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后感作文指导
【篇一:《读后感》习作指导和讲评】
《读后感》习作指导和讲评
备课人:寿光市实验中学 于嘉怡 【课 型】习作课 【教学目标】
1.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
2.写读后感,重点是写感受,写收获,指导学生能联系生实际来写文章。
3.通过交流,指导学生写读后感,重点写好写感受和收获,指导学生能联系生实际来写文章。 【教学重难点】
写读后感,重点是写感受,写收获,指导学生能联系生实际来写文章。
【课时安排】2课时 【作前准备】
1.了解暑假中所读书目及读后感的完成情况。 2. 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 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
2.写读后感,重点是写感受,写收获,指导学生能联系生实际来写文章。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情景引路
①用学生假期中完成的习作导入:
师:关于读后感,想问一问大家,你认为读后感要写好什么? 生:自由讨论回答
二、奇思妙想,开启心路 (一)体验如何写“读后感” 1.找到感受最深的点:
最近我们学习了课本第二组课文,读了主题学习丛书2《情系祖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 ,感受最深的一点是: 。 2.谈“感从何来”。
你的感受,主要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并简单说说读到这儿的感受。 3.你想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想到书中看到的哪些人,或者是生活中的哪些人?
4.小结:抓住感点,并说明感从何来,再展开联想,这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三、佳作引领,章法导路 ppt课件展示
四、妙笔生花,开辟新路 出示习作要求
从第二组课文或语文主题丛书《情系祖国》选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来写:
五、习作成文(略) 【板书】
读后感四步曲 ? 引议 联结
围绕感点 简析引文联系实际 总结全文 引用原文 亮出感点证明感点 升华感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给学生读后感评改方法 【教学流程】
一、引入课题,提出标准
师:同学们,几乎每个人都有令你难忘、佩服的人、事,相信同学们也一样。我们通过第二单元的作文课,把你佩服的人和事写成了文章,那么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这篇作文进行评改,在评改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次作文的要求。 生:学生讨论、汇报
二、典型评析,教会评改方法
师:按照大家提出的标准。老师从大家的作文当中选出3篇来。 请3位作者分别上来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谈谈自己的作文:亮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然后学生推荐其中一篇集体评改。 生读
师:我们先来初次阅读一下他的作文,看看他的文章写的是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是一件什么事令他佩服,我们来看这两段中一段。老师一边读大家一边想,这两段中有哪些地方不是很通顺或有错别字,或者是写法不是很好而你有更好的写法的。(边读边指
出,在文中作批示)这两段中有哪些地方写得好,表现佩服情感的? 生:听并思考 ,然后作出评价并讲出理由。 三、互评互改,共同探究
师:拿着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或好朋友交换,根据评改步骤和好作文的标准,评一评对方的作文,并在他的作文后面填写这些内容,评改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可以跟组员或老师探讨。 生:学生互相交换批改
四、评改成果展示与交流
师:你觉得你评改的作文有佩服的情感吗?谁来哪个小老师愿意上台展示你评好的作文,并说说你是怎么评的。
生:(小老师上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并进行评改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说一说。 师:听了小老师的评说,你怎么想?其他同学觉得怎么样呢? 生:生提出意见。
五、小结:“文章不厌百遍改,佳作常自改中来。”每个人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积累都不同,有差别才能相互启发,形成互补,根据自己的理解,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反思】
【篇二:读后感习作教学设计】
读后感习作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学习并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并写一篇有关《鹬蚌相争》的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板书:写读后感) 2、什么是读后感呢?
师述: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 二、 学习写读后感。
下面我们按三个步骤来学习。 1、审清题意,明确内容。
学生默读,思考: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交流。 2、确定感点,选择材料。
①、明白“感点”:就是最让你受感动的那一点或方面,也可以说是观点(主题)。
②、给文章列感点。
学生浏览课文《鹬蚌相争命》,师生共同列出文章的感点。
③、师述:同样一篇文章,若让全班同学来写读后感,每位同学的感点不一定相同;同样一篇文章,若要你来列感点,你也许会列出许多个来,你则只需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感点来写。 3、按序写作,详写重点。 ①、拟题。
直接拟题:读《……》
读《……》有感读《……》后想到的读《……》的感想读《……》后的感想读《……》后《……》读后感《……》读后我读《……》有感于《……》
以感点为正题,以“——读有感”等为副题:如: 宽容
——读《鹬蚌相争命》有感 ②、读后感的写法。
开头:关键字:篇名感点
(用一两句话点明原文篇名,说明感点。) 中间:关键字:介议联
介(简介原文主要内容,注意:一定要侧重与感点有关的主要内容,以便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感想。)
议(用一两句话,对原文内容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 联(具体联系你所了解的、听到的、看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谈感想感受。)
结尾:关键字:照应总结(照应开头的内容,再次强调感点) 三、例文赏析。
四、列提纲、动笔写作。
师提示:写读后感三忌:一忌大段抄录原文,读后感变成了“读后抄”。
二忌大段写检查、作保证,读后感变成了检讨书。三忌感想脱离原文内容,感想与所读脱节、无关。 五、写读后感
好,刚才我讲了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你们回忆一下都是什么,下面你们试着写一篇读后感好吗?《鹬蚌相争》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了,我们就写一写这课的读后感吧。 学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读后感作文指导
【篇三:读后感写作指导教案】
《读后感写作指导》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写作方法: (一)写作思路一:
1、找出原文中的众多信息。(引) 2、择出信息中的最深感点。(议) 3、联想佐证感点的材料。(联) 4、考虑文章的结尾。(结) 写作思路二:
引——或引原文观点,或引原文的内容。 议——所引原文体现出观点(观点句)。
联——在所给原文的基础上为基点生发开去,发表议论,由此及彼的联系现实生活中
相似或相反的现象,联系相关的种种问题。
结——从说明原文给人什么启示的角度提出看法,总结全文。 (二)注意事项:
1、感点须符合原文要义;表述要明确、清晰、严密;感点的提炼与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成败高下,宜在首尾加以突出。“引”“议”“联”皆由其统率,当仅仅围绕之。
2、“联”应当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叙议的侧重点处理与引述部分异曲同工,由古及今、正反对举、由现象到本质等均可,要讲求逻辑,注意过渡,在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二、实例操作:小学课文《小马过河》 (一)找出原文中众多的信息 从小马的角度来说:
1、小马要过河而不知深浅便去问牛大伯,后来听了小松鼠的话又不敢过河,这给我们的教训是对别人的话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轻信盲从;
2、小马盲目听信了两种相反意见,以致弄得无所适从再去问妈妈,这说明小马遇事不莽撞,善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3、小马后来接受妈妈的教导,综合分析了牛大伯和小松鼠的话后明白了道理,大胆地“试一试”(二)选择信息中最深的感点 假定我们择定的感点是:———— 实践出真知 那么----
(三)联想佐证感点的材料(讲道理、摆事实)
1有位画家鼓起勇气吃了一个西红柿,他没有被毒死,反而第一个尝到了西红柿那甘甜的滋味。
2、我们伟大的党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没有向帝国主义屈服,没有被民族资本工业所诱惑而毅然地走上了社会主义这条很少有人走过的道路,靠着自己的实践,经过一步步的摸索与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今又在分析了当前形势与本国特点的前提下,没有被外来思潮所干扰与困惑,毅然走上了改革开放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之路。
3、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小塞涅卡
4、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
(四)考虑文章的结尾:
根据 “实践出真知 ” 的感点,上述材料便作为佐证材料。结尾可作类似如下文字: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因为实践的结果固然不一定成功,但空想的结果一定不会成功。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实践出真知。
读《小马过河 》有感
小马要过河,不知深浅,问牛大伯,牛大伯说水浅,能趟过去。可在一旁的松鼠告诉它,水很深,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它的妈妈让它多想想,试一试。于是小马按着妈妈的话终于过了河。 (引)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议)小塞涅卡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道理论证)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相传古代英国把西红柿只作为观察植物,谁也不敢试着吃一吃,认为有巨毒。终于有位画家鼓起勇气吃了一个西红柿,他没有被毒死,反而第一个尝到了西红柿那甘甜的滋味。(事实论证)我想,谁都怕死,而那位画家为了真理的验证,勇于实践,为人类的食物中增添了一样新的食物。他吃的那个西红柿一定比我们吃的任何一个都甜。而实践不是盲目的,它必须要靠理论的指导。实践也不应是被别人所
左右的,要靠自己的头脑和勇气。正如那匹小马,如果它一味听信牛大伯的话就会马上下河,如果它一味听信松鼠的话就永远过不了河。它只有借鉴前二者的话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判断,才能顺利并且成功地渡过河。(联)
实践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时候实践是要经过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能达到目的的。费尔巴哈曾经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道理论证)我们伟大的党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没有向帝国主义屈服,没有被民族资本工业所诱惑而毅然地走上了社会主义这条很少有人走过的道路,靠着自己的实践,经过一步步的摸索与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今又在分析了当前形势与本国特点的前提下,没有被外来思潮所干扰与困惑,毅然走上了改革开放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之路。我相信,靠不断的实践必能取得成功。 (联)
相反,有些人自己唯唯诺诺,不敢实践,看到别人实践成功还眼馋或阻拦,这样的人只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联)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因为实践的结果固然不一定成功,但空想的结果一定不会成功。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实践出真知。(结)
二、课堂练习:读《伤仲永》有感
(一)找出原文中众多的信息 1
2、从
(二)选择信息中最深的感点
假定我们择定的感点是:———— 那么----
(三)联想佐证感点的材料(讲道理、摆事实) 1、 2、 3、 4、
(四)考虑文章的结尾:
根据 “” 的感点,上述材料便作为佐证材料。结尾可作类似如下文字:
三、总结:
读后感重在一个“感”字,感点的提炼与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成败高下,宜在首尾加以突出。“引”“议”“联”皆由其统率,当仅仅围绕之。
四、 布置习作: 参考题目如下 (题目中须包含课文题目或课文人物)
1、 读《---------------------》有感 2、 如 (正标题)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副标题) 3、 由------------引发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