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轼诗两首

苏轼诗两首

来源:华佗小知识


学 科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难 点

教材名称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年级

教材出版社

学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 学期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这两首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充分了解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苏轼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为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苏轼淡定的人生态度

(一)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了一下的教学方法: 1、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提问法

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探究主要 合作法 教法、学(二)学法 法 1、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 圈点法

一是指导学生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教 学 多媒体教学设施 资 源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 设计意图 时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习活动的设计) 【活动一】 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 创设情古典诗词大家已经接触许多,往往说到 在课堂之处就让学生第 境,导入古诗,古文。我们就经常说到一个词: 活跃起来,注重创设品

一 新课 课 时

贬谪,大家想一想,我们读过学过见过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见解 的诗词中有哪些与这个字有关呢?

1、听读

二、初读

课文,整

2、学生齐读

体感知 3、自由诵读

【活动二】

1、 学生注意听清词语气、节

奏和读音 2、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

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词的印象

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活动三】

1、探究问题一:被贬谪绝对不是一件1、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 通过这一段的讨论与令人高兴的事,那么,在失望、无奈之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学点拨,就回答了导入中中大家会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呢?苏轼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进行所提出的问题。也突破会怎么排遣这种失意呢? 全班自由讨论,根据课下搜集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2、教师用PPT展示苏轼生平资料,性的苏轼的生平资料进行探讨, 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格特点,再补充明确: 2、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历对苏轼的创作心理结合放映的课件对这一段讨论进行总 进行揣摩,就体会到了

三、研读结:作为文人的苏轼,在经历了起起落苏轼“淡定”的人生态课文,品落的宦海生活后,看透人生,作为文人,度的由来。 味赏析 他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而这种内心的, 精神寄托便跟源于他对道教与佛教的

认同。于是在他看来,一切得生活场景 都成为一个生命过程,一切都是很自然 的发生,不必探究其意义,正是有了这 种精神寄托,苏轼走出了抑郁,淡化了 生命的悲剧意识。只要生命个体走向内 心,何必考虑尘世琐碎之事,因为心中 已经有了一切。

味词的意境,并对知识有一个横向的联系。对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为何诗人在失意的时候往往能写出经典的诗篇?通过这一设问将诗词的欣赏引向文化心理的层面,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求学生回答正确,作为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引起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对本文有初步的了解

1

五、

总结到:人的一生,不论处在什么朝代,学生结合本篇文章,并分组讨 对课堂知识的回顾与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论本篇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对延伸,深化对传统文化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只要生我们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推所带来的心理因素的活,就会遇到风雨。李嘉诚说过:“你举组代表发言 认识。 想要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 折,你想要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 遇上最强的的伤害,世界很公平,你想

六、小结要最好的,就一定会给你最痛的。能闯

过去,你就是赢家。”苏轼的被贬也是 成就了他大文豪的一生。苏轼面对苦难 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安排课后作业:周记一篇:我所熟悉的中国文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