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 中州学刊 July,2011 第4期(总第184期)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4 【语言・文字】 《高僧传》中僧人佛徒称谓探讨术 许卫东 摘要:南朝梁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中,僧人佛徒称谓名目繁多,意义类别丰富。其来源类型概括起来主要有四 种:一、音译型,即从梵语中或其他语言中音译过来的称谓词语;二、借用型,直接借用自中土文献中的称谓词语; 三、混合型,即音译而来的称谓词语在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再和汉语中其他成分构成新的称谓词语;四、意译型, 即根据佛教先有的称谓概念用汉语成分构成的称谓词语。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该书语言系统的精密性和交错复杂 性以及语言接触所导致的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融合,这体现了《高僧传》作为较早的与佛教有关的中土文献,在译 经语言与汉语趋于融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性。 关键词:《高僧传》;僧人;佛徒;称谓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4—0249—o3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中的僧人传记已经很发达。梁代 “僧”是“僧伽”(Sangha)的省称,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 释慧皎撰写的属于传记体例的《高僧传》是目前保留下来的 教徒;“尼”则为“比丘尼”的省称,俗称“尼姑”。“僧尼”则是 最早的一部代表作品。该书语言简洁,具有较强的口语感, 和尚和尼姑的总称,是通过并列成分形成的并列形式称谓。 是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汉语的重要语料。该书中僧人 称谓的省略与合并形式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原则和省 佛徒称谓名目繁多,意义类别丰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 力原则的体现。 佛教文化本身丰富发达的一面,而且也可以看到佛教文化与 3.僧众、尼众、禅众、徒众、众僧 中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此我们做了穷尽性调查,主要 “僧众”、“尼众”、“禅众”和“徒众”从形式上看都是由修 有以下这些。 饰性词素“僧”、“尼”、“禅”、“徒”和中心词素“众”形成的偏 1.比丘、比丘尼 正式称谓词,而从表义上看则都是佛教称其教徒人数的方 “比丘”和“比丘尼”分别是由梵语Bhiksu和Bhiksuni音 式。“僧众”表“众僧徒”义,专指男性;“尼众”表“众尼姑” 译而来的词。“比丘”原指印度婆罗门教的修行者,后来佛教 义,专指女性。“禅众”中“禅”是由梵语“禅那”(Dhyana)省 沿袭使用这个名称,一般指满二十岁,已受具足戒(即必须恪 略而来,原指静坐默念,“禅众”涵盖了“僧众”和“尼众”,表 守二百五十条戒律)的男性,意译“乞士”,因上从诸佛乞法, 示“众僧徒和众尼姑”义。“徒众”中“徒”表“众门徒、众弟 下就俗人乞食得名;“比丘尼”专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二者 子”义。“徒众”和“僧众”、“尼众”、“禅众”不同的是,它在 都为佛教出家“五众”(“五众”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 《高僧传》以前的中土文献里就已经出现,如《汉书・儒林传 沙弥、沙弥尼)之一。《高僧传》中,“比丘”出现了20次,“比 ・周堪》:“钦章皆为博士,徒众尤盛。” 这说明《高僧传》时 丘尼”出现了1次,这主要是因出家者以男性为多。由此, 期的“徒众”已经从中土文献借到佛教典籍里了,但其意义指 “比丘”相对于“比丘尼”来说,是一个无标记称谓;“比丘尼” 称范围已经缩小,专指佛教徒。“众僧”也是一个偏正式称谓 则是一个有标记称谓,其中的“尼”是女性标志。梵语“Bhik— 词,只是由“众”充当修饰性词素,而“僧”是中心词素,但是 suni”中的标记成分“ni”是后置的,这和汉语还是有所区别 表义和用法同“僧众”,二者之间可以看作是同素异序关系, 的,比如,比丘尼俗称“尼姑”,其中“尼”是前置的。 它们在书中出现频率不同,“众僧”出现了31次,“僧众”出 2.僧、尼、僧尼 收稿日期:201l— 1—17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词汇通史研究》(10Ayy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卫东,男,河南大学文学院语言科学-9语言规划研究所副教授,博士(开封475001)。 249 中卅l学刊2011年第4期 现了13次。 4.门人、门徒、法弟、弟子 “门人”、“门徒”、“法弟”是偏正式称谓词,“弟子”是附 加式称谓词。其中“门人”、“门徒”、“弟子”在此前的中土文 献里都有表示“学生、徒弟”的意思,如《礼记・檀弓下》:“子 思哭于庙,门人至。”②《颜氏家训・诫兵》:“仲尼门徒,升堂 者七十有二。” 《论语・雍也》:“哀公问日:‘弟子孰为好 学?… 借用到佛教典籍中后,它们的指称范围发生了不同 程度的转移,“门徒”专指拜僧尼为师的施主,而“门人”、“弟 子”专指佛教的徒众,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在家修行居士和出 家修行之人。“法弟”在此前的中土文献里没有出现,在《高 僧传》里其与“门人”、“弟子”意义相同。“门徒”与“门人”、 “法弟”、“弟子”的区别在于指称范围广狭不同。 5.学宾、学僧、客僧 “学宾”、“学僧”、“客僧”都是偏正式称谓词。“学宾”、 “学僧”中,“学”是“博学、饱学”义。“学宾”在此前的中土文 献里未见,在《高僧传》中指社会上没有出家而信仰佛教的有 学问的人,这些人也是佛教徒,他们常常在高僧布法讲道时, 参与到其中学习、讨论、争辩;“学僧”则是专指有学识的僧 侣。“客僧”指游方僧,即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的僧 人。 6.道士、道人、得道者、圣道人 这四个词都指和尚。“道士”、“道人”、“得道”在此前的 中土文献里本与道家等有关,“道士”、“道人”是指“炼丹服 药、修道求仙之士”。如《汉书・王莽传下》:“卫将军王涉素 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识记。”⑨《汉书・京房传》: “法日:‘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 “得道”则指古代道家 所谓的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如《庄子・知北游》:“无 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④“得 道”和后缀“者”构成“得道者”,义同于“道士”或“道人”。 从篇章语境看,这四个称谓都带有尊敬色彩,如该书卷九《晋 邺中竺佛图澄》:“又沙门皆应高洁贞正,行能精进,然后可为 道士。今沙门甚众,或有奸宄避后,多非其人,可料简详议。” 从中可以看出“道士”和“沙门”的区别及“道士”这种称谓里 的感情色彩。这应该是对“有道之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有 极高道德的人”所蕴涵的褒奖色彩义的继承。“圣道人”用 “圣”修饰“道人”,其所体现出的崇敬、敬慕等情感色彩更是 直接、明亮。 7.沙门、沙弥、阿弥、罗汉 这四个词皆梵语音译词。“沙门”(Samana)意为“勤息、 息心、净志”,是出家人的总称,“沙弥”(Samane或Sammir) 则是初出家的男佛教徒。“阿弥”、“罗汉”都是在音译基础 上进行了省音。“阿弥”是“阿弥陀佛”(Amiftbha)的省略形 式,本指佛教教主,意译为“无量”。该书卷九《晋邺中竺佛 图澄》:“时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国,澄语邃日:‘小阿弥比当 得疾,可往迎之。’邃即驰信往视,果已得病。”句中“阿弥”意 250 义已经变化,指太子石邃的孩子。“罗汉”是“阿罗汉”(Arah— an)的省称,指小乘的最高层次,称为“无学果”。 8.和上、法师、禅师、大和上、大禅师、大僧、大人、大圣、 大师、上人、神人、真人、圣人、圣僧、高士 《高僧传》里只出现“和上”而没有出现“和尚”。“和 ” 是音译词,是“梵语在古西域语中的不确切的音译”⑧,即 “和上”不是直接由梵语音译而来,而是经由梵语在西域语言 中的音译再音译而来。“和上”在梵语中是对亲教师的尊称, 即要有一定资格能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上”,而并非任何人 都能称得起的。在中国的佛教典籍里“和上”则一般指出家 修行的男佛教徒,有时也指女僧,意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 移,在《高僧传》里“和上”则专指男性僧人。“法师”和“禅 师”是对精通佛经并能讲解佛法高僧的尊称。“和上”前加 上表敬词素“大”,构成偏正式称谓,纯粹是为表达一种敬意, 如卷九《晋邺中竺佛图澄》中:“勒益加尊重,有事必咨而后 行,号大和上。”“禅师”是对“和上”的尊称,本身就带有尊敬 色彩,前加“大”,语义表达程度虽有羡余,但尊敬程度却进一 步加深。“大僧”、“大人”、“大圣”、“大师”可作类似分析。 所要说明的是,“大人”在此前的中土文献里指“德行高尚、 志趣高远的人”,如《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 其小体为小人。” “大圣”指“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通 晓万物之道的人”,如《苟子・哀公》:“……所谓大圣者,知 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 “大师”则 是对学者、专家的尊称,如《史记・儒林列传》:“学者由是颇 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上人”、 “神人”、“真人”、“圣人”、“圣僧”、“高士”通过中心词素 “人、僧、士”前加表敬词素“上、神、真、圣、高”形成带有景仰 色彩的偏正式称谓。其中,“上人”在此前的中土文献里指 “道德高尚的人”,如《新书・修政语下》:“闻道志而藏之,知 道善而行之,上人矣;闻道而弗取藏,知道而弗取行也,则谓 之下人也。” 自南朝宋以后,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神人” 在此前的中土文献里指“神奇非凡的人、神仙”,如《新论》: “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日隐沦,三日使鬼物,四日先知, 五日铸凝。”@《史记・封禅书》:“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 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⑩“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 道的人,也泛称“成仙”之人。如《庄子・大宗师》:“古之真 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⑩“圣人”指 “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如《易・乾》:“圣人作而万 物睹。”⑩“高士”指“志行高洁之士”,如《墨子・兼爱下》: “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然后可以为高士 于天下。”⑥上述借自于中土文献的词语在借用到佛教典籍 里后,意义指称都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9.释子 “释”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子”为僧徒通称,即释迦 牟尼弟子之意。“释子”作为僧人通称的由来,从该书卷五 《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可窥见一斑: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 《高僧传》中僧人佛徒称谓探讨 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 生了转移,由最初的佛教称谓词而转变为“在政治、思想、学 术或某种知识上的指导者”和“在高等学校或研究单位指导 研究生的教师”这两种称谓词。 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 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 10.家师、贫道 上述称谓概括起来说有四种类型: 音译型,即从梵语或其他语言中音译过来。从梵语中音 译而来的主要有:比丘、比丘尼、僧、尼、僧尼、沙门、沙弥、阿 “家师”和“贫道”在此前的中土文献里未见。《高僧传》 中,“家师”是佛家弟子对自己比较亲近的称谓,“贫道” 是僧人自称谦辞。魏晋南北朝时,朝廷定制僧人自称“贫 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 11.禅匠、法匠、元匠 弥、罗汉、檀越等,其中的“阿弥”、“罗汉”音译过来后还进行 了简缩;“和上”则不是直接由梵语音译而来,而是经由梵语 在西域语言中的音译再音译而来。 “匠”指某方面造诣高深的人。这三个词是由修饰性词 借用型,直接借用自中土文献中的称谓词语,主要有:徒 素“禅”、“法”、“元”和中心词素“匠”构成的偏正式称谓词。 “元匠”义为“巨匠、大师”,它和“禅匠”、“法匠”一样都是称 美佛法精深之人。这三个称谓在此前的中土文献里没有出 现。 12.讲匠、都讲、经师、律师 “讲匠”、“都讲”、“经师“这三个词与讲唱佛经有关,是 佛教中对善于读诵法师的称呼。魏晋后,佛家开讲佛 经,一人唱经,一人解释。唱经者称讲匠或都讲或经师,解释 者称法师。“讲匠”指唱经方面造诣高深的人;“都讲”中, “都”为“大、水平高”义;“经师”中的“师”义同“匠”。“律 师”指善解戒律的人,如《涅架经・金刚身品》:“如是能知佛 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④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律 师”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意义指称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13.维那、寺主、法主、僧主、僧正、悦众、僧录 这七个词皆古代僧官名称。“维那”是汉梵混合形式,其 中“维”取自汉语,表“纲维、统理之义”,“那”是梵语Karma— dona(音译为“羯磨陀那”)的音译省略形式;“维那”意译为 “授事”,管理僧众事务,位次上座、寺主。“寺主”是主管佛 寺事务的僧人。东汉立白马寺时,最初称为“知事”,东晋以 后始称寺主。“法主”只管某一寺院事务,它比“寺主”出现 得晚,在《高僧传》里已经出现。“僧正”主要是管理地方僧 尼事务。据该书卷九《齐山阴法华山释慧基》:“基既德被三 吴,声驰海内,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盖东土僧正之始也。” 由此可以看出“僧正”出现时间。“悦众”是“知事”的别名, 见《僧史略》:“案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Karma—dana译 为知事,亦日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⑩“僧录”掌理登 录僧尼名籍与僧官补任等事宜之僧职。 14.导师、导首 二者最初都是佛教专门用语。“导师”本是对导引众生 入于佛道者的通称,而“导首”是“(佛道)领头人”之义。此 前的中土文献里未见“导师”和“导首”。“导师”后来意义发 众、门徒、门人、弟子、道士、道人、得道者、圣道人、大人、大 圣、大师、上人、神人、真人、圣人、高士等。这种类型的称谓 借用到佛教典籍里以后,意义指称范围发生了明显的缩小和 转移。 混合型,即音译而来称谓在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成为新称 谓构成的活跃成分后,再和汉语中其他成分构成新的称谓词 语,主要有:僧众、尼众、禅众、众僧、法弟、学僧、客僧、圣僧、 禅师、大和上、大禅师、大僧、释子、禅匠、维那、僧主、僧正、僧 录等。这种类型的称谓词语在此前的中土文献里几乎没有 见到。 意译型,即根据佛教先有的称谓概念用汉语成分构成的 称谓词语,主要有:法弟、学宾、家师、贫道、法匠、元匠、讲匠、 都讲、经师、律师、寺主、法主、悦众、导师、导首、法侣、同旅、 同辈、同侣、同缘等。这种类型的称谓词语在此前的中土文 献里几乎没有见到。 注释: ①⑤⑥[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②[东汉]郑玄注: 《礼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③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 中华书局,2007年。④张燕婴译著:《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⑦ ⑩曹楚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⑧⑩罗竹风主编:《汉语 大词典》(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汉语大词典》(第2一 l2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1993年。⑨杨伯峻译著:《孟子译 著》,中华书局,2000年。⑩苟况著,杨惊注:《苟子》,商务印书馆, 1936年。⑩⑩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⑥[西汉]贾谊 撰,阎振益等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⑩朱谦之校辑: 《新辑本桓谭新论》,中华书局,2009年。⑩冯国超:《图说周易》,华 夏出版社,2007年。⑥墨翟:《墨子》,商务印书馆,1936年。⑩[宋] 赞宁:《僧史略》,上海涵芬楼本,1923年。 责任编辑:行健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