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的读音是:guàn què lóu。
鹳雀楼的拼音是:guàn què lóu。 简体是:鹳雀楼。 繁体是:鸛雀樓。 注音是:ㄍㄨㄢˋㄑㄩㄝˋㄌㄡˊ。 结构是:鹳(左右结构)雀(上下结构)楼(左右结构)。
关于鹳雀楼的词语
隋珠弹雀 掩目捕雀 鹰拿燕雀 黄雀在后 眼花雀乱 雀目鼠步 雀马鱼龙 杨生黄雀 燕雀之见 杨雀衔环
鹳雀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常有鹳雀栖息,故名。后为河水冲没。鹳雀楼[guànquèlóu]⒈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常有鹳雀栖息,故名。后为河水冲没。
二、引证解释
⒈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常有鹳雀栖息,故名。后为河水冲没。引唐李益《同崔颁登鹳雀楼》诗:“鸛雀楼西百尺檣,汀洲云树共茫茫。”宋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河中府鸛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清王士禛《河中感怀寄诸兄》诗:“京华故国俱千里,心折西风鸛雀楼。”
三、网络解释
鹳雀楼(名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综合释义: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常有鹳雀栖息,故名。后为河水冲没。唐李益《同崔颁登鹳雀楼》诗:“鸛雀楼西百尺檣,汀洲云树共茫茫。”宋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河中府鸛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清王士禛《河中感怀寄诸兄》诗:“京华故国俱千里,心折西风鸛雀楼。”汉语大词典: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常有鹳雀栖息,故名。后为河水冲没。唐李益《同崔颁登鹳雀楼》诗:“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清王士禛《河中感怀寄诸兄》诗:“京华故国俱千里,心折西风鹳雀楼。”国语辞典: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的一座楼亭。因常有鹳雀栖息其上,故称为「鹳雀楼」。鹳雀楼[guànquèlóu]⒈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的一座楼亭。因常有鹳雀栖息其上,故称为「鹳雀楼」。引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艺文》:「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辞典修订版: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的一座楼亭。因常有鹳雀栖息其上,故称为「鹳雀楼」。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艺文》:「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其他释义:1.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常有鹳雀栖息,故名。后为河水冲没。唐王之涣有《登鹳雀楼》诗。
关于鹳雀楼的造句
1、这是爱情的回音;徘徊于普救寺中我又宛如走进梦幻般的《西厢》;登上相距不过千米的鹳雀楼,凭栏远眺,耳边似乎响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登鹳雀楼》罗宁知道,应该是一个叫王之涣的诗人写的,后面还有一句是“更上一层楼”。
3、我们举《登鹳雀楼》这首诗来说明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绝句还有三种平仄格式,共四种格式。
4、孔新冶笑了笑,便又与学生们反复讲解朗读李白的《将进酒》、《关山月》,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5、岱祠岑楼,登楼远眺,北望铁镰山峦、南视太华三峰,与永济鹳雀楼隔黄河而并立。
关于鹳雀楼的诗词
《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 《登河中鹳雀楼》 《登鹳雀楼·久客心常醉》
关于鹳雀楼的成语
隋珠弹雀 眼花雀乱 杨生黄雀 黄雀在后 燕雀之见 杨雀衔环 雀马鱼龙 蓬间雀 东南雀飞 随珠弹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