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实现路径与支持体系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时代迈向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应对新挑战的主要战略。本文以“动力机制→实现路径→支持体系”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是企业思维由工业化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型;企业组织结构由科层制向平台化转型;企业业务流程由单一价值链向集成价值链转型;企业产品理念由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是将数据作为战略性核心资产进行管理;打造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敏捷组织;以消费者价值创造为核心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实行差异化转型模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体系包括利用“新基建”的历史机遇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圈;打造数字化人才引育体系;加大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新基建;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Realization Path and Support
System of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bstract: As the global economy moves from the era of industrial economy to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ecomes the main strategy for enterprises to cope with new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dynamic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support system,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thinking from industrial thinking to internet thin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rom bureaucracy to platform;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business process
from a single value chain to integrated value chain;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product concept from homogenization to personalize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to manage data as a strategic core asset, build an agile organization with quick response ability, promot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with consumer value creation as the core, implement differentiated transformation mode.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cludes using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new infrastructure to lay a solid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uilding an industrial internet ecosystem, using a digital talent education system, increasing funding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new infrastructure; the digital econom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一、引言
随着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转换增长动力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益显著,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就会增长0.5%-0.62%①。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企业对数字化工具产生的爆发式需求和由此形成的工作模式,疫情之后将继续和深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为进一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综观已有研究,主要包括两类:
①
数据来源于新华网2017年12月17日文章《数字改变中国——从数字经济经济新高地》。
一类是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内涵的理论阐释。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学术界经历了“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组织重构→跨体系变革”的认识过程。Lee等将企业数字化转型视为数字技术在企业某些业务环节中的应用[1];Hiningsa等认为数字化转型会产生综合创新效应,带来新的行动者、结构和价值观[2];Vial则将数字化转型看作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会触发那些寻求改变其价值创造路径的组织的相应战略[3];肖静华认为企业从工业化向数字化的转型是跨体系转型而非同一体系内的转型[4]。
另一类是对具体行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行探讨。2018年以来,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的深入推进,国内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具体行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先后研究了炼化企业[5]、川酒企业[6]、保险企业[7]、外贸企业[8]、工业企业[9]、实体零售企业[10]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梳理和总结了这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需要突破的瓶颈。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初步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及具体实践,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然而,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企业都在转型的路上,没有先例可循,也缺乏最佳实践案例,因此需要更多的理论关注。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是什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体系如何构建?相关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以“动力机制→实现路径→支持体系”为分析框架,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是企业思维转型、组织结构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产品理念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是将数据作为战略性核心资产进行管理、打造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敏捷组织、以消费者价值创造为核心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实行差异化转型模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体系是“新基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人才、多渠道资金投入。
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
数字化技术打造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平台,重构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模式,将企业的生产设备、交易过程和物理世界数字化并再连接,推动企业的竞争从实体空间转向网络空间。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以数据的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根本动力是企业思维、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产品理念的转型。
(一)企业思维由工业化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型
工业化思维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为主要标志。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企业也会根据市场反馈进行调整,但周期缓慢。处于工业化思维的传统企业,最大的困境是由于信息不足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并由此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数字经济催生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了我们对传统企业经营的固有认知,我们需要对传统企业的战略、业务、运营及管理等各个层面重新审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销售与传播环节变得不再重要。企业以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且价格更低、速度更快。消费者拥有消费主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障碍因互联网而不复存在。
企业由工业化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型促进企业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企业以增量构建新型能力。企业运用互联网将软件、设备、流程优化、管理变革转化为企业的新能力。二是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升级为客户运营商。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成为产品提供者,通过产品与客户建立一种强关系,成为实时在线并了解、预测、满足客户需求的客户运营商。三是企业以不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面对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由工业化时代的冗余思维、静态思维走向数字化时代的精准思维、动态思维,以“数据+算法”的策略应对不确定性。
(二)企业组织结构由科层制向平台化转型
科层制被证明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等特征,强调只有实行“强制性的协调”,组织才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科层制是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标准范式,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面对快速响应、快速迭代的互联网环境,科层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在数字经济时代,组织形态趋于柔性化、扁平化和网络化,并呈现出大平台、小前端的特征。未来的组织形态将更多地出现以BAT等为代表的平台模式,敏捷地应对动态市场环境的变化。
通过建立以流程驱动为基本特征的扁平化动态组织,企业可以围绕为用户创造价值,以跨部门的业务流程梳理与优化为切入点,从横向上逐步打通部门壁垒,彻底改造因部门分割而产生的流程中断、分散等状态。同时,兼具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优势的动态组织可以将技术、人力、设备、服务、知识等多种资源整合于一体,构建跨企业的动态价值网络,逐步实现网络化的协同运作。
(三)企业业务流程由单一价值链向集成价值链转型
新兴数字技术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改造的同时,也逐步重构着企业的价值链。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一方面积极探索业务流程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实现轻资产运营;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对核心价值链进行数字化重塑,实现业务的精准定价和精准营销。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来看,价值链集成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效益的充分显现。
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在产品设计与制造、产供销等价值链环节实现集成。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是企业通过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
深度应用,持续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快速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控。产供销集成是企业通过供应链关键环节的集成互联,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管理,优化企业按照客户订单进行精细化、柔性化生产组织的能力,建立精准采购、定制生产、精准配送等生产模式。
(四)企业产品理念由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型
在工业化体系中,长期以来都强调消费者参与企业创新的重要性,市场权力逐步从制造商主导到中间商主导,再向消费者主导转移。然而,由于消费者参与的难度大,成本高,因而一直以来消费者的参与没有真正实现。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系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联接,特别是没有建立与消费者的联接。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提升唤醒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天性[11],驱动企业不断生产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新产品,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多样性,产品理念由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掌握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在大幅提升。消费者不仅关注功能性诉求,而且关注内容、服务、参与度、社交体验、分享与交流等体验性诉求。同时,企业拥有更好的智能化工具去挖掘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在搜索引擎、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偏好,在各个平台中留下了大量数据,企业可以获取并利用这些零散的数据,预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隐性需求。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组织优化、商业模式创新,也包括数据资产管理和转型模式的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因其资金保障、技术支持、业务模式等不同,其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也有所差异。正确的转型路径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各类资源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数据作为战略性核心资产进行管理
数据是“未来社会的石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确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管理之后的第七种生产要素。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数据资源有别于资本、劳动和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虽不能直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料,但其依托信息技术挖掘出数据背后的信息大大提升了传统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应不断提高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数据的创新驱动潜能,将数据作为战略性核心资产进行管理,强化数据与生产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一是进一步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将连接企业与用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接触点”转变为“信任点”。真正成功的企业善于将用户数据访问和使用的过程,公平善意地转化为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便利的过程。二是要从过去被动使用数据转变为主动治理数据。数据爆炸、大数据等使企业数据的复杂程度随之提高,如何从庞杂的数据中清洗筛选出准确有效的信息,是数据治理的重点,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三是打通企业各个环节的留存数据,促进业务数据在企业各个环节的快速流动。以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资流,更好地促进企业业务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打造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敏捷组织
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和组织进化的复杂性之间必须要架设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打
造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组织体系。敏捷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组织形式。从组织结构来看,传统组织是呈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敏捷组织是呈分布式的网状结构;从组织构成来看,传统组织是基于专业分工而建立的,敏捷组织是基于端到端的责任。敏捷组织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以相对自主的、跨职能的团队为核心,在高度协作的环境下,通过不断反馈来自我调整与完善,达到以最快的速度交付符合用户需求、真正创造商业价值的产品。
敏捷组织使得原本僵化呆板的多层级模式转变为敏捷高效的扁平化管理,促使组织架构变得更加具有活力,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字化转型需求。敏捷组织的打造需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强调组织的开放性和互联性,要求组织成员从单一的线性协同模式转向跨部门的协同模式,彼此形成良好的互动;二是唤醒每一个组织成员,集合组织智慧,构建具有协同共生能力的组织体系;三是解决组织管理方面的沉疾,注重管理决策的长期性,不断消除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统一高效的数据平台。
(三)以消费者价值创造为核心推进商业模式创新
数字化的核心是要解决消费者效率,也就是要高度体现如何有效提升各个系统节点消费者的效率。企业应以消费者价值创造为核心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应用大数据、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新资源和新手段,不断拓展形成网络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等多种服务模式,主动发现并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使消费者深度参与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来。
新一代数字技术不仅通过信息的透明降低了企业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通过信息的即时交互使消费者广泛介入企业的运作过程,使松散的消费者个体凝聚成为有价值的群体,形成消费者增权。随着消费者增权程度的提升,逐步形成以企业与消费者互动为基
础的各种新型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的出现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协同比以前更为迫切和重要。企业应借助数字网络平台形成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并借助大数据技术了解主要客户对于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建议,找到真实的市场需求,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四)实行差异化转型模式
路径选择关系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败,企业应立足发展阶段、规模大小等现实条件约束,实行差异化转型模式。数字化转型初期应做好产品,注重实现智能化制造。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以技术为依托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二是利用智能化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和减少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三是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数字化转型中期聚焦品牌建设和渠道开发,这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一个优秀的品牌不仅能带来利润的增加,还能够提高市场对产品和企业的信任度,为企业的长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字化转型后期以资源整合为主,使产品从标准化走向定制化,从行业拓展走向深度挖掘。首先,应将数据与组织结构融合起来,除了部门设置,还需要公司日常流程网络化、简单化。其次,以减少外部影响、提升响应速度和缩减成本为目标,供应链应根据市场变化进一步调整优化。最后,产品研发部门之间形成系统网络,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公司内部研发互联互通,解决数据孤岛难题。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路径也有所不同。对于行业大型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需求,还需要统筹产业链上下游,除了采用社会通用的信息技术服务之外,还需要依托自身体量优势,积极发展面向行业的专业性公共信息服务。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服务主要借助外在力量。中小企业应依托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来倒逼数字化转型,采用云计算、智慧物流、网络安全保障等大型行业性的信息技术服务商的服务,完善企业各环节的数字化保障。
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体系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十分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多数企业往往困于转型能力不够而“不会转”、转型成本偏高而“不能转”以及转型阵痛期较长而“不敢转”等困境。因此,企业数字化转型既“不能等”,又“不能急”,要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推进,通过“新基建”、工业互联网生态圈打造、数字化人才培育、多方资金投入等提供坚实的保障端基础。 (一)利用“新基建”的历史机遇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以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强劲支持与动力。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在铁路、公路、水路、航路等“路”上流动;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将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上流动。应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对能源、交通、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新基建”需要国家战略、国家规划和国家的有利保障。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新基建”的国家战略和规划。国家应联合交通、能源、住建、工信等部门制定“新基建”总规划,将“新基建”列入“十四五”规划。引导企业在“新基建”的相关领域布局,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研究制定促进“新基建”的配套。制定促进“新基建”的财务、金融、税收等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相关咨询机构应对“新基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进行
系统研究,为相关项目的立项评估提供参考。再次,构建适应“新基建”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模式。明确、企业在“新基建”投资、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关系,在保障“新基建”运营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与企业权责清晰、紧密合作的集成管理模式。最后,在投资、建设、运营方面应加强国际合作,降低中小企业的参与门槛,为中小企业参与“新基建”拓展更多空间[12]。 (二)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的资源整合功能,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圈
数字化平台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效率。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企业最为最要的数字化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需求,使原材料、产品、设备、信息以及人实现互联互通,利用对工业数据的快速计算处理与高效建模分析,支持企业资源泛在连接、高效配置,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有效推动定制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在生产领域的落地,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动力。
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海量数据的深度处理和分析,帮助企业沉淀和复用知识。但是,仅凭一家企业难以形成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因此,要积极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圈。一是必须加快实施企业“上云”战略。对基础网络、数据资源、工具设备进行云化改造,大力发展服务企业内部的智慧经营管理平台和私有云平台。二是加强数据互通和共享。企业必须加快发展跨领域的数据互通、资源协同、平台互联及业务互认,增强自身的数据收集、分析及安防能力。三是构建互联网良性生态。与产业协会应加快研究制定企业互联战略与规划,积极引导企业与设备和原材料供应商、平台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协同合作,建立支持工业互联网
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
世界各国的一些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为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纷纷加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了诸多支持。美国的IBM、AT&T、微软等行业巨头利用自身在软硬件系统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力工业互联网平台;德国在工业互联网的架构、标准、安全等方面与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协同合作;日本则借助工业价值链创新联盟,积极推进其工业互联网走向国际化。
(三)、企业和高校三方合力,打造数字化人才引育体系
数字化转型对人才格局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数字化人才需求量急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产业数字化进程需数字化领袖、业务与技术人才约10亿人,中国约需3.6亿人①。人才建设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人才培养、储备均与业务发展不匹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关键障碍是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数字化需要全新的工作方式,企业应对数字化人才进行重新定义。在宏观上,要培养掌握如何构建数字化生产关系、制定数字化产业、思考产业生态重构模式的人才。在中观上,要培养熟悉数字化企业经营模式、能够构建数字商业模式的人才。在微观上,要培养一批能够进行产品数字化创新和服务的人才。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和高校三方合力。
①
数据来源于华为2018年《中国ICT人才生态》。
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关支持,大力推进数字化人才的引育工作。一是要鼓励国内院校注重人工智能领域学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对数字化关键应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实用性不足,与市场需求仍存在相当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数字化人才结构性不平衡状态。二是要面向全球吸纳高端人才,鼓励海外优秀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回国,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高地。 其次,加速电商行业中、低端职业培训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养数字化新蓝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必然要替代低技能和程序性的工作,应尽快改变培养目标与培养理念,加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商业结合的专业设置,提升数字化技能实训能力。
最后,迎接就业新挑战,提升全民数字化素养。回顾历次技术进步,其受益者均为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人员。随着电商的全球化发展,未来的就业链条将会打破国界、跨越平台。为了在全球就业链条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应全面提升全民数字化、智能化素质,倡导终身学习。
(四)发挥企业内外部联动力量,加大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投入
数字化转型的成本不仅包括购买和使用技术的成本,还包括对组织、流程、商业模式进行重构的成本。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动辄要花费千万元甚至上亿元。IDC的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支出达到1.18万亿美元,比2018年增长18%,2020-2023年将超过6万亿美元。美的集团从2012年开始规划数字化转型,到2018年累计已经投入超过80亿元①。因此,要发挥内外部联动优势,构建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
①
数据来源于《中国青年报》2020年1月14日08版文章《企业如何破解数字化转型难》。
的投入机制,持续加大对信息设备升级改造、新技术试验应用的资金支持。
从企业内部来看,应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编制合理的数字化转型预算。要综合考虑营销、运营、建设和技术的引入等费用,将转型所需预算专列账户,与日常经营管理预算分类管理,以节约转型成本。二是通过数字化服务的模块化降低转型成本。从供给方面看,模块化可以实现服务的标准化,使得服务成本大幅降低。从需求方面看,模块化允许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需要的模块组件,即使未来的技术升级,也可以迅速对新技术进行调整,大大降低了转换成本。
从企业外部来看,应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初期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我国一些省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贵州省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省份,省每年至少投入3亿元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吉林省首年补贴2.5亿元,且每年增加至少5000万元的投入;山西等省份也纷纷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当地企业数字化转型。此外,可以通过由全国各省级财政设立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利用好全国各省大数据集团设立的企业发展基金,扶持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活动。
参考文献
[1] Jay Lee., Behrad Bagheri., Hung-An Kao. A Cyber-Physical Systems Architecture for Industry 4.0-Based Manufacturing Systems[J]. Manufacturing Letters, 2015, 3(4):18-23.
[2] Bob Hiningsa, Thomas Gegenhuberbc, Royston Greenwood. Digit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 2018, 28(1):52-61.
[3] GREGORY VIAL. Understand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J].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9, 28(2):118-144. [4] 肖静华. 企业跨体系数字化转型与管理适应性变革[J]. 改革, 2020, (4):5-17.
[5] 吴青. 新态势下的炼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从数字炼化走向智慧炼化[J]. 化工进展, 2018, 37(6):2140-2146.
[6] 宋宝莉, 徐武明, 黄梅, 何东. 新经济背景下川酒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J]. 中国酿造, 2019, 38(4):208-212.
[7] 苗力. 保险企业数字化战略转型路径研究[J]. 保险研究, 2019, (4):57-65. [8] 王树柏, 张勇. 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路径与建议[J]. 国际贸易, 2019, (9):40-47.
[9] 李君, 邱君降, 成雨. 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业务综合集成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7):113-118.
[10] 高会生, 王成敏.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体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探析[J]. 商
业经济研究, 2020, (1):79-83.
[11] 张翼成, 吕琳媛, 周涛. 重塑:信息经济的结构[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12] 袁国宝. 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J].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