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说明洋流的分布情况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尺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理清思路、明确线索的习惯
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地图)分析归纳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教学分析
重点:流的形成以及分布
难点:流的成因以及世界分布规律 关键:洋流以及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关系 三、教学提纲
1、引入:回顾“自然界的水循环”,再次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视角从全球的角度和大尺度的范围转移到中尺度的具体的海洋上,学习和分析海水的运动
2、说明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理清学习任务的思路和明确学习的线索,根据线索逐一探究 什么是洋流?
洋流的动力是什么?
洋流分布在什么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3、假设海水运动平台,从简单开始建立理想模式,分析并理想模式海水运动的作用力状况,总结出理想模式洋流特征和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反气旋型环流 高纬度海区气旋型环流
4、从假设的理想模式迁移到真实的地球情境上,分析理想模式和真实情境的区别,明确海陆差异的客观存在,综合确认海水运动的作用力状况,进而分析总结出真实模式的洋流特征和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反气旋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气旋型环流) 南极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5、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引出下一课时的思考内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题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讲述: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并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环”,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一个回顾—— 播放:“自然界水循环”的形象的动画…… 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提出问题:上一节课我们研究的“自然界水循环”是在一个怎样的地理尺度和地理视角上进行? 引申:研究事物的一般程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具体,那么从空间位置的角度来观察,自然界水体的整体有哪些局部组成?比重最大的水体是什么?为什么? 点题:研究的视角从整体转移到局部,目光应该放在局部最重要的部位——海洋水 观看“自然界水循环”的形象的动画…… 总结“自然界水循环”的本质:不同形态和不同空间位置的水体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是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交换 思考并回答问题:大尺度,全球视角! 思考并回答: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比重最大的是海洋水(M占96.53%,S占71%) 翻开课本61页,准备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本环节预定目标: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尺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第二环节:分析学习任务和重点,理清思路,明确线索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在同学们的印象和经验中,海水运动的形式有哪些? 说明:海水运动的方式很多,最为重要的是“洋流”!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学习和研究“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题? 学生活动 回答:波浪、潮汐、洋流…… 明确学习任务和重点:洋流! 明确任务,理清线索!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线索: 什么是洋流? 洋流的动力是什么? 强调:这就是我们的线索学习法! 好!任务清楚,线索清晰了,下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逐一解决问题!(承上 洋流分布在什么地方,模式? 启下) 本环节预定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理清思路、明确线索的习惯 第三环节:分析问题、分析方法、达成方案、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洋流? 提出问题:概念的关键词? 洋流的类型? 学生活动 海洋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回答:比较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解决第二个问题:洋流的动力是什暖流、寒流! 么?有哪些作用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盛行风的推力、教师总结:洋流的动力较多,也很地转偏向力、陆地地形的阻力…… 复杂,最为重要的动力有盛行风的刚刚学过物理学中的力学和运动学:用推力、地转偏向力、陆地地形的阻“力的合成和分解”去分析地球上不同力! 海区海水的受力情况!然后总结归纳! 引申:清楚了洋流的作用力,如何思考回答:假设! 分析洋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呢? 假设地球的理想模型! 提出问题:地球的情况很复杂,不假设海水运动的理想模型,在理想模型同海区的差异也很大,在真实状况上分析海水的受力情况和分布情况 的地球上分析海水的运动情况很困难,有没有更好的、更简便一些的 办法?(提示我们学过的“地球运学生画图并展示 动”和“大气运动”所使用的研究学生画图并展示并相互点评 方法) 结合自己画出的理想洋流模式与动画的确定研究方法、达成研究方案:假理想洋流模式做比较,说明自己错误的设海水运动的理想模型,以“全球原因 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为假设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与气旋和反气旋模型,分析海水受力情况和分布规做比较) 律! 中低纬度海区反气旋型环流 解决第三个问题:洋流的分布规 高纬度海区气旋型环流 律? 交代工作:画图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上低纬、中纬、高纬海区在海区中心、海区西岸、海区东岸的受力情况 交代工作:根据画图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上低纬、中纬、高纬海区在海区中心、海区西岸、海区东岸的受力情况,画出洋流模式 播放:理想模式——“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上海水受力和运动、分布的形象动画 提出工作:按照低纬、中纬、高纬不同海区总结洋流分布理想模式 本环节预定目标: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说明洋流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环节:知识迁移,从洋流理想模式迁移到真实模式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答:海陆差异! 观察世界地形图 根据世界地形图归纳:太平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印度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大西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北冰洋海区、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环提出:我们现在要从理想模式中做出去,南极洲海区) 了解真实是洋流情况 观看真实洋流动后看课本62页图提出问题:假设的理想模式与真实地球的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差别? 在老师知道下按真实地球不同纬海区真实地球中主要有哪些海区? (太平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印度播放:真实地球不同纬海区(太平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大西洋海区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印度洋(南北半球海区)、北冰洋海区、南半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大西洋海球中高纬度海区(环南极洲海区))进区(南北半球海区)、北冰洋海区、行运用动画课件和地图总结归纳真实洋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环南极洲海流模式: 区))的海水受力情况和分布情况 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的形象动画 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提出工作:总结真实洋流模式 环流。(反气旋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气旋型环流) 南极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本环节预定目标: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地图)分析归纳的方法 第五环节:总结引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太阳辐射、地转偏向力、盛行风…… 总结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球上的五带 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提出:海水运动影响哪些方面的地理环风、天气和气候 境,如何影响,产生怎样的效果?——下回分解! 本环节预定目标: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布置作业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附:板书 第二节:大规模是海水运动 全球 局部
1、 什么是洋流?
2、 洋流的动力是什么? 盛行风的推力 地转偏向力 陆地地形的阻力
3、 分布规律和模式: 理想---真实
高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