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中国传统医德之困境与出路

论中国传统医德之困境与出路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22卷第3期 医学与社会 Vo1.22 No.3 。32‘ 2009年3月 Medicine and Society Mar.2o09 论中国传统医德之困境与出路 ’ 肖健严金海 吕群蓉 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州,510515 摘要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植根于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观念和行医模式之中,具有鲜明的德性论与义务论特点。从 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医疗关系越来越复杂化,医学伦理所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广泛;传统医德的单一性与狭窄性受到现 代医学伦理观念的挑战。解决传统医德困境使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作用,出路是仔细探讨新旧医德思想的相容性、互补 性,将传统医德思想的精华有机融合进现代医学伦理学规范体系之中。 关键词传统医德;德性;义务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D0I.10.3870/YXYSH.2009.03.013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植根于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 波克拉底誓词”那样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公认的誓 文化观念和行医模式之中,主要以狭窄的医患关系 言和准则,“医乃仁术”的普遍原则更多的是体现在 为调整对象,范围与内容限于医生的美德及医生对 强调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规范方面【“。笔者 患者的义务,具有鲜明的德性论与义务论特点。医 认为,中国传统医德的特点与其说是德性论与义务 学德性论强调人的品质或品格的培养,探讨有道德 论并重的,不如说是以德性论为主,辅以义务论更 的医生是什么样的人、医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 准确。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特点可从三个方面得 应该具备哪些美德或品格等问题。例如传统医德要 到解释。 求医生仁慈、正直、庄重、值得信任等。医学义务论 1.1传统医德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主张医生要遵循某种既定原则或某种固定规范,规 “仁”的观念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礼记・ 定医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的责任是什么, 中庸》中解释为:“仁者,人也。”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 并据此来判断医生行为的正当与否。 文化把人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天地之性,人为 1德性与义务:中国传统医德的基点 贵”,“唯人,万物之灵”;这种理念将个体与群体、人 在我国古代医籍中,有大量关于医生美德及医 与自然、社会交融互摄,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 生对患者义务的论述。例如,南宋儿科医学专著《小 其人道理念和重人意识对传统医德产生了深刻的影 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出:“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 响。医术在古代被称为“仁术”,认为“夫医者,非仁 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 爱之士,不可为之也,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 能用药以对病也。”正己以正心为先。清代医学家 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修身”是儒家实践个体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医家论》中明确指出:“医 社会价值目标的前提与途径,正所谓“为政在人,取 者能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这里强 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但 。这使得传统医德非 调的是医生个人美德的培养与道德自律。内在的 常重视医生的道德修养,把德性作为医生的首要条 道德修养离不开外在的医德规范的引导,这些医德 件,强调医生的良知与内省,而贯穿医德修养的主线 规范在传统医德中被总结为“医律”、“医戒”等,成 就是培养仁爱的美德。 为医生对患者必尽的义务。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 1.2传统医学建制的特点 宗・医家五戒十要》中对中国传统医德规范作了全 中国传统医学建制是医生以个体开业为主,并 面、系统的总结,概括为“医家五戒十要”。值得指 不存在统一的行政管理,这是中国传统医学道 出的是,尽管历代医家提出过许多处理医患关系、 德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不强调统一准则的一个重要 医生责任方面的道德规范或准则,强调医生对患者 原因。中国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社会,重农轻商,以 的义务,但并未形成一个类似于西方医学史上“希 家庭为生产单位,虽然也有类似于西方的同业行会 组织,但不像欧洲那样坚实,而是以家族生活偏盛。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编号:06ZD72OO1. 因此,医学技术传授和行医也是个体化和家庭化为 肖健等. 论中国传统医德之困境与出路 ・33・ 主,医学行会或社团不发达。由于医生之间的经济 利益并不存在密切的联系,同行竞争亦不明显,所以 不需要去制订约束医生共同遵守的伦理准则,强调 的是医生对自己的约束。 强调生命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与生命价 值论相反,传统医学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生命神 圣论,其基本信条就是“生命至重,贵于千金,~方济 之,德逾于此” 。它要求医家在医疗实践中,一方面 无条件维持人的生物学生命,在任何情况下,保存生 命、延长生命是医生的天职,是医学道德的根本要 求。另一方面,又无条件地反对死亡,即使是那些不 1.3古代医患关系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的社会背景 _e_ee 中国农业社会是分散的、相对封闭的、局部性 的熟人社会口 。在熟人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领域相 当狭窄封闭,往往局限于自然人伦关系所能延伸的 可避免的死亡,也要加以绝对的反对。然而,这样做 的结果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造成了稀缺医疗资源 有限范围。人际交往关系也比较简单,大多局限于 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的 直接往来和互助。由于人际交往的直接性和简单 性,传统社会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信息共享的优越 性,某些信息的传播会有着“长波”效应,能够以较 小的失真度而迅速传遍生活圈子。这种信息共享 的社会氛围对行医者会产生一种无形却强大的约 束力,使他们注重自身的医德修养,努力树立良好 的行医口碑,否则就会受到患者及其家属进而是整 个社会的谴责,从而失去整个社会关系网中所包含 的社会资源Ⅲ。 2权利与价值:中国传统医德的盲点 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社会的组织结构、文 化观念以及医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 带来了医学伦理思想的变迁,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权 利论、价值论在医学伦理学领域的兴起。 权利论强调个体道德权利的重要性,主张一个 行为的正当性在于能够维护个人的道德权利。传 统医德强调医生道德义务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无 论何时何地,医生都应当把患者的健康需要摆在工 作的首位,抢救患者的需要对每个医生来说都是至 高无上的命令。正因为为患者服务的无条件性,在 医疗过程中,医生始终占主动地位,具有绝对的权 威,医生有权代替患者作决定,患者则被动地接受 诊治。在这种以医生义务为主导的医患关系下,医 患双方的权利往往得不到承认和保障:患者获得了 健康的利益,却丧失平等和自主的权利;医者获得 了道义上的肯定,却牺牲了正当的物质利益诉求。 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以及医患双方权利意识 的觉醒,传统医学道德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遭到 质疑。 价值论强调后果的重要性,主张一个行为的正 当性在于其结果的正当性,对道德行为的善恶判定 取决于对其结果的善恶的判定。在价值论基础上, 形成了医学伦理学中的生命价值论与公益论。生命 价值论主张以生命的价值来衡量生命存在的意义, 的无谓耗费。生命神圣论在过去的医疗服务局限于 患者个体治疗范围,医学道德只置于医患关系之中 去考察的背景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奉行和应用。 然而,在人们对健康、对生活质量日益关心的今天, 仅用生命神圣论去指导和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 为,解决医疗中的医德问题,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和软弱性。 公益论与生命价值论的思想是一致的。公益论 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使特殊的医疗手段和有限的卫 生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更符合大多数人 的利益。近代以来,医学由古代的个体行医发展为 一种集体和社会事业,传统伦理中医生与患者的线 性义务关系,发展成为医生与患者、医生与社会等多 重性质的契约关系,医疗活动不仅涉及医生与患者, 而且与他人、社会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 医疗活动中不仅要考虑患者当前的利益,还必须考 虑人类整体和后代的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公益论 的提出反映了当代生物医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于促进医学伦理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 重要的意义。 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医德的出路 在新旧医学伦理思想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医务 人员的价值观念混乱以及行为失范现象成为一个突 出问题。面对这种状况,回归传统抑或摒弃传统显 然都非解决问题之道。传统医德的单一性与狭窄性 使得它不足以应对错综复杂的现代医学伦理问题。 但传统与现代医德的共通之处,又使得即使是在医 疗科技高度发达、市场经济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传 统医德的那种治病救人、竭尽忠诚的人道主义精神 始终具有永恒的价值。笔者管见,解决传统医德困 境使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条出路, 就是仔细探讨新旧医德思想的相容性、互补性,将传 统医德思想的精华有机融合进现代医学伦理学规范 体系之中。这也是解决现代医德危机的一条出路。 3.1德性伦理与规则伦理相结合 义务论、价值论与权利论都是回答“什么是正当 ・34・ 医学与社会2009年3月第22卷第3期 的行为”或“我应当如何行动”的问题,强调的是责 任和规则,而德性论则回答“什么是好的品格”或“我 应当成为怎么样的人”的问题,强调的是个体的美 德。前三种理论常常被人们作为一种规则伦理而 区别于德性伦理。传统医德强调医生的个人美德 的培养,尽管强调医生对患者的义务,但这种义务 的履行也主要是通过医生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自我 规范来实现,而非通过制定公认的行为准则来实现。 传统德性论思想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熟人社会 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观与善恶评判标准,而在 现代日趋复杂的医疗关系中,到处是互不相容的价 值观念与利益诉求;这使得医德评价必须有相关的 普遍化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程序,这一要求也促使 社会必然给予规则伦理较多的重视。相比之下,德 性伦理所提出的毕竟是一种隐性的、难于普遍化的 评价标准。所以,现代医学社会高度复杂的组织结 构、实践关系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高度规范化、制 度化的社会。当然,即使是在高度规范化、制度化 的社会,德性仍有其用武之地,因为规范毕竟是僵 化的,面对新的情况的出现,面对前所未见的新行 为,既有的规则、制度可能会显得不适应、不够用。 而德性是个体能动的品质,一个有德性的人即使在 没有外在的规范、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在既有的规 范、制度已经不适应、不够用之时,也往往能够洞察 各种境遇中何者为正确的行为、渴望去履行它并避 免错误的行为。此外,片面强调行为本身的正当与 否,只会把人变成只知道服从外在约束,而缺乏内 在道德品质的机械物,这与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人的 全面发展目标背道而驰。规则伦理的局限性恰是 弘扬传统德性伦理的理由。 3.2权利伦理与义务伦理相结合 在现代社会,医疗活动中的医患双方都应享有 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其实是统一 的。医生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表现在医生不仅享有 权利,而且还应履行义务。医生的义务是行使其权 利的前提。医生行使其权利是为了尽一个医生对患 者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行使任何偏离或摆脱对患者 和社会尽义务的权利都是不符合医学道德的。同时, 要对患者尽义务就必须保护医生权利的完整性,任 何医疗之外的因素都不能干扰医生、自主地行 使其权利,否则的话就会影响到医生义务的履行。同 样,患者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在于患者在享有权利 的同时,也应该履行义务。一个人要维护自己的生 命和健康,就必须承担起生命的责任。明确患者的 权利是为了患者的利益;明确患者的义务更是为了 患者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 3.3义务伦理与价值伦理相结合 义务论强调动机在道德评判中的地位,其核心 在于对义务的敬重,这有利于医务人员明确自己的 职业责任,促使医务人员为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医 学科学发展作出贡献。不过,义务论重动机而轻效 果,片面强调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情感、责任和爱心 等积极的动机;而对实施的效果是否符合病人的真 正利益却并不追究,其结果可能是知其不可为而全 力为之,既浪费了稀缺的医疗资源,又无法体现患 者真正利益。而且不同的道德义务在现代医疗境 遇中经常会发生冲突,义务论自身无法解决这些冲 突。所以,确立现代医学道德规范体系不能仅靠医 学义务论,还必须考虑医学价值论。医学价值论以 医学道德行为后果作为确定医学道德规范的最终 依据,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医学义务论在医学道德 规范体系建构中的缺陷。“对医学后果的获得是否 有利”应成为医学道德规范制定、检验和协调的重 要依据。当然医学价值论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它以 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把 医疗行为对广大群众和整个社会的实际效果作为 衡量医疗行为的道德标准,在这种整体利益最大化 的分析和计算中,个体利益只是作为利益集合体中 的一个要素而具有量的价值,它本身所具有的质的 价值往往被忽视,从而容易导致对个体或少数群体 的不公正。所以,利益与后果虽然是衡量道德的一 个重要依据,但它们毕竟不等同于道德本身,有时 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未必是道德的行为。在对现 代医疗行为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判时,必须将义 务论与价值论相结合,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根据具 体境遇做出道德权衡。 参考文献 【1】张大庆,程之范.医乃仁术:中国医学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J]。 医学与哲学,1999,(6):39. [2] ̄Li2[M].北京:中华书局,2005:98. [3】张康之.在历史的坐标中看信任——论信任的三种历史类 型[J].社会科学研究,2005,(1):l 1. [4】李丛.古今医患关系的社会学对比分析[J】冲国医学伦理学, 2007,(10):20.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 (收稿日期2008—11-17;编辑吴仲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