展示。 4.师总结,宣誓。 (完成目标三) 评价要点 从身边的事例中懂得爱护公物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一) 能正确评价对话中提到的桌椅的主人。 能积极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和公物的故事、换位思考说出公物的感受,从中知道一些爱护公物的做法。 (评价目标一、二) 能正确判断图片中孩子的行为,知道一些爱护公物的做法。 (评价目标一、二) 在活动中能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讨论,并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评价目标三) 环节三 判断行为 深化认识(10′) 环节四 集思广益 解决问题 (12′) 附:板书设计
这些是大家的
踢 擦
破 涂 冲 保 坏 晃 关 护
重 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