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以下是一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从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 C.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2NH4ClO42.卫星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发生反应提供,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是( ) A.H2
B.H2O
C.H2O2
D.HCl
高温 N2↑+Cl2↑+2O2↑+4X.则
3.稀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铈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g B.铈原子的中子数是58 C.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58 D.铈属于非金属元素
4.紫薯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锌、铁、钙、硒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锌、铁、钙、硒都属于常量元素 B.紫薯中富含油脂
C.紫薯中主要供能物质是淀粉
D.维生素主要通过人体合成
5.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不是由SO4造成的,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意义的是 A.观察Na2SO4溶液,溶液没有颜色
B.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颜色未消失 C.对比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颜色差异,浓度小的溶液颜色较浅 D.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颜色消失 6.青少年缺乏下列哪种元素会导致佝偻病() A.碘 B.钙 C.铁 D.锌
7.类比推理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烧碱是碱,同理纯碱也是碱
B.浓盐酸有挥发性,同理浓硫酸也有挥发性
C.氧化铜与盐酸发生反应,同理氧化铁也与盐酸发生反应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同理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
8.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
A.此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有两种分子参加反应,且个数比为2:1 C.有五种分子参加反应
D.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未改变
9.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时,导致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有(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
C.用托盘天平称取蔗糖时,将蔗糖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D.用了含少量杂质的蔗糖配制溶液
10.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食醋的pH B.夹持试管
C.除去粗盐中的CaCl2 D.加热较多液体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小亮用砂纸擦去铜片和锌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接到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上,然后再把锌片和铜片一起插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图示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所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图示这样的装置就叫做原电池,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就是根据原电池原理制成的。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反应如下:
① NH3 + CO2 + H2O=NH4HCO3 ②NH4HCO3 + NaCl=NH4Cl + NaHCO3
某温度下,向105 g饱和NaCl溶液中,通入适量氨气(NH3)和CO2,通过上述反应可制得NaHCO3晶体。已知①中参加反应的NH3质量为3.4 g,则消耗CO2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反应后称量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的质量为9.7 g,则剩余溶液的质量是多少?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20℃时,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g;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的溶液是_____(填
“饱和”或“不饱和”)的;欲将40℃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_____(填“>”“=”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14.托盘天平是化学实验室中的常用仪器,如图是托盘天平的示意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制作托盘天平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均
填一种).写出一种防止托盘天平底座锈蚀的方法:______;金属铁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炼铁的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其中一氧化碳表现______性.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阳明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忘了盖瓶盖的NaOH固体,对其成分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产生了兴趣,于是阳明同学作出以下猜想,并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NaOH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
猜想1:只含NaOH 猜想2: 只含Na2CO3 猜想3:_____。 [讨论交流] NaOH可能变质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_____,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2)进一步探究过程如下:
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回答: ①操作a为_____;
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
③阳明同学说还可用适量Ba(OH)2溶液代替过量的BaCl2溶液,你认为_____ (填“行”或“不行”),原因是_____。 ④检验猜想3成立,还可以选用的试剂是_____(指示剂除外)。
16.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某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后没有明显现象。同学们产生疑问: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对此同学们展开了以下实验探究。 [假设猜想]同学们给出了以下的猜想:
①只有NaSO4;②有 Na2SO4和H2SO4;③有______________;④有Na2SO4、H2SO4和NaOH。 你认为以上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其余的猜想,同学们做了如下的实验:
(1)李明同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没有明显变化,则原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
(2)张华也取少量样品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发现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该现象可证明猜想②是正确的。
(3)李明又说,用Fe2O3固体同样也可以探究出猜想②是正确的,请你帮他写出具体的实验操作和现象:______________。 (4)受同学们的启发,小丽说用pH试纸也可以探究溶液成分,于是她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该溶液的pH,结果小于7,也证明猜想②是正确的。但她的这种错误操作会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
(5)小刚说:“老师说过硫酸也可以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我们也可以用BaCl2溶液来探究。”于是他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的BaCl2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他证明猜想②是正确的。请问,小刚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
[评价反思]在确定溶液中存在某物质时,要根据该物质性质来进行探究。我们已知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之所以能选用以上步骤(2) 到步骤(4)方案进行验证,都与溶液中存在的微粒____________(填符号)有关。
参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解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会发生改变,但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2、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N:2,H:8,Cl:2,O:8,反应后N:2,H:0,Cl:2,O:4,X前有化学计量数4,故X的化学式为H2O。故选B。 3、C 【解析】
A、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单位不是g,选项A不正确; B、铈原子的中子数不是58,质子数是58,选项B不正确; C、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58,选项C正确; D、铈属于金属元素,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4、C 【解析】
A、钙属于常量元素,铁、锌、硒属于微量元素,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信息可知,紫薯富含淀粉、蛋白质,紫薯不含油脂,不符合题意; C、淀粉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维生素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常亮元素:C H O N P K S K Ca Na Cl Mg 微量元素:Fe Cu Zn Mn F I Se 5、C 【解析】
A、硫酸钠溶液中含有水分子、钠离子、硫酸根离子,呈无色,可判断水分子、硫酸根离子都不会对影响颜色产生影响,可判断溶液颜色与硫酸根离子无关,正确;B、向CuSO4溶液中滴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生成硫酸钡沉淀,除去了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溶液仍呈蓝色,可判断溶液颜色与硫酸根离子无关,正确;C、对比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
虽然有颜色差异,但因其中微粒种类相同,不能判断出何种离子对颜色产生影响,错误;D、向CuSO4溶液中滴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即除去了溶液中的铜离子,溶液呈无色,可判断溶液颜色与硫酸根离子无关与铜离子有关,正确。故选C。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对比实验,使所对比的溶液中含有相同的离子的方法探究离子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6、B 【解析】
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错误。
B、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正确。
C、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
D、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C 【解析】
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推理错误。
B、浓盐酸有挥发性,浓硫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故选项推理错误。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铜与盐酸发生反应,同理氧化铁也与盐酸发生反应,故选项推理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8、B 【解析】
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2个
分子和1个
分子反应生成2个
分子,故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故错误;
B、由上分析可知,该反应有两种分子参加反应,且个数比为2:1,正确; C、该反应有两种分子参加反应,故错误;
D、该反应中有单质参加反应,形成了化合物,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为0,故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故错误。故选B。 9、A 【解析】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故选项正确。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会造成溶剂水的质量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取蔗糖时,将蔗糖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D、用了含少量杂质的蔗糖配制溶液,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小于配制所需要的溶质质量,引起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0、D 【解析】
A、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是:将pH试纸放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用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变色后,将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A错误;
B、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应该将试管夹从下向上套,夹持在距离试管口1/3处。B错误; C、氯化钙溶于水会形成溶液,过滤只能除去难溶于水的杂质。C错误; D、加热较多的液体应该用烧杯,并且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锌片逐渐减少,铜片上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电流计指针偏转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解析】
(1)Zn、Cu、CuSO4溶液及外电路共同构成了原电池。由于Zn失去的电子经导线转移到Cu片上,可观察到:锌片逐渐减少,铜片上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电流计指针偏转; (2)实验中发生的能量变化形式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8.8g 107.5g 【解析】
(1)设:消耗CO2的质量为x。
NH3+ CO2+ H2O=NH4HCO31744 3.4gx173.4g= 44x=8.8 g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所得溶液质量为=105 g + 3.4 g + 8.8 g – 9.7 g =107.5 g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40g 不饱和 降温或加溶剂 < 【解析】
(1)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2)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40g,根据溶解度为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所以若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则能够全部溶解,且还不饱和,所以此时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从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出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向其中加入水或是降低温度;
(4)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更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可以知道甲析出的晶体更多,乙没有固体析出,故甲溶液的质量要小于乙溶液的质量;
14、塑料(或橡胶) 铜(或锌或铁) 保持天平底座洁净干燥 Fe2O3+3CO【解析】
(1)塑料、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铜、锌、铁属于金属材料。制作托盘天平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塑料(或橡胶),属于金属材料的是铜(或锌或铁;
(2)为了防止金属的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刷油漆、涂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还可以保持天平底座洁净干燥;
(3)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高温2Fe+3CO2 还原
高温2Fe+3CO2。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含有NaOH和Na2CO3 2NaOHCO2Na2CO3H2O 足量的稀盐酸 过滤 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 不行 会引入氢氧根离子,无法判断原样品中是否有氢氧根离子 硫酸铜溶液(合理即可) 【解析】 [作出猜想]
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忘了盖瓶盖的NaOH固体,其成分主要有:①没有变质,只含有氢氧化钠,②全部变质,只含有碳酸钠,③部分变质,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 故填:含有NaOH和Na2CO3。
[讨论交流]
NaOH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实验探究]
(1)猜想一是只含有氢氧化钠,通过实验得出该猜想不成立,向试管中的样品里加入试剂,有气泡产生,说明加入的试剂是足量的稀盐酸; 故填:足量的稀盐酸。
(2)①通过操作a得到固体和液体,该操作是过滤; 故填:过滤。
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除去碳酸钠并且检验溶液中是否还含有碳酸钠; 故填: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
③阳明同学说还可用适量Ba (OH)2溶液代替过量的BaCl2溶液,这种办法不行,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就无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故填:不行 会引入氢氧根离子,无法判断原样品中是否有氢氧根离子。
④检验猜想3成立,也就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还可以加入硫酸铜溶液或者硫酸铁溶液(合理即可); 故填:硫酸铜溶液(合理即可)。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首先要掌握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变质后的成份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只含有氢氧化钠;第二种是只含有碳酸钠;第三种是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要探究变质后的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先把碳酸根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再探究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16、Na2SO4和NaOH ④ NaOH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向盛有Fe2O3固体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样品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溶液变成浅黄色 污染原试剂 不正确,因为BaCl2和Na2SO4反应也能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含有H2SO4 H+ 【解析】
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详解】 [假设猜想]
①只有NaSO4;②有 Na2SO4和H2SO4;③有Na2SO4和NaOH;④有Na2SO4、H2SO4和NaOH。氢氧化钠和硫酸反
应会生成氯化硫酸钠和水,不可以共存,所以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④。 [实验探究]
(1) 酚酞遇碱变红色,李明同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没有明显变化,则原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
(2)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H2SO4+Na2CO3=Na2SO4+H2O+CO2,该现象可证明猜想②是正确的。
(3)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实验操作和现象是向盛有Fe2O3固体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样品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溶液变成浅黄色。
(4)pH测定溶液pH值的正确操作是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这样操作会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污染原试剂。 (5)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小刚的结论不正确,因为BaCl2和Na2SO4反应也能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含有H2SO4。 [评价反思]
硫酸溶于水可以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硫酸钠溶于水可以电离出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要验证硫酸要证明氢离子,离子符号为H+。 【点睛】
酚酞遇碱变红色,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硫酸溶于水可以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