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附加题答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附加题

1.文言文两则 1、《学奕》选自 ,作者是 。通过写 的事,

说明了 2、《两小儿辩日》选自 ,作者是 。故事体现了 和孔子 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孔子是 时期的 , 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 一书。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孰为汝多知乎?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 的 ,他的作品还有 、 。

2、文章紧扣“ ”二字,刻画了 ,表达了作者

3、课文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 , ,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 和 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 (2) 5、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采用 修辞方法,表明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看似在问,

(3)“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采用 的修辞方法,把 比喻成 ,把 比喻成 。表现出作者

(4)“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采用 修辞方法,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

依照原句仿写:

(5)“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这句话采用 修辞方法,写出了 。仿写: (6)“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 的 。我们学过他的 。文章借 比喻 。写一个种树人让

的育苗方法,说明了 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 。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 。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 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理解句子。 (1)“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中的“不确定”指的是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①这是 课文中的一句话,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 。

②想想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不确定”带个我们考验?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4)“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 养分: 能量: 5、邯郸学步:

6、写两句人生哲理的格言。

6.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 为经线,以 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了 、 、 三次春节高潮。 3、本文作者是 ,课文按 顺序,对 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 5、课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 画卷,展示了 ,表达了 6、解释词语:

腊月: 除夕: 元宵: 初旬: 端午: 中秋: 重阳: 7、写五个我国的传统节日: 8、写两首描写节日的古诗。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 写的一篇 ,通过对李大钊 到 的回忆,展示了 表达了作者

2、本文按 顺序写了 件事:

(1) (2)

(3) (4) 3、课文 有多处:

(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

掉。

作用: (2)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 (3) 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 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 ;“平静”说明了 ;“慈祥”表现了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①他脸上的表情为什么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②“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指的是 (6)“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①这一次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②这段话写出了 (7)课文除了开头外,文章是按 、 、 、 的顺序来叙述的。

12.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 于 年 月 日在 追 悼 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 (2) (3) 3、解释词语。

泰山: 鸿毛: 五湖四海 精兵简政: 死得其所: 4、课文讲述 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 5、按要求写人物(至少写四个)。

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 死得比鸿毛还轻的人:

6、理解句子。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完全: 彻底: 这些句子的意思是 (2)“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 ),互相( ),互相( )。”

这句话的意思是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或: 于:

这句话是 说的,意思是 (4)“(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 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 )照你的办。”

①这段话共有 句,每句说的是什么意思? ②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5)“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五湖四海: 共同的革命目标: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 作家 的一篇 ,他的作品还有:

本课讲述了 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 ,是因为 ;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 ,是因为 ;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 ,是因 为 。

3、文章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心,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 和 交替进行, 和 交替出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他曾经多么幸福,跟着他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 。前一个“幸福”指 ;后一个“幸福”指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15.凡 卡

1、本文的作者是 国作家 ,通过 这件事, 反映了 ,揭露了

2、本文由 三部分穿插组

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 三方面 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 和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4、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 ...

打发: 打: 5、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

指望: 6、把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在问短的括号里。

愿望 指望 盼望 希望 渴望 绝望 失望

小凡卡( )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 )了。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 )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 )。信寄出后,他整天( )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 )。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 )了。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1、本课是一篇赞美 的文章,文章采用 的手法,以 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 ,而在于 和 。

2、理解句子:

(1)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 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 人生意义的发现: (2)“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 的新名词“_______”,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成一条条________________,她变成了科学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采用了“从……变成……”的句式,概括了 (3)“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 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她的报告”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 。“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 这句话写出了 (4)“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这句话赞颂了居里夫人

3、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指的是什么? 4、爱因斯坦说过高度赞扬居里夫人话是:“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人要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3、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 “!” 指

好处: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 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 联系。

4、本课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 5、舍本逐末: 6、写四个成语故事: 、 、 、 7、《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是 的 。《凡卡》的作者是 的 。《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 的 。《汤姆·索亚 历险记》的作者是 国家的 。

附加题 1、依次填入括号里的成语,最贴切的一组是( ) (1)他这个人经常( ),想到什么就谈什么。

(2)这样的计划给人以( )的感觉,好像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 (3)老张订计划、做决定,很少调查研究,常常( ),还自夸“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4)学习或者做事,如果( ),随心所欲,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A 、信口开河 虚无缥缈 无的放矢 闭门造车 B 、闭门造车 无的放矢 信口开河 虚无缥缈 C 、无的放矢 闭门造车 虚无缥缈 信口开河 D 、信口开河 虚无缥缈 闭门造车 无的放矢 2、看上句,补下句。

星星之火, 麻雀虽小, 逆水行舟, 国家兴亡, 严以律已, 只许州官放火, 3、写出带“马”字的成语。

粗略地看——( ) 立了大功——( )

快上加快——( ) 单独行动——( ) 地势平坦——( ) 声势浩大——( ) 扩充实力——( ) 人马众多——( )

心思不定——( ) 走在前列——( ) 4、将下列名著和作者的名字以及主要人物对应连线. 罗贯中 《红楼梦》 武松 吴承恩 《水浒》 孙悟空 施耐庵 《三国演义》 林黛玉

曹雪芹 《西游记》 诸葛亮

5、在下面( )里填上人体某部分名称,组成四字成语。

( )枪( )剑 袖( )旁 观 孤( )难 鸣 屈( )可 数 ( )有 成 竹 得( )应( ) ( )( )之劳 牵( )挂( ) 促( )长 谈 一( )之 力 妙( )回 春 一( )遮 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