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塔作者唐王建这首诗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塔作者唐王建这首诗的意思

来源:华佗小知识
《十五夜望月》原文

作者:王建 年代: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句子划分:

文章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知识链接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作者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句子分析

1.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应该是作者听到的,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它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冷”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诗中写桂花是因为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这两句诗描绘了十五的月夜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2.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此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明明是自己在思人怀远,却偏偏问“秋思落谁家”,言外之意是“在众多的望月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就是我了”,诗人将望月怀远的情

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人尽望”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问句表达作者的相思,作者将感情寄托于月亮,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