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南邻》的创作背景是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先⽣,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出,回家以后,写了这⾸《南邻》诗。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杜甫的诗词《南邻》,欢迎阅读!
《南邻》
锦⾥先⽣乌⾓⼱,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童喜,得⾷阶除鸟雀驯。
秋⽔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
⽩沙翠⽵江村暮,相送柴门⽉⾊新。
到⼈家作客,这家⼈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先看到的,主⼈是位头戴“乌⾓⼱”的⼭⼈;进门是个园⼦,园⾥种了不少的芋头;栗⼦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很满⾜于这种朴素的⽥园⽣活。说起⼭⼈,⼈们总会连想到隐⼠的许多怪脾⽓,但这位⼭⼈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来往,连孩⼦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的鸟雀,看⼈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耿介⽽不孤僻,诚恳⽽⼜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换了另⼀幅江村送别图。“⽩沙”、“翠⽵”,明净⽆尘,在新⽉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条⼩河。王嗣?#93;《杜臆》⽈:“‘野航’乃乡村过渡⼩船,所谓‘⼀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杜甫在主⼈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童喜”到“相送柴门⽉⾊新”,不难想象,主⼈是殷勤接待,客⼈是竟⽇淹留。中间“具鸡⿉”、“话桑⿇”这类事情,都略⽽不写。这是诗⼈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卷”,早佚。北宋宝元⼆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部集》。杨伦说:“⾃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美出⽽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题,尽脱去前⼈窠⾅”。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以沉郁为主。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格⾼尚,诗艺精湛。杜甫⼀⽣写诗⼀千五百多⾸,其中很多是传颂千
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家别》和《垂⽼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最多最⼴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之⼀,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扩展阅读:杜甫的⽂学特点
杜甫的诗歌在语⾔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丽⽇⽉”,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作品的语⾔,“⾄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壮志,“会当凌绝顶,⼀览众⼭⼩”,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理想与现实的巨⼤差距也使杜诗诗风⼤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落花、落⽇等⾃然景观,以及织⼥、⽼妇、⽼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灵涂炭的悲悯,对物⼒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不能知下句”。吴沆⼜说:“凡⼈作诗,⼀句只说得⼀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内,杜诗⼀句能说数百⾥,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