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卷第2期 2006年6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Vo1.8 NO.2 June 2006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阎瑾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 自从Saussurel916年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 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象似性才是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在简要评介Saussure的观点及外界批评的基础 上,就任意性原则能否继续成立发表了见解。认为就单个符号而言,任意性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原则。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H3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06)02—0126—03 Saussure不仅高度强调任意性原则的重要 性,明确指出这项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学研 究”,他还注意到这项原则的普遍性,认为“事实 上,社会上使用的所有表达方式基本上都是以 集体的行为为依据,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在 论证这个观点时,他以中国古代朝拜皇帝 时需要三拜九叩为例。他认为,这种礼仪必须 遵循一定的程序,而这种程序是由人们指定的 规则(rule)而不是由这些符号本身内在的价值 (value)所决定的。这样,Saussure就对符号使 用的规则和符号内在的价值作了区分,进一步 强调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Saussure还指出,语言符号一方面是约定 俗成即任意的,一方面又必须受时间因素的制 约,即通过一定时间的使用而得到确认。这就 是说,尽管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 这种任意的关系并不是任何个人能随心所欲自 行决定的,它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并经过 时间的检验而得到固定。如果有人认为,若要 使用新的能指来表示新的所指,或需要使用新 的能指来表示本来已有的所指,或需要使用原 有的能指来表示新的所指,这种需要也必须得 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并在使用过程中得 到进一步的确认。 《墓 [收稿日期]2OO5一O1-08 [作者简介]阎瑾(1978一),女,山西平遥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阎瑾: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27  Saussure在强调任意性的同时也看到,任 客体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意性也有例外情况,如象声词和感叹词。但是, 前一种复制式的象似,在语言中不占主要 他认为象声词和感叹词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组 地位。夸大这种象似性,刻意把语言符号与客 成部分。再者,这些词即使可以看做语言的有 本及其概念一一联系,就会使语言丧失其抽象 机组成部分,其数量也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少得 性和概括性,失去语言体系表达一切客体的有 多,因而不能以此否定任意性原则的正确性与 效机制。把语言的词句硬与客体、思维,甚至文 普遍性。 化现象联系起来,从其“象似性”解释客体和思 尽管如此,Saussure还是注意到,并非所有 的符号都是完全任意的。他意识到,如果符号 学(semiology)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是否应该把 诸如哑剧中的手势(pantomime)这类由完全自 然的符号组成的表达方式也包括进来,就成为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Saussure甚至明确承 认,“符号的特征之一是非完全任意性。”他进而 解释说,“符号不是空的,因为在能指和所指之 间存在着一点自然联系的残余。”他举的例子是 在天平这个符号和它所象征的司法公正之间的 关系。我们不能以马车取而代之,因为马车与 公正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Saussure这 样说,就等于承认能指和所指之间在一定程度 上存在象似性。 Saussure把任意性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 种。所谓绝对任意,是指符号的创造与使用没 有任何理据;所谓相对任意,是指符号具有一定 的理据。这就是说,理据的多少也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从他所举的例子来看,词根明显是任 意的,而由两个词根构成的复合词或一个词根 加一个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则并非完全任意,而 是带有一定的理据o[11.(aT-74) 二、“象似性”的两种含义 与任意性相对的“象似性”,实际上有两种 含义。一种是与客体象似,是客体的复制,或者 是客体的标志和象征。这时,象似性意味着符 号与客体有必然的联系,不是任意的。另一种 是新的语言符号与原有的语言符号象似,即词 语有理据性,可以论证。这时,语言符号与客体 的关系仍然是任意的,但语言符号可以有理据 性,而理据本身也是任意的。符号及其理据与 维本身,往往是牵强附会,反而降低语言的表现 力和社会功能。语言使用讲究言简意赅,依赖 语境会产生丰富的言外之意,语言符号与概念 无所谓“数量象似性”。综合性语言如俄语等的 语法不限定词序,其词序受修辞调节;即使分析 性语言也有倒装句,词序也受修辞调节,不存在 语言符号与所表达思想的“顺序象似性”。从语 言词句的形式,而不从其音义结合的整体、不从 话语信息来考察其表达的内容,甚至追求语言 形式与思维规律、与文化内容的象似,这种做法 只能损害语言的社会功能,使语言失去用有限 数量的符号及其组合表达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的客观世界的可能性。 后一种理据性的象似是极为重要的语言现 象。自然语言的词义与人的认识过程紧密联 系,词语大部分有理据性。人不仅用语言表达 思想,而且表达感情,表达对事物的评价和态 度。语言单位在表意时会形成转义,产生多义、 同义现象,形成语法体系的多功能性等等。语 言体系不可能没有理据性。语言是记载文化和 思维成果的音义结合的丰富体系。语言符号与 客体的联系是任意的,但在一种语言内部的单 位之间,大部分有理据性o[zJ 三、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语言体系发展 的理据性规律 客观事物的名称与事物本身没有必然的、 本质的联系。人在交际中给事物取名称时,用 什么语言形式代表该事物是任意的。语言符号 与客体之间复制式的象似是极其偶然的个别现 象,语言单位及其系列,与客体及其关系之间没 有必然的一一对应。任何语言单位及其组织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8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 则一旦为社会公认,就可约定俗成。 本质特征没有必然联系。名称的标志仅仅是一 但是,语言的意义与人的认识过程紧密联 种惹人注目的特征,让人们通过该特征想象事 3](Yz-18) 系,它与语音形式的联系虽然是任意的,但在一 物的整体o[种语言内部往往具有理据性。下面我们来举例 说明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 尽管如此,在一种语言内部,新的语言单位 往往有明显的理据性,人们在给事物命名时会 深山中有一种石蒜科鳞茎草本植物,开红 很自然地考虑到理据性,而很少任意用毫无联 色花卉。汉语称之为“雪莲”或“雪花、雪莲花”, 系的声音来代表事物。所以笔者认为,语言符 英语称为snowdrop,德语却叫Schneeglock— chen,法语又叫Perce—neige。这几个词的语音 形式完全不同,而称呼的却是同一个事物,它们 与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联系。从一种语言内部 来看,尽管可以用任何语音形式表达任何客体, 但为了语言体系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给事物取 名称时往往有一定的理据,往往根据一定的特 征在语言内部达到某种象似。如“雪莲”的特征 是这种花“破雪而出,形状为莲”,“雪花”的特征 是“破雪而出的花”,与“形状如花的雪”构成同 音现象。尽管“破雪而出,形状如莲”不是这种 石蒜科鳞茎植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作为取名称 的标志,在汉语体系内是有理据的。“雪”和 “莲”(或“花”)是汉语中众所周知的语言单位, 用它们构成新词,可以“顾名思义”,大体想象出 所代表事物的模糊轮廓,通过个别特征想象该 事物的整体。这比用一个与现有语言单位毫无 联系的声音来命名,显然更有利于交际。 同理,其它语言中的命名也各有其理据。 英语snowdrop的理据是“雪滴”,以“雪” (snow)作为标志,与词素drop(滴、滴状物)搭 配。德浯schneeglockchen的理据是“雪钟”,它 也以“雪”(Schnee)为标志,但加上了“花形如 钟”的补充特征,与词素glockchen搭配。法语 perce—neige的理据是“穿出雪的”,也与“雪”有 关,但更形象地突出“破雪而出”的特征。这不 同的理据说明,理据本身也是任意的,与事物的 号虽与客体没有必然的本质联系,但语言体系 的发展遵循理据性规律。不过这种理据也是任 意的,遵循理据性规律并不违背语言符号与客 体联系的任意性。而遵循理据性规律对发挥语 言交际功能十分重要。 总之,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关系表现为:首 先,语言符号与客体的联系是任意的;其次,语 言发展中语言单位之间往往具有理据性;再次, 理据本身也是任意的,因而语言符号及其理据 与客体都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4]( 四、 小结 语言符号与所表客体之间的联系是任意 的,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应该从这个 意义上理解Saussure的任意说。因此“象似 性”只能说是对“任意性”的补充,而绝不是对 “任意性”的否定。 参考文献: [1]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Lon— don:Peter 0wen Limited,1916. [2]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和 补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王德春.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国语,2001,(1). [4]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 研究,200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