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学校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贯穿始终。在安排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项目时,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在开足专门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基础上,将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相重叠的部分,整合起来统一实施。

一、活动方式 (一)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指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所必须从事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家务劳动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

1.选择工具或材料。根据家务劳动的需要,认识和选择家务劳动中用到的工具、材料。如衣物洗涤要认识洗涤用品、洗涤工具等;烹饪要了解家常餐的食材种类(米、面类、谷类、肉类、蔬菜、调料等)和基本的烹饪方式(炒、煮、蒸、炖等)以及制作家常餐的工具等。

2.学习劳动技能。在认识家务劳动工具材料的基础上,学习家务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如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搜集物品收纳的技巧和方法,收集生活中的卫生清洁小窍门;通过现场观摩,学习浸泡、揉搓、漂洗等洗涤方法、技巧,学习揉、擀、包,洗、切、拌、炒等基本厨艺知识技能。

3.参与劳动体验。根据家务劳动需要,遵循家务劳动安全要求,尝试使用相应的工具、材料,参与家务劳动。如进行衣物洗涤、物品整理、卫生清洁、垃圾分类、做家常菜、面食制作等。

4.反思劳动过程,分享劳动感悟。在老师指导下,对自身参与家务劳动的态度、家务劳动技能技巧的掌握与熟练情况以及家务劳动的成果优劣等方面进行反思评价。可以结合家务劳动过程与成果的照片或视频,分享自己进行家务劳动的方法技巧和家务劳动心得体会。在展示与分享中懂得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初步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

(二)劳动技术

劳动技术指学生运用各种劳动工具、工艺进行设计,并动手制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金工、陶艺创作等,以此增强技术意识和工程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教师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

劳动技术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

1.创意设计。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一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如可以从结构、功能、美感等方面,综合考虑材料、工艺的可行性,制作环节的合理性,创意的实用价值等,将设想变成可执行的制作方案。

2.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根据设计需要选择活动材料和工具。设计制作的材料可以包括纸、木、皮、布、纱线、泥沙、金属等。劳动工具可以包括刀、锯、钳、锥、钻、锉、针、仪器、笔、电加工等传统工具,以及摄影摄像机等现代化工具。

3.动手制作。根据制作方案要求,学习制作基本技法,掌握劳动工具的安全使用规程,动手制作,将创意设计物化为物品或作品。动手制作包括折叠、裁剪、切割、测量、烧铸、制模、作图等。

4.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学生展示交流物品或作品,说明设计意图及制作技法。在教师指导下从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学会相互欣赏、借鉴。在展示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如可从创意、方案、制作、作品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完善方案,优化作品。

(三)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

1.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服务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构或组织,如学校、社区等,还可以是动物、植物、环境等。确定服务对象同时要明确服务对象的需要,可以通过个人的观察和体验、关注媒体报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咨询相关机构等方式来确定。

2.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在明确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好服务活动计划,包括服务对象及需要、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组织、活动内容、保障措施等。

3.开展服务行动。根据制定的服务活动计划积极开展服务活动。活动中要做好活动记录,及时记录服务体验与收获。

4.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思服务的全过程。反思可以运用多种形式,例如撰写小论文、组织讨论等。在反思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文章、照片、艺术作品、视频、幻灯片、表演及校园专栏介绍等与老师、同学分享活动经验与不足,虚心接受他人的合理建议。

(四)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

1.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选择一种职业,或者模拟一种职业情境,在了解和熟悉岗位的基础上,设计好职业体验方案。

2.实际岗位演练。学生在教师或行业导师指导下,在实际或者模拟的职业岗位上进行体验,获得对这一职业的真切感受,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

3.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总结和反思职业体验的过程,并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职业体验的历程和收获。可以采用报告、日志、绘画、摄影、角色表演、微视频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和对

话,加深对职业的认识。

4.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总结职业体验活动的经验,改进活动中的不足,并自觉应用于下次的职业体验活动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