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的凝练和富有内涵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旨,培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一. 课题导入
二. 你见过100万亩的大芦荡吗,那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景象。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如今的命运如何呢,让我们共同去关注《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三. 齐读课文
正字音
萧瑟 细腻 衍化 冷峻 涅槃 覆盖 孕育 淤积
牟取 斑驳 漠然 奢靡 废墟 蕴藏 倘若
解释词语
1.牟取:谋取(名利)。多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设法取得名利等。
2.纷纷扬扬:形容无数的芦花在寒风的横扫下在空中杂乱地飞舞着。
3.衍化:发展变化。这里指“我”面对芦荡中漫天狂舞的芦花,产生了严肃的思考。
4.逝者如斯夫:时间(像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而去。斯,这。文中指作者因芦苇枯萎、芦花飞扬而去发出的感慨。
5.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6.斑驳: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指地球表面的植被被大量破坏,显得斑秃难看。
7.奢靡:奢侈浪费。
四. 自读文章,明确结构,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8):大芦荡的风景、芦苇的生长和芦苇给人带来的福利。
分析:一开始,作者就以站在辽阔芦荡前的姿态,通过简单的对大都市与大芦荡风景的描写,比较两者的不同。然后运用一系列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出了芦苇生长时的坚韧英勇,寂寞骄傲。再由一个设问:“它们在守望什么?”将情感由激烈澎湃转为平缓,借助一位保护区负责人之口,介绍芦苇给人带来的福利。
第二部分(9—21):从芦荡的命运联想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消费,提出严峻的能源
与资源问题。
分析:这部分以现代被开发的大芦荡的面貌展现为前提,开采着和开采过的大芦荡里的动植物因此遭受到了空前的劫难,很自然地引出作者的一个问题:“人类,你还有希望吗?”作者满含焦虑和愤懑地指出,如今的开发是以牺牲后代的幸福为代价的!接下来纯以数据为例子更是一种沉痛的证明,作者的情感深入了一层。
第三部分(22—32):从崇明岛的芦苇写起,对人类提出警告、发出呼吁,要保护自己的家
园。
分析:暗夜来临时,作者的思考又深了一步。由废墟想到了家乡崇明岛,想到帕斯卡尔说过的话: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想到人正逐渐远离思想,在砍伐最后的森林和苇草。作者一层又一层深情的联想,将我们带入了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世界荒凉的恐惧。结尾以“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呼应开头。
四、理解重点语句,品味语言内涵
1、 以“我面对着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开头,有什么作用?
以“我”之小,面对“100万亩”之大,从而引出我对大芦荡的关注和思考。
2、“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以珍稀禽类被害,写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指出人必将自食其果。
3、“大芦荡的困惑,其实就是中国的困惑、人类的困惑。”如何理解这里的“困惑”?
“困惑”是指不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穷凶极恶的破坏环境。
4、人类越来越“不去思想、不会思想、不像思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类愚蠢贪婪行为的极度愤慨。
五、理解“守望”的含义,领会文章主旨
1、文中多次出现“守望”,“守望”是什么意思? 大芦荡,他们在守望什么呢?他们还在守望吗?
“守望”是看守瞭望的意思。第七节出现了第一次守望,是在严冬中几句生命的芦苇对新绿和新生的守望,对希望的守望,它们在守望着自己和怀抱中众多的生命。结尾处的“还在守望”,寄托的是作者的希望。当世界越来越荒凉,当人类正在砍伐最后的森林与苇草的时候,大芦荡守望的是人类的觉醒。只有人类在环境与资源问题上最终觉醒了,彻底改变了盲目与短视,苇草的生命才能自然而茂盛地生长,大自然才能给人类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园。换句话说,大芦荡的守望,是在守望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希望。
2、作者通过“大芦荡”的命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大芦荡起一个引发联想与思考的作用。
作者通过“大芦荡”的命运表达了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的批判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五、布置作业
举出你所关注的类似“芦荡”的另一种存在,写出你的思考。