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专业技术评价制度(职称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经历了任命制、评定制、职务聘任制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第二次是由评聘合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过渡为专业技术资格社会化、专业技术职务社会化的平行运行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各行各业改革的深化,人事管理逐步由过去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而作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重要基础的职称评审工作,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按着一套方法、标准等在实施。综合来看,我国专业技术评价条件体系一直在进行改进,也对我国主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但已与现代政治制度、经济和管理不相适应。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相比较而言,专业技术人才在自我发展、公平公正,尊重与参与等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而且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体系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针对新形势新要求,现有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更多的是讲“量”,而对“质”重视不够;不同系统使用同一个量化标准可比性不强;不少量化标准难以细化,不易操作;教学工作的量化标准不好把握等等。随着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我国部分省份构建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探索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职称评价法律依据,职称改革办公室于1986年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建立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造就一批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规范工作制度,促进科研院所职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有的评价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科学系列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无法对自然科学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做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进一步规范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导向作用,我国各省基于自身的省情及国家的相关规定,对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江苏省自然科学副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江苏省自然科学助理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业绩与成果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评价的标准主要为科技奖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效益、技术成果、学术水平等方面。。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自然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主要从基本条件、申报条件和业绩条件三个方面入手。主要内容与特点是:一是采取分类评价。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分为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从事科技情报、信息查新、文献咨询及软科学研究三类人群。二是不把论文作为必备条件。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经济收益。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主要从申报条件、评审条件两个方面入手。主要内容与特点为:一是把论文论著作为必备条件,二是不采取分类评价,三是突出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重要地位,四是突出科研成果的应用开发价值,以及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3构建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的建议
目前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主要依据《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实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评价标准与条件已不能满足自然科学研究专业技术人员自我评价诉求,条件的设置可操作性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导向性不强,在专家评审时不利于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对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在调研分析的上,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对完善职称评价体系的意见。针对现有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构建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分类人才评价机制为目标,根据调研结果,借鉴国内职称评定的实践,结合职称评定的发展趋势,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科学确定评价思路。专业资格评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水平、能力、业绩、职业道德、接受继续教育的程度等。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相应的评价条件体系要坚持重业绩、重能力、重贡献的导向,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潜力的发展。通过分类评价的方式,不唯、不唯奖项,突出产学研所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综合考虑奖项、论文、专利等成果的同时,兼顾过程性指标,对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考量。第二,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评价,有利于明确不同类别人员的评价条件和重点,更好地发挥评价条件体系的导向作用。
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评价对象,为省内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组织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应根据其研究内容不同,将专业技术工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咨询与科技推广、专利服务四大类,明确各个类别的评价条件和要求。第三,内容涵盖要全面。目前,浙江省已出台的文件多以高级职称评价为主,无法对各市和省级主要部门,开展中级职称评审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应该涵盖中高级职称的评审,评价对象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级)、研究员(正高级)。第四,要重视基本条件。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应对申报各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包括思想道德条件、学历资历条件、破格申报条件、外语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年度考核等级要求、继续教育要求等。如思想道德条件,要强调职业道德及学术道德,继续教育,要依据省里实施的细则进行规范管理。第五,评价条件要以认可度作为依据。笔者向主要省属、市属科研院所中的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从事农业、林业、医学、药学、科技管理、化工、生物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设定为100分,其它打分项目以此为标准进行赋值。要求填写人根据所从事的专业工作领域,认真、负责、客观地对表格内各项目进行打分,由此,分析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客观评价与认可度。通过求平均、看频率,确定科技成果及其不同排名的影响力,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成为确定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中,具体评价条件的依据。
英文名称: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扬州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扬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824X
国内刊号:32-1472/N
邮发代号:28-4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2009—2010年度“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
术论文奖”总结颁奖大会。青海省副省
长、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评
奖委员会主任高云龙,青海省政协副主
席鲍义志,以及省、青海省、
青海省科协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出席颁奖
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及奖
金。
本年度“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
文奖”整体水平比上一届有很大幅度的提
升,有近90个学会和单位的400余篇学术
论文参与了评选活动,80篇论文入围专家
评审阶段。经过129位专家近5个月的辛勤
工作,最终评选出35篇获奖论文,其中一
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评
选结果在《青海日报》、《青海科技
报》和青海科协网上向全社会进行了为
期15天的公示,期间没有收到任何形式的
异议。
。
高云龙在颁奖大会上讲话。他要求
进取、勇于争先,营造争创一流的氛
围,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要驱动要素,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
竞争要素,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
效载体;要唯真求实,努力创新,努力
做我省创新文化和科学道德建设的积极
践行者,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与全社会
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
践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事业发展与
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义不容辞地肩
负起“科教兴青”的历史使命;要奋发有
为,不断超越,大力推动青海省自然科
学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基
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
术研究,不断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紧围绕事关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的重大科技课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努力攻
关,紧紧围绕事关我省学术繁荣和学科
发展的瓶颈性难题努力攻关,紧紧围绕
事关我省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提
升的重大技术难题努力攻关,助力全省
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把发现、培养和
举荐人才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甘为人
梯,拼搏奉献,努力为科技事业繁荣发
展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大力推动我省自
英文名称:Scientia Sinica Informationi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7267
国内刊号:11-5846/TP
邮发代号:80-94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论文摘要:由于目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及英语专业教学缺乏激励学生科学精神的动因,对理工科院校专业英语学生设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由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科学精神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所决定的。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外语专业主要培养三类人才:知识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几乎所有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都有着同一个目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是所有此类院校面临的关键问题。
本文从分析目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人手,以分析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了作为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必不可少的条件:设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目前,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由于拥有良好的相关专业资源优势,在课程开设时过多地考虑就业因素而加重就业前景良好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忽略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后续课程。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理念模糊,在课程设置上贪多图全,课程开设随意杂乱、缺乏系统性、误导学生失去学习重心。课程设置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导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既无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应用能力,其它相关专业知识也不甚了解。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英语专业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培养英语比非英语专业学生用得更纯熟的学生的地方。由于大学英语迅速发展而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拥有明确的专业的同时也有可能具备较好的语言技能,英语专业如果不进行适当调整,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而现在的英语专业教学,大量的还是对语言本身的分析、讲解;英语教师对语言、背景知识的讲解与学生以后的工作缺乏相关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由于基础教育高中阶段学生过早分科,考入大学的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匮乏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外语教学自身的规律,以及教师思想上的忽视,在外语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模仿、复现、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薄弱的后果。不少高校都存在如下事实:如果外语系的学生和文科其他系的学生比试背诵、复述能力,外语系的学生多半能够占先;但如果大家一起讨论某个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的问题,外语系的学生中不少人就会言而无物了;不少外语系学生的文章,英文表达不错,可是内容贫乏。这种情况的出现跟他们知识面窄、思维能力差、缺乏创造性见解不无关系。
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科学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对于科学来说,知识是“硬件”,而方法和精神则是“软件”。
科学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尊重精神和追求精神。科学精神在人自身的发展中有着重大的作用,使人能够积极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
科学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古往今来,政治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等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科学精神的实质。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求真的理性精神,求实的实证精神,求新的创新精神。更进一步讲,科学精神涵盖:构成科学精神根基的实证和理性精神,促进科学进步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体现科学精神“灵魂”的自由创造精神。
因而学习科学知识并对科学知识进行反思的过程。即是接受科学精神熏陶的过程。因为科学理论和科学体系的静态结构、科学知识产生、确立和发展过程,以及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广泛与深入等等,都有可能在科学精神方面给人以某种启迪和教育。
四、科学精神培养途径
对于一个民族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科学精神和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学生们往往联想到的高不可攀的“真知灼见”和“创造发明”。只要诱导学生勤于思考,并提供他们实践和训练的机会,这种能力通过给学生创造条件而可能培养出来。
首先,学校要提供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其次,教师要自觉地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第三,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第四,如果教学中采取能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助于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也是针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重中之重:设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因为科学知识的讲授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如果不考虑扩大知识面,就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无法完全适应未来的工作,在外语领域也难有建树。其实扩大知识面和外语学习并非是矛盾对立的,人类的各种知识是相通的,某一门类的知识往往能对另一门类的知识有所启发。也许从表面上和短时间来看,读非英语类书籍占去了一定时间,但从长远看不但不会影响英语学习,而且会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掌握。
综观其他学校进行的改革,不同的大学基本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相应的课程。比如清华大学的英语专业为了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广泛的人文、科技、经贸等专业基础知识。毕业后能从事翻译、教学、商贸、管理、国际文化与科技交流领域工作的高级英语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就突出清华大学独特的学科交叉、文理工渗透、中外古今贯通的特点。清华大学英语专业自1983年恢复招生以来,由于历届学生具有文理渗透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始终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可塑性好、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和欢迎,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像中国科技大学这样以理工科为主的,其外语系英语专业偏向科技英语方向,招收理工类学生,培养具有宽厚自然科学基础及一定专业知识,具有较广播的文、史、哲修养的英语专门人才。而其英语专业(科技英语方向)主要学科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及实验、计算机语言及应用基础系列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相关热搜: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
ThomsonScientific国家科学指标数据库2004年数据显示,中国数学论文在1999~2003年间篇均引文次数为1.03,同期国际数学论文篇均引文次数是1.3,这表明中国数学研究的影响力正在向世界平均水平靠近。相较于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是最高的。
。通过对《MR》收录中国学者发表数学论文每年的总量及其在63个分支上的分布统计,将中国数学论文的产出置于一个相对明晰的国际背景之下,借以观察中国数学的发展态势。。上述数据库均采用国际同行认可的《数学主题分类表》(MSC),分别在国际、国内数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相当规模的用户群。
《MR》光盘收录发表在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的数学论文,其收录范围非常广泛。1993~2004年共收录论文769680篇,其中有74988篇是由中国学者参与完成的,我们称之为中国论文。。12年中,中国论文数占世界论文总数的9.74%。
《CMDD》收录中国国内出版的约300种数学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刊登的数学论文,此外,还收录了80种国外出版的专业期刊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并对那些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进行了特别标注。
2.1《MR》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分析
考虑到二次文献的收录时差,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选取的是1993~2004年的文献数据,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MR》12年来收录的中国论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中国论文的增长速度要大于《MR》总论文数的增长速度。
2.2《MR》收录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为避免重复计数,在对63个数学分支进行统计时,均按第一分类号统计。按2000年《MSC》提出的修订方案,将1993~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图2显示了国际数学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
数学各分支占论文总产出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而相应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变化也是统计中着重揭示的问题。在实际统计中,跟踪热点变化主要是通过这63个数学分支的时间序列分析完成的。统计数据揭示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如下:1993〜2004年,国际数学或与数学相关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分支依次是:量子理论(81)、统计学(62)、计算机科学(68)、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论(0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系统论/控制(93)、常微分方程(34),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42.5%。
隹某些分支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如统计学领域的论文数量近3~4年增长较快,有取代量子力学成为现代数学最大板块的趋势。对统计学进一步按照次级主题分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论文产出主要集中在非参数推断(62G)方向(见图3)。
2.3《MR》〉收录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髙的前10个分支领域依次是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常微分方程(34)、系统论/控制(93),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统计学(62)、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随机过程(60)、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算子理论(47),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2.25%。
偏微分方程(35)是中国数学论文产出的最大分支,对偏微分方程的二级分类进行细分,结果见图5。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理方程及在其它领域的应用(35Q)所占比重较大。同时,根据对35Q的下一级分类的追踪发现,关于KdV-like方程(35Q53)、NLS-like方程(35Q55)的论文有增加的趋势。
差分方程(39)、Fourier分析(42)、计算机科学(68)、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表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
结合环和结合代数(16)、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等表现出下降趋势。
与《MR》收录数据的主题分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学均没有进入前5名,量子力学排到了第12位,且有下降趋势。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在《MR》中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10位,而中国数学论文中,常微分方程位居第3,计算机科学位居第11。
1993~2004年《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1993~2004年《CMDD》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总数达到93139篇。从这些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中可以看出,这63个数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这63个数学分支的论文产出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有些分支增长较快,如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有的变化不大,如几何学(51-52)。
通过对《CMDD》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国数学文献的学科分布有如下特点: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数学分支依次是数值分析(6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常微分方程(34)、偏微分方程(35)、统计学(62)、系统论/控制(93)、计算机科学(68)、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6.0%。
一些分支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如数理逻辑与基础(03)、矩阵论(15)、实函数(26)、测度与积分(28)、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Fourier分析(42)、变分法与最优控制/最优化(49),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92)、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
參一些分支所占比重下降。如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统计学(62)、数值分析(65)等。
參在排名位于前10位的数学分支中,量子理论(81)在《MR》、PRC(《MR》的中国论文)和《CMDD》中所占比重有较大的差异,其余的9个分支尽管所占比重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进人分布的前10名,例如,计算机科学(68〉在《MR》数据组的排名是第3位,到PRC和《CMDD》数据组就下降到第11位和第7位,在《MR»数据组的排名分别是第8位和第10位的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和常微分方程(34),在PRC数据组中,则上升到第5位和第3位,在《CMDD》数据组则为第2位和第3位。这些排名的变化可以部分地揭示出中国在量子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稍有欠缺,但在数值分析、运筹学(含数学规划)等方面,中国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组合论(05)在《MR》、PRC和((CMDD》中所占比重较为一致,分别位居第7、第7和第8位。数据表明组合论中的二级分类图论(05C)的论文产出比例最高,对图论主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几年成长较快的图论领域的研究论文大多集中在图和超图的着色(05C15),其次是因子、匹配、覆盖和填装(05C70)。在图论的这两个三级分类上,中国学者的论文产出与国外非常吻合。
本文中的“基金资助”指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的资助。为统计方便,二者统一按基金资助处理。1993~2004年《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论文共计27662篇,受资助力度达到30%左右。表8显示,获基金资助的论文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中国数学文摘)>第6期附表1说明《中国数学文摘》和《CMDD》2005年收录的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达40%以上。《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特点如下:
在数量上,前10个分支领域为:数值分析(65)、系统论/控制(93)、偏微分方程(3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统计学(62)、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学(05)、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占总体产出的60.2%。
在63个分支领域上,基金资助比例最高的前10个分支是:K-理论(19)、多复变量与解析空间(32)、质点和系统力学(70)、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拓扑群/Lie群(22)、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经典热力学/热传导(80)、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系统论/控制(93)、位势论(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