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主观与客观的悖论——析埃兹拉·庞德诗学中的对立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悖论——析埃兹拉·庞德诗学中的对立统一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37卷第5期 2010年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1.37,No.5 September,2010 主观与客观的悖论 ——析埃兹拉・庞德诗学中的对立统一 付 江 涛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开封475001) 摘要:文学理论家埃兹拉・庞德对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实质关系的论述中常常充满着悖论。他对于文学中的 “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中关于“情感”的表达,但庞德好像奇怪地又做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张,即坚持“客 观”。这看似矛盾,实际上庞德“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不定性可以通过其“意象”理论得到解答。本文即为化解庞 德的主/客悖论做出一些可行性尝试,试图找到庞德将主/客对立统一起来的方式。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主观;客观;对立统一;意象 中图分类号:I712.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2010)05—0100-05 埃兹拉・庞德涉足文坛之初,曾试图回答威廉 “显露”。对照庞德“诗艺最终成就”主张中的第一和 姆所提出的“诗艺最终成就”这一论题。他说: 第三条,我们可以看出他推崇“客观”胜于“主观”。 一、按照我所见的事物来描绘; 1912年,庞德起草了闻名于世的“意象主义宣言”, 二、美; 他的亲“客观”意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一个意象 三、不带说教; 主义者关于诗歌的几个禁忌》一文的发表催进了现 四、如果你重复几个人的话,只是为了说得 代主义的诞生,这早已成为文学界的共识。在大文 更好或更满意那实在是件好的行为。彻底的创 豪休姆的“要求绝对精确的呈现,不要空话”的文学 新,仍然是办不到o[i]69 框架下,庞德召集了希尔达・杜利特尔和理查・德 这是庞德初次公开自己对维多利亚晚期诗风的深恶 奥尔丁顿等人创建了意象派。在意象主义“三项原 痛绝。 则中”,“直接呈现‘事物’,不管主观还是客观”被庞 19世纪与20世纪交接的时期,到处弥漫着枯 德列在了第一条[2]4 。即便是“主观的”事物也必须 燥、机械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其特征即是煽情、空洞 要“客观”地处理,强调“非主观性”的主张溢于言表。 与肤浅,颇有无病呻吟式的情感滥觞。当时仍旧有 由此可见,庞德所倡导的是实实在在的“主”“客”观 数目惊人的文人们墨守成规,奉浪漫主义为金科玉 对立与分离。然而,在庞德某些言论与作品中,却能 律。诗歌在这一时期愈发颓废。在美洲,伴随 看到大量的矛盾之处,“主观”和“客观”似乎变得模 着艾米丽・迪金斯和瓦尔特・惠特曼两位大师的相 糊不清,不再具有他先前所流露的明显倾向。 继辞世,诗人们变得愈加亦步亦趋,毫无生气与创造 比如,庞德对“艺术”的辨析就充满着诡异。一 力。在这种危机情形之下,反传统的庞德勇敢地站 方面,他会认为“艺术”是特别的“个人”情感表达。 出来大肆批判“个人情感直白的卖弄”。他鼓吹“感 举诗歌为例,诗的创作源泉是一种别致的“情感能 觉”重于“感情”的主张,渲染对情感的“隐藏”而非 量”n]6。。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的诗歌都是由这种 收稿日期:2010—02—18 作者简介:付江涛(1978~),男,吉林长春人,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100 付江涛主观与客观的悖论——析埃兹拉・庞德诗学中的对立统一 “情感能量”组成的结构。故此庞德选择了意象诗: 并非平铺直叙式的纯粹描绘,而是充满着“情感”的 表述。他还告诫诗人们“情感的力量产生意 象”[4]3 。同理,艺术的任何其他形式都是要完成传 递创作者的“情感”的任务。用庞德的话说,艺术是 “情感价值的表达”。而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艺术“意 味着事实的。它(艺术)只呈现,不做评 论,,[ 明。因此在庞德的认识中,“艺术家”应该像 “科学家”那样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不倚地去看待 客观世界。这种科学式的艺术“并非是对生活的批 评,[庞德]是指它不应涉及观点。它摆脱了理论。 它不会试图给任何人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的方式所 开脱’’[ ] 。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主观的作品即是赋予了作 者本人个人体验与情感的文本.[7]230。即在阅读一 部文学作品的时候,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行 为,听到他的声音,就连作者的想法也尽收眼底;作 者(无论他以何种叙事者的身份示人)是充分参与到 文本之中的。以诗歌为例,读者读到“主观的”抒情 诗中的我可以把他想成诗人自己或者诗中的抒情 者。类似的例子有雪莱的《西风颂》,柯勒律治的《午 夜霜》以及华兹华斯的《丁登寺》等大量抒情诗。至 于庞德,尽管他毕生不懈地试图摆脱未经恰当处理 就在诗歌中流露“个人情感”,他本人却无法真正逃 离这颇具吸引力的创作习惯。尤其在他早年的诗作 中,主观呈现比比皆是。比如在读《召唤》一诗的开 头部分,读者不难看出作者是在公开地向一位他所 仰慕的女士诉说衷肠,诗人个人的爱慕之情洋溢在 字里行间。评论家对这首诗的经典阐释是庞德在追 求H.D.杜利特尔,即他青年时代的梦中情人。诗 中的自然描述如“露珠”、“草叶”和“暮光”等完美的 呈现标志着“甜美爱情”的感官,他们是诗人抒发情 感的媒介物。庞德这一作者/叙述者的双重身份完 全将这首浪漫抒情诗变成了倾诉情感的工具。 庞德题名为《徒劳》的另一首诗也是这类例子。 诗的题目就相当“情绪直观”,直白透露着“空虚”与 “无果”。“徒劳”预示着孤独的讲话者要在读者面前 敞开心扉,跟大家分享他的内心情感: 我竭尽全力去教我的心 要谦逊,可惜那是徒劳; 我告诫他说:“比你好的歌手到处都是” 可惜这是徒劳。L8]2 诗中的讲话者的“口吻”清晰可辨,情绪忧郁。开篇 的气氛就是沮丧、阴暗。其实伴随着庞德在诗歌领 域里不断的探索,他总是竭力营造唤起矛盾情感的 能力。再审视一下他的《春天》一诗,在痛苦感与迷 失感通过强行植入对立情感得以强化加深的时刻, 庞德试图表达他的情绪感觉即见到生机勃勃的春天 时那份狂喜、雀跃。这种透过字词抒发情感的方式 对抒情诗人再合适不过了。纵观全诗,庞德在与读 者交流他全部的冲动与热情,这份矛盾的“主观”情 绪有效地助他(讲话者)记录久违的“贵妇人”的经 历。诗中的声音充满激情,但绝对是彻头彻尾的“主 观”与“个人”。 即便是庞德在冷嘲热讽的大声疾呼时,“主观”、 “个人”的特性依旧引人注目。他的浮夸诗集《论争 诗》中,庞德对时下盲目的读者大众进行了嘲弄,将 他们比作从他身边逃跑的“怯懦婊子”,大声申斥了 争夺读者群的低级“拉皮条”批评家: 他们会被逼真所感动么? 他们天真的蠢笨毫无诱惑力。 我请求你们,友好的批评家们, 千万别去拉客给我当观众o E9129o 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庞德对“无辜”大众、“天真无邪” 读者们的同情,也可以深深体会到他对令人误入歧 途的“批评家们”充斥着强烈谴责。庞德“主观”的论 调试图唤醒“狂乱的读者”,他对批评家们“个人的” 蔑视贯穿全诗。 然而不要忘记,庞德的作品也不乏凸显“客观” 之作。阿伯拉姆解释道:“在客观的作品中,作者仿 佛只对描述假想情节与人物以及他们的想法、感觉 和举止感兴趣。采取超然态度的作者与他们保持距 离、毫不相干。他从不做评论。-U323o实际上,在众多 “非主观”文本中,作者往往躲在后面默不作声,文本 是自己被自己叙述。这就造成了许多“非主观”作品 中的叙述者(无所不在的主人公/作者本人)是虚构 人物的现象。 其实这在庞德看来早就是家常便饭。他靠从罗 伯特・布朗宁那里学来的“戏剧独自”和“面具理论” 技巧来满足这种客观“情结”。“面具”(Persona)这 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最初指经典戏剧里演员们佩戴 的面具,在现代文学理论中它常指第一人称叙事者 “我”或者作品中的讲话人。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声音 常常是明晰可辨的,实际上,讲话者往往是戴着面 】O】 四JIl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具,通常是虚构故事中的人物,即为达到艺术效果而 故意设计的人。所以我们要区分说话者和现实生活 里的作者本人。布朗宁最著名的“面具”作品就是他 的《我最后的公爵夫人》,其借助“我”之口向来访公 使讲述了关于公爵夫人的大量详细的故事。庞德继 承了布朗宁这一技巧,并将其充分运用到自己的作 品当中。庞德的一部诗集题名即为《面具》,其中一 首诗《马维尔》中便充斥着“面具”:马维尔的阿努特, 贝济耶子爵,阿拉贡阿方索四世等等。通过《面具》 诗集的历练,庞德的“面具”技巧得到了加强,用他自 己的话说:“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在追求真挚的 ‘自我表达’时,人要去摸索,他会发现一些真实。他 会说‘我是’这个、那个或者其他什么,话还没出口, 他便不再是那个事物了。我在这部叫《面具》的书中 寻求着真实,彻底地撕毁着每首诗中自我的全部面 具。我进行着一长串的翻译,但它只不过是更加复 杂的面具。 ̄[10191 诚如评论家所说,背弃维多利亚诗风的庞德在 他早期的创作中充分运用“面具”技巧来离间作者与 诗作本身,其成效是颇为明显的。他的一首题为《少 女》的诗更加充分阐明其客观的向往,即通过他人之 口传递自己对感知的表述。阅读此诗不难发现作者 (活生生的人)或者叙述者奇迹般地幻化成了树,这 引起了读者和作者双方极大的兴趣与注意力。庞德 通过《少女》简单、直接地呈现了一个奇特的变形过 程。从少女的视角,庞德成功地记录了她(或他自 己)的感受经历。一方面,“树”展示了对说话者心理 经历的描写;另一方面,庞德完成了对惊奇感受和事 件的“客观”陈述,避免夹杂任何“个人”的卷缠。 另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庞德诗集《休・塞尔温・ 莫博利》中的虚构同名主人公,这个人物庞德似乎并 无法完全能够与其认同。莫博利是一个病态般自恋 的废物艺术家。“莫博利”这个面具菱角分明、辛辣 好挖苦人,他与庞德似有几分相似。事实如此,1920 年庞德在评价自己诗集中所出现的面具人物时,他 特别强调莫博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我的个 性就像一大堆废矿渣一样必须从这(些)精华中剔除 出去”[】1] 。《休・塞尔温・莫博利》实际上是在“为 艺术而艺术”信条备受挑战时期所发生事件的延续 性解析;当时的时尚口号,用艾略特的话来说,是艺 术要“能够满足社会用途’,[ 幻 。莫博利这张面具的 确帮助庞德实现了作品的“客观”。在这场打击空洞 】02 元素(即庞德称之为“主观的、情绪滑动”艺术)的战 役中,庞德重申了他提倡“非主观的、密集的文学品 质”。这种观点在他1918提出的《回顾》中得到了回 应:“我所期望见的十年后写的诗,我觉得,应该坚决 抵制废话,它应该更坚硬更理智,他应该是休雷先生 说的那种‘贴近骨头’的东西。”[1。]1。 其实庞德的“面具”比比皆是。在他最著名的 《诗章》中,面具人物更是来自五湖四海,跨越上下几 千年,他们包括奥德修斯,布朗宁,荷马,孔子,奥维 德,忽必烈汗,马拉太斯塔等等,数不胜数。可以看 出来,庞德的确对“非个人性”情有独钟,他一直试图 “从主观的一代人中长大逃离”,他也清醒地“意识到 自我是通向感知的最大阻碍”。所以他把“我”(I)变 成了“眼”(eye)[1 ]1%。庞德近半数的作品都有面具 的痕迹。面具的使用拉开了作者和诗之间的距离, 这是他得以维持“客观”的主要手段。 鉴于上述分析,庞德似乎在“主观”和“客观”中 摇摆不定。他的二分法强调极端,要么太“主观”要 么太“客观”,这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惑。那么庞 德的主客观悖论是否无法解决呢?其实,庞德的主/ 客悖论可以通过他自己的某些文学主张得以解决。 在“一个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当中,庞德提出了 著名的“意象”这一概念:“即是在瞬间呈现的某种智 性和情感的综合物”[15]。 。此处的“综合物”这一概 念很可能是受到心理学的启发。“综合物是决定意 识表现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精神领域的 ‘物理力量”’,“这种‘力量’只能在一定前提之下才 能被激活”;“一旦这种必要的刺激出现,综合物立即 向意识产生作用。通常的结果是:属于综合物的一 些意念、情感和行动信息就被反应到意识之中 来”_1 。从庞德对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吸收来看,恰 当的“意象”应该既有“智”之意又有“情”之力,而这 两者皆是与主观性相呼应的。这样看来仿佛庞德再 次陷进了主观的桎梏。 诚如前文所说,庞德理解的“艺术”是“个人情感 的表达”。当然,这些情感是有的。所有个人 “主观”情感的流露均需要经由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 事物来“客观化”地呈现才得以实现。诗人所借以表 达“主观”情感的方式无法不依赖某一“客观”事物, 而这一事物本身又是在某一情感瞬间才得以呈现在 他脑海中的客观物。这恰恰印证了庞德的文学观。 “正是这种‘综合物’的瞬间呈现给予了即时的解 付江涛 主观与客观的悖论——析埃兹拉・庞德诗学中的对立统一 放”[¨]】 。这种观点在庞德的著名俳句短诗《在地 铁车站》中得以充分的运用。诗只有两行: 人群中那些脸孔幽灵般地闪现, 发了。”[7 诚如艾略特所言,寻求“客观对应物”就 是寻找“内在头脑状态的外在等价物;所以任何物 体、场景、事件或者情形,作为反对直接主观表达的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说:“我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 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 方式,可以替代或者引发某种特殊的情绪或情 感”[2。]¨ 。显然,艾略特试图使传统的“主观性”特 性与“客观”相符合,其目的是为了迎合现代诗清晰 明了、直白陈述的要求。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 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 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 根本没有这样所谓的一个“公式”可以将“事物”与 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 “情感”等同起来,所谓的“等式”只不过是诗人头脑 境很有用”[1。 。。庞德阐释道:“每个概念、每种情 中的幻像,且注定要烙下个人情感的烙印。然而,庞 感,均以某些最原始的形式将自己在生动的意识中 德与艾略特所迷恋的主/客悖论恰恰体现了他们偏 呈现出来”;基于这种理念,他不懈地试图要抓住“一 爱精确的诗歌意象,即自然中存在的能够引发个人 个外部的客观的事物转化成、或者突变成内部的主 情感的客观物。这符合庞德和艾略特对19世纪浪 观的事物那精确的一瞬间”r1 9]鲫。原本是客观事物 漫抒情诗所流露的暖昧情绪持批判态度的事实。所 的“人群中那些脸孔”属于自然场景,但经过庞德大 以,庞德的“意象”是双面性的(犹如左右双箭头),既 脑的智力感受过程便瞬间转化成了主观的东西,即 有“主观”又有“客观”。在形式上,它更加类似休・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种转化实施 肯纳提出的“向量”,即包含想象的现象等价物。 的先决条件是诗人的睿智和敏捷才思。用庞德自己 早在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理论之前,庞德 的话说:“强烈的情感引发图案在头脑中形成——只 就声称诗是“一种受灵感启发的数学,它释放情感, 要意识够强烈。 ̄[43374由此可见,庞德的主/客鸿沟是 而非抽象的数字”,“而是人类情感”[213¨。庞德视 仰仗“意象”这个法宝来跨越的。在他看来,有效完 “非个人表现”与“个人表达”为一体的做法可能或多 成两极的对立统一恰恰是诗人不可推卸的任务。受 或少影响了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的看法,这是不争 到强烈的个人情感驱使,诗人必须致力于完整地呈 的事实。毕竟,庞德所追求的“等式”(即艾略特的 现“可以感知的现实”【3j5 。 “公式”)可以在对客观实体做“客观”描述时呈现出 其实庞德主/客的对立统一也可以从艾略特的 “主观”的情感。从这种意义上说,庞德的主/客界限 “客观对应物”理论中找到呼应。1919年,T.S.艾略 已经是相当模糊了。最后,我们援引I.A.理查兹的 特在《哈姆雷特及其他题目》中杜撰了“客观对应物” 话为庞德主/客对立统一做总结性的辩护:“说我们 这个说法。这个短语很快流行一时,受到文人的青 是非个人的(impersona1)只不过是一种变相说我们 睐,因为它符合当时抗拒模糊、个人情感过度直白宣 的个性更加完整地涉及进来的奇怪的说法。,,[221231 泄的诗风。在艾略特看来:“在艺术形式中唯一表现 庞德的主/客对立并非是自相矛盾,而实在是一种对 情绪的途径是寻找‘客观对应物’,即一套事物,一种 立统一的矛盾综合体。他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悖论 形势,一串事件,它们是你想表现的那种特殊情绪的 是完全可以得到合理的阐释与理解的。 公式;只要这类东西一出现[……]那种情绪也就引 参考文献: [1]Pound,Ezra.The Selected Letters of Ezra Pound 1907—1941[M].D.D.Paige,ed.London:Faber and Faber,1950. [2]Whitworth,Michael H.Reading Modernist Poetry[M].West Sussex:Wiley—Blackwell,2010. [3]Pound,Ezra.The Teacher's Mission[C]//T.S.EIiot,e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London:Faber and Faber, l953. [4]Pound,Ezra.Affirmations--As for Imagism[C-]//William Cookson,ed.Selected Prose,1909—1965.London:Faber and Faber,1973. [5]Scott,Thomas L.et a1.ed.Pound/The Little Review:The Letters of Ezra Pound tO Margaret Anderson[M].New 】O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York:New Directions,1988. I-6]Korn,Marianne.Ezra Pound,purpose,form,meaning[M1.London:Middlesex Polytechnic Press,1983. [73M.H.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K].曾忠禄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8]King,Michael John,ed.Collected Early Poems of Ezra Pound[M].London:Faber and Faber,1977. [9]Parini,Jay and Brett C.Millier.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M-1.Ber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10]Xie,Ming.Ezra Pound and the Appropriation of Chinese Poetry--Cathay,Translation and Imagism[M].New York: Garland Publishers,Ine.,1999. [11]Lindberg—Seyersted,Brita.ed.Pound ̄Ford[M].New York:New Directions,1982. [12]Nadel,Ira B.ed. 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3]Pound,Ezra.A Retrospect[C]//T.S.Eliot,e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London:Faber and Faber,1953. [14]Reck,Michae1.Ezra Pound:A Close-Up[M].New York:New Directions,1967. [15]Duffey,Bernard.Poetry in America Expression and Its Values in the Times of Bryant,Whitman,and Pound[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78. [16]黎志敏.庞德的“意象”概念与辨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173李平.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学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8]Pound,Ezra.A Memoir of Gaudier-Brzeska[M].London:New Directions,1960. [19]Pound,Ezra.Pavannes and Divagations[M].New York:New Directions,1974. [20]Baldick,Chris,ed. 1975. 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K].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1]Pound,Ezra.The Spirit of Romance[M].New York:New Directions,1968. [22]Riehards,I.A.Practical Criticism:A Study of Literary Judgment[M].New York:Harcourt Brace,1956. An Analysis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in Ezra Pound's Poetics Subj ectivity and Obj ectivity FU Jiang—tao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1,China) Abstract:Ezra Pound’S discussions about the essential relation between“subj ectivity”and “objectivity”often abound with paradoxes.His obsession with“subjectivity”in literature mainly finds expression in the“emotions”in his poems,but he surprisingly holds a diametrically op— posed opinion of sticking to“objectivity”,which seems contradictory.However,Pound’S uncer— tainty between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can be solved with his theory of“image”.It is the aim of this paper to dissolve Pound’S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paradox and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oppo— sites between the two polarities. Key words:Ezra Pound;subj ectivity;obj ectivity;unity of opposites;image [责任编辑:张思武] 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