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高考作文
作者:张法欣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3年第9期
张法欣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解题】
1913年辛亥处于低潮期,孙中山为了激励朋友说了这段话。这段材料所蕴含的内容与当今时代对年轻人提出的要求相契合。就社会发展、历史变革来说,我们需要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肩负起社会的重任,赤胆忠心,矢志不移。就生命个体、人生之路来说,人生向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执着的信念,持恒的毅力。就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个人的学习生活与社会、时代结合起来,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
生观、世界观,关注现实,志存高远,为了实现理想而心无旁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中包含三个要素:
1.要有担当。担当,具体指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对世界有所承担,有所贡献。
2.要有奋力拼搏。只要有了担当的精神,就会充满必胜的信念,不因失败、困难而灰心缩步,不畏艰难、猛力向前。
3.要含有坚信未来,争取成功的一面。
符合题意是指有担当、有拼搏,但是无成功与未来也可,最好的立意就是三要素缺一不可。
【范文】
莫隐逸勇担当
山东考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隐于青山绿水,固然可以获得精神的超脱自在,但这世界需要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担当。
纵观古代文学史,恬然隐退的思想家的思想贯穿始终,沉醉于湖光山色令人向往,却
缺少了心怀天下的担当。
“式微,式微,胡不归?”历代文人骚客每逢官场受挫便小舟轻摇,自隐于山色湖光,皓月当空,青松如盖。他们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在朗月清风中吟诗作对。“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他们在自然之中陶冶性情,逍遥自得。
然而剖析他们的心路历程便不难发现“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气节背后,是怀才不遇的悲伤。他们不能在社会中一展才略,便躲进自然天地中自娱自耗,他们有着十年寒窗、博览文史的学识与才情,有着超乎常人的天下意识与宇宙感悟,却因一时的怀才见弃便忘却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绝尘远去,将才华埋没进一座座孤山。
历代隐逸之风,与其说是安贫乐道的高风亮节,不如说是消极避世的狡黠与懦弱。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都不是逃避的理由,“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自是人生常态,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以担当的精神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以将倾。
蔡元培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以担当之精神引进德国的办学理念,在北大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蔡元培用单纯的理想、坚贞的信念驱散了密布的乌云,赋予了北大一个兼容并包的全新灵魂。崔永元面对电视界的商业化、庸俗化,孑然一身、矢志不渝,以一己之力对抗浅薄和浮躁,呼唤道德与良知,尽管饱受抑郁、失眠的折磨,他却以担当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坚守良知,为世界带来一丝曙光。蔡元培和崔永元,他们心怀天下之兴衰,不计一己之得失,终会因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而被历史铭记。
宋儒张载有云——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与孙中山“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不谋而合。在社会的发展浪潮中,梅妻鹤
子固然清高,却缺少了指点江山的豪情与担当。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漫漫人生路,勿忘与担当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