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1.△*詞的結構:單音詞、複音詞,聯綿詞、偏義複詞 2.△*古今詞義的異同,附“詞義分析舉例一” 【要求和說明】
1.△*瞭解古今詞義異同的幾種情況,能說出教材所舉的常用實詞在古書中的主要意義
2.△*瞭解單音詞、複音詞、聯綿詞、偏義複詞等概念,能指出它們的區別
第一節 古今詞義的異同 教學要求:
本單元重點。古今詞義的異同是閱讀古文的障礙之一,掌握古今詞義的異同,可以更準確地理解原文。 一.古今辭彙
古今辭彙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詞的構成上,古漢語主要是單音詞,現代漢語則是複音詞占多數。二是在詞的存廢上,可以分為古今通用詞,古用今廢詞。 二.古今詞義
(一).詞義基本相同的
多屬於基本詞彙。但並非絕對沒有變化,在一些次要的屬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別。 1.詞所概況的客觀物件發生了變化
布衣,今天布是棉,麻,棉型化纖織物和混紡織物的統稱,而古代的布一般指麻布,與帛相對。
鏡,唐代傳奇小說《聶隱娘》中,嫁給磨鏡人。現代的鏡子,在玻璃背後塗上水銀。但古人最初用大盆盛水照面,後來用銅製成鏡子。 2.對客觀物件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虹,古人認為虹是一種有生命的蟲類,傳說它能吸飲,人們叫它“虹飲”。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飲於河”。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虹是陽光射入水滴後,經過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的在雨幕或霧幕上的彩色圓弧。
雷,古人認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罰暴懲惡。現代物理學則認為雷聲是帶電雲放電所釋放出來的高溫使水滴氣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生的猛烈爆炸聲。 (二).古今詞義有差異的 1.程度上的差異 a.顯著的
走,《說文》“走,趨也。”《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走馬觀花。 行李,古指人,今指物。 b.微殊的
窮,今指貧窮。古代一般指盡,盡頭,所以字從穴。“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無窮無盡,“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漢語中另一常用
1
義是仕途坎坷或生活困窘,死生存亡,窮達貧富。
給,形容詞,食用豐足,自給自足。動詞,供應,“供給”。 勸,鼓勵,勉勵。
勤,辛勞,勞苦,與“逸”相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訪,諮詢。
2.範圍上的差異 a.詞義擴大
秋,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兩個季節,後分出冬夏。秋季是莊稼成熟的季節,北方一年種一次作物,秋由一個季節擴大為全年。“一日不裏,如三秋兮。”千秋萬代。萬古千秋。 睡,坐寐也。
河,黃河/泛指一切河流。 江,長江/泛指一切江。 響,回聲/泛指一切聲響。 色,臉色/顏色。 b.詞義縮小 臭,《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禮記•大學》:“如惡惡臭。” 湯,《孟子》:“冬日則飲湯。”赴湯蹈火。 子,《論語》;“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穀,五穀:稻,黍(黃米),稷,麥,豆。(古代以稷為百穀之長)九穀:增加秫、麻,麥、豆分大小。 宮,房屋/宮殿。 禽,動物/鳥類。
丈夫,泛指男子/女子的配偶。 蟲,動物/昆蟲。 c.詞義轉移
涕,《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出師表》:“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鼻涕上古用“泗”或“洟”。《詩經》:“涕泗滂沱。”淚字漢代以後才出現。 羹,帶汁的肉/湯。 領,脖子/衣領。 腳,小腿/腳。
3.古今詞義的局部變化 a.常用義的變化
池,護城河、池塘/池塘。 謝,道歉、感謝/感謝。 b.非常用義的變化
禁,禁止、天子所在地/禁止。 崩,崩塌、天子死/崩塌。
4.古今詞義感情色彩上的差異 a.褒貶的差異
爪牙,武將、猛士/幫兇、走狗。
2
謗,公開的批評或指責/誹謗。 賄,財物/賄賂。 b.輕重的差異 怨,仇恨/埋怨。 誅,責備/殺。
第二節單音詞和複音詞 教學要求:
瞭解古今辭彙在構成上的差別。 一.單音詞
把單音詞翻譯成複音詞,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大體上有三種: 1.將其變為另外的複音詞:如,師退,次於召陵。
2.在前後增加相關詞素:如,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3.在前後增加詞頭詞尾:如,虎,石。 有些單音詞連用,看似複音詞,實為片語。
璧有瑕,請指示王。/天下雲集而回應。/昨日如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綺羅者,不是養蠶人。(張愈:蠶婦)/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三.複音詞
(一)單純複音詞 1.迭音詞
古人稱“重言”。多是描繪狀貌的形容詞,模擬聲膏的象聲詞。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迭音詞與詞的迭用不同。如: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 2.聯綿詞
古人稱“連語”或“謰語”。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雙音單純詞,在詞的結構上具有不可分割的特點。
(1)雙聲:仿佛 躊躇 流離 玲瓏 留連 恍惚 鴛鴦 蜘蛛 秋千
(2)迭韻:蹉跎 倉皇 莽蒼 窈窕 依稀 逍遙 荒唐 混沌 玫瑰 朦朧 胡蘆 (3)雙聲兼迭韻:繽紛 優遊 輾轉 (4)非雙聲迭韻:扶搖 狼藉
3.音譯外來詞:葡萄 琵琶 浮屠 羅漢 琉璃 袈裟
北齊顏之推解釋“猶豫”的錯誤。優與,猶預,容與,遊移。《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望洋興嘆),望陽,望羊,茫洋,盳羊。 (二)合成複音詞
1.附加式:由詞幹和表示附加意義的詞素組合而成。如:欣然 婉如 第一 阿姊
2.聯合式: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相反的詞素並列起來構成的合成詞。根據兩個詞素在詞中的表義作用,又可分為同義複詞,變義複詞,偏義複詞。 (1)兩個詞素意義相同或相近,表義上處於並列地位。如;土地 賓客 言語 朋 友 美麗 險阻 自從 功勞 婚姻
(2)合成詞的詞義不是詞素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其意義的引申,比喻或借代。
3
如:骨肉 春秋 社稷 干戈 水火
(3)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互對舉的詞素組合而成,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成為該合 成詞的意義,另外一個隻起陪襯作用,充當一個音節。 《列子》:無羽毛以禦寒暑。 《屈賈列傳》:明於治亂。
多由反義詞構成,但有時由相關的詞構成。 《禮記》:大夫不得造車馬。
3.偏正式:前一個詞素修飾後一個詞素,表義上以後一個詞素為主。如:百姓 諸 侯 天子 中國 兵法 朝廷
4.動補式:前一個詞素表示動作行為,後一個詞素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結果等。如:平定 封閉 充滿 擾亂
5.動賓式:前一個詞素表示動作行為,後—個詞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如:將軍 革 命 知府 執事
6.主謂式:前一個詞素表示人或事物,後—個詞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或狀態。如:月蝕 霜降 夏至 冬至 御用 學習複合詞要注意,由於它的形成有一個長期凝結的過程,最初階段這種結合並不穩固,經常合而又分,時分時合。究竟是單音詞還是複音詞,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以判斷,主要有兩個標準:(1)從詞義看,複合詞具有指物的單一性。(2)從結構上看,複合詞兩個音節結合緊密,不能隨便插入其他的成分。因此.既要避免把尚未結合的單音詞誤認為複合詞,又要避免把已經凝結為複合詞的拆為單音詞,如良人。
第三節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教學要求:
本單元重點。本義是詞義系統的核心,所以必須掌握分析詞的本義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從本義派生出新的詞義即引申義。 一.詞的本義 詞的本來的意義,是造字時代的詞義,是指與該詞書寫形式相應並有文獻參證的最古的意義,而不是漢語發生時代的原始義或最初義。本義是和引申義相對而言的。
(一)掌握本義的意義
是詞義系統的核心。如:益,本義為水漫出來(溢)。水漫—增加,增多一富裕—利益—更加。 (二)怎樣推斷本義
一是字形分析法,必須有文獻上的佐證。二是多義歸納法,運用詞義演變規律,推斷詞的本義,以彌補字形分析法的局限。 1.字形分析法 啟:《說文》“啟,教也。從 ,啟聲。”《論語》:“不憤不啟。”《鄭》:“夫人將啟之。”甲骨文字形正象用手開門。
向:《說文》“向,北出牖也,從 ,從口。”《詩》曰:“塞向墐戶。”甲骨文 。 兵:《說文》“兵,械也。從 ,持斤。”甲骨文 ,象雙手持斤。《說文》:
4
“斤,斫木斧也。”“棄甲曳兵而走。”
牢:《說文》:“牢,閑(柵欄)也,養牛馬圈也。”甲骨文 ,金文 。亡羊補牢。
盥,《說文》“盥,澡手也,從臼水臨皿也。”甲骨文 ,小篆 。古代習俗,可以不必每天洗臉,但必須每天洗手。洗手時,上有人捧匜,用以澆水。下麵用承盤接水。《晉公子重耳出亡》:“奉匜沃盥。”
使用《說文》應注意以下兩點:(1)小篆也不是最早的文字,形體也已經經過演變,使形義關係發生了變化。如“長”。(2)許慎解說的有時不是本義,而是引申義。如“啟”。
運用字形分析法,必須有文獻參證,如果孤立進行字形分析,很可能失於主觀臆測。如“元”,金文 ,證以“冠”.《左傳》:“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孟子》:“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可見《說文》的解釋是錯誤的。
通過字形分析本義,純表意文字則直接明瞭,但形聲字則存在問題,形符雖能推斷詞的本義,但不具體,只是指明方向,標明詞義的類屬。如“叔”,通常指年少的,古代排行是伯仲叔季,叔父。《詩經》:“九月叔苴。”苴,麻的種子。《說文》:“叔,拾也。從又, 聲。” 2.多義歸納法
如“即”:走近,靠近/用與抽象意義的走向/就位/登上君主的位/在酒席座上/就席/就在當前的時間/就
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走近食物前就餐。 二.詞的引申義
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出來的意義.在本義的基礎上繁衍派生出來的意義。 凡屬直接派生引申義的意義,稱為基礎義,它可以是本義,也可以是本義以外的其他義項。基礎義和引申義在詞義系統中是相鄰的兩個義項,引申義產生的原因存在於基礎義中。如“朝”:早晨—朝見—朝廷—朝代。
依據引申義和本義的關係,可以分為兩類:直接引申義,近引申,間接引申義,遠引申。
(一)直接引申
節:竹節。節:竹約也。從竹,即聲。引申為木節。 禦:駕馭車馬。引申為一般的駕馭。
保:撫養。《尚書•康誥》:“若保赤子。”初生的嬰兒。引申為安。 直接引申義也可能不止一個,如:問。本義為詢問。直接引申為:1問候,慰問。《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2審訊。《詩•泮水》:“淑問如皋陶。”3責問,追究。4音訊。《晉書•陸機傳》“久無家問。”5過問,管,干預。
(二)間接引申 也叫輾轉引申。
防:本義為堤壩。《周禮•地官•稻人》:“以防止水。”引申為堵塞水,防止水患。由堵水,防水引申為泛指堵塞,禁阻和防備,防止。防微杜漸。由禁阻,防止引申為約束。《鹽鐵論》:“以禮義防民。”由約束引申為規範,標準。《苟子》:“君子行有防表。”
5
(三)引申義與假借義的區別
與本義有無意義上的聯繫。須,本義是鬍鬚,後引申為動植物及其它物體上象須的東西。副詞,必須。《說文解字》:“須,面毛也。” 三.詞義引申的方式 (一)延展引申
依據表達新事物,新觀念的需要,就原詞義與之相關的某一特徵,加以突出或延展,賦予它新的特點,從而派生出新義。常見的引申方式。
隆,本義是山的高處。《孫子兵法》:“戰隆無登。”從山高這一屬性引申為一般的高。從具體的山高,引申為事業的興盛。
引,本義是開弓。引而不發。開弓要拉長弓弦,就這一行為特徵加以延伸,引申為伸 長。把弓弦向後拉,引申為軍事上的退卻。用手把箭導向後方,引申為引導。
治,本義是治水。由整治引申為治理國家。 本,樹根。由在下的部位引申為基礎。 舉,舉物。由上舉引申為推薦。 (二)條件引申 從基礎義引申出新義,需借助一定的條件,以自然的或社會的某種條件作為媒介,才能引申出新義。
寺,本義是官署。漢代九卿主管的機構都叫寺。太常寺、大理寺、鴻臚寺等。鴻臚寺是主管四方來賓的。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天竺僧摩騰用白馬駝著佛經,住在鴻臚寺,次年在洛陽建造白馬寺,作為賓舍。在這樣一種歷史交流的歷史條件下,“寺”才能由官署引申出佛寺義,並取得了獨佔的地位。
齔,本義是脫乳齒換長恒齒,即兒童換牙。《說文》:“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池,七歲而齔。從齒從匕(化)。”引申為童年。 漢,漢水—漢朝—漢族。 錢,鋤類農具—貨幣。 代,朝代—世代。 (三)比喻引申
以原詞語所概括的事物為喻體。 英,花—傑出人物。 斷,砍斷—果斷、決斷。
比喻引申和比喻的區別。如《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區別是有無產生新義。新義具有穩定性。
如:崩。
1.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比喻)
2.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比喻) 3.梁山崩。(本義)
4.不義不呢,厚將崩。(比喻引申) 5.周烈王崩,諸侯皆吊。(比喻引申) (四)關聯引申
也稱鄰近引申。原義所代表的事物與所要表達的事物之間相鄰近,相關聯,
6
關係密切,人們通過由此及彼的聯想,由原義引申出新義。
腳,本義是小腿。《說文解字》:“腳,脛也。”引申為足。 領,引申為衣領。
官,本義是官府,引申為官吏,又引申為官職。 兵,兵器—士兵—戰爭。
關聯引申還包括時空方面的引申。
曆,本義是經過,經歷。甲骨文 ,象人從禾旁走過.引申為歷時的意義。 永,本義是水流長,引申為時間的久遠。
第四節 同義詞的辨析 教學要求:
瞭解同義詞辨析的基本方法。 一.同義詞的來源
1.造字時意義相近構成同義詞 見,視,睹,看
都是表示人的視覺活動,意義相近,但有差別。《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
睹和看是同義詞,也是看見的意思,熟視無睹。
看是古今通用詞,在看的意義上,先秦多用視來表示。看早期多用來表示看望義。後來逐漸取代了視,李白《獨坐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2.詞義的發展變化形成的同義詞 屨,履
戰國以前,屨是名詞,是由麻,葛,絲等質料製成的鞋。而履是動詞,表示睬,在上面行走。《詩•小雅》:“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國以後,履才有了鞋的意義,《韓非子》:“鄭人有買履者。”兩者變成了同義詞。 3.新詞與舊詞的積累構成同義詞 畏,懼,怕
上古漢語用畏或懼來表示“怕”的概念,如《論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怕在當時沒有害怕的意思,《說文解字》:“怕,無為也。”實即澹泊的“泊”字。到了唐代才出現用“怕”字表示害怕,如元稹《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於是三者形成同義詞。 4.各地方言的差異所形成的同義詞
方言詞被吸收到全民語言中來,與“通語”形成同義詞。 迎,逢,逆
都表示兩人行走的方向相對,送往迎來,狹路相逢。《春秋》:“公如齊逆女。”漢代揚雄《方言》:“逢,逆,迎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關而東曰逆。” 二.同義詞之間的相互關係
所謂同義詞的“同”應該注意只是就義項而言的,而不是就詞義系統講的。例如盜、竊這兩個同義詞,只在偷盜這個義項上同義。除此之外,盜還表示偷東西的人和賊寇,而竊沒有這兩個義項;竊可用作副詞,表示謙敬,盜無此用法。此外,詞義是發展的,本來不是同義詞的,後來可能發展為同義詞;本來是同義
7
詞的,後來也可能變得不是同義詞了。 1.本義相同相近
本義相同相近的同義詞數量不多,它們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本身相同或相近,有的是種概念與屬概念的關係。這一類同義詞詞義引申的出發點相同或相近。如《說文解字•阜部》:“陬,阪隅也。”“隅,陬也。”陬、隅都引申為角落之稱。 2.此詞的引申義與彼詞的本義相同 有的詞原來並不同義,經過引申,甲(乙)詞的引申義可能與乙(甲)詞的本義相同了。如“屨”本義為鞋,“履”本義為踐。《左傳•成公二年>):“ 克傷於矢,流血及屨。”《詩經•小雅•小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兩例各用其本義。“履”從踐履、踏地的本義引申為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履)本訓踐:轉注為所以踐之具也。”履的引申義便與屨的本義相同了,二者成為同義詞。 3.引申義相同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本義不同,各自經過不同的引申過程,在某一共同的引申意義上交會而成為同義詞。《說文解字•禾部》:“ ,穀熟也。從禾,千聲。”這就是“年”的本字本義,《說文解字•步部》:“歲,木星也。”木星又名歲星。《漢書•天文志》:“太白在南,歲在北,名日牡,年穀大孰。太白在北,歲在南,年或有或亡。”這裏的“年、歲”都用其本義。“年”由本義引申為五穀成熟一次的時間;歲則由於木星由西向東運行,每行經一個星次的時間為十二個月,而引申稱這段時間為一歲。“年、歲”在引申記時的意義上成為同義詞。 《說文解字•草部》:“茲,草木多益。”本義為草木繁多,由於草一歲一枯榮,故“茲”也引申表示這段時間。《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茲”又與“年”、“歲”成為同義詞。 由於詞義的引申是連續不斷的,幾個詞雖然在某一意義上交會,仍不終止各自繼續引申的過程。它們可能分道揚鑣,形成詞義之間新的引申意義的差異;也可能同步前進,形成某一段引申軌跡的平行。例如:
禁 止 “禁”本義是告誡、阻止別人去做犯忌的事情,“止”的本義是腳趾,二者在“停止”、“阻止”這一引申意義上同義。《鹽鐵論•詔聖》:“嚴刑不能禁,峻法不能止。”禁、止對文。但這兩個詞有各自不同的引申軌跡。“禁”又引申為禁令、宮禁等,“止”又引申為居住、留住、舉止等意義.
族 眾 “族”本義為聚在一起的箭頭,引申為叢聚,又引申為多。“眾”本義為人多,引甲為凡多之稱。這兩個詞在“眾多”這一意義上成為同義詞。由於眾多的往往是不特殊的,這兩個詞共同引申為一般的這一意義.《莊子•養生主》:“族庖月更刀,折也。”《列子•力命》:“矯氏謂季梁曰:‘汝寒溫不節,虛實失度,病由肌飽色欲,精慮煩散„„’季梁曰:“聚醫也.亟屏之’。”族庖、聚醫指的就是技藝一般的廚師、醫生。 一個詞既然在某一義項上與其他詞同義.那麼也可能在其他義項上分別與不同的詞同義。如“類”,在“種類”這一意義上,與醜、族同義;在“相似”這一意義上,與“似”、“如”同義;在“輩份”、“條理”的意義上,輿“倫”同義;在表示推測的“大抵”、“大都”這一意義上,又與“蓋”同義。 三.同義詞辨析的基本方法 (一)從詞義方面辨析
8
1.所指內容不盡相同 膚,皮
在先秦時代,膚指人皮,皮指獸皮。《左傳》:“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在古代,皮不能指人的皮膚,只有在詛咒人時才說:“食其肉,寢其皮。” 涉、渡、絕
在詞的內容上都有渡水的意思,但在渡水的方式上存在差別。涉指徒步過河,甲骨文 ,象雙腳趟水過河,渡是渡河,特指憑藉舟船過河,後來涉有泛指渡水,《刻舟求劍》。絕的本義是指繩索斷開,比喻引申為橫渡,“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恐,驚
恐比驚更嚴重些,經常表示驚慌失措,大難臨頭,現代漢語有複音詞恐怖,恐慌等。而驚是在外界刺激下,使人內心動盪,不一定表示恐懼,比驚程度輕。《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這裏的驚表示突然的感受,出乎意料,並不是恐懼,害怕。 饑,餓
饑是指一般的饑餓,而餓在上古指根本沒有飯吃,受到死亡的威脅,饑民/餓殍。《韓非子》:“家有常業,雖饑不餓。” 3.所指範圍不盡相同 聽,聆
都表示“聽”,但在使用範圍上卻存在差別。聽指一般場合的聽,使用範圍較廣泛,而聆一般用於莊重場合,表示傾耳細聽,懷著敬意關切地聽,謝靈運《登池上樓》“傾耳聆波瀾。”成語“聆聽教誨”。 香,馨
都指芳香,但使用範圍不同。香使用範圍很廣,包括米香,肉香,草木香,瓜果香,泛指一切芳香。馨也指芳香,但使用範圍較窄,特指散佈很遠的香氣,《詩經》毛傳,“馨,香之遠聞也。” (二)從語法功能方面辨析 之,往
在“去”的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從動詞後面所帶的成分來看,其用法各不相同。之的後面必須帶處所賓語,表示“到—去”,“吾欲之楚”。往僅僅表示方向性和目的性,後面不能帶賓語。《孟子》;“往之汝家。” 言,語
都表示說,說話,但二者在組合功能上不同。作為動詞,言是主動陳述,自抒己見,而語是與人談論,告訴別人,古讀為 。正因為言自抒己見,所以可以不帶賓語,表示說話,言而有信。,言如果帶賓語,只能帶表示陳述內容的賓語,不帶指談話物件的賓語,“豈敢言病?”言必須涉及談話物件時,就常常用介詞把聽話者引進來。“佚之狐言于鄭伯。”語是與人交談,所以強調談話物件,句中帶有表示談話物件的賓語,如《論語陽貨》:“居,吾語汝。”如果要表達所告之的內容,可帶雙賓語。“公語之故。” (三)從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笑,曬
9
笑是一般的笑,哂則帶有輕視的感情色彩,《論語》“夫子哂之。” 婦,媼
都表示老年婦女,而媼是對老年婦女的敬稱,婦指一般的老年婦女。 征,伐,侵,襲,攻
22222222222222222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目的與要求: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的差異重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學會分析古今詞義差異 教學重點:古今詞義差異分析 教學難點:差異分析方法
10
第一節、古今詞義(辭彙)的傳承與存廢
一、古用今廢詞
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如:
區分牲畜種類的詞: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
古代官職等級:君、臣、僕、吏、奴、婢、大夫、尚書、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二、古今義同詞
多爲基本詞彙,古今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個別詞義所指仍有細微差別。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詞義所指的禮儀有了變化。 雷,古今對同一現象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人、山、水、牛、馬、日、月、前、後、上、下等
三、古今異義詞
(1)完全不同 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 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王逸注:“綢,縛束也。”今義爲絲織品的名稱。
該:古代常用義爲完備。《楚辭·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王逸注:“該。亦備也。言撰設甘美招魂之具,靡不畢備,故長嘯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備、該,鹹也。”現常用意義爲“應當”。成語“言簡意賅”一詞中,“賅”與“該”義同而形異。
搶:《戰國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莊子·逍遙遊》:“我決起而飛,搶榆枋。”兩處的“搶”皆“碰、撞”之義。
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異 古今意義之間存在細微差別。 給:古常用義爲供給。《戰國策·齊策》:“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今常用義爲給。
勤:古常用義爲辛勞、辛苦,與“逸”相對。《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今常用義爲勤勞、勤快。
勸:古常用義爲鼓勵、勸勉,《國語·越語》:“果行,國人皆勸。
11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今義爲勸說。
訪:古義爲詢問、諮詢。《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訪諸蹇叔。”今義爲探訪、訪問。
第二節、古今詞義的差異
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一、詞義範圍不同
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示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以下幾種幾何關係:
在古今詞義的關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同,B圖代表古
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係,詞義在發展過中,古義的部分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這是多數詞義變化的情況。C圖今義包含古義,表示今義擴大。D圖古義包含今義,表示今義縮小。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示詞義轉移。
(一)、詞義範圍擴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採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擴大。(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菜:古義專指蔬菜,《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禮記·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謂芹藻之屬。”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載:仇
12
泰然對一幕僚說:“某爲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爲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這裏“菜”與“肉”分別畫然。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該書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這裏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菜”的意義演變可以用下圖表示:
義素一 義素二 古義 蔬菜 今義 蔬菜 肉蛋奶等副食 ②睡:古義指打盹。《說文·目部》:“坐寐也。”《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蘇秦列傳》:“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軾《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以上幾例中“睡”均爲“坐寐”義。後來“睡”由“坐寐”發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義素一 義素二 古義 打盹 今義 打盹 其他睡覺方式 ③糧:古義指外出時隨身攜帶的(供旅行者吃的)乾糧。《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注:“居家爲食,行道曰糧。”後來泛指各種糧食。《晉書·吳隱之傳》:“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授親族。”《後漢書·和帝紀》:“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這兩處的“糧”均泛指所有糧食,尤其是後面一句,能做種糧的“糧”顯然不是指“乾糧”。現在所說的“糧”也是幹濕生熟均可。 義素一 義素二 古義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今義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其他各種糧食 ④江:古專指長江。《水經注·江水》:“江水又東,逕巫峽。”今泛指多條河流。陸雲《答兄平原》:“南津有絕濟,北渚無河梁。”
⑤河:古專指黃河。《山海經·海外北經》:“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今泛指多條河流。杜甫《秋興八首》其七:“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⑥皮:古專指獸皮。今泛指多種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樣的東西。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中的“皮”即爲古義。《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禮記·坊記》鄭玄注:“古者殺牲,食其肉,坐其皮。”
13
⑦響:古專指回聲。《水經注·江水》:“空穀傳響,哀轉久絕。”今泛指聲音。洛賓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沈。”
⑧唱:古義指領唱。《詩經·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騰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此外,“雄、雌、牙、齒”等詞也表現出詞義範圍的擴大。
(二)詞義範圍縮小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採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縮小。(今義小於古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既有香氣,也有臭氣。《周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在表示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大學》:“如惡惡臭。”“惡臭”指難聞的氣味。後來又泛指各種氣味而專指穢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這裏“臭”和“香”相對,顯然指穢氣。
②宮: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說文·宀部》:“宮,室也。”《周易·困卦》:“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經典釋文·爾雅音義》:“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爲宮也。”先秦無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自秦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現在指一些群衆集會的地方,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
③禽:古義爲飛禽走獸的總稱。《白虎通》:“禽者何?鳥獸之總名。”《周禮·天官·庖人》:“有六禽。”鄭玄注:“宜爲羔、豚、犢、麛、雉、雁。”《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後來詞義範圍縮小專指鳥類,如《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者謂之禽,四足而毛者謂之獸。”
④蟲:古代對動物的總稱。《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
14
謂之豸。”《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後指人以外的其他動物,《西遊記》第一回:“如今人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再後來專指昆蟲。今方言中,鳥稱蟲蟻,麻雀稱小蟲,蛇稱長蟲,虎稱大蟲,仍可見端倪。
⑤瓦:古義指陶器的總名。《說文·瓦部》:“土器已燒之總名。”今專指一種建築材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
⑥穀:古義泛指各種糧食作物。《詩經·豳風·七月》:“其始播百穀。”《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今專指一種農業作物——穀子。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穀》:“凡穀,成熟有早晚。” ⑦子:古義爲子女的總稱。《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後專指兒子。《戰國策·趙策》:“父母之愛其子,則爲之計深遠。”
⑧墳:古義指大土堆。《九歌·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後指墳墓。《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⑨金:古義指金屬的總稱。《說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後專指黃金。《世說新語·德行》:“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
此外,人們的稱謂“朕、丈夫、丈人”等也屬於詞義範圍縮小的例子。
(三)詞義範圍轉移
詞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係,只是具有一定的聯繫。詞義範圍由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由甲範圍變爲了乙範圍。如:
①羹: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西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詩《十五從軍行》:“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後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
古義 帶汁的肉 今義 湯類的食品 ②涕:古義指眼淚。《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
15
涕,中心不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詩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後來由眼淚變爲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
古義 眼淚(自目) 今義 鼻涕(自鼻) ③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後漢書·劉般傳》:“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置經傳,並以馱運經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爲僧衆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其官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
④暫:古義指突然、一下子。《說文·穴部》:“突,犬從穴中暫出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後意義變爲短暫的、短時的,庾信《鏡賦》:“不肯片時入匣裏,暫出園中也自隨。”再後來變爲暫時的意思。
⑤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說文·艸部》:“葷,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後指魚肉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食,不茹葷血。”范成大《離堆行》:“款門得得酬清樽,椒漿桂酒刪膻葷。”舒夢蘭《遊山日記》:“公已絕葷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湯:古義指熱水。《列子·湯問》:“日中如探湯。”今義指湯類食品或煮飯的汁。
此外,“官、兵”等詞也表現爲詞義的轉移。
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
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爲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以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
化,變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圖所示:
下面我們簡單予以說明。
(一)由褒義變爲貶義
①復辟:古義指恢復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感情色彩爲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用作貶
16
義。
②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爲王爪牙,爲國藩垣。”《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爲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後來指壞人的幫兇。
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義中也多用爲褒義。
(二)由貶義變爲褒義
①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後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爲貶義。今義則用爲褒義。
(三)由中性變爲褒義
①祥:古義指吉凶的徵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預兆時爲中性詞。後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爲褒義。
(四)由中性變爲貶義
①謗:古義指背後議論人。《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杜預注:“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史記·夏本紀》:“女無面諛,退而謗予。”賈山《至言》:“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戰國策·齊策》:“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今義則指誹謗、誣陷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後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韓非子·內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表現是古義輕今義重或者古義重今義輕。
(一)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古義爲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
17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
②恨:古義指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洛陽伽藍記》:“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李賀《老夫采玉歌》:“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二)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
①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袁盎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秦本紀》:“繆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後指埋怨,《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②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
另外“感激”一詞意義也是由重變輕。
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又不是孤立的,一個詞意義的變化往往貫穿著幾個方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古今爲一對相對的意義或時間概念。 本通論思考題:
1、 查找工具書,舉出古今詞義完全不同的例子10例。 2、 查找工具書,舉出古今詞義範圍擴大的例子10例。 3、 查找工具書,舉出古今詞義範圍縮小的例子10例。 4、 查找工具書,舉出古今詞義範圍轉移的例子10例。 5、 查找工具書,舉出古今詞義程度輕重不同的例子10例。
通論(三)單音詞 複音詞 同義詞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目的與要求: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的有關概念,學會如何判斷詞與詞組,掌握同義詞分析方法。 教學重點:聯綿詞、偏義複詞、同義詞
18
教學難點:聯綿詞、同義詞的細微差異分析
第一節 詞彙和詞義的繼承和發展
漢語是不斷發展的。在語言諸要素中,詞彙的變化最顯著,而詞義則幾乎處在經常的變動中。現代漢語詞彙是從古代漢語詞彙繼承發展來的,兩者旣有聯繫,又有差異。瞭解古今詞彙和詞義的繼承和發展狀況,不僅有助於掌握古代漢語詞彙,而且也有助於理解現代漢語詞彙。
一、 詞彙的繼承和發展
詞彙的繼承性,主要表現在基本詞彙的穩定性上。現代漢語從古代漢語詞彙中繼承了大量基本詞和一般詞。這些詞長期以來一直使用,意義沒有大的變化。它們是溝通古今漢語的重要因素。 單音詞如:
人 手 心 口 日 月 山 水 春 夏 秋 冬 天 地 雷 電上 下 左 右 輕 重 長 短 三 六 九 寸 尺 丈 匹 株 複音詞如:
蟋蟀 鴛鴦 天文 地理 國家 制度 撲滅發揮 主張 選擇 經營 聰明 恐懼 正直
漢語詞彙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舊詞的消亡和新詞的產生。詞彙的這種新陳代謝,是同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文化的繁榮、習俗的改變、制度的變革以及人們認識的深化等因素密切相關的。
詞所代表的客觀事物隨著社會發展消亡了,這個詞往往也就消亡了。如祭祀方面的詞。祠(cí)是春祭,礿(yào)是夏祭,祓(fú)是除災祭,禬是祈福除殃祭,社是土地祭等。這些表示神事活動的詞,隨著社會制度變革和科學昌明而被淘汰了。各個時代都有這樣一批被歷史淘汰了的詞,現代漢語一般不再使用。這些詞祇保留在古代文獻中,因此叫做歷史詞。
19
耒 臣 老
歷史詞的數量是可觀的。如:
耜 戈 盾 耦 玦 璧 簞 笏 黥 刖 臏 薨 弑 相 輦 軒 丞 宰 裏正 太后 公主 舍人 諸侯 左師 三徒屬 寡人 稽首
舊詞消亡不同於生物死亡,情況比較複雜。有的在口語中消亡了,卻在書面語中保存著;有的在通語中消亡了,卻在方言中保存著;有的詞消亡了,卻還作爲構詞詞素保留著。例如: (1)湯:《說文·水部》:“湯,熱水也。” (2)鬭:《說文·鬥部》:“鬭(dîu),遇也。”段玉裁《注》:“凡今人雲鬭接者,是遇之理也。《周語》:‘穀雒鬭,將毀王宮。’謂二水本異道,而忽相接,合為一也。古凡鬭接用‘鬭’字,鬥爭用‘鬥’字。”
例(1)中,“湯”的本義是“熱水”,已經在通語中消亡了,但還保存在書面語中。如成語:赴湯蹈火。另外,還保存在江浙方言中。如許傑《慘霧》:“母親一邊哭著,一邊燒湯給他洗滌。”例(2)中,“鬭”的本義是“遇”,已經在通語中消亡了,但還保存在江淮方言和湘方言中。如說“我鬭到張三”,就是我遇到了張三”。“我鬭到下雨”,就是“我遇到了下雨”。消亡了的詞作爲詞素保留著的很多。如恤:撫恤、體恤、憐恤等。又如崇:崇高、崇敬、推崇等。
新詞的增加比舊詞的消亡速度快得多,數量也大得多。用以表達衣食住行的詞,甲骨文中祇有十五個,金文中增加到七十一個,《說文》中增加到二百九十七個,幾乎是甲骨文中的二十倍。古漢語新詞增加,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是一大關鍵。在這以前,有關生產活動及日常生活的詞占很大比例。而春秋戰國時期抽象名詞、概括性的詞,尤其是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詞大大增加。另外,甲骨文中虛詞很少,而春秋戰國時古漢語中的虛詞基本都產生了,形成了一套較完備的文言虛詞體系。
新詞增加,春秋戰國時以單音詞爲主,唐宋後以雙音詞爲主。單音詞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大量同音詞,從而影響語言交際。雙音詞能克服單音詞義項過多的弊端,提高表意清晰度,所以,雙音詞成了漢語新詞產生的主流。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大量外來詞也就隨之進入漢語詞彙中來。這些外來詞,主要來自西域、印度和歐洲。外來詞進入漢語詞彙,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果。
二、 詞義的繼承和發展
詞彙的新陳代謝和詞義的繼承發展密切相關。一些詞古今沿用,它們的詞義基本沒有變化或變化甚微,但是更多的情況卻是詞義發展變化了。漢語詞義的繼承發展有如下情況:
20
(一)形義相同
詞形和詞義古今完全相同。有單音詞,也有複音詞;有基本詞,也有一般詞。這些詞古今傳承,體現了漢語的穩定性。如:
馬 牛 羊 雞 虎 狼 魚 鼈 草 木 藕 稻 風 雨 雪 泉 石 冷 熱 高 低 大 小 多 少 嫁 娶 有 無 飲食 侵略 橋樑 邊境 廣大 愉快 緩慢
(二)形同義異
有些詞書寫形式古今相同,但詞義變化很大。如: 走:古代最常用的意義是“跑”。《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棄甲曳(yè)兵而走。”又作謙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今義指步行。 去:古代最常用的意義是“離開”。《戰國策》:“莊辛去之趙。”又作“除去”解。《禮記·大同》:“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今義表示趨向。
捉:古代最常用的意義是“握”。《世說新語·容止》:“帝自捉刀立牀頭。” (帝:魏武帝曹操。)又作“鎮守”解。《周書·梁士彥傳》:“略取河北,捉黎陽關,塞河陽路。”今義指抓。
第二節 詞的構成
漢語詞的構成,也是旣有繼承又有發展的。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單音詞和複音詞,現代漢語合成詞的結構方式和古代漢語類似,這是今承古的一面。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爲主,這是現代漢語在古代漢語基礎上發展的一面。
一、 古漢語單音詞
古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在先秦兩漢時特別明顯。如: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旣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曹劌論戰》)
這段話除“長勺”、“敗績”是複音詞外,其餘都是單音詞。有人統計,《莊子·逍遙遊》中,複音詞祇有八十多個;《離騷》中,複音詞祇有一百四十多個。《詩經》中,單音詞佔90.3%;《左傳》
21
中,單音詞佔%;《史記》、《爾雅》中,單音詞約佔80%。可見,古漢語是以單音詞爲主的。一般來說,古書中一個字就是一個詞,所以古人往往字詞不分。
二、 古漢語複音詞
古漢語中,複音詞所佔比例雖然遠遠少於單音詞,但就一部作品來說,其中複音詞的數量還是相當可觀的。如《詩經》中的複音詞就有三百多個,《呂氏春秋》中的複音詞竟多達兩千多個。古漢語複音詞,可以分爲單純複音詞和合成複音詞兩大類(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書名等從略)。
(一)單純複音詞
1、聯綿詞。
兩個音節連綴表義的單純詞叫做聯綿詞,又叫“聯綿字”、“連語”、“謰語”等。最先提出連綿詞問題的宋代張有的《復古編》。王國維說它“合二字而成一語,其實猶一字也”。聯綿詞中的兩個字拆分開來,有的有意義,有的沒有意義。卽使有的字有意義,這些字的意義也與聯綿詞的詞義毫無關係。根據聯綿詞音節的語音關係,可以把它分成四類。
〈1〉雙聲聯綿詞。如:
仿佛 參差 伶俐 玲瓏 邂逅 恍惚流離 踟躕 憔悴 唐突 蜘蛛 枇杷
〈2〉疊韻聯綿詞。如:
逍遙 窈窕 依稀 撲朔 荒唐 蹉跎 倉皇芍藥 混沌 朦朧 徘徊 葫蘆 玫瑰 橄欖綢繆 婆娑 觱篥 紛紜 〈3〉雙聲疊韻聯綿詞。如: 繽紛 輾轉 優遊 繾綣 〈4〉非雙聲疊韻聯綿詞。如:
浩蕩 顛沛 扶搖 旖旎 陵遲 狼藉 鏗鏘 跋扈 雎鳩 對聯綿詞分類的根據是先秦古音,這是應該注意的。由於聯綿詞中的兩個字因音見義、託名標識,所以往往字無定寫。如“崔嵬”,可以寫作“崔巍”、“陮隗”、“磪嵬”等;“匍匐”,可以寫作“匍扶”、“蒲服”、“蒲伏”、“扶服”等。
對於聯綿詞,切忌望文生義或把兩個字拆分開來解釋。例如: (1) 計猶豫未有所決。(《漢書·高後紀》) 唐人顏師古《注》:“猶,獸名也„„此獸性多疑慮,常居山中,忽聞有聲,卽恐有人來且害之,每豫上樹,久之無人,然後敢下,須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決者稱猶豫焉。一曰隴西俗謂犬子為猶。犬隨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故雲猶豫也。”
22
(2)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莊子·百川灌河》) 清·郭慶藩《集釋》:“‘洋’、‘羊’皆叚借字,其正字當作‘陽’„„言望視太陽也。太陽在天,宜仰而觀,故訓為仰視。”
例(1)中,顏師古把聯綿詞“猶豫”拆分開來解釋,犯瞭望文生義的錯誤。例(2)中,聯綿詞“望洋”,又可以寫作“望羊”、“望陽”、“茫洋”、“盳洋”等。郭慶藩認爲“望陽”爲“正字”,是對聯綿詞字無定寫特點不瞭解的緣故。把“望陽”解作“望視太陽”,同樣犯瞭望文生義的錯誤。在一些報刊上,不時可以看到把成語“望洋興歎”中的聯綿詞“望洋”拆分開來換字的現象。如:“望山興歎”、“望書興歎”、“望題興歎”、“望林興歎”等,這都是對聯綿詞不理解的表現。 2、疊音詞。
兩個相同音節構成的單純詞叫做疊音詞。疊音詞又叫“重言詞”、“疊字”等。疊音詞在古代相當多,主要用來摹擬聲音和描繪狀貌。
〈1〉摹擬聲音。如:
關關 坎坎 霍霍 轔轔 淙淙 蕭蕭 丁丁 潺潺 喞喞 喈喈 〈2〉描繪狀貌。如:
夭夭 離離 習習 翩翩 渺渺 恂恂冥冥 赫赫 漠漠 蓁蓁 疊音詞的詞義一般同書寫它的單字意義無關,不能就單字來推測詞義。這是區別它和單音詞重疊形式的主要標準。如:《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的“行行”,是單音詞的重疊使用,表示動作“行”的重複。白居易《買花》“家家習爲俗,人人迷不悟”裏的“家家”、“人人”,分別是名詞“家”、“人”的重疊使用,表示逐指“每一家”、“每一人”。
(二)合成複音詞
古漢語合成複音詞主要有附加式、聯合式、偏正式、動補式、動賓式、主謂式等。 1、附加式合成複音詞。
附加式合成複音詞是由詞榦和表示附加意義的片語合而成的。例如:
(3)雜然相許。(《列子·愚公移山》)
(4)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5)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下》) (6)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庖丁解牛》) “然”、“爾”、“如”、“乎”爲表示附加意義的助詞。 2、聯合式合成複音詞。
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或相反的詞素並列起來構成的合成
23
詞,叫做聯合式合成複音詞。根據兩個詞素在詞中的表意作用,聯合式合成複音詞又可以分爲“同義複詞”、“變義複詞”和“偏義複詞”三種。
〈1〉同義複詞。構成聯合式合成複音詞的兩個詞素意義相同或相近,表意上處於並列地位,叫做同義複詞。如:
土地 賓客 言語 朋友 美麗 險阻 自從 眾庶 功勞 這種合成複音詞的兩個詞素,在古漢語中可以拆分開來單獨使用,並且位置可以互換,反映了由單音詞向複音詞演變過程中詞的結構的不穩定性。 〈2〉變義複詞。
構成聯合式合成複音詞的詞義不是詞素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其意義的引伸、比喻或借代,叫做變義複詞。如:
骨肉:本義指軀體。如《禮記·檀弓下》:骨肉複歸於土。”後來比喻“至親”。如《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
春秋:原來是片語,指春季和秋季。如《詩經·魯頌·閟(bì)宮》:“春秋匪解(懈),享祀不忒(tè)。”又泛指時間。又引伸爲年齡。如《史記·李斯列傳》:“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
社稷:原來是片語,“社”是土神,“稷”是穀神。作爲一個詞,多指代國家。如《孟子·盡心下》:“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其他如:干戈-→武器
呼吸-→氣息 消息-→音信 尊卑-→秩序 水火-→災難。
〈3〉偏義複詞。
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關的詞素組成的聯合式合成複音詞,其中祇有一個詞素表示詞義,另一個詞素祇起陪襯作用,不表示詞義,這類詞叫做偏義複詞。偏義複詞大多由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素構成。如: 緩急、存亡、利害、異同、興亡、生死、安危、短長、作息、得失、公姥(mǔ)、父母、毀譽、休祲、寒暑、饑穰、是非、成敗等。下面舉一些例子來說明。
(7)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戰國策》) (8)無毛羽以禦寒暑。(《列子·楊朱》)
(9)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賈誼《論積貯疏》) (10)搖脣鼓舌,擅生是非。(《莊子·盜蹠》)
(11)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後漢書·何進傳》)
24
例(7)中,“休”是吉兆,“祲”是凶兆。“休祲”用“祲”義。例(8)中,“寒暑”用“寒”義。例(9)中,“饑穰”用“饑”義。例(10)中,“是非”用“非”義。例(11)中,“成敗”用“敗”義。
還有一些偏義複詞是由意義相關的詞素組成的。例如: (12)社稷將危,國家偏威。(《韓非子·愛臣》)
(13)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 (14)金鼓以聲氣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15)侯生攝敝衣冠。(《史記·魏公子列傳》) (16)我有親父兄。(《孔雀東南飛》) (17)大夫不得造車馬。(《禮記·玉藻》)
例(12)中,“國家”用“家”義。例(13)中,“園圃”用“園”義。例(14)中,“金鼓”用“鼓”義。例(15)中,“衣冠”用“衣”義。例(16)中,“父兄”用“兄”義。例(17)中,“車馬”用“車”義。3、偏正式合成複音詞。
前一個詞素修飾後一個詞素,表意上以後一個詞素爲主的合成詞,叫做偏正式合成 複音詞。如:
國風 百姓 黎民 諸侯 國君 天子
魯縞 錦衣 兵法 三老 朝廷 中國 4、動補式合成複音詞。
前一個詞素表示動作行爲,後一個詞素表示動作行爲產生的結果等的合成詞,叫做動補式合成複音詞。如:
激怒 平定 封閉 擊走 匡正 摧敗 助長 撲滅 充滿 斷絕 擊破 擾亂 5、動賓式合成複音詞。
前一個詞素表示動作行爲,後一個詞素表示物件的合成詞,叫做動賓式合成複音詞。如:
傷心 祭酒 用事 執事 攝政 司寇 終身 爲人 將軍 6、主謂式合成複音詞。
前一個詞素表示人或事物,後一個詞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狀態等的合成詞叫做主謂式合成複音詞。如:
地動 人定 威震 口喫 天幸
古代漢語的合成複音詞,最先是由兩個單音詞臨時組合成詞組使用的,後來逐漸固定成爲一個詞。在很長時間裏,它們旣可以作爲兩個單音詞連用,又可以作爲一個合成複音詞使用。 我們閱讀古書時遇到這種現象,要根據上下文來確定,看它究竟是一個合成複音詞,還是兩個單音詞。例如:
25
(18)湯武,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革卦》)
(19)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20)顛倒衣裳。(《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21)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22)因覽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舊文二十六軸,開卷得意,忽如會面。(白居易《與元九書》)
(23)楊行密入宣州,諸將爭取金帛。(《資治通鑑·二五八卷》)
例(18)中,“”是動賓片語,意爲“變革天命”。例(19)中,“封建”是聯合片語,意爲“分封土地,建立諸侯國”。例(20)中,“衣裳”是聯合片語,意爲“上衣和裙子”。例(21)中,“妻子”是聯合片語,意爲“妻子和兒女”。例(22)中,“得意”是動賓片語,意爲“得其意旨”。例(24)中,“爭取”是偏正片語,意爲“爭著奪取”。以上都是由兩個單音詞組成的片語,若理解爲合成複音詞,就大謬不然了。
第三節 同義詞
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叫做同義詞。古代漢語中的詞,一般都是 多義詞,卽一個詞可以有好幾個義項。我們所說的同義詞,是就幾個詞的詞義系統中的某個義項來說的,而不是就這些詞的詞義系統中的所有義項來說的。如“盜”和“賊”,在“盜竊”的意義方面爲同義詞。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盜”的義項除了“盜竊”外,還有“讒佞之人”等;“賊”的義項除了“盜竊”外,還有“敗壞”、“殺害”等。除“盜竊”的意義外,“盜”和“賊”就不是同義詞了。
詞義是發展變化的,幾個詞同義與否也是發展變化的。一些詞,起初同義,後來可以變得不同義。例如: (1)我後不恤我眾。(《尚書·湯誓》) (2)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 (3)天子之妃謂之後。(《白虎通義·嫁娶》)
“後”與“王”,在帝王的意義方面,起初爲同義詞,如例(1)例(2)中的“後”和“王”。後來,“後”的意義轉化爲帝王的正妻,
26
不再稱君王,如例(3)中的“後”。
有一些詞,起初不同義,後來變得同義了。例如:
(1)糾糾葛屨,可以履霜。(《詩經·魏風·葛屨》) (2)鄭人有且置履者。(《韓非子》)
“屨”和“履”,在《詩經》時代不是同義詞。“屨”是名詞,作“鞋”解;“履”是動詞,作“踐踏”、“踩”解。如例(1)中的“屨”和“履”。到了戰國後期,“履”開始作“鞋”解,和“屨”成爲同義詞了,如例(2)中的“履”。
辨析同義詞之間的異同,是學習古漢語詞彙的重點和難點。掌握了這個重點,克服了這個難點,將會大大提高古漢語的閱讀能力。
一、同義詞的差別
辨析同義詞,就是要找出同義詞之間的差別。同義詞之間的差別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範圍、對象、程度、形狀、情態、質地、用途、側重面、褒貶、語法功能等方面的不同。
(一) 適用範圍物件不同
人 民:在人類社會成員方面,“人”和“民”是同義詞,但“人”和“民”的適用範圍不同。“人”是相對於禽獸來說的,是人類社會成員的統稱,適用範圍大。例如:
(1)惟人,萬物之靈。(《尚書·周書·泰誓》)
(2)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民”的外延比“人”窄,是“人”中愚昧無知的部分。也指不做官的人,是被治理的對象,適用範圍小。例如: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 (4)民者,在上所以牧之。(鼂錯《論貴粟疏》)
另外,“人”還可以指人才、傑出人物、在上位者等,“民”沒有這些意義。例如:
(5)子無謂秦無人。(《左傳·文公十三年》)
(6)(陳)宣帝因置酒,舉杯屬陵曰:“賞卿知人。”(《南史·徐陵傳》)
皮 膚:就人和動物包在肌肉外部的組織來說,“皮”和“膚”是同義詞。但在先秦,“皮”指獸皮,“膚”指人皮,二者適用物件不同。例如:
(1)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2)膚如凝脂。(《詩經·衛風·碩人》)
(二)程度深淺輕重不同
飢 餓:在肚子空需要進食方面,“飢”和“餓”是同義詞,但二者
27
程度深淺輕重不同。“飢”是暫時肚子空,表示程度淺、輕;“餓”是長時間肚子空,或者根本就沒有食物吃,甚至受到死亡威脅,表示程度深、重。例如:
(1)飢而欲食,寒而欲煖(暖)。(《荀子·榮辱》)
(2)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孟子·離婁下》) (3)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左傳·晉靈公不君》)
(4)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論語·季氏》) (5)家有常業,雖飢不餓。(《韓非子·飾邪》) (6)寧一月飢,無一旬餓。(《淮南子·說山訓》)
疾 病:在身體不適方面, “疾”和“病”爲同義詞。但病輕的叫“疾”,病重的叫“病”,二者表示的程度輕重不同。例如:
(1)曾子寢疾。(《禮記·檀弓上》)
(2)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傳·鞌之戰》) (3)今病小癒,趨造於朝。(《孟子·公孫醜下》)
(4)子疾病。(《論語》) (孔子生了病,病得很厲害。)
(三)形狀情態質地用途不同
斧 斨:在砍伐工具方面,“斧”和“斨”是同義詞,但二者柄孔形狀不同。方孔的叫“斨”,橢圓孔的叫“斧”。例如:
(1)旣破我斧,又缺我斨。(《詩經·豳風·破斧》)毛亨《傳》:“隋銎(qiïng)曰斧。” (隋:通“橢”。銎:柄孔。) (2)蠶月條桑,取彼斧斨。(《詩經·七月》)毛亨《傳》:“斨,方銎。”
坐 跪 跽:古人席地而坐,在跪坐的意義方面,坐、跪、跽是同義詞,其共同點都是曲膝著地,但三者表示的身姿、情態不同。坐,臀部挨著腳後跟,這種姿式比較安穩舒服;跪,臀部離開腳後跟,伸直腰股,這種姿式比坐姿顯得恭謹有禮;跽,在跪姿基礎上聳身直腰,表示恭敬或對異常情況的警戒。跽,又叫“長跪”或“危坐”,比坐姿顯得長一些、高一些。例如:
(1)孔子與其門弟子閒坐。(《墨子·非儒下》) (2)先生坐!(《戰國策》)
(3)主人跪正席。(《禮記·曲禮上》)
(4)父南鄉而立,子北面而跪。(《荀子·大略》)
(5)秦王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秦策三》)
(6)項王按劒而跽,曰:“客何為者?”(《史記·鴻門宴》)
簡 牘:古時候沒有紙,文字寫在簡牘上。就書寫材料來說,
28
“簡”和“牘”是同義詞,但二者質地不同。寫在竹版上的叫簡,寫在木版上的叫牘。例如:
(1)昭王讀法十餘簡而睡臥矣。(《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故王年二十六七„„簪筆持牘趨謁。(《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附《劉賀傳》)
(3) 諸侯亦各有國史,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唐·呂向《注》:“大竹曰策,小竹為簡,木版為牘。”)
(四)側重方面不同
完 備:在完全的意義方面,“完”和“備”是同義詞,但二者側重的方面不同。完,側重事物的整體性,意思是完整、完好;備,側重事物的數量、品種方面,意思是應有盡有、齊全完備。例如: (1)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世說新語·言語》) (2)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杜甫《石壕吏》)
(3)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孟子·滕文公下》 (4)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荀子·天論》)
(5)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備,不可以待不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恭 敬:在恭謹有禮貌、不怠慢方面,“恭”和“敬”是同義詞,但二者側重方面不同。恭,側重外貌;敬,側重內心。例如: (1)巧言令色足恭。(《論語·公冶長》)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賓客主恭,祭祀主敬。(《禮記·少儀》)鄭玄《注》:“恭在貌也,而敬又在心。”(原文意謂:接待賓客,要外貌恭謹有禮;舉行祭祀,要內心肅敬。)
(4)居處恭,執事敬。(《論語·子路》)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見乎外,敬主乎中。” (原文意謂:平時與人相處恭謹有禮,做事謹慎嚴肅。)
(五)褒貶感情色彩不同
征 伐 侵 襲 攻:在軍事進攻的意義方面,“征”、“伐”、“侵”、“襲”、“攻”是同義詞,但其褒貶感情色彩不同。“征”是天子攻諸侯、有道攻無道,是褒義詞;“伐”是公開地大張旗鼓地進攻,是中性詞;“侵”和“襲”都是不宣而戰的秘密的軍事行動,都是貶義詞。“襲”比“侵”更富有隱蔽性和突然性,是偷襲。“攻”偏重於攻堅戰,是進攻的泛稱。例如:
(1)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孟子·盡心下》) (2)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墨子·七患》)
29
(3)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左傳·齊桓公伐楚》)
(4)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5)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左傳·莊公二十九年》)
(6)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齊桓公伐楚》)
誅 殺 弑:在表示使一定的物件失去生命的意義方面,“誅”、“殺”、“弑”爲同義詞,但三者褒貶感情色彩不同。“誅”是褒義詞,多表示殺死有罪者,被殺者是罪有應得;“殺”是中性詞;“弑”是貶義詞,用於以下犯上。例如:
(1)周公族兄誅弟,非不仁也,以匡亂也。(《淮南子·齊俗》) (2)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史記·陳涉世家》)
(3)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
(六)語法功能不同
往 適:在到某地方去的意義方面,“往”和“適”是同義詞,但二者語法功能不同。“往”一般不帶賓語,“適”帶賓語。例如:
(1)出不入兮往不反。(《楚辭·國殤》) (2)樂毅自魏往。(《戰國策·燕昭王求士》) (3)子適衛,冉有僕。(《論語·子適衛》) (4)適長沙。(《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畏 懼:在害怕的意義方面,“畏”和“懼”是同義詞,但二者語法功能不同。“畏”是及物動詞,往往帶賓語;“懼”是不及物動詞,一般不帶賓語。例如:
(1)予畏上帝。(《尚書·湯誓》)
(2)吾聞忠不畔上,勇不畏死。(《韓詩外傳》卷九)
(3)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左傳》)
(4)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
二、怎樣確定同義詞
幾個詞是否同義,怎樣來確定呢?下面介紹幾種方法:
(一)用歸納比較法來確定
例如:
(1)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詩
30
經·鄭風·女曰雞鳴》) (來:這裏作“慰勉”解。雜佩:佩帶的珠玉等飾物。順:柔順。問:毛亨《傳》:“遺也。”卽贈送。) (2)何用問遺君?雙珠瑇瑁簪。(漢樂府《有所思》)
例(1)中,“贈”、“問”對舉;例(2)中,“問”、“遺”連用。歸納比較其用法,可知“贈”、“問”、“遺”爲同義詞。
(二) 用訓詁法來確定
訓詁專著或古書注解中,凡採用下面訓釋方法的,有關詞語一般都是同義詞。
1、互訓法:用意義、用法相同或相近的兩個詞互相訓釋。例如:
(1)咽,嗌(yì)也。嗌,咽也。(《說文解字·口部》) (2)多,眾也。眾,多也。(《爾雅·釋詁上》) 2、遞訓法: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遞相訓釋。例如:
(3)遭,遇也。遇,逢也。(《說文解字·辵部》) (4)蠑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宮也。(《爾雅·釋魚》) 3、同訓法:用同一個詞來訓釋幾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例如:
(5)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爾雅·釋詁上》)
(6)排,擠也。抵,擠也。摧,擠也。(《說文解字·手部》)
三、同義詞辨析
幾個同義詞意義相同,是就其某個義項來說的。就其他的義項來說,就又不同義了。所以,一般來說,幾個同義詞的意義,旣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我們閱讀古籍,要注意辨析同義詞不同的方面。祇有辨析了同義詞的不同方面,纔能準確地理解詞義。辨析同義詞詞義間的差別,可以使用互換法、對舉法、察源法。
(一) 互換法
把同義詞在句中的位置互相調換一下,就可以發現其詞義的差別了。如:
兵 卒:在有生軍事力量的意義方面,“兵”和“卒”是同義詞。例如:
(1)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2)具卒乘,將襲鄭。(《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兩句中的“兵”、“卒”,位置不能互換。“兵”的本義是兵器,引伸爲軍隊,是指整個的軍事力量;“卒”爲步兵。二者概念不同,含義有別。
領 頸 項:在脖頸的意義方面,“領”、“頸”、“項”爲同義詞。例如:
(3)我君景公引領西望。(《左傳·成公十三年》)
31
(4)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荀子·榮辱》) (5)案灌夫項,令謝。(《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例(3)~(5)中的“領”、“頸”、“項”,位置不能互換。領,本義是脖子;頸,本義是脖子的前部;項,本義是脖子的後部。三者所指部位不同,含義不一。“引領西望”:伸長脖子向西遙望。“延頸舉踵而願曰”:踮起腳跟、伸長脖子仰慕地說。“案灌夫項”:按著灌夫脖子的後部。
(二) 對舉法
用同義詞與各自的反義詞對舉,就可以發現同義詞之間的差別了。如:
貧 窮:在錢物短缺的意義方面,“貧”和“窮”爲同義詞。在古漢語裏,“貧”的反義詞爲“富”,“窮”的反義詞爲“達”。下面我們看其對舉的例子:
(1)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窮:處境困難;走投無路;不得志。達:得志;顯貴。)
例(1)中,“貧”和“富”對舉;例(2)中,“窮”和“達”對舉。“貧”和“窮”現在是同義詞。如果它們在古代也是同義詞,那麽,它們的反義詞也應該是同義詞。但是,它們的反義詞“富”和“達”卻不是同義詞,說明“貧”和“窮”在古代不是同義詞。
(三) 察源法
考察同義詞的本義,從而分清其異同。如:
世 代:在父子相承的意義方面,“世”和“代”爲同義詞。它們各自的本義是什麽呢?讓我們看看《說文解字》的訓釋:
(1)世,三十年為一世。(《說文·世部》)段玉裁《注》:“按:父子相繼曰世,其引伸之義也。”
(2)代,更也。(《說文·人部》)段玉裁《注》:“凡以此易彼謂之代,次第相易謂之遞代。”
“父子相繼曰世”,卽子繼父爲一世。“次第相易謂之遞代”,卽子代父爲一代。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世”和“代”是同義詞。但這種意義都是其引伸義。從其本義來說,“世”爲數詞,“代”爲動詞,二者詞性、意義均不同。自從唐人避太宗之諱“世民”起,人們就以“代”代“世”,“世”和“代”就成了同義詞。
本通論思考題:
1、查閱張有《復古編》,分析起所列舉連綿字。
2、實踐活動:收集《詩經》中的疊音詞,看看哪些是後代詩詞
32
中常用的。
3、什麼是偏義複詞?
4、複合詞有哪些種類?分別舉例說明(教材已有例子除外)。 5、收集我們所學過的文選中的偏義複詞。
6、收集有關連綿詞的各種定義,試作比較分析。 7、同義詞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333333333333 Huangshuxua
第三講 古漢語辭彙
在語言的三個組成部分裏,詞語的發展最快,其變化也最大。在我們學習過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有關辭彙的。
詞、辭彙、詞彙學這三個概念不盡相同,有必要仔細辨析如下:
1.詞是語言中最小有,可以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如“晉複假道于虞以伐號”這句語就有8個詞。這是語言中最小的單位,不能再加以分析了。這些詞可以獨立運用,用來組詞成句,表達無窮的意思。詞有聲音,有意義,有語法功能。 2.辭彙:是一種語言裏詞的總和。它包括詞,同時也包括片語。片語是比詞大的語言單位,它包括成語等,慣用語,如為之奈何、絕長補短等。
所以詞是指一個個具體的詞,辭彙則是詞的總合,二者是從屬關係,辭彙是大概念,“詞”是屬於小概念。對於具體一個個詞只能說是詞,而不能說是“辭彙”。 3.詞彙學:詞彙學是語言學的一個部門,它以語言中詞作為研究物件,它研究詞的意義、形式和發展等。
詞彙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它的發展很緩慢。一般詞彙學,個別詞彙學。
一. 古漢語詞語特點
古代漢語辭彙指古代保存在文獻的詞的總稱。自有文字記載一直到明清,在這長達三千年的時間裏所流傳使用的詞都可以稱為古漢語詞語。
漢語的歷史悠久,而辭彙的發展又是最快,最不穩定的,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其詞語的特點是不一樣的。為了配合我們的學習,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先秦時期(上古)漢語辭彙的一些特點。
33
所謂上古辭彙是指自有文字記載(如甲骨文、金文)起,一直到漢代。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在這裏介紹的,主要是先秦時候典籍中所使用的詞的特點,對於甲骨文、金文則從略。
1. 單音詞占主導地位:在古代漢語裏,單音節占絕大部分,和現代漢語剛好相反。
單音節:就是一個詞只有一個音節,如“館于虞,遂克之”這句話就是由6個音節組成,每個音節就是一個詞。音節是由一個或幾個音素組成的語音單位,在漢語裏一個音節由一個漢字標記,通常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就是一個詞。所以在先秦時候一個漢字通常就是一個詞。
明白了古代漢語以單音節為主,對於我們閱讀古書,翻譯古文有好處,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點:閱讀翻譯時要把古代單音節詞換成現在複音詞。
同一個意思古代漢語用單音詞表示,發展到現在就變成複音詞(主要是雙音節詞)。所以我們在閱讀時就要把單音節換成複音詞。怎麼換呢?主要有三個方面:
a. 在古代單音詞前後加上詞頭或詞尾
所謂詞頭也叫首碼,加在詞根前面的構詞成分,如“老師”“阿姨”“第二”。詞尾也叫尾碼,加百詞根後面的構詞成分,如“桌子”“石頭”在先秦時代,上述詞頭詞尾還未產生,“老”字作為詞頭,大約產生于唐代,“阿”字稍早一點,約產生於漢代。“第”作詞頭,產生於漢代。“子”作為詞頭雖然產生較早,但普遍起來卻是很晚的事,魏晉以後才多起來。“頭”作為詞尾約產生於六朝。以上詞頭詞尾產生較晚,在先秦時沒有出現而在現代漢語裏又十分常用。所以在翻譯時就可在古代單音詞前後加上詞頭詞尾。“虎求百獸而食之”“一鼓作先,再而衰,三而竭”“齊人有一妻一妾”。這樣古代的單音詞就變成雙音詞了,就符合現代的語言習慣。
b. 在原有的古代單音詞上加上一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構成雙音節詞。 有許多古代單音節詞發展到現在都變成了雙音節詞,“莊辛去之趙,留五月”“郢都必危矣”古代說“留”,現在說“停留”;古代說“危”,現在說“危險”。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現代漢語中的這些雙音節詞,其兩個詞素是相同或相近的。從這裏我們就可以得到啟示,就是我們在閱讀翻譯古書,遇到古代的單音節詞,可以有其基礎理論上加上一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楚國必之矣,臣請辟于趙”(滅亡,請求,躲避)
c. 用完全不同的詞換掉原先單音節詞
34
前面講到的兩種情況都是原有單音節詞基礎上加上其他成分構成雙音節詞,但後一種情況就是古代單音節詞發展到現在被其他雙音詞所取代,而這個雙音節詞兩個詞素和原先的那個單音節詞完全不同。“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率領軍隊)
第二:不能把古代鄰近的單音詞誤認為雙音節詞。
在古代文獻裏,有些單音節詞經常放在一起使用,和現代漢語裏的雙音在形式上相同,所以時常會把單音節詞誤認為是雙音節詞,如: ①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②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僖四年);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2頁)
④不忘恭敬,民之主敢(27頁)民主指統治者,《尚書多方》:“乃惟(語氣詞)成湯,克以(能用)爾多方(你們四方賢人),簡代夏作民主。”左傳襄三十一(542B.C)“趙孟(晉國大夫)將死矣,其語偷(苟且),不似民主。” ⑤今文王之地方五千里(楚策10頁)
古代有些虛詞加一個實詞,在其形式上和現代漢語的虛詞相同,也容易弄錯。 ①雖然:王曰:雖然,必告不穀。(成三年77頁)雖,儘管;然,這樣。 ②於是:於是使發征莊辛于趙 ③至於:至於廩延
第三:複音詞變化多端。
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組成的詞叫複音詞。在現代漢語裏,除單音節以外,其餘絕大部分是雙音節詞,也就是每一個詞由兩個音節構成。雖然說在先秦時候以單音節詞為主,但雙音詞在數量上也是十分可觀的。除了一些同義複合詞,如“淹留”以觀之,連綿詞等。
漢人代以後,雙音節詞大量湧現,漢語書面語中雙音節詞比例逐漸上升;“五四”以後,漢語中的新詞大量出現,這些新詞絕大部分是雙音詞“總統”“科學”“代表”“情報”等都以雙音節詞的形式出現。上古漢語的雙音節詞不僅比現代漢語少,同時它還具有和現代漢語不相同的地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同義雙音詞不穩定 35
同義雙音節詞,是指兩個詞表達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如“淹留”“馨香”等。在古代文獻裏這種雙音節詞不僅能數量多,而且結構也不穩定,這主要表現在:
a. 幾個同義詞可以自由組合。
如 “變”“革”“易”三個詞都是變換的意思,這三個詞可以組成: ①變革:《周書盧辯傳》“宣帝嗣位,事不師古,官員班品,隨意變革”。 ②變易:《趙策》: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 這些詞都是臨時組合,自由組合的。
b. 同一個詞兩個詞素可以相互易位
《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兯召之。東方未晞,顛倒裳衣。顛之倒之,自兯令之。
從上述a、b兩點來看,可以看出雙音同義詞的不穩定性。需要說明的是,儘管這些詞不很固定,組合十分自由,但我們仍應把它當作一個詞素理解,不要分開來講。
(2)偏義複合詞的理解 在漢語有一種詞是由正反兩個詞素組成的,這個詞包含正反兩個意思,“榮辱”“升降”“褒貶”等,這一類詞很容易把握。
有一種詞是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的,其中只有一個詞素起作用,另一個則不表義,如“忘記”。在古代這種詞有兩種形式:
a. 近義詞+近義詞
①今有一人入其園圃,竊其桃李(非攻上)
園是種樹的地方,《說文》:“所以樹果也。” 《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入我園,無折我樹檀。 圃是種菜的地方,《說文》“所以種菜曰圃”。《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b. 反義詞:
①《史記倉兯列傳》:緩急無可使者。
②《史記刺客列傳》: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泄,,
36
順便講一下,古人在敍述一件歷史事件時,把另一件事或其他人牽連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被牽扯的那個人或事就起到陪襯的作用。
①《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 ②《孟子告方》:“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3)連綿字音變化大 什麼叫連綿字:連綿字又叫連綿詞,也叫連語。所謂連綿詞就是由兩個在語音上有聯繫的音節構成的雙音節單純詞。可以分成雙聲、疊韻、非雙聲疊韻三種。 雙聲: “倜儻”(報任安書: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
疊韻:披靡:項羽本紀:漢軍皆披靡。
連綿字兩音節絕大部分在語音上有聯繫,很容易發生語音上的變化;語音發生變化後,又用不同的字表示,所以同一個詞,其異體極多。
“黽勉”(雙聲疊韻)
①《詩邶風穀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1. 僶俛:(雙聲)陶潛《連雨獨飲詩》僶俛四十年
2. 閔免:(雙聲疊韻)《漢書五行志》:閔免遁樂,晝夜在路(漢成帝微行出遊)顏注:勉猶黽勉。
3. 沒:(雙聲)爾雅釋詁:勉也。郭注:猶黽勉。 4. 侔莫:(雙聲)方言七:侔莫,勉也。 5. 莫:(雙聲)廣雅釋詁:莫,強也。 6. 密勿:(雙聲)漢書劉向傳:密勿從事
7. 罔莫:(雙聲)抱樸子勖兯學:是以聖賢罔莫孜孜而勸之。 8. 文農(非雙聲疊韻):廣雅釋詁:文農,勉也。
由於語音的關係,連綿字的字沒有定格,同一個詞有時很難斷定。《辭通》作者朱起鳳就鬧過笑話。朱外祖吳浚宣在海甯安瀾書院教書,朱代其閱卷,一卷內有“首施兩端“,批“當作首鼠”。全院譁然,謂其後漢書都未讀:
首鼠:史記灌夫傳:何為首鼠兩端
37
音變又作躊躇,踟躕 a. 詞義不易把握
連綿字大都為形容詞,所以它們意思十分抽象,籠統:“從容”疊韻連綿字,“舒緩”一義世人皆知,但它尚有其他幾義:
①舉動,行為:《廣雅釋訓》:“從容,舉動也。”《九章懷沙》:重華(舜名)不可遌兮,孰知余之從容。王逸注:從容,舉動也。《鹽鐵論毀學》:動作應理,從容中道。騑百以不慌不忙釋之,非。
②慫恿:《史記記衡山王賜傳》:賓客來者,微知淮南南衡山有逆計日夜從容勸之。
③談話:禹錫時為禮部員外,方與者從容。(太平廣記) b. 連綿字是單純詞,不能分釋
連綿字上下二字僅起標音作用,只能當作一個詞來理解,不能分而釋之。以前的不知道這一點:“猶豫”,雙聲連綿字,又作兒預,猶與,容與,夷猶等,義即遲疑不定。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案《屍子》曰:“五尺犬為猶。”《說文》雲:“隴西謂犬子為猶。”吾以為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修,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為未定也,故稱猶豫。或以《爾雅》曰:“猶如麂,善登木。”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王念孫還說:“夫雙聲之字,本因聲以見義;不求諸聲而求諸字,固宜其說之多鑿也。”
※ 正反同訓
一詞多義是指同一個詞有不同的意思,在古今漢語裏都有這種情況,僅有一個義項的詞是少見的,在這上點上古今漢語有相通之處。在這裏介紹古代漢語裏一個奇特的語言現象——正反同訓,就是一個詞有正反兩個意思。
①《方言》:“苦,快也。楚曰苦”苦快都是急的意思。郭璞注也說:\"苦而為快者,猶以臭為香,亂為治,徂為存,此訓義之反復用之是也.\"苦是動作快,《莊子天道篇》“,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郭以此“苦”為“甘苦”,甘和快都是高興之義,所以這樣說,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後面所舉的幾個例子都很好。
臭,有香意:《周系辭》“其臭如蘭”其香氣就象蘭草一樣。 亂,有治意(太平):爾雅釋詁:亂,治也。
徂:徂本是往到之義,《詩東小》:我徂東山,滔滔不歸。又有留下之義,《爾雅釋詁》徂,存也。
38
大致說來,名詞、動詞、形容詞、才可能有相反為義這種現象,數量詞虛詞是不會有這種奇怪現象的。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主要和詞的發展引申有關:
①臭:說文:“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從本是動詞,聞氣,《荀子禮論》:“三臭之,不食也。”這個意思後作“嗅”。引申指氣味:《詩大雅文王》:上天之載(事也)無聲無臭。《禮記月令》“其味辛,其臭腥。中性詞。既可指香氣:《系辭》:其臭如蘭。又可指臭氣:《孔子家語六本》:“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動詞:受,說文相付也。《莊子讓王》:“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接受。後作“授”,《說文》:“授”在甲骨文金文中未見。本來只有一個音,一個形,給給拿本有聯繫,後來詞義發展,意義分析較細,為了區別,音變,形也變。這個字的分化在孟子時亦完成。《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止:本是名詞,腳趾,後作“趾”。腳是用來走路的,引申為走,到,經典通作“之”,莊辛去之趙;人要想停下來也得靠腳趾,所以引申為止息,《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止。
以上分析可能看出,相反為義卻都是詞義演變的結果;變化後,詞義相反,但都和本義有密切的聯繫。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相反為義同時受語法的影響:
①墨子非樂上:王兯大人蚤朝晏見,聽獄治政,此其分事也。
②漢書武帝:四年春正月(97B.C.)朝諸侯王于甘泉宮。主動被動時,詞義相反,僅限於動詞。
《商頌》曰:殷受命鹹宜,百祿是荷。其是之謂乎!(左隱三年)楊注:受授古人多同用受寧,疑此受即授。
二. 古今詞義的異同
語言是發展的,辭彙是發展的。古今漢語詞進行比較以後就會發現古今辭彙有同也有異,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全同、全異、微殊。
全同:牛羊山水等基本詞彙全同。所謂基本詞彙就是辭彙中最基本、生存時代最久的那部分詞。這些詞在不同時代不同方言區其用法含義完全相同。但其數量太少。
39
全異:有些詞,它的古今含義完全不一樣。“該”古代作完備講,《孔子家語正論解》:夫孔子者,聖無不該。“言簡意賅”。其實真正全異的詞微乎其微。還有一些死了的詞,勉強可以算作“全異”。
微殊:給我們學習帶來的最大困難的就是這一類,數量也最多,情況也最複雜。
①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禮記·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豬羊)
②老子四十四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③晏子春秋·內篇“兯曰:章諫吾曰:‘願君之廢酒也。不然,章賜死。如是而聽之,則臣為制也(被其制);不聽,又愛其死。”
弊:說文:帛也。是給人的禮物。 ①今幣重而言甘,誘我也。(昭十一年)
②《莊子讓王》: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
古代送禮一般馬、皮、帛;玉、珪、璧等到六種,稱六幣,古代送禮有許多規矩,《儀禮士相見禮》:凡執幣者不趨。
到漢代有現在意義的貨幣,《史記·平准書》:“黃金以溢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塘 “塘”字不見於說文;《莊子達生》孔子觀于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裏,黿鼉魚鱉之所不能遊也。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並流而拯之。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游於塘下。
在先秦時多以唐為之,《淮南子主術訓》:若發咸決唐。字又作《廣雅釋室》:塘,堤也。後作塘,《廣韻》:築土遇水曰塘。
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塘指水唐約漢東,魏張揖作《廣雅釋地》上說:“塘,池也。”(先秦偶有之,《周語》:陂唐汙庳(低下也)以鐘其美)
臉 此字較後起《說文》未收。《集韻》:“頰也。”具體說就是“目下頰上也”(韻會,宋末黃兯紹作《古今韻會》元初熊忠以其繁,作《古今韻會舉要》,簡稱韻會)。歐陽炯《鳳樓春》:“勻面淚臉珠融”。
上述幾種形式,古今其義雖說不同,只要稍加注意,還是可以分辨得出來的,象下面這兩例就容易弄錯。
謗: 上古時候,謗僅指議論,批評人。 ①《齊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②《周語》:厲王虐,國人謗王。 漢開始作“毀“講,《說文》:謗,毀也。古今都是講別人壞話,但古代是確有其事,而後代無中生有。
③《論語憲問》:“子貢方人。子曰:“賜也閑乎哉,夫則我不暇。” 訪:登門討教。釋詁:訪,謀也。
40
①《洪範》:王訪於箕子
②僖三十二年:穆兯訪諸蹇叔。
古今詞義有發展,不能以後起義解古書。
③楚語:司馬子期欲以妾為內子,訪之左史倚相,曰:“吾有妾而願,欲笄之,其可乎?”
這一節著重講了古代漢語(上古時期)辭彙特點,一共歸納了三條:①單音節詞占主導地位;②複合詞變化複雜(同義複合詞不穩定;偏義複合詞理解;連綿詞);③正反同訓。
三.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看到一個詞有那麼多的意思,覺得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我們學點辭彙知識,就會發現,儘管這個詞的意思很多,但這些意思之間還是有聯繫的。有的是本義,有的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引申義。
(一).什麼叫本義 所謂本義就是詞本來的意思。我們現在講到的詞的本義不一定是漢語裏最早最原始的意思。因為漢語起源很早,其歷史非常悠久,原始漢語是個什麼樣子誰也說不大清楚,也無法判斷詞的本義。我們現在講到的本義是留傳下來的書面文獻所能證明的比較早的和漢字字形相互印證的意思。
在先秦文獻裏,一個字常有幾個意思,那我們怎樣判斷本義呢?一是根據字形來判斷;二是根據文獻裏的意思來判斷。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它的形體和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字形就可以直接反映詞義。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其字形表意性強一點,更有利於判斷本義。學者很早就知道利用字形來分析本義。東漢時候許慎,就用小篆的字形來講本義,根據小篆結構來分析漢字本義。現舉例加以說明:
斫斧也。象形。 北出牖也。詩七月“圔向墐戶”
乳也。從在宀下,子亦聲。“斫木斧也”,是斤的意義,“象形”是分析
字形。“斫木斧”是詞的本義,是怎麼確定的呢?主要是分析字形得來,從字形來看,斤是一把斧頭。怎麼知道它是“斫木”用的呢,這就要根據文獻記載來加以考察了。《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就可以證明人斤是用來砍樹木的。
以前的人用文字來分析本義也犯了一些錯誤。為什麼會犯這些錯誤呢?主要就是因為當時人沒有見到時代很早的甲骨文金文,根據小篆,甚至是楷書。前面講了,小篆儘管還屬於古文字範圍,但其形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根據這些發生了變化的小篆來講本義就不可靠。許慎常常駐犯這個錯誤。
元,始也,從一,兀聲。 “始也”是許慎確定的本義,它和字形有何關係呢?“從一”是說文的意符是一,“元”和“一”有聯繫,(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兀聲”元讀音和“兀”相同。
41
其實“元”字到小篆裏形體就已經發生了變化,許慎講“元”的本義,分析字形都是錯誤的。從字形來看,“元”象人突出頭的形象。根據字形來看,“元”是人頭,根據文獻記載來看,“元”也指人頭:《左傳·僖兯三十三年》:“(先軫)免胄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孟子滕文兯》:“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文。”根據字形,結合文獻,就可以把“元”字的本義確定下來。所以確定本義主要是通過字形分析,再結合文獻記載來加以確定。確定了本義以後,就可以考察詞的引申義了。《小雅.常棣》:“鄂、不韡韡”。鄭玄箋:“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柎;柎,鄂足也。”
(二)什麼叫間接引申義
所謂引申義就是從本義引申發展出來的意項。詞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人類社會日益向前發展的,各種事物層出不窮,語言中的詞要表達記錄這些事物,事物發展了,詞也會向前發展。有些詞有本義基礎上向前發展了,引申出了新的意思。“元”其本義是“頭”,在“頭”這個意義上產生新的意思。
①始也(說文)。因為頭在人的身上居於最高位置,是人體的開始,所以“元”引申出“始”這個意項。帝王紀年的第一年叫“元年”(兯羊傳隱西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正月初一月為“元月”。
②元首:《尚書·益稷》:“元首明哉。”孔安國:“元首,君也。”頭對於人來說是最重要器官,所以引申君主。君主對於老百姓來說,就象頭對於人的身體一樣。
③長,《廣雅·釋詁》:“元,長也。”王念孫說:“元為長幼之長。”首領就象長輩,古人講君父子,把君看作父輩。所以引申有“長”義。
④大,《漢書·哀帝紀》:“夫基事亡元命”師古:“更受天之大命”。首領在人民中是位尊大,引申有大。
從上面分析來看,本義是基本的意思,時代較早。引申義是在此基礎不發展起來的,意思是後起的。引申義是先起的,各個引申義也有先後,根據引申義先後,又可以把引申義分成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
①直接引申
所謂直接引申,地指從本義直接引申發展出來的意思。“元”本義是
“頭”,從頭引申“首領”義,“首領”是從“頭”直接引申出來的,屬於直接引申。我們現在再舉幾個例子來看一下:
日和月本義是太陽,月亮
人們根據日月運行能決定時間這一現象,把太陽出自東方,落自西方這段時間叫“一日”,月亮一圓缺叫“一月”。
直接引申的意義和本義的關係很近,兩者聯繫很緊,從它產生的時間上來看,比較早,所以人們很容易看清楚。
間接引申就不那麼易分辨了。 ②什麼叫間接引申叫呢?
所謂間接引申就是指從直接引申義引申發展而出的意項。每一個詞都有一個本義,在本義的基礎上再產生直接引申義,直接引申義又向前發展就產生了間接引申義。“元”(本義)產生直接引申義“首領”,在“首領”這個直接引申義上產生了“長”和“大”這兩個間接引申義。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說“本義”是祖父,那麼引申義就是其後代,而直接引申義就是是兒子,間接引申義就是孫子曾孫子了。
42
間接引申義和本義的關係較遠,乍一看看不出有什麼聯繫,但它和直接引申義的關係較密切,容易看出來(元——首領——長)。
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常用詞時,如果分辨出哪些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其中哪些是直接引申,哪些是間接引申,就能較清楚地看出詞義間的關係,同時也容易記住這些意思。在分析詞義時,人們常用圖表表示:
元:頭→首領→長 →大
通過這樣的圖,我們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哪些是本義,哪一個是直接引申,哪一個間接引申。現在把第一單元的常用詞用這個方法勾勒出來。
1.
①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從口,產聲/”
本義是說話,“直言”就是自動和別人說話;語是指和別人答話或辯論某一事。
②引申談問題,對某事表意見 從說話引申說的話(名詞)。從這裏引申這一句話或一個字。 說話→談問題 →說的話→一句話
→一個字
本義 直接引申 間接引申 2〃
語:“論也,從言,吾聲。”(金)出現較晚,約在東周。
本義是談話,回答別人的問題或者和別人談論某一事。“告訴”它和談話意思不太一樣,可以說是由談話直接引申來的。在談話這個本義上引申出所談之話這個義項(名詞)。在所談之話這個意義上產生諺語這個意項。
語→談話→告訴
→言論→諺語 3.
謂:“報也。從言胃聲”(石鼓文)金文中只作,不從言。
本義對別人說。在這個意義上產生“叫”“叫做”這個意思。可理解為當作認為。本是對別人說話,“叫”和“認為”意思有點不同,“叫”可以說認他人為父,“可謂仁乎”等不必說出口,不同點。但又表明自己觀點,跟別人說話表達自己意思,認為怎樣還是表明自己觀點,兩者又有聯繫。引申義“意指”這個義項。“認為”和“意指”有所不同,“認為”可以說是主觀的,“意指”則是客觀存在的。
評論由“談”產生。 謂:說→認為 →意指 →評論
謂還有第四個義項,就是“通為”。這是講通假的。古書中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互相借代。它和我們講到的本義和引申義是不相同的,本義和引申義的關係是引申發展的關係,兩者是以義相相聯繫著的,而假借義主要是通過音發生關係的。兩個字在意義上並沒有本質必然的聯繫。“談話”和這外動詞“為”(是)在義上毫無聯繫,只不過二字音相近,本該寫作“為”,但古人用“謂”代替“為”。
43
陝西師範大學
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
古今詞義異同
一、古今詞義(辭彙)的傳承與存廢
1、古用今廢詞
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如: 區分牲畜種類的詞: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 古代官職等級: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書、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2、古今義同詞
多爲基本詞彙,古今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個別詞義所指仍有細微差別。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詞義所指的禮儀有了變化。 雷,古今對同一現象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3、古今異義詞
(1)完全不同 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 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王逸注:“綢,縛束也。”今義爲絲織品的名稱。
該:古代常用義爲完備。《楚辭·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王逸注:“該。亦備也。言撰設甘美招魂之具,靡不畢備,故長嘯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備、該,咸也。”現常用意義爲“應當”。成語“言簡意賅”一詞中,“賅”與“該”義同而形異。
搶:《戰國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莊子·逍遙遊》:“我決起而飛,搶榆枋。”兩處的“搶”皆“碰、撞”之義。
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異 古今意義之間存在細微差別。 給:古常用義爲供給。《戰國策·齊策》:“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今常用義爲給。
勤:古常用義爲辛勞、辛苦,與“逸”相對。《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今常用義爲勤勞、勤快。
勸:古常用義爲鼓勵、勸勉,《國語·越語》:“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
44
婦勉其夫。”今義爲勸说。
訪:古義爲詢問、諮詢。《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訪諸蹇叔。”今義爲探訪、訪問。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
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一)詞義範圍不同
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示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以下幾種幾何關係:
在古今詞義的關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同,B圖代表古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係,詞義在發展過中,古義的部分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這是多數詞義變化的情況。C圖今義包含古義,表示今義擴大。D圖古義包含今義,表示今義縮小。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示詞義轉移。
1、詞義範圍擴大(簡稱詞義擴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採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擴大。(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菜:古義專指蔬菜,《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禮記·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謂芹藻之屬。”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載:仇泰然對一幕僚說:“某爲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爲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這裏“菜”與“肉”分別畫然。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該書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這裏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菜”的意義演變可以用下圖表示: 義素一 義素二 古義 蔬菜 今義 蔬菜 肉蛋奶等副食 ②睡:古義指打盹。《說文·目部》:“坐寐也。”《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蘇秦列傳》:“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軾《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以上幾例中“睡”均爲“坐寐”義。後來“睡”由“坐寐”發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義素一 義素二 古義 打盹 今義 打盹 其他睡覺方式 ③糧:古義指外出時隨身攜帶的(供旅行者吃的)乾糧。《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45
注:“居家爲食,行道曰糧。”後來泛指各種糧食。《晉書·吳隱之傳》:“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授親族。”《後漢書·和帝紀》:“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這兩處的“糧”均泛指所有糧食,尤其是後面一句,能做種糧的“糧”顯然不是指“乾糧”。現在所說的“糧”也是幹濕生熟均可。
義素一 義素二 古義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今義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其他各種糧食 ④江:古專指長江。《水經注·江水》:“江水又東,逕巫峽。”今泛指多條河流。陸雲《答兄平原》:“南津有絕濟,北渚無河梁。”
⑤河:古專指黃河。《山海經·海外北經》:“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今泛指多條河流。杜甫《秋興八首》其七:“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⑥皮:古專指獸皮。今泛指多種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樣的東西。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中的“皮”即爲古義。《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禮記·坊記》鄭玄注:“古者殺牲,食其肉,坐其皮。”
⑦響:古專指回聲。《水經注·江水》:“空穀傳響,哀轉久絕。”今泛指聲音。洛賓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沈。”
⑧唱:古義指領唱。《詩經·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騰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此外,“雄、雌、牙、齒”等詞也表現出詞義範圍的擴大。 2、詞義範圍縮小(簡稱詞義縮小)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採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縮小。(今義小於古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既有香氣,也有臭氣。《周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在表示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大學》:“如惡惡臭。”“惡臭”指難聞的氣味。後來又泛指各種氣味而專指穢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這裏“臭”和“香”相對,顯然指穢氣。
②宮: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說文·宀部》:“宮,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經典釋文·爾雅音義》:“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爲宮也。”先秦無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自秦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現在指一些群衆集會的地方,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
③禽:古義爲飛禽走獸的總稱。《白虎通》:“禽者何?鳥獸之總名。”《周禮·天官·庖人》:“有六禽。”鄭玄注:“宜爲羔、豚、犢、麛、雉、雁。”《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後來詞義範圍縮小專指鳥類,如《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者謂之禽,四足而毛者謂之獸。”
④蟲:古代對動物的總稱。《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後指人以外的其他動物,《西遊記》第一回:“如今人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
46
不伏閻王老子所管。”再後來專指昆蟲。今方言中,鳥稱蟲蟻,麻雀稱小蟲,蛇稱長蟲,虎稱大蟲,仍可見端倪。
⑤瓦:古義指陶器的總名。《說文·瓦部》:“土器已燒之總名。”今專指一種建築材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
⑥穀:古義泛指各種糧食作物。《詩經·豳風·七月》:“其始播百穀。”《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今專指一種農業作物——穀子。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穀》:“凡穀,成熟有早晚。”
⑦子:古義爲子女的總稱。《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後專指兒子。《戰國策·趙策》:“父母之愛其子,則爲之計深遠。”
⑧墳:古義指大土堆。《九歌·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後指墳墓。《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⑨金:古義指金屬的總稱。《說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後專指黃金。《世說新語·德行》:“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
此外,人們的稱謂“朕、丈夫、丈人”等也屬於詞義範圍縮小的例子。 3、詞義範圍轉移(詞義轉移)
詞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係,只是具有一定的聯繫。詞義範圍由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由甲範圍變爲了乙範圍。如:
①羹: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詩《十五從軍行》:“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後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
古義 帶汁的肉 今義 湯類的食品 ②涕:古義指眼淚。《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詩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後來由眼淚變爲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
古義 眼淚(自目) 今義 鼻涕(自鼻) ③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後漢書·劉般傳》:“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置經傳,並以馱運經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爲僧衆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其官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
④暫:古義指突然、一下子。《說文·穴部》:“突,犬從穴中暫出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後意義變爲短暫的、短時的,庾信《鏡賦》:“不肯片時入匣裏,暫出園中也自隨。”再後來變爲暫時的意思。
⑤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說文·艸部》:“葷,辛菜也。”《管子·
47
立政》:“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後指魚肉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食,不茹葷血。”范成大《離堆行》:“款門得得酬清樽,椒漿桂酒刪膻葷。”舒夢蘭《遊山日記》:“公已絕葷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湯:古義指熱水。《列子·湯問》:“日中如探湯。”今義指湯類食品或煮飯的汁。 此外,“官、兵”等詞也表現爲詞義的轉移。 (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
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爲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以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變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圖所示:
下面我們簡單予以說明。 1、由褒義變爲貶義
①復辟:古義指恢復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感情色彩爲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用作貶義。
②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爲王爪牙,爲國藩垣。”《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爲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後來指壞人的幫兇。
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義中也多用爲褒義。 2、由貶義變爲褒義
①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後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爲貶義。今義則用爲褒義。
3、由中性變爲褒義
①祥:古義指吉凶的徵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預兆時爲中性詞。後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爲褒義。
4、由中性變爲貶義
①謗:古義指背後議論人。《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杜預注:“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史記·夏本紀》:“女無面諛,退而謗予。”賈山《至言》:“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戰國策·齊策》:“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今義則指誹謗、誣陷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後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韓非子·內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表現是古義輕今義重或者古義重今義輕。 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古義爲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
②恨:古義指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洛陽伽藍記》:“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李賀《老夫采玉歌》:“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48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 ①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袁盎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秦本紀》:“繆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後指埋怨,《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②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
另外“感激”一詞意義也是由重變輕。
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又不是孤立的,一個詞意義的變化往往貫穿著幾個方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古今爲一對相對的意義或時間概念。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