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030601 适用专业:市政工程技术专业
授课单位: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 学 时:78 编写执笔人: 审定负责: 一、课程性质
《建筑识图与构造》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图纸的识读能力,让学生掌握市政工程施工图绘图、识图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工作过程中能熟练绘制和识读市政工程施工图。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态度,立足专业能力善于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3)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4)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道德。 3.专业能力目标:
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知识和市政工程施工图绘制的基础知识,熟悉市政施工图的各项内容,能熟练绘制和识读市政工程施工图。为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达到施工技术指导与施工管理岗位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前续课程:本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无前续课程;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下列后续课程: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市政桥涵工程施工、市政管道工程施工等、施工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提供专业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分为11个教学单元
表1《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 单元名称 1.制图的基本知识 单元目标 认识绘图工具与仪器 了解制图的一般规定 认识投影的种类及特性 了解三面投影体系的特性及绘制方法 掌握点、线、面的三面投影的特性及绘制方法 掌握平面、曲面立体表面点、线的绘制方法 单元内容 绘图工具与仪器 国家标准关于制图的一般规定 投影的基本概念 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及应对关系 点的投影 线的投影 面的投影 平面立体的投影 曲面立体的投影 立体表面的交线 组合体的投影 学时分配 6 2、投影的基本知识 8 3、立体的投影 掌握立体表面交线的绘制方法 了解组合体的投影 特性 掌握轴测图的画法 了解圆的轴测图 掌握剖面图、断面图的概念及区别 掌握剖面图、断面图的画法 了解标高投影的基本知识,掌握点、线、面的标高投影的画法,掌握曲线的标高投影及地形的标高投影 了解给水排水工程图的基本规定,能够识读简单的给水排水工程图 了解城市道路工程图的基本规定,能够识读简单的城市道路工程图 8 掌握轴测投影的概念及种类、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 4、轴测投影 常用轴测图的画法 圆的轴测图 6 5、剖面图与断面图 剖面图 断面图 标高投影的基本知识 点、直线和平面的标高投影 曲线、曲面的标高投影 地形的标高投影 概述 室外给水排水工程图 管道上的构配件详图 城市道路的平面线型 城市道路路线平面图 城市道路路线纵断面图 城市道路路线横断面图的内容与识读 道路路基路面施工图的内容与识读 挡土墙施工图的内容与识读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 4 6、标高投影 6 7、给水排水工程图 4 8、城市道路工程图 6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 城市高架道路工程 城市轨道工程 了解城市桥梁工程图的基本规定,能够识读简单的城市桥9、城市桥梁工程图 概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图 钢结构图 钢筋混凝土梁桥工程图 斜拉桥 悬索桥 刚构桥 4 梁工程图 10、隧道与涵洞工程略图 了解隧道与涵洞工程图的基本规定,能够识读简单的隧道与涵洞工程图 提高对实际工程图纸的理解及加深印象 隧道工程图 涵洞工程图 城市通道工程图 动手绘制实际工程图纸 24 2 11、制图实训 五、教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指导思想,贯彻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材与实际结合、操作与管理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使用以道路勘测设计过程为主线的高职高专教材。
(2)推荐教材:
魏艳萍主编,《建筑识图与构造》.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年 (3)参考教材:
林国华主编,《画法几何与土建制图》.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年 六、教师要求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 掌握基于市政工程施工图识读与绘制为导向的教学法; 3.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4.具有系统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知识; 5.具备市政工程图纸解读与分析的能力; 6.课内实践部分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现场工作经验。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校内教室及制图室。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评价成绩构成和比例建议
评价项目 评价方式 评价构成%
过程评价 考勤 阶段评价 目标评价 期终考试 教师评价 40 课堂提问 单元测验 单元作业 学生自评 10 20 教师评价 2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