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交通: 俨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绝境: 外人 间隔: 无论: 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
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参
㈠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
⑵百废具兴 具:
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
⑷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之: 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政通人和 ②至若春和景明 ⑵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岳阳楼记 ⒊用原文回答:
⑴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 。 ⑵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 。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乃重修岳阳楼
㈡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⒈解释加粗词:
⑴横无际涯 横: 涯:
⑵朝晖夕阴 晖:
⑶前人之述备矣 备: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北通巫峡 通: ②政通人和 通:
⑵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观: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⒊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___ 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_______
⒋“前人之述备矣”与第一节中的_________ 一句相照应。
㈢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⒈解释加粗词:
⑴连月不开 开: ⑵日星隐耀 隐:
⑶樯倾楫摧 樯: 倾: 楫: 摧: ⑷忧谗畏讥 谗: 畏: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浊浪排空 空: ②而或长烟一空 空:
⑵①南极潇湘 极: ②感极而悲者矣 极: ⑶①薄暮冥冥 薄: ②薄如钱唇 薄: ⒊本节极力描写湖上凄凉的景象,作用是 。
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⒈解释加粗词:
⑴春和景明 景:
⑵波澜不惊 惊: ⑶宠辱偕忘 宠: 偕: ⒉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多义词:
⑴①而或长烟一空 或: ②或异二者之为 或: ⑵①而或长烟一空 一: ②一碧万顷 一:
③在洞庭一湖 一: ⑶①把酒临风 把:
②把问题弄清楚 把:
⒊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⒋用原文回答
⑴选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⑵选文中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 ⑶选文中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⒌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 ㈤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⒈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心: ⑵不以己悲 以: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归: ⒉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 D.永州之野产异蛇 ⒊翻译下面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⒋⑴本段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⑵文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⒌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居庙堂 之高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处江湖之远
⒍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⒎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进_______________ 退_________ ⒏解释文中加粗的词“以”的用法。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⒐根据要求填空:
⑴“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_______ 。 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你应该有怎样的胸襟与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十五夜望月王建(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水调歌头苏轼(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韩愈(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④。1.子
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则也是讲的学习方法。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这则讲的学习态度。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这则讲的是教导方法。
桃花源记参:
1、东晋 陶渊明 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 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6、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7、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8、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9、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10、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11、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12、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13、(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豁然开朗。(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落英缤纷。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参:
㈠⒈⑴降职或远调 ⑵通“俱”全,皆 ⑶在 ⑷通“嘱”嘱托;代词,这件事 ⒉⑴①和乐 ②和煦 ⑵①记载 ②古代的一种文体。 ⒊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⒋乃/重修/岳阳楼㈡⒈⑴广远;边 ⑵日光 ⑶详尽 ⒉⑴①通往 ②通顺⑵①看 ②景观 ⒊⑴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⑵降职远调的和诗人,大多都在这里聚会,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㈢⒈⑴放晴 ⑵隐藏 ⑶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⑷谗言;害怕、惧怕 ⒉⑴①天空 ②消散 ⑵①尽 ②极点 ⑶①迫近 ②厚的反义词,厚度小 ⒊极力渲染悲的气氛㈣⒈⑴日光 ⑵起、动 ⑶荣耀 一起 ⒉⑴①有时 ②或许 ⑵①全 ②一片 ③整个 ⑶①持、端 ②介词 ⒊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⒋⑴浮光跃金 ⑵静影沉璧 ⑶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㈤⒈⑴思想感情 ⑵因为 ⑶没有;归依 ⒉B ⒊“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或“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⒋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5.A ⒍迁客、骚人 ⒎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⒏①来 ②因为 ⒐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⑵古仁人 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