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庸之道(执礼求仁的根本方法):‘中’表示正中,适中的观念。庸根据郑玄《礼记.中庸注》有三重含义,1,庸,就是‘常’,即规律,与‘变’对立。‘中庸’指以‘中’为‘常’,以‘中’为绝对不变的真理。2,庸,是‘用’即运用。中庸就是把‘中’之理切实运用起来。3,庸,还有庸常,平常,日常的意思,中庸,作为‘至德’必然被广泛的体现在人事物理的方方面面。
孔子进一步把‘中’与‘庸’联系起来,用‘庸’的意识弘扬‘中’的传统精神,形成了‘中庸‘观念。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以“中”为常则,以“用”为目的,以最广泛的生活实践为归宿的方原理。其核心和基本原则是执两允中和无过不及。
孟子‘性善论’:(仁政学说的伦理基础):人人内心都有善良的本性,人天生有“善端”。“四德”或四心是人生来就有的良知本能。但由于受后天的社会生活影响,才会出现贤与不肖,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所谓学问之道,并不是要灌输给大家什么外加的思想,而是让人们找回遗失的本性,使之回到“仁”与“礼”的正路上来,将小人还原为君子。 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的人性论基础):一,把人性规定为先天的自然性。所谓人性,指人的本能,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如果任其发展,不加约束,就会穷年累月不知满足,必将造成社会混乱。二,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三,主张‘化性起伪’即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本性,获得所谓善的品质,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
荀子‘天下合一’为核心的政治主张----‘隆礼重法’:政治理论上主张‘隆礼重法’;选择官吏的原则是尚贤使能;平政爱民;隆礼重法,是治国的政治路线;尚贤使能,是任用官吏的准则;平政爱民是争取民心的方法。三个方面结为一体,构成了实现‘天下为一’的大政方针。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天是‘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自然界和社会人事都是由天主宰,天是有意志的,天和人互相感通。主要内涵,一,天授王权,天是人世的最高主宰。而天对人的支配是通过皇帝实现的,所以帝王有代天行赏罚的至上权威。二,提出了人副天数的天人观,把人说成是天地副本。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天和人是合一的;天的灾异能影响人,人的行为和精神活动也能感动天,这就是天人感应。
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
道家非常注重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道法自然”,即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要顺应自然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管理方式上,道家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责时,不应勉强作为,不可越权行事,而须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放权下属的宽松氛围。表面看来,管理者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不必做,但自己的组织却被整饬得井井有条。道家同时也创建了一整套管理艺术,如静观待变、守弱用柔、知盈处虚、居上谦下、不争之争、见微知著、欲取先予、以曲求全、藏而不露、知足常乐等。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中的倡导的“自动化管理”、“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化管理”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同样致力于避免干预、提倡自由、鼓励下属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从道家的管理模式或管理风格中,可以看出对科学管理的崇尚、对个人创造能力
的尊重及对管理绩效的追求。道家管理艺术中,如“见微知著”、“欲取先予”等,更是经常被企业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无争实现人际和谐应以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人际和谐应建立在“利”与“义”的自然平衡之道上。目前两极分化的现实,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富人阶层争利无度,置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于不顾,致使人际失和,社会矛盾环生
无为实现官民和谐:的职能权限应当收缩,并由权能型向服务型转变,的作用更多的是为社会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同时要努力扩大公民
参与公共事物和政治生活的范围,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程度,为实现公民的自治培植土壤。 无兵实现国际和谐老子就他所处时代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具有恒久性指导意义的“谦下”原则,这也是国际关系的本然之道。老子洞悉国际关系中大小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无论大小国都应以“谦下”为怀,“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两者各得所欲”,从而能做到和平相处。尤为可贵的是老子认识到“大者宜为下”,大国在实现国际和谐中,负有谦下忍让的更大责任。
无私实现天人和谐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利己自私的同义语。这种价值取向只追求人类的最大利益、最大发展、最大满足,无视自然存在的意义和内在的价值,结果导致人类陷入全球性生态困境而不能自拔。类只有少私,乃至无私,才能与自然合一,共存共荣,这也是人与自然符道之本律的应有关系
无为而治对大学生教育的现实意义。
培养大学生立足长远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增强学生正确面对、把握社会现实的能力。“无为”思想能使大学生眼光豁达高远,不为一时的小利益而为之,而是立足长远利益,从大处着眼,全面把握现实世界,善于辩证地吸取书本上、社会上积极有意义的东西,达到全面丰富自己各方面知识的目的,真正做到“有容乃大”,同时培养大学生的一种不贪图小利的善良品质,与人为善,“厚德载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交际能力。
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的学风。“无为”思想强调过程论,必须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生可以运用“无为”思想,进行量的积累,踏实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表面看来无所作为,实质上是暗自努力,“无为”状态达到“无不为”的结果。
培养大学生遵从客观现实的理性精神,克服主观盲目性。脚踏实地的学习、工作态度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不能被社会假象所迷惑。现代很多大学生是独
生子女,对社会没能正确认识,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精神处于盲目跟从状态,盲目追赶时代潮流,如染发、高消费,没有一种真正的客观现实精神。“无为”思想可以培养一种“道法自然”的客观理性精神,依据社会长期发展的真正实际处理问题,以不变应万变的勤奋学习精神去面对社会现实,而不是盲目追求昙花一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