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同饮。余强饮三太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念无与为乐者(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2.翻译画线句子。(

4分)!”

念:强:

(张岱《湖心亭看雪》)4分)

(2)湖中人鸟声俱绝(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绝:遂: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拉“莫说相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分)

23.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选文甲乙

文文

间(1) 更定

(3分)

景月景(2)

情闲情(3)

答案:21.(1)考虑、想到(2)完全没有了(3)尽力(4)于是,就

(2)他们

22.(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很高兴的说,湖上怎么还有这么痴迷的人呢。23.(1)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分。每小题2分)

(2)冰花弥漫

似真似幻

痴情

水天一色(2分)

24.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1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 答:

答案:10.A 11.C 12.D

13.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⑵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1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2分)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2分)①即使②代词,那③代词,这④都 2、(2分) D 3、(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2分) A 5、(4分)①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分)②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长堤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 (张岱《湖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上下一.白( (3)即.棹小舟入湖(

)

)

(

(2)从武林门而西.( (4)取道……石径塘而归.(

)(3分)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 ①才一举.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陶石篑帖子D. ①次早得.(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3分)

“则心已

②二者不可得.兼

(6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

“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大约如东阿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湖山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答案:

1.(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2.(3分)D(得到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种惊艳的感觉吧)。

4.(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附译文: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

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

)

可(诗人的)心早已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

(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

(那

B. ①抬起②发动

) !)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

C. ①来得及②和)

3.(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

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

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都聚集到一起了。

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

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

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