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披甲的拼音

披甲的拼音

来源:华佗小知识

披甲的读音是:pī jiǎ。

披甲的拼音是:pī jiǎ。 结构是:披(左右结构)甲(独体结构)。 繁体是:披甲。 注音是:ㄆ一ㄐ一ㄚˇ。 简体是:披甲。

披甲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披甲pījiǎ。(1)穿上铠甲。披甲[pījiǎ]⒈穿上铠甲。例披甲持。英weararmor;基础解释:穿上铠甲。

二、引证解释

⒈穿上铠甲。引《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北史·张定和传》:“定和不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毙。”曹亚伯《武昌真史·致满清电》:“然所以如此披甲厉兵,枕戈饮血者……实以祖仇所在,人心所趋,事势有不得不然耳。”⒉借指从军。引清袁枚《新齐谐·雷诛营卒》:“二十年前,披甲时曾有一事,我因同为班卒,稔知之。”⒊清代八旗兵的别称。引清王逋《蚓庵琐语》:“贝勒在杭发披甲三千,廿五晚抵嘉兴。”《辛亥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畏公<论女子劳动问题>》:“满洲入关……劫掠男女,数达巨万,皆分给旗民,而良家妇女,其有从男子坐罪者,亦发给披甲为奴。”

三、网络解释

披甲穿上铠甲。《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北史·张定和传》:“定和不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毙。”《东周列国志》综合释义:穿上铠甲。《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北史·张定和传》:“定和不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毙。”曹亚伯《武昌真史·致满清电》:“然所以如此披甲厉兵,枕戈饮血者……实以祖仇所在,人心所趋,事势有不得不然耳。”借指从军。清袁枚《新齐谐·雷诛营卒》:“二十年前,披甲时曾有一事,我因同为班卒,稔知之。”清代八旗兵的别称。清王逋《蚓庵琐语》:“贝勒在杭发披甲三千,廿五晚抵嘉兴。”《辛亥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畏公<论女子劳动问题>》:“满洲入关……劫掠男女,数达巨万,皆分给旗民,而良家妇女,其有从男子坐罪者,亦发给披甲为奴。”汉语大词典:(1).穿上铠甲。《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北史·张定和传》:“定和不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毙。”曹亚伯《武昌真史·致满清电》:“然所以如此披甲厉兵,枕戈饮血者……实以祖仇所在,人心所趋,事势有不得不然耳。”(2).借指从军。清袁枚《新齐谐·雷诛营卒》:“二十年前,披甲时曾有一事,我因同为班卒,稔知之。”(3).清代八旗兵的别称。清王逋《蚓庵琐语》:“贝勒在杭发披甲三千,廿五晚抵嘉兴。”《辛亥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畏公〈论女子劳动问题〉》:“满洲入关……劫掠男女,数达巨万,皆分给旗民,而良家妇女,其有从男子坐罪者,亦发给披甲为奴。”国语辞典:穿著铠甲。《汉书.卷七○.陈汤传》:「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也作「被甲」。披甲[pījiǎ]⒈穿著铠甲。也作「被甲」。引《汉书·卷七〇·陈汤传》:「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英语todonarmor德语panzern(V)​法语HuitBannières辞典修订版:穿着铠甲。《汉书.卷七零.陈汤传》:「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也作「被甲」。其他释义:1.穿上铠甲。2.借指从军。3.清代八旗兵的别称。

关于披甲的造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披甲上阵莫敢当。  

2、当差食粮的八旗披甲,由于既有份地,又有粮饷,也都变得怠堕懒散,不思进取,逐渐丧失开国初期那种淳朴的风气。  

3、只比许力短上几个公分的长度,白洞洞眼珠子,还有那精悍短小十分狰狞的螯,全身披甲带挂的壳,六根肢足牢牢地钉在珊瑚礁上,龙须在正前方不断摆动。  

4、老早相识的李方远,也被全家流放到东北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5、巨章老祖化成一个头颅硕大的壮年汉子身披甲胄,听的夏侯瑞问话,玎玲哐当上前一步,随时准备为主上征战。  

关于披甲的成语

披褐怀金  枕戈披甲  解兵释甲  披露腹心  露胆披诚  倒戈卸甲  披罗戴翠  披肝沥胆  擐甲披袍  披霜冒露  

关于披甲的词语

枕戈披甲  披罗戴翠  腹中兵甲  披肝沥胆  披肝挂胆  披缁削发  披褐怀金  披袍擐甲  倒戈卸甲  解兵释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