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上篇 模块二课时强化练(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
学 习 资 料 专 题
课时强化练(九)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民国后期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石家庄模拟)黄仁宗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薄弱
解析: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中国找到了民主革命正确的道路,并没有夸大或抬高毛泽东的地位,故排除A、C两项;D项与材料不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2.(2018·大同模拟)1939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游击队调整办法》中明文规定:“各游击部队因在敌后方无联络线,在地形险要、物资丰富条件下,应建立根据地,作为军事之补给的基点。”由此可见( )
A.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建立敌后根据地是抗日有效举措 C.国民党加强围剿敌后抗日根据地 D.中国共产党积极开辟敌后根据地
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各游击部队在敌人后方,应建立根据地作为军事补给,所以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有利于抗日的,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民党围剿敌后根据地,故C项错误;题干是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的规定,并未谈到共产党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8·东莞模拟)1931年,28个布尔什维克来到瑞金,谴责毛泽东没有采取坚定的“阶级和群众路线”,搞游击战术、在土地革命中持“富农”思想。他们号召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这一事件( )
A.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有利于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尚水作品
C.说明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 D.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意,28个布尔什维克坚持城市中心的道路,不利于中国国情式的革命道路的发展,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在1934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去谈阶级斗争,右倾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已经解决了,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结合了中国国情并未错误,故C项错误。
答案:D
4.(2018·宜宾模拟)下表是“七七事变”前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据此可推知( )
项目 国力 军力 工业总产值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总兵力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 飞机 中国 13.6亿美元 10% 202.9万人 50万人 600架(作战飞机305架) 日本 60亿美元 80% 60余万人 409.7万人 2 625架 A.日本具备有迅速战胜中国的一切基础 B.中国抗战拥有持久作战的先决条件 C.抗战胜败取决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D.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
解析:通过材料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无论国力,抑或军力都不如日本,甚至于差距甚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全民族的抗战,才能够取得中华民族的胜利,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D
5.(2018·邢台质检)1941年,在国民政府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 )
A.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 B.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 C.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 D.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
尚水作品
解析:从材料“1941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中可以看出,当时民盟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涉及,排除。
答案:C
6.(2018·常德联考)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 )
A.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C.抗日战争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 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解析:材料反映出人们对毛泽东来重庆的兴奋之情,并未强调共产党谋和平,故A项错误;人们兴奋是因为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抗日战争提高共产党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大众传媒对时局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8·泉州质检)下表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据此推知(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 B.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成效 C.中国的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D.西方国家经济陷入经济危机泥潭
解析: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故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甲午战争后,故A项错误;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体现不了入超转为出超,故C项错误;1935-1937年大危机已经逐渐摆脱,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8·日照模拟)下表为中国煤炭生产情况统计。表格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反映出( )
项目 1936年 1942年 尚水作品
全国总产量(万吨) 外资产量所占比例(全国100%) A.煤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C.中国重工业仍相对落后
3 990.3 55.7 6 595.2 90.4 B.外国对华直接掠夺加剧 D.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根据材料中外国煤炭产量的增加,说明外国对华直接的原料掠夺加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资所占的比例,不是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中国的煤炭产量,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是煤炭产量,不能说外资控制中国,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8·佛山模拟)据资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式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 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
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企业发展 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D.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作准备
解析:材料中企业内迁,说明国民政府意图通过企业内迁保留经济实力与物质基础,为持久抗战作准备,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仅体现重庆的企业增多,但不能说明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企业内迁与抗日战争有关,非西部开发而推动,故C项错误。
答案:D
10.(2018·承德联考)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你预备买什么?”乙想了一下,反问:“你要买什么?”甲告诉他:“有什么买什么。”此报道客观上反映了( )
A.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 B.政府放开了药品的管制 C.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 D.美国物品在中国的畅销
解析:结合教材解放战争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且材料中抢购人群中甲客购物盲目抢购,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西药房门前抢购人数多,看不出得疾病者多少,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政府对药品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品是哪国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8·滨州模拟)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或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
尚水作品
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解析:“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殖民地的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B
12.(2018·滨州模拟)毛泽东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作结论时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提出( )
A.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 B.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方针 C.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D.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材料中强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建立政权之后需要逐步过渡的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8·湖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文艺复兴时代起,中央政权监督贸易,设置贸易实在障碍的能力扩大了。从“经济”上为保护主义辩护的理由多了起来,人们以“民族利益”进行干预。商人阶层政治权力的扩大伴随着此进程,而国家往往赋予他们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近代的保护主义变得更有组织、更为官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为有效。从15世纪末开始,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以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开拓国内外市场,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1485年的支持羊毛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587年禁止羊毛出口,1660年的控制海上贸易的《航海条例》,1699年禁止羊毛制品进口的“羊毛法案”,1700年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815年限制谷物进出口的新《谷物法》等等。
——摘编自(法)帕斯卡·萨兰《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
材料二 《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世界恐慌以来,贸易上从关税战争到集团的关税协定,从贸易限制到双方的数量限制协定……“旧有的制度都在动摇,更不要说那些基础在旧有的制度而产生出来的学说”,人
尚水作品
为的操纵和干涉已成普遍现象,“统制经济已经风行全球”;对经济侵略的国家而言,实施统制经济便如虎添翼;而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如若丢掉统制经济则无出路可言,“我国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便藩篱尽撤,经济国防了无设备。”列强新的侵略方式已经开端,我国的国际贸易统制究竟如何?
——摘编自杨福林《国民政府战时贸易统制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兴资产阶级对近代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三十年代贸易统制政策与近代初期英国贸易保护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1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央政权监督贸易,设置贸易实在障碍的能力扩大”和材料二“人为的操纵和干涉”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中英两国的国情及外部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创立重商主义等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制定贸易保护法律、增强经济实力提供贸易保护后盾、壮大民族国家提高贸易保护效果、控制世界市场为保护创造条件。
(2)相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控制)。
不同: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是为发展民族经济,扭转不利经济地位;国民政府的贸易统制突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西方列强转嫁危机。
原因:形成强大统一的民族君主国家是近代初期英国的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反对列强经济侵略、转嫁危机是主要任务;苏俄的影响。
14.(12分)(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下表所示。
时期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口号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尚水作品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材料涵盖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大的方面,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一定要史论结合,要言之有物,不是大量的列举史实,更不是空洞的理论。
答案:示例一:
论题: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阐述: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进步国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启迪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所以说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示例二:
论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阐述: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变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矛盾的更替极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上升,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伴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双方作出调整,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也反映出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尚水作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