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学生专用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伤(zhōng) 澄澈 酝酿(liàng) 咄咄逼人 ..B.缥缈(piāo) 陛下 抖擞(sǒu) 人声鼎沸 ..C.忙碌(lǜ) 静谧 充沛(pèi) 浑为一谈 ..D.蜷伏(quán) 苛刻 笨拙(zhuó) 花枝招绽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宛转 嘹亮 憔悴 决然不同 B.睫毛 倜傥 淅沥 不求胜解 C.草垛 云霄 侍弄 咄咄逼人 D.确凿 寻觅 逃窜 翻来复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用这惊心动魄的太空飞行作为激励我们向未来冲击的教例,孜孜不倦地讲述....给我们听。
B.侵略者的国旗耀武扬威地在被其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C.行进在幽深的峡谷中,他们一行人屏息凝神,感到胆战心惊。 ....
D.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有人还希望过古代隐士那挥洒自如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名人事迹的介绍,我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在“成功”后加上“的道理”)
B.由于祖父对我的言传身教,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删去“使”) C.电视剧《姥爷的抗战》营造了一位想通过个人奋斗来复仇最后走上抗日道路的工程师形象。(把“营造”改为“塑造”)
D.谁能否认钱学森没有对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呢?(把“巨大”改
1 / 9
为“特殊”)
5、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反问)
B.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排比)
6、依照下列句子,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地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地一笑, 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候,能开心地一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危难的时候,能泰然地一笑,这是一种大气……
A.这是一种坚强 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地一笑,这是一种自信 B.这是一种豁达 无奈的时候,能达观地一笑,这是一种境界 C.这是一种坚强 无奈的时候,能平静地一笑,这是一种自信 D.这是一种豁达 被轻蔑的时候,能达观一笑,这是一种境界 7、默写填空。
(1)《木兰诗》中描写为作战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描写边塞极其寒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5)《木兰诗》中成语:“扑朔迷离”出处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 / 9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①厌:满足。②迨:等到。③炯戒:明显的警戒。
③
②
①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谓/君不善学 B.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C.迨年/事蹉跎 D.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愠(________) (2)始(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4.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用原文回答)
5.读完上面这则故事,说说从王生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 1.A
2.(1)恼恨(2)才
3.(1)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2)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4.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5.①好学更要得法;②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题文)那年的欢喜
3 / 9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说:“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们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
4 / 9
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二人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茶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阅读》2016年第9期)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析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 3.你觉得文中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4.文中小弟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活,请你简要进行分析。 5.有人说,文中的几个小孩子太馋了,太不懂事了,你认为呢?
2、天涯海角,招之即来
张佳玮
①我外婆说,我舅舅小时候性子很倔。跟我外公吵完架,就气哼哼地出门,在门口还会吼一声:“我这就去美国!再也不回来了!\"
②外婆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打两个鸡蛋,坠在碗里的面粉上,加水,拌,加点盐,加点糖。直到面、鸡蛋、盐、糖勾兑了感情,像鸡
5 / 9
蛋那样能流、能坠、能在碗里滑了,就撒一把葱。倒在油锅里,转一圈,起火。看着葱都沉没到面里头了,将面粉碗绕着圈把调好的面粉浆倒进锅里,铺满锅底。一会儿,等一面煎微黄、有面香了,她就翻个面儿。两面都煎黄略黑、泛甜焦香时,她把饼起锅,再倒一点儿白糖。糖落在热饼上,会变成甜味的云。这时候,我舅舅准靠在门边儿站着,右手食指挠嘴角。我外婆说:“吃吧。”我舅舅就溜进来,捧着一碗面饼,拿双筷子,吃去了。
③我爸说,我以前在房间里看书时,就像进了螺丝壳,总是听不见叫喊我吃饭的声音。每当这时,他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往锅里倒油,叉着腰等油热起来,打下一个鸡蛋,叉着腰等,看着蛋白边儿被油煎得黑黄卷了,翻个面儿,往锅里点酱油、一小点糖和水,听着荷包蛋在酱油里的咕嘟咕嘟声。等酱油和糖的香味把我抓到厨房门口时,他关火,把荷包蛋连酱汁一起装碗,扣在我的白米饭.上。指指:吃。
④我妈说,我爸以前痴迷于麻将。中午出门,说好下午回来吃饭,可是到天黑都不见人。我妈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把刚抓的花生,倒进凉油锅,起火。拿铲子翻着炒,花生们怕烫了,开始叫疼,我妈很有同情心,就把火关了,就着油继续炒它们。等花生发出一片嘘嘘声,我妈就把它们请出来,顺手把黄酒从瓶里倒出来,黄酒和花生的香魂半空搅着。这时候,我爸准就开始敲门了。
⑤我以前,不开心时就去买香肠、鸡蛋、青豆、青椒、毛豆和胡萝卜。在锅里下一遍油,把青椒倒下去,炒出一点味道,捞走;把五个鸡蛋打进青椒油里,看着它们起泡;再下一遍油,把冷饭倒下去,拿铲子切了米饭,让鸡蛋卷裹着;再下一遍油,把切好的香肠和胡萝卜,外加青豆和青椒倒下去。我妈这时就在远方开个窗提示我:别下那么多油!鸡蛋要分块儿!我不理她,继续炒。等鸡蛋炒得泛黄香,眼看要焦黑时,停火起锅。把炒饭盛一大盆,花一小时吃完,一边抹嘴边的油,一边烧水煮茶。喝一口热普洱,打一个饱满的油香十足的隔后,不好的心情就飘走了。
⑥我妈说,每当她想我回家,就去菜场买一只壮硕油头肥厚的鸡,洗干净,放水里煮。放下锅盖慢火焖,把鸡肉里的油都熬出来,浓黄的油浮成一片一片。又拿一个锅,加点儿水,把一块块的五花肉搁进去,煮得五花肉见灰白了,加了
6 / 9
水,下酱油、糖和黄酒,放下锅盖慢火炯,让肉慢慢炯红。她自己一旁继续扫地、逗狗、收拾沙发垫去。
⑦她说,这时候,我在外地,或者其他天涯海角的街上,不管走着还是坐着抑或站着,准会忽然一皱眉,一耸鼻子,抬头仰望许久,然后对身旁的某人说:“我觉得,我妈好像在炖鸡汤和红烧肉。”
(《意林》2018第11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题目“天涯海角,招之即来”的含义有哪些? 2.试品析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字“抓”在文段中的表达效果。
3.请你说说文章为什么要按照“外婆说”“爸爸说”“妈妈说”到“我”的顺序写作?
4.全文在选择事例上有哪些共同点,试结合文本分析。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这些节日里,你会品尝到特色美食,观赏到特色节目,也会参与一些特色活动…… 请以“难忘那年 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从“春”“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五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
7 / 9
参:
一 B C D D D B
(1)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3)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4)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5)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二 三
1.记发生在当年的几个兄弟吃凉粉的温馨动人的故事,表现互敬互爱的浓浓兄弟情。
2.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小弟弟享受吃凉粉的过程
3.例:文中兄弟几个‘吃凉粉的场景’最动人,因几个兄弟互推互让,互敬互爱的浓浓兄弟情在传递。(答案不唯一,文中有多个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①爱吃但不贪吃,懂互相谦让,想吃,最后自己却只吃了小小一点。②顽皮,会耍赖。③说话算数,会体贴人,懂互爱。
5.围绕文章表面指的是四兄弟在那年拿出买盐的五分钱吃了一盘炒凉粉的欢喜,实际上是借这场欢喜表现他们几个互相推让,互敬互爱的浓浓兄弟情。(答案不唯一,但不可违背主旨)
1.是指人们不管处在什么地方,离家有多远,都会被家里的菜的美味吸引(都会想念家里的菜的美味);都会思念家和亲人。
2.“抓”字这一句用了拟人手法,细致地写出了菜的香味巨大的吸引力,与前面“我”听不到爸妈的吃饭叫喊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一是这样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或是事件的先后顺序;二是先写外婆,再写爸爸妈妈,最后是“我”,这样安排,写出了家的味道(爱,亲情)的传承(延
8 / 9
续、弘扬)。
4.都选择了家里亲人做菜的事;都详写了做菜的做法和过程;都写出了菜的巨大吸引力(写出了菜给人的安慰);都运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 四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