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练习

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练习

来源:华佗小知识
(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练习

1.(2015·浙江学考)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该思想家应是( ) A.韩非子 C.孟子 答案 C

2.(2014·浙江会考)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孟子 C.墨子

B.庄子 D.韩非子 B.老子 D.庄子

解析 该学派“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可判断是墨家学派,故选C项。 答案 C

3.(2016·义乌高一期末)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 ) A.《周礼》 C.《墨经》

B.《老子》 D.《论语》

解析 “仁在其中矣”表明该典籍有关儒家思想。故选D项。 答案 D

4.(2016年3月宁波模拟)“他看到了认识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可是他要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未能准确地解决这个理论问题。”这里的“他”是( ) A.荀子 C.庄子

B.老子 D.墨子

解析 从史料中相对性关系及齐一万物等信息可判断该思想家为庄子。故选C项。 答案 C

5.(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1

① ② ③ ④ A.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关注社会 关注国家 关注人生 关注文化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B.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墨家,②是法家,③是道家,④是儒家。 答案 D

6.(2016年9月台州质量评估)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司马谈批评的这一流派是( ) A.儒家 C.法家

B.墨家 D.道家

解析 根据材料“一断于法”“严而少恩”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法家。 答案 C

7.(2016年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一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写道:“„„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一“开启”始于( ) A.春秋战国 C.宋代

B.西汉 D.明清

解析 根据题干“开启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以及“为统治找到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可以分析出应该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答案 B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下列有关太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B.广大中下层人士由此得到入仕机会 C.儒学教育实现了官方化

D.办学模式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2

解析 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注重乡举里选。中下层人士得到入仕机会是科举制,故选B项。 答案 B

9.(2016年8月温州选考模拟)董仲舒认为“礼”的主要原则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据此可知董仲舒( ) A.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相异之处 B.认为礼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C.认为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D.使儒家思想形成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

解析 材料强调“以人随君”“屈民而伸君”,与孟子民本思想不同。 答案 A

10.(加试)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命运开始分化:________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________虽在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朝廷的庙堂政治;________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______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加试)网易新闻解读栏目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重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社会底层提供了上升通道,对国家政权正常进行是重要的支持。”这一制度应该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C.科举制

B.郡国并行制度 D.郡官由皇帝任命

解析 将“考试”→“择优录取”→“底层上升通道”等关键词联系,即可知这是对科举制的评价,故选C。

3

答案 C

12.(加试)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首先确定“第一次思想运动”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次我们可知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成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排除④。 答案 C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解析 材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绝其它学说,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主张。前者,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后者,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回答问题时两个方面都不要忽视。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①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②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主义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4

(3)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14.(加试)(2015年浙江10月)(选考)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

材料二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

(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可)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办学性质的不同体现在,孔子“收徒讲学”,创办的是私学,西汉“设立太学”属于设立的官学;第二小问,材料一中孔子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培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三小问,从保和殿作为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场所这一角度分析。第(2)问,评价科举制度,言之有理即可,如果选择观点①,可以从科举制培养奴仆、阻碍古代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如果选择观点②,可以从推动选拔公平公正、提高素质和行政效率、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不同:一为私学,一为官学。 目标: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君子”。

原因: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

5

(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倾向于①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倾向于②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