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模拟试卷230
(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3/A4型题(总题数:4,分数:20.00)
患者,男,60岁,3小时前在打羽毛球时,突感左侧胸痛,随即出现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后症状加重,伴出汗心悸,入院就诊,X线胸片示左肺压缩明显,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肺结核病史。(分数:4.00) (1).应首先考虑下列哪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分数:2.00) A.心绞痛 B.心肌梗死 C.急性肺栓塞
D.急性闭合性气胸 √ 解析:
(2).应立即予以的治疗是(分数:2.00) A.吸氧 B.溶栓 C.观察
D.穿刺抽气 √
解析:解析:患者胸内压增高(打羽毛球)后突发左侧胸痛,呼吸急促,最可能的诊断为急性闭合性气胸、肺结核为其基础肺部病变,“投掷铅球”是促使气胸发生的诱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也有突然胸痛,胸闷,甚至呼吸困难,但一般应有心血管系统症状。急性肺栓塞可突发呼吸困难、胸痛,但患者常伴咯血、低热、晕厥等症状,常有房颤、长期卧床、下肢血栓形成等病史。故可排除ABC项的可能。胸片示肺明显萎缩,应予以穿刺抽气处理。
男,45岁,乘汽车时急刹车,左髋关节挫伤,X线示股骨头向后方脱位,未见股骨头及髋臼骨折。(分数:4.00)
(1).髋关节的畸形位应该为(分数:2.00) A.屈曲、内旋、内收 √ B.屈曲、内收、外旋 C.屈曲、外展、外旋 D.屈曲、外展、内旋 解析:
(2).首选的治疗方案是(分数:2.00) A.手法复位,无需特殊处理 B.切开复位,内固定 C.切开复位,外固定 D.手法复位,皮牵引 √
解析:解析:髋关节后脱位临床表现:①外伤史;②患肢短缩,髋关节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③大粗隆上移;④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经损伤表现。治疗:Allis复位法;皮牵引2~3周。
男,65岁,因肠梗阻1周保守治疗无效,拟急症行剖腹探查手术,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手术前检查,T38℃,血压160/100mmHg,心率100次/分,心电图示ST一T改变,血生化、血气分析结果正常。(分数:6.00)
(1).麻醉前用药,不宜选择(分数:2.00) A.阿托品 √ B.东莨菪碱 C.咪达唑仑 D.地西泮 解析:
(2).该手术应该选择的麻醉方法是(分数:2.00) A.区域阻滞
B.硬膜外阻滞 C.蛛网膜下腔阻滞 D.全身麻醉 √ 解析:
(3).麻醉后患者立即出现血压下降,首先应该考虑(分数:2.00) A.感染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呼吸性酸中毒 D.血容量不足 √
解析:解析:①阿托品可以导致患者心率增快,增加心肌耗氧,所以该患者不宜选用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用药,如果使用抗胆碱药物,可以选择不增快心率的东莨菪碱。②神经阻滞和区域阻滞麻醉一般无法满足剖腹探查手术的需要,而椎管内阻滞对循环干扰较大,所以选择全身麻醉的方法。③肠梗阻患者因为需要禁食禁饮,常导致血容量不足,静脉和吸入全麻药物都有一定程度的循环抑制或血管扩张作用,所以麻醉诱导期容易造成血压下降。手术前血气分析结果正常,可以排除酸中毒和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在此病例不相符,麻醉药物过敏较罕见。
患者,男,55岁。因心悸伴消瘦1周来诊。查体:脉率84次/分,血压148/60mmHg,甲状腺弥漫性Ⅱ度肿大,可闻及血管杂音,肺(一),心率112次/分。心律绝对不整,心音强弱不等,腹(一)。(分数:6.00) (1).该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是(分数:2.00) A.心房颤动 √ B.心房扑动 C.频发早搏
D.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解析:
(2).产生心律失常的最可能原因是(分数:2.00) A.冠心病
B.甲亢性心脏病 √ C.心肌病 D.高血压病 解析:
(3).为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是(分数:2.00) A.超声心动图 B.心肌酶谱
C.血T 3 、T 4 测定 √ D.冠状动脉造影
解析:解析:患者脉搏短绌(心率>脉率)、心率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此为心房颤动的三大典型体征。心房扑动、频发早搏、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均不会有这三大体征。故选A。本例心悸伴消瘦、甲状腺弥漫性Ⅱ度肿大,可诊断为甲亢。故产生心律失常的最可能原因是甲亢性心脏病。本例无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的相关病史及相应临床表现。要确诊甲亢当然首选血T 3 、T 4 测定。超声心动图主要用二于确诊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心肌酶谱主要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主要用于确诊冠心病。此类考题比较简单,是给分题。
二、 A1/A2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心房和心室收缩在时间上不重叠,后者必定落在前者完毕后的原因是 (分数:2.00)
A.窦房结到心房距离近,而心室距离远 B.心房传导速度快,心室肌传导速度慢 C.心房交界处传导速度慢而形成房一室延搁 √ D.窦房结分别通过不同传导通路到达心房和心室
解析:解析:本题属于理解识记类题目,考查考生对兴奋在心脏内传播的途径和特点的掌握。兴奋在心内传播是通过特殊传导系统进行的,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发出的兴奋通过心房肌传播到整个右心房和左心房,
再沿着心房肌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到房室交界区,经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传导普肯野纤维网,引起心室兴奋。传导系统各部分的传导速度不等,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最慢。由于房室交界区是兴奋由心房传导到心室的唯一通道,因此兴奋从心房传至心室需经过一个时间延搁,这一现象称为房一室延搁。它的生理意义是心室的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保证心室和心房的收缩在时间上不会重叠,这对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十分必要。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通气/血流比值<0.84表示 (分数:2.00)
A.发生了机能性动一静脉短路 √ B.肺泡生理无效腔增大 C.肺泡生理无效腔减小 D.气体交换量不变
解析:解析:考查通气/血流比值的意义。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4.2/5.0=0.84。若比值<0.84(即比值下降),则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过剩,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血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更新,未能成为动脉血就流回了心脏,犹如发生了动静脉短路,只不过是功能性的,而不是解剖结构所造成的。故答案为A。 3.某胆瘘患者胆汁大量流失至体外,胆汁分泌比正常人少数倍,这是由于下列哪项减少 (分数:2.00) A.合成胆盐的原料 B.胆盐的肠肝循环 √ C.胃泌素 D.促胰液素
解析:解析:考查胆盐的肠肝循环。胆汁经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随肝胆汁排泄到小肠的胆盐,约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由门静脉进入肝脏,称为肠肝循环。由于有肠肝循环,因此每循环一次,仅损失5%左右的胆盐。回吸收的胆盐可刺激肝胆汁分泌,但对胆囊运动无明显影响。 4.造成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的基因突变原因是 (分数:2.00) A.DNA重排 B.碱基缺失 C.碱基插入 D.碱基错配 √
解析:解析:本题为简单识记类题目,考查DNA的损伤(突变)及修复。镰刀形红细胞贫血患者的Hb为HbS,与正常成人Hb(HbA)比较,只是β链上第6位氨基酸的变异。正常成人为谷氨酸(Glu),而镰刀形红细胞贫血患者变为缬氨酸(Val)。其基因上的改变仅是为第6位氨基酸编码的密码子上的一个碱基被置换,从而导致氨基酸的改变,此即为点突变,也即碱基错配。DNA重排是DNA分子内较大片段的交换,导致翻译出异常蛋白,常可引起遗传、肿瘤等疾病。碱基缺失和碱基插入可导致框移突变,其后果是翻译出的蛋白质可能完全不同。 5.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可能机制是 (分数:2.00)
A.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 B.促进dUMP的甲基化 C.促进尿酸生成的逆反应 D.抑制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考题,考查嘌呤代谢,属于简单题。痛风是由于血中尿酸含量增高所致,而尿酸是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嘌呤核苷酸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尿酸。别嘌呤醇与次黄嘌呤结构类似,可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抑制尿酸的生成,而达到治疗痛风的目的。 6.风湿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疣状赘生物的主要成分是 (分数:2.00)
A.细菌菌落与炎症细胞 B.血小板与纤维素
C.肉芽组织与瘢痕
D.小血管与风湿肉芽肿 √
解析:解析:本题为简单识记类题目,考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受累关节表现为慢性滑膜炎,滑膜细胞增生肥大,为慢性增生性炎。此知识点不在病理学考纲范围之内。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腔内浆液性和纤维蛋白性渗出。 7.肺褐色硬化是下列哪种疾病的形态改变 (分数:2.00) A.特发性肺纤维化 B.机化性肺炎 C.慢性肺淤血 √ D.大叶性肺炎
解析:解析:①慢性肺淤血时,由于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使肺实质变硬,肉眼观呈棕褐色,称肺褐色硬化。请注意:急性肺淤血时,由于病程太短不会导致肺褐色硬化。②机化性肺炎,也称肺肉质变,是大叶性肺炎的常见并发症。③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指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最常见的间质性肺疾病,病变局限在肺部,引起弥漫性肺纤维化,导致肺功能损害和呼吸困难。 8.伤寒溃疡的形态特征取决于 (分数:2.00) A.肠黏膜的皱襞形态
B.肠黏膜淋巴小结的形态 √ C.肠黏膜淋巴管的走向 D.肠黏膜血管的走向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类考题,考查伤寒,属于简单题。肠伤寒溃疡是由于坏死组织逐渐崩解脱落而形成的。因受累淋巴结不同,溃疡的形态和大小也不相同。集合淋巴小结的溃疡较大,呈椭圆形,其长轴与肠管的长轴平行;孤立淋巴小结的溃疡小而圆。因此溃疡形态与肠黏膜淋巴小结的形态有关,而与肠黏膜的皱襞形态、血管走向无关。故选择B。 9.下述关于梅毒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分数:2.00) A.都是性传播
B.病变不会侵及主动脉 C.病变不累及骨骼
D.基本病变是树胶肿和血管炎 √
解析:解析:梅毒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血管炎和树胶样肿。树胶样肿又称梅毒瘤,仅见于三期梅毒。树胶样肿类似于干酪样坏死,坏死灶周围含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但类上皮细胞和郎格汉斯巨细胞很少。性传播为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占95%),但并非唯一传播途径,其他传播途径还有母婴传播、输血、接吻、医务人员不慎被感染等。病变可侵犯主动脉,引起主动脉关闭(并非主狭)、主动脉炎、主动脉瘤等。梅毒也可造成骨和关节损害,长骨、肩胛骨和颅骨常受累。 10.糖尿病后期并发糖尿病肾病,病理检查最常见的类型是 (分数:2.00)
A.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 √ B.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C.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D.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解析:解析:糖尿病肾病病理分型中最具有特异性的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最常见的类型是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但是它对肾功能影响不大,特异性低。 11.低钾性碱中毒可能出现于下列哪种情况 (分数:2.00) A.尿毒症 B.胃手术后 √ C.术后少尿
D.严重创伤
解析:解析:缺钾或低钾血症的常见原因有①长期进食不足;②应用呋塞米等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期以及盐皮质激素过多等,使钾从肾排出过多;③补液患者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或者静脉营养液中钾盐补充不足;④呕吐、持续胃肠减压、肠瘘等,钾从肾外途径丧失;⑤钾向组织内转移,见于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或代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 12.下列关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检查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血钙值>2.75mmol/L √ B.血磷值<0.65~0.97mmol/L C.PTH定值升高 D.cAMP排出量明显增高
解析:解析:正常人血钙值2.25~2.75mmol/L,甲状旁腺功能亢进>3.0mmol/L。
13.男性,30岁,肝炎病史2年,疲乏、嗜睡2月余。今日突然出现大出血,体检可触及脾脏,血小板70×10
9
/L,白细胞3×10 /L,血浆清蛋白24g/L,血清胆红素47.2mmol/L,凝血酶原延长时间5s.出现下
12
列哪种情况可考虑TIPS治疗 (分数:2.00) A.黄疸严重
B.多普勒超声提示门静脉内径2cm C.大量腹水 D.肝性脑病 √
解析:解析:TIPS主要适应征为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肝功能差的曲张静脉破裂和等待行肝移植的患者。根据Child一Pugh分级,血浆清蛋白24g/L,血清胆红素47.2mmol/L,凝血酶原延长时间5s,肝性脑病,该男性肝功能差,符合TIPS治疗的指征。 14.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 (分数:2.00) A.自我批评 B.自我反思 C.见贤思齐
D.与医疗实践相结合 √
解析:解析:与医疗实践相结合是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具体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①要坚持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疗实践中认识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②要坚持在医疗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品德,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煅炼,提高自己医学修养。③要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医学道德修养不断深入。
三、 B1型题(总题数:2,分数:8.00)
A.压力感受性反射B.化学感受性反射C.心肺感受器反射D.肾一体液控制机制(分数:4.00) (1).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主要依靠(分数:2.00) A. √ B. C. D. 解析:
(2).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主要依靠(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解析:本题属于理解识记类题目,考查对动脉血压的长期和短期调节机制的理解。动脉血压调节分为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短期调节是指对短时间内发生的血压变化起即刻调节作用,主要是各种心血管反射的神经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都属于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
节,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容量等发生突然改变(数秒到数分钟)时,对动脉血压进行短期快速调节,但对缓慢发生的血压变化不敏感。化学感受性反射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中不起明显作用。只有在缺血、缺氧和酸中毒等情况下才发生作用。血压的长期调节是指血压在较长时间内(数小时、数天、数月或更长时间)发生变化时血压的调节,主要通过肾脏调节细胞外液量来实现,因而构成肾一体液控制系统。当体内细胞外液增多时,循环血量增加,使动脉血压升高;而循环血量增多和动脉血压升高,又能直接导致肾排水和排钠增加,将过多的体液排出体外,从而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当体内细胞外液量或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时,则发生相反的调节。从调节机制的种类来理解,压力感受性反射属于神经调节,肾一体液控制机制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因而反应时间、持续时间都有差异。 A.心肌B.血管平滑肌C.虹膜辐射状肌D.支气管平滑肌(分数:4.00) (1).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引起收缩或收缩力增强的肌肉是(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
(2).去甲肾上腺素与B受体结合引起收缩或收缩力增强的肌肉是(分数:2.00) A. √ B. C. D.
解析:解析:本题属于简单识记类题目,考查自主神经系统主要递质的作用及效应器官反应相关知识。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副交感神经兴奋)产生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膀胱逼尿肌收缩、虹膜环行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受体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更复杂,取决于脏器上受体的类型(α 1 、β 1 、β 2 )和多少。心肌细胞上存在β 1 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β 1 受体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平滑肌、子宫平滑肌、小肠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上存在β 2 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β 1 受体结合,产生抑制性效应。
四、 X型题(总题数:6,分数:12.00)
15.细胞膜外表面糖链可作为 (分数:2.00) A.离子通道 B.抗原决定簇 √
C.膜受体的可识别部分 √ D.糖跨膜转运载体
解析:解析:①细胞膜所含的糖类较少,主要是一些寡糖和多糖链,这些糖链位于膜的外侧。有些糖链可以作为糖原决定簇,表示某些免疫信息(B);有些作为膜受体的可识别性部分,能特异地与某种递质、激素或其他化学信号分子相结合(C)。②作为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是膜蛋白。葡萄糖跨膜转运载体是右旋葡萄糖载体(葡萄糖转运体),也是一种膜蛋白,并不是存在于细胞膜外表面的糖链。 16.属于酶化学修饰调节的反应有 (分数:2.00) A.乙酰化 √ B.磷酸化 √ C.腺苷化 √ D.泛素化
解析:解析:在酶促化学修饰过程中,酶发生无活性与有活性两种形式的互变。这种调节是酶催化引起的共价键的变化,包括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乙酰化与脱乙酰化、甲基化与脱甲基化、腺苷化与脱腺苷化、一SH与一S一S一的互变等,其中以磷酸化与脱磷酸化最常见。泛素化主要参与蛋白质在蛋白酶体通过ATP一依赖途径被降解的生化反应。故选择ABC。
17.干酪样坏死的形态学特征有 (分数:2.00)
A.镜下不见原有组织结构轮廓 √ B.肉眼观坏死灶微黄、细腻 √ C.周围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D.周围反应中常有异型性细胞存在
解析:解析:①凝固性坏死的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干酪样坏死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镜下为无结构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轮廓,甚至不见核碎屑。由于结核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因此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称为干酪样坏死。②病灶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是急性炎症的病理特点,而干酪样坏死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③常有异型性细胞存在是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因此不会出现于干酪坏死灶中。 18.下列各疾病中,会出现Auer小体的是 (分数:2.00)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 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解析:解析: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RAEB一t型也可检出。 19.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包括 (分数:2.00) A.空气栓塞 √ B.泌尿系统感染 C.肝功能受损 √ D.肠源性感染 √
解析:解析:空气栓塞是肠外营养最严重的技术并发症,肝功能受损是其代谢并发症,肠源性感染是肠外营养本身引起的并发症。
20.原发性甲亢病人术前服用碘剂的作用是 (分数:2.00)
A.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B.促进甲状腺素的释放 C.使甲状腺变小变硬 √ D.降低基础代谢率 √
解析:解析:①碘剂可以抑制蛋白水解酶,减少甲状球蛋白的分解,从而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不能抑制T 3 ,T 4 合成)。②碘剂还能减少甲状腺的血流量,使腺体充血减少,变小变硬,有利于手术。③由于碘剂可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可使血中T 3 ,T 4 ,浓度降低,从而降低基础代谢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